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拉建交纪实(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作者在新中国与拉美几个主要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过程中身历其境所见所闻所知所感的真实纪录。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西班牙语干部和新中国外交最初的拉美工

作者之一,作者先后在中南美洲6个国家里工作和生活了20年,有机会见证了上世纪60、70年代里发生在我国与拉美国家关系中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有幸认识了众多创造这段历史的重要人物,得以实地耳闻目睹了有关新大陆的种种奇闻轶事以及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退休后,作者就把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经历记载下来编辑成书,供国内一切关心或研究国际事务、拉美问题和中拉关系的人们参考。

内容推荐

作者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西班牙语干部和新中国外交最初的拉美工者之一,先后在中南美洲6个中家里工作和生活了20年,有机会见证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里发生在我国与拉美中家关系中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有幸认识了众多创造这段历史的重要从人物,得以实地耳闻目睹了有关拉美地区的种种奇闻轶事以及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

目录

亲历加勒比风暴

沿着哥伦布的航线 / 见到了切·格瓦拉 / 浮光掠影哈瓦那 / 听

卡斯特罗夜谈 / 寻访战斗者的足迹 / 中古关系和曾涛的故事/

卡斯特罗以独特方式宣告古中建交 / 申健大使和他赴任的惊险一

幕/ 险遭美国雇佣军入侵的杀身之祸/刘亚楼说,“我是空军司令,

命大” / 另一段不寻常的人生体险/

投石问路三国行

飞向南美大陆 / 打响了到巴西后的第一炮 / 又用上了秘密工作的办

法/ 阿根廷的政治气候费捉摸/ 智利接受一名常驻中国记者 /

中国首度登临南美大陆

在美国后院开展的特殊外交 / 国庆节的风波/ 发生在飞机上的斗

争 / 信守诺言的阿连德 / 周总理密切关注智利局势 / 中国政府

应对智利军事政变/

两个古老文明的第二次握手

古老的文明和血与火的变迁/ 中秘两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秘政

府开始奉行进步政策/ 两步并一步加速完成建交进程/

中国与墨西哥的“情缘”

“离上帝远,离美国近” / 从传统友谊到缔结邦交 / 中墨两国首任

大使都是人杰/ 中国领导人做墨西哥总统的工作/

中拉建交高潮中的另一朵浪花

典型的移民国家/ 开明的军人总统亚努萨上台 / 中阿建交谈判在罗

马尼亚悄然进行 / 开花结果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经济部

长 / 提前四小时知道马岛战火燃烧在即 / 美国倒向英国,马岛战争

成为一场噩梦/军人交权,民选政府上台/

两只“大象”终于走到了一起

巴西人说:“上帝是巴西人” / 起于民间外交的中巴关系 / 发生了

震惊世界的“九人事件” / 中巴关系历经磨难/ 开设驻圣保罗总领

事馆/ 在华人云集的地方做争取人心工作/ 在圣保罗受勋/

没有硝烟的战争

桑地诺的祖国 / 用枪杆子夺来的政权和一身戎装的总统 / 我们为中

尼两国关系的前途而担心 / 打了10年内战,老百姓受不了 / 投票箱

前,于无声处起惊雷 / 尼加拉瓜将往何处去 / 历史长河中的逆

流 /

走进玻利瓦尔的故乡

“小威尼斯”名称的由来 / 林则徐的后代当了首任新中国驻委大

使/ 名副其实的“石油之国” / 震惊拉美的政治大“地震” /

兵变再度发生原因何在/ 事态发展迅猛/ 外交羁旅的最后驿站/

难忘这些拉美人

我所认识的切·格瓦拉/ 怀念纪廉/ 友谊路上不倦的拓荒者/

专访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 /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平托律师 /

