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震与湖南
内容
编辑推荐

2008年4月11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王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王震同志是湖南浏阳人,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了《王震与湖南》一书,缅怀王震同志的丰功伟绩,弘扬王震同志的精神品德,呈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辛求索、不懈奋斗的成长历程,以激励后人永远铭记中国人民革命史,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博,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王震与湖南》一书的编写工作,是严格按照中共中央两个历史问题决议的精神进行的,主要记录了王震在湖南出生成长、参加革命、创建根据地、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率领南下支队抗战的经历,以及建国后关心和指导家乡建设的事迹,生动反映了王震与家乡湖南血浓于水的关系。王震生于湖南,长于湖南,也曾战斗在湖南,湖南山水及湖湘文化养育了他,湖南的革命斗争磨练了他,为他日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王震深深爱着家乡及家乡人民,对湖南始终怀着拳拳赤子情,建国后曾多次回湖南指导家乡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书图文并茂、材料翔实,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史实上注意历史真实,力争具有研究性、史料性、可读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诞生浏阳佃农之家

 浏阳马跪桥村一佃农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取名“开”,家人称“开伢子”

 上学读书,却被认为成不了读书立业之人,将来必是占山为王、落草称雄的响马绿林之类

 辍学成为孩子头,智斗北盛恶霸地主

 拜师“义气赵”,苦练武功

 见到从长沙回乡闹革命的潘心元和田波扬,深受启发,决心投身革命

第二章 参加长沙工人运动

 为了生存,给菜农卖菜、当人力车夫,结识共产党员黎湘

 车站长夫找到了革命道路

 在夜校听郭亮上课,获益匪浅

 奉命护送毛泽东,首次接触毛泽东并受到教育

 回到家乡浏阳,与父亲等农协委员谋划游斗恶霸地主周露吾

第三章 党的地下交通员

 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职业革命道路

 长沙一家小报登载了一条消息:新河一铁路青工王正林夜半入城张贴标语,午夜后被捕于司门口

 率破坏中队参加“灰日暴动”

 蔡畅大姐说:王震机智、坚定、可靠,“是一匹跑得欢的骡子。”

第四章 寻找党组织

 形势突变,岳州地下党不能安排新同志的

 工作,他毅然选择与8位同志患难与共

 茫茫人海,却在街上偶遇黎湘的妹妹黎杰。

 张太雷的夫人王一知建议他们:打入敌人军队!

 找到党组织,并改名“王震”,自此,这个响亮的名字伴随他一生

第五章 组建工农革命武装

 不费一枪一弹,空手取得4支步枪和一箱子弹,十九区游击队初具规模

 攻下北盛团防局,第十九区游击队正式扩编为浏北游击一支队

 一个月连续做了三件大事:收编碗竹尖土匪、

 铲除反动团总周首生、再攻北盛团防局

 配合红三军团攻打长沙,保障长(沙)浏(阳)平(江)交通线畅通,为红三军团撤出长沙扫清道路

 作为主力前锋,第二次攻打长沙。战斗失利后,奉命组建湘东独立师

第六章 战斗在湘赣苏区

 参加指挥皇图岭战斗,取得了湘东独立师成立后第一个较大规模战斗的胜利

 被扣上“逃跑主义”的帽子,却生性豁达,收编了游击区里的绿林武装

 迎接转战到湘赣苏区的红七军第五十八团

 自告奋勇再次前往迎接红七军主力,与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重逢

 创造了湘赣苏区游击性运动战的范例,再度粉碎了敌人对湘赣苏区的“围剿”

 毛泽东对王震说:“你的仗打得太积极了,反倒不好。”

 任红八军代政治委员,面对敌人的两路夹攻,拟定“一石二乌”的作战方案

 亲自指挥九渡冲战斗,被中革军委的贺电称为是“湘赣省的空前胜利”

 十年后,张平化才知道,“好大胆的王胡子”把自己从刀口下救了回来

 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代理湘赣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反“围剿”斗争

