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追寻鲁迅在南京
内容
编辑推荐

鲁迅在南京,是鲁迅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他在这里学习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并开始接触到影响极其深远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扩大了他的视野,使他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书以鲁迅在南京的工作、学习、生活为线,收录了关于此的一些书信、文章及他同时代的人回忆的文章,是研究鲁迅很重要的资料。汇集了追寻鲁迅在南京的诸多史料,并记录了开馆活动中的一些情况。全书插编了两百余幅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具有科学性、史料性、纪实性、可读性。

内容推荐

全书分四部分。

第一章,追寻鲁迅在南京。主要追寻鲁迅在南京的求学生活,以及鲁迅在南京临时政府短暂的工作历程、带领绍兴府中学堂师生参观南洋劝业会和在金陵刻经处为母亲捐刻《百喻经》的情形。

第二章,回忆鲁迅在南京。精选鲁迅同时代人对鲁迅在南京的生活回忆。

第三章,鲁迅笔下的南京。根据电脑“鲁迅著作全编检索系统”查询,在《鲁迅全集》中涉及“南京”二字的有83篇124处;涉及“金陵”二字的有11篇21处;涉及“浦口”二字的有8篇处。鲁迅笔下的南京难以尽言,我们从鲁迅自己对南京生活的回忆,鲁迅私下谈到的南京以及鲁迅笔下写到的南京,这三方面选编了有代表性的鲁迅著述,并对涉及到南京的人名、地名等加以说明,以期读者在阅读鲁迅作品时对南京更多一点关注。

第四章,纪念鲁迅在南京。记录了南京鲁迅纪念馆开馆的盛况,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开设的讲座以及开展“我读鲁迅”征文活动的情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南京师大附中前身的东大附中校友,就有三位校友在鲁迅葬礼上为鲁迅扶棂抬棺,他们是胡风、巴金、黄源。

目录

序言 鲁迅与南京

第一章 追寻鲁迅在南京

 寻求别样的人们/002

 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007

 鲁迅在矿务铁路学堂/015

 鲁迅参观南洋劝业会——20世纪初的一一次教育实践/026

 鲁迅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的短暂生活/032

 鲁迅与金陵刻经处/034

 文章得失不由天——鲁迅学生时代所写的诗文/037

戛剑生杂记/037

莳花杂志/038

别诸弟三首/038

莲蓬人/039

庚子送灶即事/040

祭书神文/040

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040

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元韵/044

湾丁耀卿/045

重订《徐霞客游记》题跋(1901)/046

 关于鲁迅所到青龙山煤矿和所下矿洞的初步调查/048

 鲁迅在南京读书时期的几件文物/053

 附:

 《恒训》/061

 《地质学笔记》佚文/071

 《百喻经》校后记/078

第二章 回忆鲁迅在南京

改名树人周启明/080

往南京周作人/081

鲁迅在嘉兴途中的一件轶事周作人/082

学堂大概情形周作人/083

十五年前的回忆汪仲贤/085

怀旧之二周作人/087

管轮堂周作人/089

风潮周作人/090

旧日记里的鲁迅(节录) 周遐寿/092

在矿路学堂三年周启明/104

鲁迅在南京学堂周启明/105

鲁迅与中学知识周启明/108

鲁迅与清末文坛(节录) 周启明/111

鲁迅在矿路学堂生活琐记 周启明/113

忆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 张协合/115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 许寿裳/117

鲁迅的生活 许寿裳/118

亡友鲁迅印象记 许寿裳/119

鲁迅的生活之一 许广平/122

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 许广平/124

鲁迅与自然科学 周建人/124

复鲁迅中学函 周建人/125

由困顿走入“异途” 王冶秋/126

回忆鲁迅先生 王如鉴/127

第三章 鲁迅笔下的南京

 鲁迅对南京的回忆/130

《呐喊》自序/130

琐记/132

忽然想到(八)/142

俄文译本《阿O正供》序及著者自叙传略/144

自传(节选)/147

杂忆(二)/149

致许广平(节选1925年3月31日)/152

致章廷谦(节选1929年1月6日)/152

致许寿裳(节选1930年7月15日)/153

 鲁迅私下谈在南京/154

 南京在鲁迅笔下生辉/156

估《学衡》/156

“言词争执”歌/16C

“友邦惊诧”论/162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165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168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二)/172