同巴西一起腾飞的企业家/在“伊佐拉”家作客/ 一个拉美共产党

人的足迹/ 与委内瑞拉作家乌斯拉尔一席谈/

试读章节

亲历加勒比风暴

我没有料到古巴会成为自己外交生涯起步的地方。

1959年1月1日,古巴人民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统治的斗争取得了光辉胜利,古巴革命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整个世界。古巴人民是怎样在美国的眼皮底下闹起革命并取得胜利的?卡斯特罗和他的“大胡子少校”们是何许人?古巴革命政府将何去何从?美国能对“后院”失火坐视不管吗?世界进步人类和国际反动势力都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个加勒比岛国。

古巴是西印度洋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中最大、最富裕,也是最美丽的一个岛屿。它北隔佛罗里达海峡与美国相距只有90海里(约190公里)。自1898年美西战争以后一直受到美国的直接控制,几乎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一个州。谁能料到,到了50年代后期,就在这个美国卵翼下的国家里平地起风雷,爆发了一场带有鲜明反帝反美色彩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那时,我正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西班牙语,跟全国人民一样密切关注着古巴发生的一切。1960年7月,我突然接到外交部调令,派我作为西班牙文翻译,随外贸部副部长卢绪章率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访问古巴。我为接受这一重要任务而兴奋不已,想不到第一次出国工作就是去举世瞩目的革命中的古巴,并且从此将同英雄的古巴人民一起度过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沿着哥伦布的航线

1492年,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三艘三桅船离开巴罗斯港,向南航行到非洲西海岸的加纳利群岛,然后径直向西航行横渡大西洋,70天后抵达现今的古巴岛,无意中“发现”了美洲新大陆。468年后,我们这些“现代哥伦布”,也从西欧出发,沿着几乎相同的航线向古巴进发。所不同的是交通工具不一样,我们乘坐的是60年代最新式的星座式四引擎越洋飞机,而最大的不同点还在于两次远航的目的迥然睽异。当年,驱使哥伦布远涉重洋的动机是为了寻找黄金和香料,为西班牙王国开辟通往印度、中国的“东方航道”,以宣扬基督教义为名开疆拓域。我们冒着风险远行则是为了寻求友谊,为了支持刚取得革命胜利的古巴人民,为了开拓新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

那时,美国已中断了所有通往古巴的航班,并向西方国家施压,令其对古巴实行空中封锁,原来四通八达的古巴几乎成了一座孤岛。我国又尚未同任何拉美国家建立邦交。万里迢迢,如何去法?当时可供选择的航线极少。一条相对安全可行的路线是,从北京出发,取道莫斯科和布拉格到达瑞士,然后搭乘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往古巴哈瓦那。

7月13日中午,我们代表团一行8人从苏黎世起飞,在大西洋上空先是向南,后再向西直飞,连续不停飞行了12小时,到达加勒比海上紧靠南美大陆的一个小岛库腊索。飞机在这个荷属“飞地”停歇加油。我们刚从凉爽的西欧过来,一走下飞机就感到溽热难当,这里是典型的加勒比热带气候。我们在机场休息一个多小时,用了一顿午餐后再登机向北飞行。两小时后,飞机又在牙买加首府金斯敦停歇。牙买加是哥伦布在第二次新大陆之行中于1494年发现的,是西印度群岛中仅次于古巴和多米尼加、海地的第三大岛。它的位置在海地之西、古巴之南,与古巴隔海相望,距离约90海里,有“西印度群岛花园之国”的美称。我们既无时间,也无心思去观赏它的绚丽风光,在金斯敦机场休息不到1小时,便起飞继续北上,下一站就是目的地古巴了。机上预告,1小时20分钟后将在哈瓦那国际机场降落。

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贪婪地俯瞰舷窗外的景色。在悠悠浮云下面是一片湛蓝的海水,点缀着朵朵白色浪花。飞机开始降低高度,不多一会儿,狭长的古巴岛出现在眼前。它仿佛一只黛绿的蜥蜴浮游在浩渺的海面上,向我们愈游愈近。我不禁想起了1492年10月的一天,哥伦布抵达古巴岛时写在航海日记上的一句话:“这里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美丽的地方。”

