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世界战争历史的专著,该书从人类有战争开始至 “九一一”事件后的反恐战争,作者在分析人类战争起因的主要因素的同时,对历史上重要战争的规模、战略和战术以及战争心理变化等发展过程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对重大战争和战役以及战争思想和战争艺术也有精当的评述,尤其是书中表明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鲜明思想和立场。

内容推荐

战争真的是文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产物吗?

人类有一半时间都在担心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吗?

为什么说战争的实质就是杀人?

军事胜利的关键就是成本核算的杀戮吗?

军人为何总在无情地探索更大规模杀伤的方法?

战场上根本无法保持心智健全吗?

为什么士兵在战场上往往不愿意杀人?

美国海军陆战队用12周把平民训练成作战精英的秘诀是什么?

谁能说战争中有哪一场战斗是道德的?

为什么说真正强者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暴力的?

战争是一种规模宏大、表现多样、古老的人类创举。它深深地烙在我们的社会、历史和心灵上。不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待战争,最初都是盲人摸象罢了。

目录

1野兽天性

2谁的儿子都能干

3战争根源:卢梭、达尔文和霍布斯

4战事的兴起

5中间过渡期

6群众战之路

7荒谬的推理:全面战争

8短暂的核战史,1945-1990年

9将游戏进行到底

10游击队员和恐怖分子

11战争的终结

译者的话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要是轰炸(针对伦敦的V式轰炸)真的造成了巨大损失,远程火箭弹真的在许多要害地方造成了伤害……我就会毫不迟疑地请求你们的毒气支援。那时我们会将毒气散播到鲁尔和德国其他城市中去,到时候那里的人们就会变成药罐子了。

温斯顿·丘吉尔对参谋长联席委员会的谈话,1944年7月

爆炸的碎片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摧毁了街道,这些“雨点”每个都有5马克硬币那么大。我迎着强风挣扎着,但我只能勉强到达索布大街角落的一栋房子。……(我们)没法穿过阿尔夫大街,因为沥青地面都融化了。好多人在马路上躺着,有些已经死了,而有些躺着的人虽然还活着,但却被融化了的沥青黏在地面上。他们一定是想都没想就开始穿越马路。先是他们的脚被黏住了,然后他们会用手去挣扎,结果也被黏住了。他们声嘶力竭地尖叫着。

当时19岁的凯特·霍夫麦斯特于汉堡大轰炸,1943

即便是在核武器出现以前,这个结论也越来越难以回避:战争游戏在升级,我们若想生存下去,就得改变游戏规则。装备精良的西方国家针对贫弱的第三世界独裁国家所进行的一次次势力悬殊的短暂战争,杀死的人成千上万;而在脆弱的后殖民地区所进行的种族灭绝冲突,则是地方性的悲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两年,每个月都有超过100万人被杀戮。如果大国之间再进行一次战争,动用他们现在所有的武器,那么哪怕只有一次,每分钟就会有100万人死于非命。眼下大国还没有进行战争的意愿,但是只要旧的体系依然存在,大战就不会消亡。它不过是在休假而已。

科技的发展粉碎了我们对于管理世界方式、方法的种种设想,然而我们可能犯下的一个最简单却是最糟糕的错误,就是将我们眼下的窘境全部归罪于战争中的科技。固体汽油炸弹、神经毒气和核武器不是由某个心狠手辣的神明丢到了我们身上;我们为了发明和生产这样的武器付出了巨大努力,因为我们打算使用这些武器去进行战争。

很多人都知道7万人死于广岛核轰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东京有22.5万人仅在两次常规炸弹的空袭中丧命。很久以前,我是轰炸机飞行员。我轰炸过汉堡。有7万人大火里丧生。8万或者更多人死于德累斯顿。要是你注意数字的话,在硫璜岛有12.3万人死去……所以,症结是战争,而不是核A争。

《华盛顿特区街上的人》  士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无论是站在哈德良长城上使用弹弓的士兵,还是在当今主战坦克里的士兵,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约翰·哈克特爵士

士兵是文明最早的产物之一,自从真正的军队诞生以来,士兵在5000多年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984年,伊朗少年志愿者们爬过巴士拉东部的雷区;1916年,注定要战死的英国军队在7月行动中冲出索姆河岸的战壕;他们所参与的牺牲和杀戮与公元前216年在坎尼送掉罗马年轻人性命的行为并无二致。在情感、成功几率和最终结果上基本是一样的。作为战争的中心行为,战斗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事件。在战斗中,普通人竞能欣然去杀戮和送命,就好像这些极端做法都是自然而然、可以接受的。武器和战术上的改变并没有改变战斗的这些本质特征。

