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州状元/苏州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苏州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状元?其深刻的背景是什么?这些状元出身于怎样的家庭?苏州状元的科场、官场情况如何?苏州状元到底是不是以前人们常说的“绣花枕头”?苏州状元到底有哪些方面的成就?……

本书为“苏州文化丛书”之一,采用分类横向叙述的方法,主要从苏州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状元的家庭、科举、官场、成就以及品行等方面,对苏州状元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并加深对苏州状元的了解。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

内容推荐

苏州市文化局与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套《苏州文化丛书》,囊括了苏州的戏剧、绘画、园林、街坊、名人、名胜、民俗、考古、工艺……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文化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具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谁都知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其民族文化,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恐怕也是如此。

本书为其中一册,向读者回答了苏州这块土地为什么会出这么多的状元?这些人是怎样考中状元的?状元们到底有哪些成就和贡献等问题。

目录

引 言

人间天堂文物之邦

——苏州状元产生的背景

书香门第富贵人家

——苏州状元的家庭及其社会关系

十年寒窗一朝成名

——苏州状元在科场

饱学之士多才多艺

——苏州状元的文化艺术成就

风云变幻宦海沉浮

——苏州状元在官场

青史留名风流长弘

——苏州状元的品行

民间珍闻茶余谈资

——苏州状元的逸事

苏州状元名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5 古代苏州文化发达,人文荟萃,曾是全国著名的刻书业中心,藏书家尤多。唐太和九年(835年),苏州民间已有刻印业。宋、元以后,苏州各级地方官府、郡学、书院以及寺庙相继刻书,坊刻、私刻也不断增多,至明代成为全国刻印书的中心地区之一,其数量、质量均为全国第一。发达的刻印书业,为藏书家大量藏书提供了条件。宋、元两代,苏州有史可查的藏书家就有13人,著名文学家朱长文藏书2万余卷,而著名文人叶梦得藏书多逾10万卷。从此,藏书逐渐成为苏州的一种特有风俗,“虽寒俭之家,亦往往有数拾百册;至于富裕之家,更是连椟充栋,琳琅满目。故大江以南,藏书之富,首推苏州。溯自元明以迄清末叶,藏书之家,指不胜屈。拥有数千百卷之图籍者,多不胜举。居民中藏有一二十箱线装书的,并不为奇”(《苏州文史资料》第二辑)。苏州藏书数量之丰富、藏书家之众多,在全国首屈一指。明代,苏州的藏书家达66人。近人蒋吟秋先生《吴中藏书先哲考略》共收罗吴中藏书家140余人,流寓吴中的藏书家10余人。又据《历代藏书家辞典》载,苏州共有藏书家达576人。明代,以长洲顾元庆“大石山房”和常熟毛晋“汲古阁”最负盛名;清代,以长洲黄丕烈“士礼居”、昆山徐乾学“传是楼”、常熟钱牧斋“绛云楼”、常熟钱曾“述古堂”和瞿绍基“铁琴铜剑楼”藏书最多。发达的刻印业,丰富的藏书,为苏州读书人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苏州士风,大率前辈喜汲引后进,而后辈亦皆推重先达,有一善则褒崇赞述,无不备至”(张瀚《松窗梦语》),以致蔚然而成习俗。苏州多名流官宦、饱学之士和以儒学起家的钟鸣鼎食之家,他们与名家结交往来,彼此相援,相互提携。“苏州才子”祝允明也记载过这种风俗:“吴中自昔多儒家,不特一时师友游会之盛,往往父子昆季交承绍袭,引之不替,斯风至美。”(《怀星堂集》)经前辈的推荐拔萃,后辈士人的才名自然更容易显扬;而一旦士人夺魁摘冠,入朝为官,高官厚禄,立功扬名,则又激励家乡后学,“士益向风,争相磨濯,攘袂以起”。这些在科举中独占鳌头的苏州文人授职晋爵后,往往又都以培养家乡才俊之士为己任,竭力扶助后进。清代康熙年间的长洲状元韩茭(1637~1704年),字元少,号慕庐,曾以清真雅正之文开启一代文风,被乾隆皇帝称之“足为艺林楷则”,但韩状元成名之前,因所作的文章不合时俗而被视作“劣文”。他应童子试时,文章为考官所斥黜,并贴在学府墙上“示众”,人们以诵读韩英文章作为笑柄,使其十分狼狈。此时,徐乾学正好有事来苏,读了韩芡的文章击节称赏,立即派人将韩英请到住处,促膝交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徐乾学当场将韩荚收为门生,荐引入京,悉加指导。不久,韩荚以国子监生参加顺天乡试,主考官就是徐乾学;评卷时,徐乾学又从落卷中批阅到韩茭之卷。韩茭终于在坎坷数年后乡试中式,并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会试、殿试中连捷会元、状元。要是没有徐乾学这位同乡伯乐,韩芡这匹千里马也许会终身埋没于科场,老死于马厩里。这种不遗余力提携乡里子弟的风尚,为苏州举子营造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天堂”苏州,钟灵毓秀,经济富庶,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教育发达,哺育出了众多名彪史册的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书画家、医学家、科学家……人文荟萃,群星璀璨。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说过:“吴为人材渊薮,文学之盛,甲于天下。其人耻为他业,自髻龀以上皆能诵习,举子应主司之试,居庠校中有白首不自已者,江以南其俗尽然。”(《震川文集》)人们耻为他业,读书科举孜孜不倦,至白头不已。正是在这种蔚然成风、相互竞争的社会风尚的影响下,苏州出了数以千计的进士,其中更有一部分人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公。