见到了切·格瓦拉

飞机在哈瓦那何塞·马蒂国际机场降落时已是当地时间7月14日下午6时,我看了看手表。北京夏令时间正好也是6时,不过地球那边该是头天清晨6时。

我紧跟卢绪章团长走下飞机舷梯。只见迎上前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声名赫赫的切·格瓦拉少校。不用介绍就能认出,他的形象我们早已从报刊图片上熟悉了。他此时的身份是古巴国家银行行长,是革命政府中主管国民经济的最高官员。第二个前来欢迎的是刚访问过中国的“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总书记、当时任古巴驻苏联大使的肖蒙少校。前来欢迎第一个中国政府代表团的,除外交部等部门的政府官员外,还有古巴妇女访华团团长、起义军电台著名播音员比奥莱塔·卡萨尔,古中友协代表和其他社会各界古巴朋友。当时正在古巴访问演出的中国艺术团、中国京剧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杜近芳、云燕铭等也到机场迎接。一位出生在古巴的俊俏的华侨姑娘向卢团长献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欢迎场面掀起了高潮。中国人和古巴人、中国国旗和古巴国旗、热烈的掌声和美丽的鲜花汇成了一片中古人民友谊的海洋。我们沉浸其间,忘掉了长途跋涉的疲劳,忘掉了绕行半个地球的遥远距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诗人的千古绝唱道出了我们当时的心情。

我来古巴前就听说,在上世纪古巴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华侨就曾同他们并肩作战。“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独立战争英雄何塞·马蒂的战友格萨达将军的这句名言至今铭刻在哈瓦那市中心一座圆柱形黑色大理石纪念碑上,也世世代代铭刻在古巴人民的心坎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古友谊又赋有了新的含义。我们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了古巴群众发自内心的热情欢迎。无论在工厂还是农村,在大街上还是在公共场所,古巴人见到中国代表团就高呼:“契那(中国)!”“毛泽东!”我们经常被热情奔放的人群包围。人们一见如故地同我们握手、拥抱、交谈。我深感中古人民之间的友谊有着广泛、深厚的基础。这种深入人心的友谊是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P1-4

序言

我要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并非一个外交工作者的个人传记,也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拉丁美洲国家发展关系的外交史料,而是本人在新中国与拉美几个主要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过程中身历其境所见所闻所知所感的真实纪录。我是个幸运者。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西班牙语干部和新中国外交最初的拉美工作者之一,先后在中南美洲6个国家里工作和生活了20年,有机会见证了上世纪60、70年代里发生在我国与拉美国家关系中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有幸认识了众多创造这段历史的重要人物,得以实地耳闻目睹了有关新大陆的种种奇闻轶事以及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我又自视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牛”,回国退休后,总感有一种使命感在驱动自己拿起笔来,把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经历记载下来,供国内一切关心或研究国际事务、拉美问题和中拉关系的人们参考。

拉丁美洲是位于西半球中南部的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重要地域。它的北部以格兰德河(布拉沃河)同美国为界,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总面积207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欧洲的面积。人口现约5亿(上世纪70年代前不到4亿)。近年来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万亿美元,人均收入3400美元,被认为是“发展巾国家的发达地区”。这一地区现有33个独立国家和13个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属地。由四大地理区域组成:北美的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这个地区受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达300多年之久,形成了以拉丁语族语言为主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故称拉丁美洲,简称拉美。过去我们中国人习惯称它为巾南美洲,今天的正式称谓应该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拉丁美洲是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大陆,也是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最晚、历时最长的一个地区。中拉关系的发展之所以经历了如此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究其原因,在我看来,主要还不是地理阻隔和缺乏相互了解,而是由于三个因素:美国的阻挠、拉美国家执政者的反共成见和台湾当局的干扰、破坏。

