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的角度/大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随笔选集。这些文章内容涉及宗教情怀、人生世态、心灵感悟、文学的可能性等。文章每篇都近乎箴言,精神深邃,语言精美,两者相互映衬,读来令人感动,启人心智,富有感染力。

内容推荐

本书为著名作家史铁生精心编选的散文随笔集,分为记忆与印象、务实与务虚、灵魂的重量、关于写作四个板块。

从心的角度追问灵魂,涉及宗教情怀、人生世态、心灵感悟、文学的可能性等等。篇篇近乎箴言,精神之深邃与语言之精美相互映衬,读来令人感动,启人心智,富有感染力。

目录

第一辑 记忆与印象

我与地坛

想念地坛

秋天的怀念

合欢树

我二十一岁那年

记忆与印象(一)

第二辑 务实与务虚

三月留念

神位官位心位

爱情问题

好运设计

私人大事排行榜

新的角度心的角度

第三辑 灵魂的重量

病隙碎笔(一)

病隙碎笔(四)

第四辑 关于写作

答自己问

自言自语

没有生活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

灵魂的问答(编后记)/雪媛

试读章节

想念地坛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恒久,辽阔,但非死寂,那中间确有如林语堂所说的,一种“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应当不算是玩忽职守。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譬如那一条蛇的诱惑,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

“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欢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倘此时灵机一闪,笑遇荒诞,恍然间记起了}=}如说罗伯一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比如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那佞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环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地要求。所剖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景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可以玩味的是,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

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是否已经偏离亚当和夏娃相互寻找的方向?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坚强”,你想吧,希特勒也会赞成。世间的语汇,可有什么会是强梁所拒?只有“柔弱”。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后出汗。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想想看,倘那老柏树无风自摇岂不可怕?要是野草长得比树还高,八成是发生了核泄漏——听说契尔诺贝利附近有这现象。

我曾写过“设若有一位园神”这样的话,现在想,就是那些老柏树吧;千百年中,它们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浓荫中惟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你悠远的梦想。

但要是“爱”也喧嚣,“美”也招摇,“真诚”沦为一句时髦的广告,那怎么办?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人一活脱便要嚣张,天生的这么一种动物。这动物适合在地坛放养些时日——我是说当年的地坛。

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存我。

P19-23

后记

灵魂的问答

从来散文,以真为本。佘树森先生在总结散文的特质时说:“它(散文)是一种‘尖锐’地、‘自由’地抒写作者姿势真实的见闻感受的文体。”就是说好的散文是面镜子,足以照出作者的灵魂。其实真的层次很丰富。大多人以为脚步走过的世界即为真实的,一时间物质生活的杂碎都成为散文的时尚。也许和新世纪的太阳同时上升的是无数新鲜的财富,人们留在物质世界的印迹将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记。将散文的真实寄寓于精神的作品太少了,而用文字成就灵魂救赎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史铁生的散文正是在对灵魂的无穷追寻、质问中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史铁生最初震动文坛的是他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小说如北方天空一样高远干净的文字、描写的如北方农民一样苦难旷达的命运让人读来灵府清爽。以后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既为作者年纪轻轻就坐在轮椅上的不幸感慨,更为作者在文章中对生与死、对自然与人世、对命运与信念作出的考察、思考心波震荡。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史铁生在劳碌奔走的人群中停了下来,静静地看时光流过自己的身体,静静地看灵魂从远方走入这片静寂中。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史铁生的轮椅是他独特的菩提树,帮他挡住了喧嚣的红尘,迎来一片心灵的净土。

从自己的生命出发是许多优秀作家写作的起点,不只因为这生活是作家最为熟悉的,还是因为它隐秘地决定了以后许多事件的结局。对史铁生这样一个对命运安之若素的人来说,童年和插队时的记忆更为宝贵,透过这个时期的生活,他理解了真实的人世,也一点点领悟一个人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命运,尤其当它总是那么残酷的时候。《记忆与印象》这组忆旧散文是作者生命中的全部宝藏,作者将它们拿出来和读者一起分享人世间的忧患与幸福。所以史铁生的散文是亲切的,对同时代人来说,他的经历、感受都似我们搁置在远方的不该忘记的生活。

面对命运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史铁生起码可以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顽强地活着,承受着病痛巨大的折磨。史铁生说“不知死,安知生”,多舛的命运反而让他懂得对生命的感激。爱、希望、祈祷……这些美丽的词在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中不是宗教的召唤,而是一个普通人灵魂中的元素,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残缺身体的完美的灵魂,成为这个人坚定而朴素的信仰。《病隙碎笔》篇篇近乎箴言,精神的深邃和语言的精美互相映射,读来灵光四射,有泰戈尔《吉檀迦利》之美慧。

木心有一首诗,大意是肉体是人类的衣裳,而天使是透明的。病残的史铁生在与肉体这身衣裳的搏斗中看到了灵魂的光辉,并将这光辉照向人类精神之途。在宗教信仰面前,个人总是弱小而虔诚的;在命运面前,个人总是卑弱乏力的。史铁生则将生命当做死亡放的长假。在这个珍贵的假期中,他以一个人的力量、以一个生命的尊严来思考人生旅途的意义,这些东方式的冥想汇通为一个独特的灵魂,这实际上就是人的神性。和史铁生相比,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正是一群懒惰的富翁,披在身上的物质的衣裳越多,灵魂越寒冷。甚至有人冷得忘记了自己的灵魂。史铁生无意言说宗教,也从不对大众的思想指指点点,但他给人的感动与启示却是可以温暖灵魂的。

我以为,史铁生在与灵魂问答。

雪媛识于2008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的角度/大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铁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0949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