第七章 艰苦西征

 告别湘赣苏区,踏上西进征途

 转战在湘南的崇山峻岭,打土豪,发动群众

 在湘桂边灵活机动作战,避实就虚,拖得敌军精疲力竭。任弼时称王震立了头功,是一只英雄虎、功臣虎

 与围追敌人奋战,血沃苗岭山区

 甘溪激战后突出重围,与红三军在贵州印江胜利会师

第八章 转战湘鄂川黔

 抵制“左”倾军事指挥错误,挺进湘西

 精心谋划,根据地建设有声有色,不到一年时间,人口覆盖200万,红军扩展到2万人

 公正对待夏曦,根据地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

第九章 长征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运筹决策部队突破转移的方向和时机

 强渡澧水、沅水封锁线,挥师直插湘中,转战湘黔边

 长征途中英勇作战,搞统战工作,火烧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小册子

第十章 南下抗战

 毛泽东亲自交代任务:率领南下支队挺进华南,联通华北、华中

 跨越长江天险,艰苦转战于鄂南与湘鄂赣边

 南下北返,两次穿越湖南境内,在运动中打击敌人

第十一章 关心南山牧场

 南山,亚热带中部地区的一颗绿色明珠

 他亲自请专家考察草质、气候,带领南山人选择优良品种奶牛,请求国家相关部门解决资金和运输困难

第十二章 三湘情结

 建国后8次回浏阳,流露拳拳赤子情

 他深爱母亲,却没有按照她老人家生前的要求给母亲土葬

 建国后的第一封家信

 他以命令的口吻宣布:“以后谁喊美先生,罚谷一斗,由王余美缴纳!”

 “你们就会吹牛皮!一亩地打几万斤稻谷,收几十万斤红薯,还登在《浏阳报》上寄给我看,我就不信那一套!”

 想起湘东独立师200多名同乡兄弟,他觉得有责任把家乡建设好,决心给杨梅岭换装

 “我王震也爱我的浏阳,但家乡主义是千万不能搞的”

 在三湘大地视察调研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拜师“义气赵”,苦练武功

王震上学识了些字后,喜欢读《水浒传》。他把《水浒传》看了好多遍,《水浒传》中侠肝义胆、武艺高强的英雄好汉成了他崇拜的偶像。他渴望像这些英雄好汉一样也有一身好功夫,然后去杀土豪劣绅,杀地主恶霸,改变这个人吃人的社会。

王震的武术启蒙老师是他的外祖父董香桃,从王震6岁起,董香桃就教他学习武术的一些基本知识。董香桃年轻时参加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打过官府,杀过洋人,董香桃的武术功夫是从太平军那里学来的。董香桃主要教王震学习拳、棍、刀、枪的基本原理和一些简单的动作要领,并要王震勤加练习。王震对练武很热心也很勤奋,每天早、晚练武成了他的必修课,王震12岁那年,他又拜“义气赵”为师,武艺日益精进。

“义气赵”大名赵义山,儿子赵明上。赵明上是王震的姑父。赵义山耿直豪爽,爱打抱不平,江湖人称“义气赵”。赵义山的祖辈曾参加过浏阳天地会首领周国愚发动的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全家由浏阳东乡迁到浏阳北乡,在距马跪桥村五里多地的梁陂岭树下屋场栖居。

赵义山打得一手好拳,长拳、短拳、虎拳、猴拳等等他都会,但他最喜欢打的拳路是属于内家拳的心意拳,心意拳又称大正拳,意思是伸张大义和正气。心意拳是宋朝抗金名将岳飞始创,那时,凡参加岳家军的人,都会使这种拳。心意拳以一本《岳武穆六合心意拳谱》留传于世。

王震来到赵家学拳时,赵义山父子已收了20多个徒弟,他们白天务农,晚上练拳。赵义山有个孙子叫赵一棠,比王震稍大些,、后来也参加了革命,随王震进军新疆。而眼下的赵一棠是王震练武时的搭档,他们常在一起练习对打。

赵义山给王震等徒弟先讲解心意拳的要领。他说:“心意拳的要旨是心念意至,意至拳生,亦实亦虚,亦刚亦柔,以气为归,以神为本,集各家之精粹,树打法之别裁。随心所欲,随意而至,故谓之‘心意’也。功成之后,所达境界:吞身如鹤缩,吐手似蛇奔,活泼赛猿猴,两足赛磨心。掌须断后,弹须穿板,踮须破竹,手如钢钩,身如铁石,粘如胶漆,重如生根,轻如走冰,手出一线,打出不见。”

赵义山见王震紧锁眉头,虽在凝神倾听,神色间却似有不解之意,明白对只有十二三岁的小王震来说,自己这些多年的经验或许是太抽象了,于是,他简要地又说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基于一石。我们先来点简单的,这就是手上四式:搂、打、腾、封;脚下四式:踢、弹、扫、挂。当然,这一切都必须由粗入细,从浅到深,离不开刻苦而持恒的锻炼。树大必须根深,根深才能叶茂!”