在《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等古籍中还记载了一个特殊的苏州风俗——状元筹。状元筹,又称彩局、状元局,这种风俗是以游戏形式进行的,取科目名色,制成彩筹,作为“戏局”,绯绿兼行,输赢计箸。每年春节里,“新年酒阑,亲朋团聚,以六骰掷之,暖阁重帘,藉消春昼。云以试年庚,得状元者,取及第争先之谶”(《吴郡岁华纪丽》卷一“正月,,)。有《状元筹乐府》诗云:“升官图里夸捷径,科甲丛中更争胜。献岁惊闻笑口开,果然夺得状元回。举人进士唾手得,何物秀才不出色。博取功名只如此,安用六经廿一史。一筹莫展者谁子,那不呼庐喝为雉。”诗人郭摩的《状元筹》较详细地描写了这一风俗游戏的过程,云:

屠苏饮后明灯灿,夜永宵寒人意倦。

长筵试展红毡毹,男女分曹卜如愿。

牙筹一握长短排,上有细字书官阶。

玲珑骰子数用六,纷纷五色迷人目。

就中状元贵无比,入年争看色为喜。

平生不识樗蒲齿,作戏逢场聊复尔。

绕床脱帽或狂呼,当日童心正如此。

人间贵贱会适时,柳州序棋言可思。

一朝得失异愁喜,朝士未遽贤群儿。

而今懒惰厌闻聒,回首年光真电抹。

酒醒空目已瞳胧,笑语儿曹莫争夺。

这种风俗游戏普及城乡,参加人数很多,男女老小齐上阵,十分热烈。

风俗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生动反映,一个地区的风俗是一个地区人们精神活动的积淀,而反过来风俗又能熏陶与改变人们。苏州这种“状元筹”对千家万户的刺激作用不可小看,它对整个苏州举子考状元的影响自然也不可小看!

苏州状元辈出,她是苏州文化发达的象征,更是苏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俗诸方面相结合的“结晶”!也是苏州综合实力的反映!

P30-33

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苏州这块风水宝地上,曾孕育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卓有成就的“骄子”——状元,这是永远值得苏州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

话说清代康熙初年某日,翰林院里一帮文人聚在一起闲聊谈天,聊着谈着,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各自家乡的土特产上,大家争先恐后,兴高采烈地夸耀着。

“我们家乡出产象牙犀角。”广东人首先开口。

“我们陕西有狐裘毛厨。”陕西人紧随其后说道。

“我们湖北盛产优质木材。”湖北人毫不示弱。

平时文绉绉的翰林们此时此刻都显得十分亢奋,唯独苏州府长洲县(今属吴县)籍的汪琬(号钝翁)显得十分平静,默默无语,一言不发。于是,翰林们带有几分讥笑地逗乐道:

“苏州自古号称名郡,钝翁先生你是苏州人,怎么会不知晓苏州的土特产呢?莫非苏州徒有虚名?”