好东西歌/174

《玄武湖怪人》按语/174

南京民谣/176

太平歌诀/176

无题/178

无题二首/178

赠画师/180

第四章 纪念鲁迅在南京

 南京鲁迅纪念馆开馆/182

南京鲁迅纪念馆开馆记/182

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开馆典礼上的发言/187

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哥馆仪式上的致辞/192

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开馆仪式上的贺辞/194

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195

 鲁迅与南京师大附中/197

 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听讲座

从新版《鲁迅全集》谈到鲁迅研究的现状/211

从鲁迅的爱与恨说起/233

鲁迅是谁?/242

我们今日怎样走近鲁迅?/254

鲁迅是谁——一和中学生谈鲁迅/268

 我读鲁迅/285

另类鲁迅/28)

追随独行者/289

脱世的价值——鲁迅的孤单与不孤单/291

鲁迅——一代伟人/293

缘来缘去如水/295

附录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活动简表/297

插图目录/304

编后记/309

试读章节

鲁迅与金陵刻经处

1914年7月,作为孝子的鲁迅,为纪念母亲六十岁寿辰,捐60银元给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

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它创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清朝末年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刻经处,也是近代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融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它出版的经书,以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纸料讲究著称。

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是我国清末佛教复兴的奠基人杨文会。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石埭县人。他自幼颖悟,10岁受读,14岁能文,但从不参加科举考试,性嗜书,“凡音韵、历算、天文舆地及黄老庄列之术,靡不探赜韫之于胸”。1863年,其父病故。1864年,他染上时疫,病后检读《大乘起信论》,不禁爱不释手,竟然连续读了五遍,才窥得奥旨。从此,他广泛搜求佛经,研究佛法。

金陵刻经处成立后,首刊((净土四经》,此为刻版印经的开始。他并约志同道合者十人,草订章程,募刻佛经。经费来源除由发起人按月认捐外,并派人外出劝募。杨仁山“日则董理工程,夜则潜心佛学,校勘刻印而外,或诵经念佛,或静坐作观,往往至漏尽就寝”。

1897年金陵刻经处搬迁至现址淮海路。它占地六亩多,有房屋60余间。仁山居士的住宅在宅院的西部。住室的前面有池塘,四周植柳,命名“深柳读书堂简称深柳堂外,系取唐人诗句,学者因以“深柳大师”称居士。此处是杨仁山校勘经典、著述讲学的地方。

金陵刻经处成立后,在杨仁山主持下,为弘扬佛教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处刻印流通的经书,被各方信众称为“金陵本”,金陵刻经处刻印流通的佛经版本都经过仔细的选择,经文都经过精细的校勘。此外,刻印也精工考究。金陵刻经处的佛像版雕刻也非常精湛。这佛像版保存基本完好,陈列于金陵刻经处的展览室中,受到中外参访者的一致称赞。

杨仁山还于1907年创办祗洹精合,又于1910年成立佛学研究会,所造就的佛学人才甚多。谭嗣同、桂伯华、梅光羲以及民国以后在南京创办文那内学院的欧阳渐等人都是他的及门弟子。太虚大师也曾在祗洹精舍学习过。杨仁山对现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有很大的影响。杨仁山过世后由他的门人欧阳竞无致力于佛学研究。

杨仁山不仅研究佛学,与当时的文化人如章太炎等且也有较密切的往来,鲁迅对金陵刻经处的印制质量是十分了解的,所以,他才在这里捐刻《百喻经》以表孝心。

鲁迅认为:“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其书具名《百句譬喻经》;《出三藏记集》云,天竺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钞出譬喻,聚为一部,凡一百事,为新学者,撰说此经。”(《集外集<痴华鼙>题记》),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内收98则佛教寓言故事,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时印度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鲁迅捐刻的《百喻经》尾页上记有:“会稽周树人施洋银六十圆,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一千零八十一个,印送功德书一百本。余资六圆,拨刻地藏十轮经。民国三年秋九月,金陵刻经处识”。(编者按:“民国三年九月”,“三”字前恐脱“十”字)1915年将刻印成的30本分赠教育部同事和友人。

