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城四大名医/百年文化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即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

“四大名医”不仅因其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更因其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萧龙友不愿为良相、但愿为良医,施今墨献世的医治顽疾的十大处方,孔伯华的擅治温热病与“石膏”绝技,汪逢春向无钱看病的患者施医舍药,无不体现了中医悬壶济世的大医精神。

本书以写实的手法、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四大名医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

内容推荐

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誉华夏。他们不仅因为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而且因为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本书以写实的手法、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四大名医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萧龙友不愿为良相、但愿为良医,施今墨向社会献出的医治顽疾的十大处方,孔伯华的擅治温热和“石膏”绝技,汪逢春向无钱看病的患者施医舍药,无不体现了中医悬壶济世的大医精神。

目录

京华名医之首萧龙友

不愿为良相,但愿为良医/002

为袁世凯、孙中山诊病,声名大振/005

“不重中医国必危”/011

无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015

从“息翁”到“不息翁”/022

主要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026

养生与医德/036

医学之外的萧龙友/039

施今墨声名誉满京华

奔走四方矢志学中医/045

行医京城,借张宗昌巧惩“南霸天”/053

创立北平国医学院,倾力辅助后学/059

探求新路,对顽疾的独特治法/074

欣逢盛世,献出十大处方/084

名医“石膏孔”——孔伯华

家学渊源:祖父引他走上从医路/100

任职外城官医院医官,奔走于防疫一线/103

悬壶应诊,抗议取缔中医案/107

创办北平国医学院/112

名医神技,妙手回春/116

毛泽东说“中医是个好项目”/122

勤于著述,直至去世/128

大医精诚医德垂世/130

擅治温热病与“石膏孔”/132

熟悟经旨不泥于古/136

医学之外的孔伯华/145

对孔伯华的纪念和他的医学传承/147

佛心济世汪逢春

拜中医名家艾步蟾为师/152

仁术济世,慈心不忘贫苦病人/159

融传统文化于医学,名列“四大名医”/166

因医得缘收授义子/173

汪逢春医寓的“民主课堂”/177

主政《北京医药月刊》,流通新旧学识/188

在传道授业中坐化升天/195

附:参考书目及文章

从四大名医的医德说起(代后记)

试读章节

创立北平国医学院,倾力辅助后学

从抗议《废止旧医议案》的出笼,到该议案胎死腹中,施今墨的立场、态度,以及他的四处奔走,竭诚尽力,都为大家有目共睹,尤其在治疗汪精卫岳母痢疾的举动中,他以深厚的中医功力,向各层人士充分展示了中医博大精深的内蕴,显示了中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用事实证明了中医可以发展的希望所在。正是这些具体而真实事情,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了施今墨的医术,清楚了他的人品、人格,他被大家视为维护中医的先锋人物。

在关于中医是存是废的抗争风波中,施今墨进一步认识到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性。过去那种医术家传,或者个别带徒弟的方法,既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也无法使中医得到发扬光大,这种状况下,西医人才培养的规模,西药工业化的生产,都成为挤压中医的巨大外力,长此以往,中医只能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里挣扎,不要说弘扬传统发展中医,就连生存状况也只能越来越不好。

施今墨清楚地意识到,迅速培养中医人才,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1930年,他同萧龙友、孔伯华等名医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与孔伯华同任副院长。

1932年,施今墨同魏建宏、刘肇甑、陈公素等人创立华北国医学院,并担任院长。

华北国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中医和西医的具体情况,着眼于培养精于中医、通达西医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整个课程以中医为主,并兼设西医基础和外文课,学制四年。

在这座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教育机构里,聚集了国内中、西医方面的名医、专家,通过严格考试入学的学生们,拥有最好的学习条件。华北国医学院,被人们看作是中国医界的最高学府。

学院以讲授中医课程为主,开设了中国医学史、医学大意、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诸病源候论、本草处方、脉学、辨证论治、医案学以及内、外、妇、儿、针灸、骨按、眼耳鼻喉、皮肤花柳科等,同时,还开设了生理卫生、解剖学、病理学、细菌学、药理学、诊断学、传染病学、法医学、内、外、妇、儿等西医课程。此外,还有国文、日语、德语等。在实验课方面参加北大医学院的生理病理幻灯教学、尸体解剖等。中西医课程比例大约为7:3,可谓“中西兼授、融汇贯通”。