王震牢牢记住赵义山师傅的教诲,每天早晚苦练心意拳,经过近一年的刻苦锻炼,王震的手上功夫大有长进,但腿脚功夫还不尽如人意。有一次,赵义山对王震说:“你的手上功夫收放自如,尚可。可是你的腿脚功夫差。你很少踢腿,更踢不出高腿:所以力量大减。”随后,赵义山又教给王震几路腿法,王震练得比过去更加刻苦。每天早晚,他都在赵义山的练功场上踢打。场子里立起的一个石磙子上,常常放了十几块砖,那是他练抬高腿用的,场边一棵大苦楝树的树权,也成了他练腿功时的支点,树皮被蹬掉了,磨得光溜溜的。王震的两条腿练功练得肿了又消,消了又肿,又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王震的腿上功夫也上了水平。

使王震声名鹊起的事是1922年春节时的那场武术比赛。按浏阳当地的习俗,每年春节时,浏阳的许多村庄要进行“耍故事”活动和少年武术表演活动。“耍故事”就是模仿古戏中的人物和情节,化了妆在街上舞蹈,武术表演则是少年儿童们使拳弄棒翻跟头,如果一个村向另一个村挑战,就要引发一场武术比赛。

1921年年关前夕,大口冲的少年武术队向梁陂岭、马跪桥的少年武术联队下了战书。大口冲的少年武术队由当地的恶霸地主周露吾掌控,一年前他重金聘请了江西的一位武师,训练了包括他两个儿子周次生、周护生在内的一支武术队,并发出了“拳打梁陂岭,脚踢马跪桥”的狂言。赵义山接了战书,感到非常气愤,他立即重点训练以王震、赵一棠为首的梁陂岭、马跪桥少年武术联队,他要杀一杀周露吾的霸气。

两个武术队的正式比武是在1922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北盛镇街上人山人海,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尤其是各村的孩子们,手提各色灯笼,一个个往比武场前边挤。比赛正式开始前,猛放了一会烟花爆竹,随后听见大锣大鼓“咚咚嚓、咚咚嚓”地敲了起来,比武正式开始,两个武术队按照锣鼓节拍,先集体地表演了一番,然后对打正式开始。P16-18

序言

王震同志是著名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在光辉战斗的一生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历任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委,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国务院农垦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他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抱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对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任何困难艰险的条件下,始终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坚持斗争。他具备雄才大略,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党性坚强,顾全大局,坚持原则,维护团结,遵守纪律。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爱护干部,尊重群众,勤奋学习,廉洁奉公,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浏阳河畔,湘江两岸,洞庭潇湘,湖南大地,是王震同志长期生活、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1908年4月11日,他出生在浏水之阳“北盛仓”一个农民家庭。虽然生于“鱼米之乡”的粮仓之地,由于社会的不平等,他们一家仍然过着啼饥号寒、挨欺受压的苦难日子。受父母影响,王震同志很早就萌发了砸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志向。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他13岁时跑到长沙,先拉人力车,后当铁路扳道工,开始接触党的组织,受到革命风潮的激荡。1924年参加铁路工人运动,任粤汉铁路工会长岳段分工会执行委员、新河车站工人纠察队队长。1925年8月毛泽东从武昌回长沙,他负责沿路护送,_直送到清水塘中共湖南区委并受到教诲,从此追随毛泽东干革命一生。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区区委书记,游击支队队长、政委,湘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红八军代理政委,湘赣军区代理司令员,红六军团政委等职,是湘赣苏区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在任弼时同志的领导下,他和萧克同志率红六军团西征,执行先遣任务。经过异常艰难的长途征战,红六军团在湘桂和湘黔边境分别击溃敌三个师和一个总队,冲破湘、桂、黔三省国民党军队20余个团的围堵,与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三军会合,并肩作战,发动湘西攻势,共同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最后在湖南桑植开始了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北上抗日。10年间,他从一个湖南工人运动的先锋战士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1944年11月,他任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奉中央命令率部从延安出发南下,向日军侵占下的豫、鄂、湘、粤敌后挺进。南下支队南征作战,途经八省,纵横驰骋两万里,克服了严寒酷暑和高山大河等自然险阻,历经100多次血战,为包括湖南在内的南方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被毛泽东誉为“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王震同志在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的壮丽篇章,是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立的伟大功业中的一部分,光彩夺目,辉耀中华。