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可以改变的,而且的确在发生改变。武力是结束争议的最后一张王牌,一旦诉诸武力,仅有的有效回应就是更强大的武力。战争的内在逻辑往往使战事扩大,其规模远远超出原来争执问题的重要性所需要的程度。在我们的时代,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已经急剧增长,而且不可逆转,其中包括摧毁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现代士兵并不比他们的先辈们更加冷酷无情。

1945年的德累斯顿和广岛居民的命运和公元前680年的巴比伦市民一样悲惨。当时,亚述国王塞纳克瑞布攻陷了巴比伦城,这位国王大言不惭地说:“我把这座城市和它的房屋夷为平地,从地基到屋顶,无一幸存,我摧毁它们,焚烧它们。我把外墙和内墙都推倒,拆除,对于砖头建造的神庙和金字塔也不例外,把瓦砾全都倒进阿拉图运河之中。在我摧毁巴比伦之后,我砸碎他们信奉的诸神,屠戮他们的人民,挖取那里的土壤,丢进幼发拉底河,让河水把土壤冲到大海里去。”比起核武器来,这是种更费劳力的破坏方法,但是其效果(至少对于单独的一座城市而言)大致是相同的。

当战争的命运最终让城市暴露在敌人面前的时候,大部分古代名城在不同的时期都遭遇了与巴比伦相似的命运,有的城市还曾数次惨遭涂炭。古代战争指挥官与现代掌握终端武器的军官是有差别的(撇开他们处理公共关系的方法截然不同外),那就在于现代军官掌握的科技含量高,资源更为丰富,但打仗的基本方式并无大的改变。士兵们喜欢用理想主义和多情来掩饰自己这一行当的冷血本质,这样他们既可以自欺欺人,又可以对我们其余的人隐匿真相。但是从他们的职业角度看来,他们从来都不曾忘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军事胜利的关键就是成本合算的杀戮。军人总在无情地探寻更大规模杀伤的方法,这种无止境的探寻最终发展出了核武器。然而,核武器的发明不过是一种杀戮的方法而已;而将这些致命的小金属投向敌人身躯的力量却是人为的。看看下面这段摘自罗马军队剑法训练手册的话:

狂劈乱砍往往杀不了人,虽然力气用得很大,但是要害处会被敌人的武器和骨头保护住。一剑只有两英寸的刺伤,却是致命的。你必须将敌人要害刺穿才能杀人。更须注意的是,一个正在狂劈乱砍的人,他的右臂和右侧必然是空虚、暴露的。刺杀时,要用身体做掩护,这样敌人还弄不清怎么回事就已经受伤了。所以,这种刺杀方式特别为罗马人所喜爱。

就像外科手术那样精准、那样不含糊,有些事情确实就是这样:武器一般(虽然不都是)起到的效果与预想是一致的。但是,挥舞着这些武器的人,他们仍具有强烈的人性,无论是在罗马时代还是在现代,他们在战场上的所作所为是复杂而不可预见的。就像美国海军陆战队下士安东尼·斯沃福特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第一次遭遇敌人的经历一样:

之后,我们听见伊拉克士兵的声音和他们车上空转柴油机的声音。我和约翰俯低身子爬到高地的顶端,而我们小队剩下的人则准备掩护我们的右翼。……之后,我们听见他们的运兵车的引擎声,从发动到加速;与此同时,缓慢的、深沉而嘶哑的男子声音渐渐远去,我们知道刚才又和敌人擦肩而过……P1-3

序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在写本书的第一版时,冷战正逼近其第二个高潮,全世界都生活在全面核战争的恐怖之中:在欧洲、北美和亚洲所有重要城市的上空,一万枚核弹头会同时爆炸,不仅会摧毁数以亿计的生命,还会使五千年文明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和全部家当毁于一旦。5年后,我们被赦免了:一波非暴力的民主革命使得对抗一方的政府解体,长期以来令人恐惧的对抗戛然而止,令我们颇感惊讶。

现在,我们暂时安全了。在发达国家,唯一令人担忧的国际暴力活动便是恐怖主义:在未来的15年内,随时会发生的心肌梗塞变成了令人疼痛不已的肉刺。我们非常幸运——但是我们需要明智地利用这段时间,因为全面战争只是在休眠。所有的大国仍然在为战争做准备,只需转动一下万花筒,国际关系形成新的对立阵营,世界就会回到核对抗的状态。

