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悠久的文明,也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流传至今。中间有过诸多的变迁,其中尤以十六国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变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变化,基本上确定了以后中国强盛时期文明的基础模式。

本书继《纵横十六国》之后再一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化底蕴,是一本描写南北朝历史的佳作。

本书打破旧的对于中国“季世”历史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文化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发展,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全新观点,以这种新观点再来看待历史,不仅可以使人读来畅快,更能使人因读史而明理,因明理而清心,获益匪浅也。

内容推荐

从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开始,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南征灭陈为止,前后绵延两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这个大朝代上承魏晋、下接隋唐,整个中华世界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也是思想大转折的时代。其中发生的某些变化,甚至在各个方面影响到我们今人的思想。本书继承了《纵横十六国》的写作笔法,以历史事件为主干,以历史人物为线索,讲述了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历史篇章。

目录

序章 从南北对峙说起

第一部 元嘉之治

一 刘裕发迹

二 桓玄的野心

三 六个月的皇帝梦

四 强国之本

五 拓跋珪功过

六 拓跋嗣平内攘外

七 卢循之乱

八 二刘相争

九 翦除异己

十 讨灭宗室

十一 刘裕的最后一次辉煌

十二 失去长安的帝业

十三 南北二帝的身后事

十四 魏宋河南大战

十五 废立风波

十六 宋文帝诛臣亲政

十七 拓跋焘伐夏

十八 敢死队生擒赫连昌

十九 可笑的盟约

二十 尘埃初定

第二部 宋魏相争

一 赫赫‘武’皇帝

二 自毁长城

三 崔浩一语定凉州

四 义康失势

五 盖吴举兵

六 太武灭佛

七 陆俟单马平叛

八 崔浩之死

九 南北狼烟再起

十 王玄谟的失败

十一 拓跋焘席卷淮上

十二 两败俱伤

十三 疑云重重的宫廷变乱

十四 元凶逞恶

十五 二凶的覆灭

十六 烂无止境

十七 拓跋溶的中兴

十八 沈庆之广陵平乱

十九 荒淫天子射鬼亡

二十 尽失淮北

第三部 明主昏君

一 文明冯太后

二 慕容白曜取青州

三 拓跋弘禅位

四 宋室喋血

五 萧道成建功

六 “模范”暴君

七 易代之间

八 二度临朝

九 垣崇祖决堰战寿阳

十 除弊革新

十一 北魏重教崇礼

十二 齐武帝萧赜

十三 迁都洛阳

十四 一岁三号乱齐廷

十五 崔庆远不辱使命

十六 孝文帝汉化改制

十七 内外鏖兵

十八 兴亡有道人难道

十九 内变迭起

二十 萧衍代齐

外篇一 姓名与曲笔

外篇二 再谈姓名:还人物本来名姓

附录一 南北朝帝王纪元表

附录二 南北朝(前期)年表

附录三 南北朝(前期)主要人物索引

试读章节

孙恩进逼建康时,远在荆州的桓玄上疏请求顺江而下,讨伐反贼。建康城里的实权派司马元显忌惮桓玄,宁可大力提拔刘裕等一批寒门将士,也不愿桓玄来国都,招惹麻烦。他以安帝的名义下诏,让荆州的军队就地待命,建康这边有北府兵扛着,足以应付。

荆州那边也是野心颇大,这桓玄乃是桓温之子,自然也就继承了不少相似的基因。他老爹当年就想称帝,只不过时运不济,支持率也没高到满朝劝进的水准,才饮恨而终。桓玄的才干比其老爹差之远矣,却能赶上一个“好年成”:东晋朝廷内外交困,司马道子父子与刘牢之这两派貌合神离,正好有隙可乘。于是他就给司马道子写信,把这位皇叔狠狠地讥讽一番。信的内容收录在《晋书·司马道子列传》中,通篇骂人不带脏字,写得还颇有些意思:

“贼造近郊,以风不得进,以雨不致火,食尽故去耳,非力屈也(孙恩没能攻下建康,不过是缺少天时地利,不是打不过你们)。昔国宝(王国宝)卒后,王恭不乘此威入统朝政,足见其心非侮于明公也,而谓之非忠(关于王国宝、王恭等人的内乱,可参见前作《纵横十六国》)。今之贵要腹心,有时流清望者谁乎?岂可云无佳胜?直是不能信之耳(当今的高官显贵,哪有什么名流清望?难道说没有好的么?只是彼此不能信任而已)。用理之人,然后可以信义相期;求利之徒,岂有所惜而更委信邪(对于讲道理的君子,才可以用信义来对待;对于追求利益的小人,还讲什么信义?——这句话至理,古往今来若论“信义”二字皆是如此)?尔来一朝一夕,遂成今日之祸矣。阿衡(古代官名,指辅佐之臣)之重,言何容易,求福则立至,干忤或致祸。在朝君子,岂不有怀,但惧害及身耳。玄忝任在远,是以披写事实(满朝文武不是不懂这个理儿,只不过是怕害了自身,我桓玄忝任在外,就撕破脸皮说真话啦)。”

一封短信句句切中要害,表面上在讲大道理,底下尽是刀子。司马道子父子读着心惊肉跳,惴惴不安。司马元显身边有个谋士叫做张法顺,深受司马元显宠爱,读了这封信,就劝他先下手为强,乘着桓玄在荆州立足还不算太稳,以刘牢之的北府兵为前锋,出兵讨伐,必能搞定桓玄。司马元显迟疑不定,恰好桓玄的部下、武昌太守庾楷送来一份大礼,主动请缨做内应,配合朝廷方面的军队夹击桓玄。司马元显大喜,便在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正月称诏将桓玄的罪状罗列一遍,大举水陆两路讨伐。