汪琬仍十分平静地回答道:“苏州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当然有土特产。不过极少,只有两样而已。”

众人忙问道:“两样什么东西?请钝翁先生说来听听。”

汪琬一字一顿、一板一眼地说道:“一是梨园子弟。”

“好!”众人听了个个拍手称是,又急忙追问:“还有一样呢?”

汪琬就是不说,后来,在大家的一再追问之下,汪琬才提高嗓门,慢吞吞地说道:

“状元也!”

这三字仿佛是速冻剂,室内的热烈气氛一下子骤然降到了零度,好像是从赤道来到了南极洲,翰林们个个面面相觑,悄悄地走开了。

这个故事并非杜撰,它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吴江人钮绣的《觚滕续编》卷四中,其真实性无庸置疑。

汪琬(1624~1691年),字苕文,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左都御史宋德宜、翰林掌院学士陈敬廷推荐,召试博学鸿儒,名列一等,授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科举取士,至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科举,近1 300年间全国大约共出文武状元800名。但是,隋朝还没有“状元”之名,就连进士,各种资料亦记载甚少。唐代始有“状元”之称。有人统计,自唐朝至清末(包括五代十国、辽金、太平天国),全国共出文状元596名;自宋至清末,共出武状元115名。(见萧源锦《状元史话》)苏州一地(按苏州市现所辖区域,历史上有吴县、长洲、元和、常熟、昭文、昆山、新阳、吴江、震洋、太仓、镇洋等县计算)共出文状元45名,武状元6名,分别占总数的7.55%和4.35%。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自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至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前后272年间,全国共录取状元90名,而苏州府出的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8.89%。自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至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60年间,全国共录取状元114名。如果按省份划分,依次为:江苏49名,浙江20名,安徽9名,山东6名,广西4名,直隶、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各3名,湖南、贵州、满洲各2名,顺天、河南、陕西、四川、蒙古各1名(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而苏州府在清代共出状元26名之多,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占江苏全省状元总数的53.06%,无论是平均数还是绝对数,均为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当然,汪琬是不可能知道这个数字的。汪琬知道的至多是王士稹《池北偶谈》中所说的数字: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短短27年间,苏州府所属各县出了6名会元,7名状元。汪琬在翰林院的时间很短,入翰林院不久即以病乞归,离开京城,回到了家乡。如果天假以年,他知道苏州在清代共有二十几位状元,也许在回答翰林们时要更加气壮呢!

苏州曾多次蝉联状元,明代弘治六年癸丑科、弘治九年丙辰科的状元,分别为昆山毛澄、朱希周蝉联。清初顺治十五年戊戌科状元、十六年己亥科状元,分别为常熟孙承恩、昆山徐元文蝉联;康熙十二年癸丑科、十五年丙辰科、十八年己未科等三科状元,接连为长洲韩茭、彭定求和常熟归允肃3人所蝉联;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五十四年乙未科、五十七年戊戌科等三科状元,又被长洲王世琛、昆山徐陶璋、常熟汪应铨3人蝉联;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三十四年己丑科状元,分别为吴县张书勋、元和陈初哲2人蝉联;乾隆五十五年庚戌科、五十八年癸丑科状元,又被吴县石韫玉、潘世恩蝉联。

在旧书笔记或报刊上,常常能看到某地一榜几进士之类的佳话美谈,而在苏州同榜二鼎甲的就有近10对: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一甲第一名状元是吴县申时行,一甲第二名榜眼是太仓王锡爵;天启二年壬戌科一甲第一名状元是长洲文震孟,一甲第三名探花是长洲陈仁锡。清代顺治十六年己亥科一甲第一名状元是昆山徐元文,一甲第三名探花是昆山叶方蔼;康熙十二年癸丑科状元是长洲韩茭,探花是昆山徐秉义;十五年丙辰科状元是长洲彭定求,探花是常熟翁叔元;五十一年壬辰科状元是长洲王世琛,探花是长洲徐葆光;五十四年乙未科状元是长洲徐陶璋,榜眼是吴县缪日藻;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状元是“钱三元”——长洲钱柴,探花是太仓汪学金。还有一岁同郡“三元”的:道光十二年壬辰科状元吴县吴钟骏,会元吴县马学易,解元昆山(已居苏州城)潘钟。而钱柴连中三元,更是数百年之罕见。