施今墨非常重视教学质量。他亲自出面,邀请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立志革新、热心中医教育的贤达任教。如儿科瞿文楼先生,博学多才、谦虚求实,医德高尚,法古而不泥古,有不少独特见解,时称“正统幼科”;曹养舟先生,年已八旬,文学修养很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强调“不可读死书,要有所发挥”,讲授内经、金匮、伤寒课多年。中西医名家赵锡武、朱壶山、方伯屏、赵炳南、吴彩臣、曹锡珍、李促美、姜泗长等也在该校任教,他们都是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在医界各有所长、德高望重的人物。

他曾经听说上海有一位叫丁甘仁的大夫医学造诣很深,就从北京赶到上海,装扮成病人前去求诊。在丁大夫诊病、开方、下药的过程中,施今墨留神看,用心听,然后再仔细分析琢磨,发现丁甘仁确实名不虚传,在中医的理、法、方、药的运用上不仅十分规范,而且很有灵活运用之妙。在多次的乔装观察中,施今墨受到了不少启发,并把丁大夫视为良师益友。

华北国医学院开课后,施今墨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丁甘仁大夫,便盛情邀请丁大夫到学院任教,并安排他以自己的临床医案为教材,亲自讲授医案,这个后来被称为“医案学”的课程,成为华北国医学院的首创。  医案,又叫“脉案”,也叫做“病历”,它是中医大夫在诊病、治病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诊断情况的真实记录。正是通过这种医案,人们可以了解病人情况,也能够看到中医大夫在医理、诊断方法,以及开方等多方面的素质,是极为具体而鲜活的教材,而通过分析、讲解医案,学生们可以具体了解大夫对患者病情诊治的思考过程,发现其中的道理,吸收其中的方法和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极大的好处。华北国医学院的这一课程,使学生更多的吸收了名医们的临床经验。

施今墨先生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也有许多极有价值的医案传于后世,成为后世中医学习借鉴的教材。

在注重中医的教学同时,施今墨并没有忽视西医,有关西医基础理论,以及生理、病理、解剖、药理课等内容,学生都是要学的。当时,有的人不理解在中医学院为什么要学习西医课程,认为这样容易分散精力,耽误时间,施今墨就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大家,他不仅借助西医的检查和化验手段来为患者诊病、治病,还经常和西医专家姜泗长等人一起交流,共同切磋医疗方法。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法,确实既符合古人所说的“善假于物”的原则,也正是施今墨先生一再倡导的“不可执一方以论病,不可执一药以论方,不可循一家之好而有失,不可肆一派之专而致误”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上,他把学生对专业的态度与人品融合在一起来进行引导,并不断告诫学生:“其有厌学图利者,只趸用少数之成方、单方以统治万病,非吾徒也。”

施今墨先生的告诫,并不仅仅是谈医论药,实际上是强调一个医者的人生态度,是对医者人品的看法。在过去也好,在现在也罢,以少数成方、单方包治百病、万病的庸医一直都存在。在施今墨先生的眼里,那种学医不专,只想用一两种药包治百病的人,只能是“江湖郎中”,甚至是医界败类,是破坏中医形象的害群之马。施今墨希望自己的学生们学有所成,注重学生的人品。他心里清楚,一个没有孝顺父母之心,缺乏友爱兄弟、朋友之情的人,如果学了中医,那么医术就不会成为济世救人的方式,而会成为他们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甚至是为害社会的凶器。中医作为一种除疾去病的技艺,心地善良者拥有它,便是行善的方便门径,反之则是牟利的工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做学生,施今墨一直有自己严格的标准。

华北国医学院在办院和治学上,注重医德教育,实际上是紧紧把握了教育的根本。第二届毕业纪念刊所载的“医戒十二条”,就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看来,“医戒十二条”也有其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P59-62

后记

从四大名医的医德说起(代后记)

对于“四大名医”,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了,但在中医界,一提起他们,人人都翘大拇指。这一名称的由来,比较统一的说法是,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在北京进行第一次中医考核时,当局任命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四人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即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也有人说,是因为这四位医生几乎在同时悬壶应诊,医术高明,患者信服,所以被称为“四大名医”。

在我们看来,“四大名医”的“名”一靠医术,二靠医德,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医术没有医德,那就是个赚钱机器,不会落下什么口碑;只有医德没有医术,只是一个好心的庸医,也不会赢得患者的信赖。只有两者备于一身,才堪称为名医、大医。他们身上最重要的德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两条:一是大爱,二是淡泊名利。