美国自1823年提出“门罗主义”以来,一向视拉丁美洲为禁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美国的“后院”。很长时期里,美国在政治上严格控制拉美各国的政府,经济上促使这些国家高度依赖美国,意识形态方面通过其掌控的宣传工具在这一地区散布和煽动反共思想。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对我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的敌视政策,它严格禁止拉美国家政府和新中国进行官方接触,甚至和新中国发展正当的贸易关系也受到美国的阻挠和破坏。拉美各国国内政局也很复杂,各派政治势力角逐激烈,在对华态度上常有尖锐分歧,尤其在一些右翼军人掌权的国家里,反共思想泛滥,对“共产党中国”抱有很深的成见和偏见,持敌视态度,追随美国参加“反华大合唱”。20世纪50年代初,虽然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的当权派中一些有识之士曾通过不同渠道,伸出触角,试探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但都凶上述缘故,他们的努力刚刚开始即遭挫折,无果而终。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50、60年代,我国同拉美国家主要是发展民间往来,开展“人民外交”。毛泽东主席曾对来访的拉美友好人士明确表示:“只要拉美国家愿意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我们一律欢迎。不建立外交关系,做生意也可以;不做生意,一般交往来也很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确定了与拉丁美洲国家“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争取建立友好联系和发展文化、经济往来,逐步走向外交”的基本方针,并具体指示: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关系要“细水长流、稳步前进”,要理解拉美国家和人民的处境与困难,即使是民间往来也要从拉丁美洲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使拉美友好人士受到伤害和感到为难。

存中央这一精神指导下,我国各群众团体和有关机构对拉美各国积极开展双向互动的“人民外交”,请进来,走出去,使巾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的民间交往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新气象。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后头10年里,有19个拉美国家的1千多名友好人士应邀来华访问,包括青年学生、作家、教授、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国会议员、政界要人以及工会、妇女各界知名人士。多数人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时,我同向8个拉美主要国家先后派出了十几个文化艺术、新闻、医学、贸易、银行、工会、妇女等方面的代表团。10年的民间往来,新中国在拉美人民中播下了友谊的种子,为中国和拉美国家正式邦交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良好条件。

60年代上半叶,拉丁美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民主浪潮,我国政府旗帜鲜明地坚决支持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1963年以后的几年里,多米尼加共和国、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国相继发生军事政变。拉美局势出现了逆转,我国同拉美国家的各种交往均受到很大影响,后来国内的“文化大革命”也使逐步开展起来的中拉友好往来儿乎完全中断。

从大力开展民间外交的时候起,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我国政府着手培养了一大批西班牙语干部,他们巾许多人没有等到毕业,就走上了各种与拉美有关的工作岗位,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北京外同语学院第一期西班牙文班毕业后先当了一年西文教师,后当了多年翻译,主要存国内接待一批批来访的拉美客人。1960年占巴革命胜利后,我开始跨出国门,走向大洋彼岸,从此与拉美新大陆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在本书中按照时序推移,分国别叙述了我直接、间接参与我国同拉美几个主要国家建立和发展双边关系的过程。不知是偶然的机遇,还是命运的安排,我不但有幸见证了新中国同7个拉美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这段历史,还摊上亲历了我国同一个中美洲国家中止外交关系,这一发生在特殊国际环境中的特殊事件。所有这一切,都令我终生难忘。

70年代初掀起的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中拉问友好合作关系的重大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来之不易的中拉关系如破冰后的春潮,奔腾向前,势不可挡。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看到中国与许多拉美国家已建立起全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拉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前景时,回首当年往事,更是感慨万千!

我在从事拉美工作的三四十年里结认了拉美各界许多朋友,有声名显赫的政治家、腰缠万贯的企业主、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才华出众的知识精英、受人拥戴的群众领袖……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少人在我记忆中逐渐淡漠,另一些人则令我终生难忘。其中有的曾为中拉建交作出过重要贡献,有的对中国人民怀有真诚友情,有的是本国的民族翘楚。他们中一些人的情事我已在书中各章里多有提及,但感到还不够,故又单独追记了9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另立一章,作为本书主题的补充和延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愿我追忆的这些并非如烟的往事能对国内读者认识拉丁美洲和观察巾拉关系现状及其前景有所裨益,有所启迪。我也竭诚恳请我的同事和读者们对书中谬误和偏颇之处不吝斧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拉建交纪实(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志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3082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4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