桓玄远在荆州,认定朝廷方面刚刚遭受了孙恩之乱的破坏,问题多多,不可能有机会马上来找他麻烦,并未采取任何预警措施。幸亏桓氏朝中有人,桓玄的堂兄太傅长史桓石生发来密信,通报消息(司马元显本打算除尽桓氏,他宠幸的骠骑长史王诞正好是中护军桓修的舅舅,几句好话之后,司马元显便找不着北,没再处置姓桓的子弟。株连本不是什么光鲜之事,但司马元显的这次仁慈终于为自己掘下了坟墓)。

桓玄惊恐之下打算固守江陵,缓图良机。旁观者清,长史卞范之说:“桓公声威远近闻名,天下震动;司马元显乳臭未干,刘牢之不得人心(前面说过,刘牢之的北府兵打仗很厉害,但军纪太差,在朝野都没啥好名声:在朝是怕他功高压主,在野是恨他贪得无厌),如若我们的军队能够逼近京城,恩威并施,管叫他们土崩瓦解。岂有引敌入境,自寻死路之理?”

桓玄这家伙,见解和志向比司马道子父子要强得多,但终究还是一路货色,对相似的谏言反应也是相似。他听闻此话,信心顿增,让哥哥桓伟留守江陵,自己则上表传檄,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列举司马元显的各项罪行,然后率兵顺江东下,直奔建康而来,沿途如入无人之境,为数不多的几次抵抗被轻松打退,豫州刺史、谯王司马尚之也被擒。

P6-8

序言

一上钟山万虑消,虚空楼阁翠岩峣。

金陵郁郁帝王宅,天堑悠悠南北朝。

月满石城秋似水,风高淮浦夜生潮。

未应便作乘芦去,且听仙人碧玉箫。

——[元]黄镇成《钟山》

地缘上的南北,与方位上的南北,是两回事儿。

一个国家的所谓地缘文化,常有其历史的根源,比如美国的所谓东部与西部,除了地理、气候上极大的差异外,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由东部向西部的拓荒历史,以及移民潮的走势与来源。因此,尽管历史上发生过南方与北方的对峙与战争,并且影响深远,人们还是更习惯于将美国首先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的情形亦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把东西改了南北。历史上南北对峙的雏形恐怕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之前虽有零星规模的南北民族之间的冲突,但都难成气候,古代汉族的主体成分华夏族起于北方,最初只有东西部族的对抗,商人来自东方,周人来自西方,而当时的南方还是蛮夷的天下,太伯建立吴国算是北人的第一次南迁,却远不足以改变南方的人口结构。楚国的君主虽然早早地自称为王,仍免不了被以正统高贵自居的北方各诸侯国视作爵位低下的楚子,直到楚庄王问鼎中原,才开始弓J起中原各国的重视,但依旧得背负蛮夷的名分。

晋楚争霸只不过是南北对峙最初的一种形式,战国时期楚国的面积几乎与其他六国的面积等同,依然无法避免国破家亡的惨剧。此后数百年秦汉的持续统一,奠定了今日汉文化圈的基本范围,这期间皇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口的重心,都在北方,东汉时期的十二州中,荆、扬、益、交四州属于南方,面积不小于北方八州加上一个司隶,但在户口的数量上却抵不上北方的一半。

汉末军阀迭起、群雄割据,乱的基本上是北方。尘埃落定后反倒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一北二南,开启了真正意义上南北对峙的局面,以后晋朝虽然短暂统一,却不能根本改变分裂的势头。六朝六朝,指的正是汉末以来连续统治南方的六个对立于北方政权的朝代,“南北异俗”的论调,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深入人心的。而对于今日中国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接下来数百年的南北朝时代。

时间上来看,南北朝可以从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开始算,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南征灭陈为止,前后绵延两百年。这个大朝代上承魏晋、下接隋唐,整个中华世界几乎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也是思想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如若我们将南北世界视为一体,就可以体会到这一文化体在痛苦中的自我磨炼、反思、蜕变,面貌终于焕然一新。

一千五百多年前发生在大江南北的治乱分合,或许与今日一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多大关系,然而当年历史之偶然与必然,却可能在无形中影响着今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过,如若我们细细“审视”,就会发现这段让后人思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历史,最初时却是从两个今天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地方开始的,这两个地方,也正好是南北相望,一个是内蒙古的锡拉木林河畔,另一个则是在镇江的寻常巷陌之中,如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的《永遇乐》词中所提及的。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悠久的文明,也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流传至今。中间有过诸多的变迁,其中尤以十六国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变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变化,基本上确定了以后中国强盛时期文明的基础模式。本书打破旧的对于中国“季世”历史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文化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发展,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全新观点,以这种新观点再来看待历史,不仅可以使人读来畅快,更能使人因读史而明理,因明理而清心,获益匪浅也。

——网易社区历史长河版版主,笑天狼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又动荡不安的年代,作者紧紧把握住南北朝两根历史主线,将交错部分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确实将这段动荡的历史刻画得引人人胜、深入浅出。本书继《纵横十六国》之后再一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化底蕴,是一本描写南北朝历史的佳作。

——网友,乖乖的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9534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9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9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