回到对抗状态也许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观念,彻底地放弃旧的大国游戏,迟早我们会回到对抗状态的。随后的某一时间,大国之间的战争也会爆发:核弹会落下来,尘土会扬起,阳光会被遮蔽,人类会死去。我们或许生活在人类历史回暖的秋天里,所能期待的只有结束人类历史的“核战争严冬”。

这么说往往会被认为是杞人忧天,但是人类一旦具备制作核武器和其他尚未开发出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这种能力便不会消失,所以人类必须想出一种完全消除战争而同样可以解决人类内部问题的办法。起点就是要对战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明白战争的运作方式。

在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战争多多少少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精于此道的社会会从中获益,尽管金钱、生命和痛苦的损失也相当可观。只是到了上一个世纪,许多人才开始质疑这一文明社会的基本观念:战争不可避免而且往往颇有用处。冥中有两种质疑的观点颇具影响。

一种是道德的观点:20世纪战争的暴行(也许恰恰是由于这些暴行)使人们开始感觉到,战争——亦即出于政治目的杀戮外国人——可能是一件错上加错的事情。新技术大爆炸使战争更具毁灭性,但同时也使得整个世界实时而不间断地可见了。在电视上看得到的我们的“敌人”不一定让我们喜欢上他们,但要否认他们是像我们一样的人类则很难了。即使道德观念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制定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之一通常是“杀人是不对的”。

另一种质疑的观点非常现实:如果我们再进行战争的话,我们几乎没人会幸免,我们的文明也会一同消亡。这样的时刻被推迟了,但却并没有被取消。一种具有大规模核战争前景的文明不需要道德的鞭策也会对战争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观念必须改变,否则就是死亡。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改变观念,我们会幸免于战火。客观情况并未做出这样的保证。但是改变观念当然是有可能的,只要我们理解我们要改变的观念的本质并且愿意接受改变的结果。

后记

经过译者和编辑近两年的工作,此书的中译本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古今中外,关于战争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不过,加拿大军事作家格温·戴尔的代表作《战争》颇值得一读。

在加拿大出生的格温·戴尔曾就读于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大学,并在这三国的海军中服过兵役。他获得伦敦大学军事和中东历史博士学位。后在加拿大军事学院、英国皇家陆军学院教授过军事历史和战争研究课程。40岁时,他开始从事写作,其作品精练、角度新颖,受到众多读者喜爱。1980年他主持《战争》电视系列片的制作,将其对战争的研究与思考融入文字解说中。该片于1983年在加拿大首播后,反响极佳,随后在45个国家播放。他还写过多部有关战争研究的专著。《战争》一书于1985年问世。2004年的新版将内容延伸至“9·11”以及伊拉克战争。

格温·戴尔不仅在战争理论方面造诣深厚,且有从军的亲身体验,尤其是对在战火中惨遭涂炭的平民的同情以及对战争造成的巨大危害的独特的思考,使他的著作具有深度。

战争是本书的主题。这是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也是格温·戴尔多年来专注研究的课题。格温·戴尔认为,战争始终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中,远自古埃及的战争与希腊的伊利亚特战争,近至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战争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史。战争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天性好战,还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战争会不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消失,还是人类最终难逃被战争灭亡的厄运?格温·戴尔的《战争》通过探讨战争的成因、战争的方式以及战争的发展,试图寻找出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即以二战中平民为战火所荼毒的资料来说明战争的残酷和荒唐,这就为全书的写作思想定下了基调。远古时期,简单动物会通过自相残杀来削减自身的数量以达到持续繁衍发展的目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虽然人类已没有史前那样的食物短缺的威胁,可人类并没有停止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这难道是因为人类由简单动物进化而来,所以便携带着自相残杀的基因吗?