上下求索,先忧后乐,湖湘文化,湖南精神,筑就了王震同志锻炼成长的性格基因和精神家园。湖湘文化和乡土风物及世事人情对王震产生了最初的影响,湖南人的生活习俗,湖南人的个性特质,湖南人的人格精神,既对王震同志的人生历程、理想追求、精神修养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又在他的身心中、言行里、人生旅途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发扬光大。在他85载春秋年华中,学习发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中屈原大夫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素精神,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湘军首领左宗棠的“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的抗敌精神,谭嗣同烈士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献身精神,近现代仁人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以及三国时关羽南下战长沙与捞刀河的传说、太平天国将士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事迹’等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山民血性,陶冶树立了爱国图强、拯危救难、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为党和人民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关键时刻敢讲话,王震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分明、立场坚定、敢想敢为、勇于负责的党性和人格,尤为可贵。在湘赣苏区“肃反”扩大化狂潮中,他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做法,从刀口之下搭救了酃遂中心县委书记张平化等同志。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张国焘软硬兼施,许以高官要职,企图拉拢他,王震同志旗帜鲜明地说:“我们这个部队是井冈山的,是毛主席领导下成长的,不能反毛!”他作战以勇猛著称,不怕牺牲,敢于冲锋,敢于决战,敢于胜利,一往无前地压倒一切敌人,形成了一贯作风。毛泽东同志曾夸奖他:“王胡子,你是三国的赵子龙,南下北返,杀进杀出,刀枪不入,真可谓八面威风哟!”1938年冬日寇进军汾河,直指晋东南。他奉命夺取敌人阵地,战前动员时,站立在一口棺材上,挥拳大声说:“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进这口棺材里。”这一仗,他的头部负重伤,部队激战一昼夜,取得歼敌大捷。他的战斗生涯中,先后七次战场负伤,仍然冲锋陷阵,不惧危险。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时刻,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领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中央”,为全军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他不仅是一位戎马一生的开国上将,也是一位深受科学界、知识界尊敬的良师挚友。他深信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常说:“我们干革命、搞建设没有科学技术就什么也办不成,没有知识分子就什么也办不成。”因此他终身尊重知识珍惜人才,无论位居要职或身处逆境中,始终鼎力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广大知识分子交谊深厚。在科学受到压制,科学家们陷入困境的年代,他以革命家的气魄,仗义执言,表现出科学界尊为最高原则的实事求是的精神。1955年,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被授予上将军衔。对这样的职位,他珍惜但不留恋,一年后便主动离开军界,为了开拓农垦事业而转业。理由是:我不主动转业,十万官兵怎能转业,我要带这个头。但是他也要过“官”,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副总理李鹏请他当名誉会长,他说,我一生没有要过官,我要当就当会长。不挂虚名,喜做实事,这是他的本色。病重之时,在遗嘱中他这样写道:“余若遇不治之病,则请让安详寿终,勿予抢救,是嘱。寿终之后送太平间作病理、生理解剖。凡是可作生理标本者,取下作科研用,余下送去火化。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为中华民族站岗,永远向往壮丽的共产主义。”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人生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感人至深,令人景仰。