金陵刻经处环境幽雅,院内花草山石、池塘垂柳,幽静宜人。有风格独特的杨仁山居士墓塔及清雅古朴之深柳堂供人观瞻,并有经版楼、展览室、流通室、木刻水印工艺等可供参观。

金陵刻经处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以印经、讲学为事业,一个多世纪以来,风雨飘摇,几度兴衰而慧灯不熄。20世纪80年代初,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努力,再度复兴。目前,金陵刻经处事业兴旺,生机勃勃。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汉文木刻版佛经的出版中心,也是收藏木刻佛教经像版的文物中心。现已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现拥有各类经版125000余片,并珍藏有杨仁山居士从日本寻回的隋唐古德逸书及《影印碛砂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缩刷藏》、《藏文藏》、《续藏》及《大正藏))等各种大藏经,实乃佛教文化一大宝库。

近年来,金陵刻经处还添置了先进的现代化印刷设备,承接海内外佛教经籍印刷流通业务,每年有几十万册经典流通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继续为发展佛教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2006年,金陵刻经处创建一百四十周年,它的手工刻版印刷技术已被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P34-36

序言

鲁迅与南京

孙郁

南京在鲁迅的一生里,是可感念的地方。他年轻时期的第一个变化,是在这儿开始的。由于文献稀少,加之鲁迅从不自恋,没有留下系统的资料,对我们这些后人而言,青年岁月的那些韶光,是谜一样诱人的。徐昭武先生主编的《追寻鲁迅在南京》一书,使我们这些读者返回到历史的场景,一些模糊的碎片,渐渐清晰了起来。我在这本书稿里发现了过去鲜坡注意的文字,一时勾起了种种猜想。比如鲁迅的旧文人气怎样被新学所染?如何脱掉了传统的外衣?刚接触外文时,是兴奋呢,还是有别的什么思绪?他写的那些诗,是刻意为之还是游戏之作?成就鲁迅变化的是教育的哪部分?这些在今天依然可借鉴么?

许多传记在描写这段历史时,只是匆匆一一过,没有细细涵泳,似乎被史料难住了。读过此书后,我的感觉是,倘若是有心人,顺着这些线索,可以发现许多亮点,甚至可以考证出新的东西来,这就是此书的价值。鲁迅在南京呆的岁月很短,几次在此居住,学习、工作,对鲁迅来谠都是无言的刺激。倘若我们扩大背景,从周边找线索的话,也将有收获吧。我从周作人的文章里,就读出背后复杂的存在,他只是淡淡地写出相关的资料,深层的情感却过滤掉了。而那些,对读者而言,也是弥足珍贵的。我就在这些材料的边缘,嘹望到了先前鲜见的景观。南京近代的风貌实在是个大话题。

洋务学堂与近代中国的关系,在鲁迅身匕体现得较为特别。江南水师学堂、路矿学堂给鲁迅的印象也十分复杂。不过恰是这复杂的环境,使他的精神有了生长的空隙。新旧间的碰撞也刺激了人对陌生境界的好奇,他的思想就是在这种磨转里和传统的书斋告别了。南京时期的鲁迅带有侠气的一面,这有他的“戎马书生”石章为证,其诗句里的豪放气,也暗示了此点。另一面,思绪被洋人的著述激活了,在阅读了《天演论》、《茶花女遗事》、《全体新论》、《科学丛书》、《日本新政考》等书后,他的时空观变化的轨迹一定是出现了的。这里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其一是他对社会科学的论著有了兴趣,他一生都未放弃这个爱好,应当说是在此间养成的习惯。其二是他留心新式的小说,林纾的译文勾起了他对域外作品的好奇心。这也是他终生的喜好。晚年译介外国的作品,除社会科学著作外,主要是小说。也许他觉得,这对青年是重要的,因为当年自己就是读了这两类书,发生了精神的飞跃的。由此可以推断,南京记忆在他而言有着不小的分量。仔细探讨,说不定可以找到进入其世界的另一入口。

但鲁迅很少在文章里谈对居住的城市的印象。他不喜欢绍兴,对日本的回忆亦少,北京在他的笔下永远是灰暗的。至于上海,你看他写《阿金》的时候的感受,大概也是失望的居多吧。所以讲到他和南京的关系,我觉得那只是匆匆的一过,亦或是思想的驿站。不过这里是他受挫最少的地方,所以关于南京的文字,大凡社会内容的,都是公共的视野。至于私的话题,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他从没有隐居什么地方的渴求,在中国,一切都一个模式,有什么奇异的地方么?南京的话题之于鲁迅,其实正是中国话题的一部分。那么说来,它在我们读者的眼里,含量也不比另几个地方逊色的。