四大名医无一例外都要求弟子们熟背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大医精诚论》中的一段名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命。见着对方因疾病而苦恼,就要像自己有病一样体贴他,从内心对病人有同情感,不要躲避艰险,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寒冷或暑热,饥渴或疲劳,要一心一意地去救治他,不要装模作样,心里另有想法,嘴里借故推托。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做一名天下的大医。如果与此相反,就于人民无益而有大害,……有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甚至别人都很厌恶看的,医生必须从内心同情、体贴病人,感到难受,不能产生一点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心愿啊……因为有这份爱心,孔伯华当年悬壶应诊时,早上前十个病人往往是免费的,他知道只有穷人才会早早就排队等候看病,而且还为这些病人准备免费的早餐。在担任北平国医学院院长期间,他不辞辛苦,带领学生轮流实习,有时还要管学生的吃住。虽然孔伯华门诊收入颇为可观,但由于他乐善好施,所以他这一生,既无恒产,又无积蓄,逢年过节,还必须向达仁堂、瑞蚨祥、谦祥益等几家借贷,加以维持。因为有这样的医德,施今墨在1959年无偿献出了治胃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气管炎等十大处方。这十大处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被制为成药,在每年的广交会上为国家换汇上百万美元。后来,施今墨为实现兼爱天下,济世救人的人生理想,又陆续地把自己的一些秘方无偿献给国家。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医生——不光是医生,各行各业,包括政府机关,都喜欢挂匾、挂锦旗,诊所里挂什么“华佗再世”啦、“妙手回春”啦等等,琳琅满目;政府机关挂什么什么“先进单位”,满墙满屋都是。客观地说,名医能得到患者赠匾,当然是很荣耀的事,但如果弄得如同书画展览,则不免有炫耀之嫌。这四大名医对赠匾都看得很轻。萧龙友的家门口只用一块尺许长、三寸多宽的小木牌,刻着“萧龙友医寓”五个小字,仅供求医者辨认住址而已。许多被治愈的社会名流赠送匾额,虽然书法上乘、装饰优雅,但一块都不往墙上挂,积多了还叫人刨平,变成制作家具的木料。汪逢春的书斋就叫“泊庐”,取淡泊明志之意。他曾经说:“医家之技术如何,病家自有公论,何用自我吹嘘?”“医者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唯有恪遵仲景之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充实自身,始能济世活人。联匾等踵事增华之物,不过一宣传品耳,于学问何补哉。”凡有患者赠送匾额的,他都婉言谢绝,对那些不容推却的,他也从不悬挂。

有人会说,这些医德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医院、诊所要讲经济效益,就要炒作。没有钱,怎么请名医、盖大楼,怎么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没有这些,怎么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可是如果医院没有爱心,只认钱不认人,那么逼着穷人把活着的病人送往殡仪馆的悲剧就还会重演,诱导富人花550万的高价也没有保住一条生命的冤案就还会发生;如果医生没有爱心,那么手术刀和杀人刀之间就没有多少区别。事实上,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医院就像一个巨大的无底洞,一台吞钱的老虎机,一场无休无止的恶梦,什么名医、大楼、先进设备,只是冷热不均的势利眼,什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过是挂在墙上,起一点象征作用的标语而已。

回望四大名医的时代,并非没有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军阀们的骄奢淫逸、达官显贵的名车豪宅难道不是诱惑?但四大名医能永葆赤子之心,淡泊名利,普济众生,不能不说与他们深受大医精诚思想的影响有关。

大医精诚,这是怎样一种境界,一种格局,一种气象,一种抱负!四大名医,何以成其大;今日庸医,何以如此多?其中的道理并不难思量,不过两个字:“精诚”而已。

最后,我们要特别鸣谢萧龙友嫡孙女萧承惊女士、施今墨之子施小墨先生、孔伯华之嫡孙孔令谦先生、孔伯华弟子徐宏勋先生、汪逢春弟子谢子衡先生,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和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而且他们身上传承下来的大医精诚、普济世人的医德和平和宽厚的处世之道也深深感染了我们,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使这本书增色不少。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参阅了不少书目、文章,附于书后,一并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城四大名医/百年文化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怀谦//李四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6065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1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