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王震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30年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屡立奇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中与许多湘籍革命领袖和开国将帅结成了挚交诤友。他把毛泽东同志视为革命的引路人和导师。1930年红一方面军二打长沙,毛泽东同志在长沙镇头市召见配合作战的浏北游击支队支队长王震同志,要求他们加入湘东独立师,参加创建湘赣苏区的斗争,王震任师政治部主任。1934年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正当第五次反“围剿”异常艰苦之际,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已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同志对他说:我就是主张打埋伏,找敌人的尾部或腰部打,主张“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他同任弼时等领导同志一起,坚决执行毛泽东关于纠正肃反扩大化、简单化的正确指示和粉碎敌人“围剿”的战略战术原则,保护了一批同志,取得了一些战斗的胜利。在长期征战中,他的面庞日渐消瘦,而满脸的络腮胡子却长得又密又长,战友们劝他把胡子刮一刮,他却说:“不到陕北,不见到毛主席,我不刮胡子!”将军“王胡子”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在延安时曾为他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还引用《三国志》中论关羽与张飞的话“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来评论王震,说他是“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他和任弼时、贺龙、萧克等同志共同领导红二、六军团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出奇兵、奏大捷,在全国苏区和红军处于战略失败的情况下勇敢地开辟了新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中国人民军队的斗争史册上谱写了骄人的乐章。任弼时同志与王震同志作为都喜欢吃辣椒的老乡,一个性格豁达而内向,一个则是脾气刚烈而直率,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让他们走到一起并肩战斗。为扩大湘赣苏区他们同心协力,共同创建了红六军团;长征路上他们患难与共,浴血奋战,率领部队杀出重重包围,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抗战时期,他们一位身为中共中央领导成员为党中央日常工作及西北局指导问题操心劳力,一位担任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之间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经历了长期战斗的洗礼与考验。王震同志打心底佩服任弼时这位沉稳、持重、宽厚待人又善思多谋、具有坚强党性的领导,认为任弼时同志思想深邃,分析问题精辟,是“苏维埃工作和党的政策最正确的指导者和领袖”。1989年4月27日,任弼时同志铜像揭幕仪式在汨罗市弼时镇任弼时家乡隆重举行,国家副主席王震受中共中央委托为铜像揭幕,并发表情深意挚的讲话。任弼时同志也十分欣赏和器重他,多次在大家面前称赞说:“王胡子是个思想相当感情化,感情相当思想化的人”,“是英雄虎,功臣虎!”第一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部队之一,王震同志、许光达同志都是彭德怀司令员麾下的战将,分别任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司令员,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配合作战,打出了军威。许光达大将在即将授衔时,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专门推荐了王震将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就像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湘鄂赣竖旗,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威震敌胆;进军新疆,战果辉煌。……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王震同志和陶峙岳将军,曾经一个是共产党的兵团司令,一个国民党的兵团司令,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和平,在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之时,两位湖南战将的手紧握到一起,分别出任新整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政治委员和司令员,1955年双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上将。

王震同志是浏阳河水养育的人民赤子,同他一样喝浏阳河水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杨勇、李志民、唐亮,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1985年,他和宋任穷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号召,联名向中央申请退出第一线,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浏阳河碧澄蜿蜒,是湖南一方钟灵毓秀之地,雄才俊杰辈出,成千上万的浏阳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福祉而流血牺牲、奋斗献身,永远载入青史,流芳百年千秋。

王震同志是从湖南走出来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革命战争年代,他为中国人民和湖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战不息,功勋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担任党政军重要领导工作的同时,心系桑梓,关心家乡,对于三湘四水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心备至,对于湖南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革命老区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在湖南人民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口碑。湖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切缅怀他的辉煌业绩和崇高风范,永远铭记他的无私奉献和挚爱深情,坚决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而扎实奋斗!

后记

2008年4月11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王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王震同志是湖南浏阳人,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了《王震与湖南》一书,缅怀王震同志的丰功伟绩,弘扬王震同志的精神品德,呈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辛求索、不懈奋斗的成长历程,以激励后人永远铭记中国人民革命史,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博,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震与湖南》一书的编写工作,是严格按照中共中央两个历史问题决议的精神进行的,主要记录了王震在湖南出生成长、参加革命、创建根据地、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率领南下支队抗战的经历,以及建国后关心和指导家乡建设的事迹,生动反映了王震与家乡湖南血浓于水的关系。王震生于湖南,长于湖南,也曾战斗在湖南,湖南山水及湖湘文化养育了他,湖南的革命斗争磨练了他,为他日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王震深深爱着家乡及家乡人民,对湖南始终怀着拳拳赤子情,建国后曾多次回湖南指导家乡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书图文并茂、材料翔实,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史实上注意历史真实,力争具有研究性、史料性、可读性。

本书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克鑫、副主任叶建军、副巡视员夏远生主编,由省委党史研究室人物研究处处长马娜策划、组织撰写和编辑工作,人物研究处副调研员石海、主任科员彭岗、主任科员邹标昌共同参与完成。具体分工是:第一、二、三章由彭岗撰写,第四、五、六章由石海撰写,第七、八、十章由邹标昌撰写,第九、十一、十二章由马娜撰写。夏远生撰写了前言和结语,马娜负责全书的修改、补充、插图和统稿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王震传》(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8月版)、《王震的青少年时代》(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湖南人民革命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7月版),《十大将军将帅传奇人物纪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5月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6卷(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8月版)、《王震》画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等权威著作,在此表示感谢!

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央文献出版社,他们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

由于各种原因,本书使用的照片,还有一部分摄制者尚未联系上,请相关照片摄制者与我们及时联系,以便付给稿酬。

时间紧,力量有限,书中难免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2008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震与湖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克鑫//叶建军//夏远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25560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