作者结合人类演化进程的研究,对同样从简单动物进化而来的其他哺乳动物争斗特征进行了考察,指出即便是比人类凶残得多的老虎、狮子,也从来不会发动类似于人类战争的大规模自相残杀活动。野兽在争夺生存资源时,从来就是群落中首领互相打斗,几乎不涉及第三只野兽,更不会给群落中无辜的成员造成太大的伤害。这种打斗虽然原始,但危害不大。

人类最初的打斗就不是单挑。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战争变得有组织性,可笑的是,这种战争方式却应归结到人类的团队协作上,因为人类发展了语言,有了交流,于是产生了协作,而其他哺乳动物极少有亲密的合作。当人类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争斗时,他们没有像狮子群落一样那么“绅士”,而是一拥而上。亲密的关系使人们在作战时达成了默契,他们充分信任战友,相信如果他们受了伤或者遇到危险,别人也一定会像他一样不顾生死地冲上前去救他,于是战争的心理便形成了。

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是有了文明之后才发生的。作者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实际利益而发生冲突的人类,往往不会致对方于死地,而是把对方赶走就了事;造成大规模死伤的战争往往就是为了某些虚无的东西,比如古埃及的灭亡和十字军东征,都是因为信仰不同而爆发了大规模战争。由此,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之所以只在人类身上出现,是因为人类有思想,战争即思想的产物。除非消除人的战争思想,否则就无法避免战争的爆发。

格温·戴尔在介绍霍布斯、卢梭以及达尔文关于解决战争根源的想法时,比较认同达尔文的看法:人类能在诸物种中脱颖而出,正是靠了这种战争劣根性,但当人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该放弃这种劣根性;否则,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那么人类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要人类放弃一个久已形成的劣根性谈何容易。好在人类基本还是向善的,大多数人即便在战场上也不愿轻易杀戮。于是格温·戴尔认为,只要在适当的时机,辅以适当的思想加以劝导,人类还是有希望克服战争这种劣根性的。

格温·戴尔既是一位战争的研究者,也是一位执著的和平者。在对人类战争与人类命运进行考察的时候,格温·戴尔旁征博引,其一手资料和数据,令人震惊,尤其是他的论述和分析更是发人深省。

书中写道:当文明社会形成之后,人们几乎总是倾向于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起。但有时不同群落,或者是不同社会的领导者们总有好战的欲望,于是战争就爆发了。与动物不同,人类偏好群体作战。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大多数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都倾向于和平地生活,那么是怎样一种力量驱使他们去自相残杀的呢?

作者通过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训研究,说明年轻士兵是如何被训练成杀人机器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训的关键在于教会士兵不把敌人当做人看,而个人的作战技巧则是微不足道的。要士兵在战争中能开杀戒构成了美军基础军训的重要内容,这种训练确实卓有成效。格温·戴尔认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之所以战斗力较强,是在训练中较好地解决了士兵开杀戒的问题。

由此看来,军事训练的重点不是武器的使用,而是首先在于教导士兵杀人。严明的纪律使士兵认为文明社会的道德教育无足轻重,唯军纪为重。在军纪约束下,士兵不顾一切地进行杀戮。在诺曼底登陆时,一名德国新兵就杀死了数百名美军。后来他说,他并不感觉那是杀人,而只是像受训时一样,机械地扣动扳机。当美军把他领到堆积如山的尸体前时,他毫不犹豫地呕吐起来。事实上,几乎没有人生下来就愿意杀人。

在书中,格温·戴尔还援引了二战中大量的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当时人性的丧失,其中有士兵,也有军官的回忆。其中不少战场幸存者在战后数十年对当时战争惨状仍然记忆犹新。

如此等等,格温·戴尔试图从多个方面说明战争并不是人类文明的派生物,而是追求强权或霸权的利益集团或群体为了一己私利而发动的杀戮行为。为了防止或制止这种杀戮,为了生存,人们用杀戮抵抗杀戮,于是武器不断升级,技术不断创新,人类发展到了核武器时代。因为战争,各种条约组织,乃至联合国等世界性组织因此而产生。然而,这些组织在遏制人类战争或称之为杀戮时,又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和无可奈何。作者对当今这些危及人类和平与安全的问题忧心忡忡,在表述出自己沉重的忧虑之时,他呼吁全世界的人们放弃杀戮,消弥战争。

应该说,格温·戴尔不仅从军事史、战争史的角度,也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深刻阐述了战争的巨大危害以及对人类本性的背叛。从军事或战争史研究价值上来说,对制定战争决策、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工业集团以及那些决策和实施战争的人而言,此书描绘的不是美好的图景,而是血淋淋的场景。显然,他的这部作品的意义已超出一般意义的战争研究范畴。仅就这个角度而言,这是一部不多见而又值得认真阅读和思考的著作。

2007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格温·戴尔
译者 李霄垅//吕志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42323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1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1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