鲁迅的魅力之一,是他的言说方式,有哲与诗的成分。而思维方式的奇异,精深的峻急和灵动,一旦和事件地区、人发生碰撞,就有诸多丰富的话题。没有一个作家和他生活的地方构成了如此复杂而丰富的联系。鲁迅的非凡在于,他和城市的关系,绝非仅仅私密的、狭小的关系。先生的意义在于,他构成了一个人与一段历史,一种文明,一道精神场景的流动的关系。鲁迅仿佛穿越历史隧道的一道河流,永远地流淌着。远去的和即将到来的,都连在一个躯体里。它流着,于是永远是新的。鲁迅与南京的关系,亦可作如是观。

2007年5月13日

后记

徐昭武

南京,是鲁迅人生的第一个驿站。鲁'迅离开故乡绍兴后,先后在南京求学、工作了四年的时间。

南京,是鲁迅走向世界的出发地。鲁迅就是在这里“寻求别样的人们”,从这里开始扬帆远航、东渡日本,寻求别样的世界,探求救国救民的真谛。

一百多年前,鲁迅来到南京之时,正是新旧交替之际,他正赶上了国家厄运不断、巨变在即的年代。他刚到南京就发生了“百日维新”,尽管时间短暂,但中国社会要求变革思想却逐渐深入人心。第二年又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继而又签定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这些都深深地触动着年轻的鲁迅。

鲁迅在南京,是鲁迅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他在这里学习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并开始接触到影响极其深远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扩大了他的视野,使他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鲁迅在南京,很值得追寻和研究。

为落实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3470号提案,南京鲁迅纪念馆于2006年4月27日建成并开馆。本书便是我们筹备工作的小结。它汇集了我们追寻鲁迅在南京的诸多史料,并记录了开馆活动中的一些情况。全书插编了两百余幅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具有科学性、史料性、纪实性、可读性。

全书分四部分。

第一章,追寻鲁迅在南京。主要追寻鲁迅在南京的求学生活,以及鲁迅在南京临时政府短暂的工作历程、带领绍兴府中学堂师生参观南洋劝业会和在金陵刻经处为母亲捐刻《百喻经》的情形。

第二章,回忆鲁迅在南京。精选鲁迅同时代人对鲁迅在南京的生活回忆。

第三章,鲁迅笔下的南京。根据电脑“鲁迅著作全编检索系统”查询,在《鲁迅全集》中涉及“南京”二字的有83篇124处;涉及“金陵”二字的有11篇21处;涉及“浦口”二字的有8篇处。鲁迅笔下的南京难以尽言,我们从鲁迅自己对南京生活的回忆,鲁迅私下谈到的南京以及鲁迅笔下写到的南京,这三方面选编了有代表性的鲁迅著述,并对涉及到南京的人名、地名等加以说明,以期读者在阅读鲁迅作品时对南京更多一点关注。

第四章,纪念鲁迅在南京。记录了南京鲁迅纪念馆开馆的盛况,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开设的讲座以及开展“我读鲁迅”征文活动的情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南京师大附中前身的东大附中校友,就有三位校友在鲁迅葬礼上为鲁迅扶棂抬棺,他们是胡风、巴金、黄源。

本书是在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一辑·鲁迅在南京》(编写者俞润生、许祖云、徐昭武)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延伸,全书编选工作由徐昭武负责,作者除署名外,均由徐昭武执笔。

我们真诚地感谢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全国鲁迅研究的学者、教授、专家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还要衷心感谢南京鸿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奕熙先生、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隽青先生、南京立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杰先生对本书编辑出版的鼎力资助。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他在百忙中审读了全书的文字稿,并为本书作序,拓开了我们追寻鲁迅在南京的视野和深度。

“半个余世纪以来,鲁迅精神作为一种资源,其辐射力之大,在知识界不亚于任何学派,成了儒家之后最有原点意义的存在。”(孙郁)学习鲁迅、亲近鲁迅,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愿这本书为鲁迅在南京的研究抛砖引玉。

今年,是鲁迅先生从南京走向世界的105周年,今年,是南京师大附中校庆105周年,仅以此书以资纪念,并向校庆献礼。

2007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追寻鲁迅在南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昭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01774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