苏州状元中有父子状元,如唐代长洲归仁泽与归黯;有兄弟状元,如唐代归仁绍与归仁泽,归佾与归愫;有祖孙状元,如清代长洲彭定求与彭启丰,状元陆润庠是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状元陆肯堂的第七世孙;有叔侄状元,如吴县吴廷琛与吴钟骏,清末常熟翁同徘与翁曾源。也有同胞三鼎甲、一门两鼎甲的:状元徐元文的两个哥哥徐乾学、徐秉义都是探花出身,状元缪彤的儿子缪日藻是个榜眼,状元彭定求的堂弟彭宁求是个探花,状元王世琛是明代探花王鏊的裔孙,状元潘世恩的堂弟潘世璜是探花,潘世恩的孙子潘祖荫也是个探花。还有明代太仓王锡爵、王衡父子都是榜眼,清代镇洋汪廷屿、汪学金父子都是探花。

苏州科举鼎盛,状元辈出,让人荣耀,也让人妒嫉。《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一个苏州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夸苏州出状元。大概是有点过分夸耀了,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和不服气。座中有一人冷语相讥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苏州出状元,就像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出太监,绍兴出惰民,江西出剃头师,句容(今属镇江市)出剔脚匠。物以类聚,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以太监、惰民、剃头师、剔脚匠之类来与状元相提并论,可谓刻薄得可以,自然引得哄堂大笑,但此人对“苏州出状元”一说未加否认,说明它的确反映了当时人的共识和事实!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读书——科举成为文人的普遍选择和人们心目中的正途,而科举之巅的状元,更是为人们仰慕不已,一旦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便是光宗耀祖之盛事。

苏州状元固然值得苏州人骄傲,但今天人们更关心的也许是:苏州这块土地为什么会出这么多的状元?这些人是怎样考中状元的?状元们到底有哪些成就和贡献……这些就是本书要回答并力求回答清楚的。

后记

苏州文盛出状元。

状元是苏州的“土特产”,是苏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相结合的最终“产品”,是苏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苏州,不可不讲苏州的状元,每个要想了解苏州的人不可不了解苏州的状元。

搜集整理苏州状元的有关资料,研究并介绍苏州状元,曾是我多年来致力的一个课题和目标。1993年10月,28万言的拙作《苏州状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后,赢得了意想不到的荣誉和效果。1994年,《苏州状元》荣获苏州市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地方志(地情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又获江苏省历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其实,这些荣誉不是我所想得到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我聪明、本领大、水平高,主要是苏州文化本身好,我只是花了点时间与精力,多读了点书,多熬了几个夜而已。我相信在我之前肯定也有人想做这项工作,甚至也做过,只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没有做成,我则是个幸运者。因此,我由衷地感谢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好环境。

当初写《苏州状元》的目的,主要是想让人们了解一下苏州状元,这样好的“特产”真正了解的人很少,又可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苏州状元与苏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一些资料。因为有的资料我寻找得很不容易,别人可以不必再去吃这个苦。

实事求是地说,拙作《苏州状元》只是有关资料的整理,还谈不上是什么研究,至多只能说是研究的第一步。加上《苏州状元》采用的传记体的写法,缺少横向剖析的深度与广度。苏州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状元?其深刻的背景是什么?这些状元出身于怎样的家庭?苏州状元的科场、官场情况如何?苏州状元到底是不是以前人们常说的“绣花枕头”?苏州状元到底有哪些方面的成就?……人们想了解的东西有好多好多。这次,苏州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约我重写一本有关苏州状元的书籍,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的好机会。于是,我采用分类横向叙述的方法,主要从苏州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状元的家庭、科举、官场、成就以及品行等方面,对苏州状元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并加深对苏州状元的了解。

苏州状元是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中有许多状元一个人就足以写一部数十万言的书,我目前所做的工作仅仅是起了一个“开头”的作用。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尽管在原来的基础上补充了不少新资料,但这种研究仍是十分肤浅的,这不全是时间等客观上的原因。书中差错与谬误肯定难免,敬请专家、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借此机会,对关心、支持我的家人、朋友、读者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潘家荣同志承担了本书的部分校对工作,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欣闻苏州市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规划筹建状元博物馆,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愿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心和研究苏州状元的行列中来!

作 者

1999年3月草成

5月改讫于青呖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州状元/苏州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嘉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375467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1999-08-01
首版时间 1999-08-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85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3
出版地 江苏
201
14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