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孩子一起成长(孙云晓教育作品集)/苏教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是教育专家孙云晓关于“代沟”问题的实用理论文集。作者认为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出误区的重要途径,也是化“代沟”为“代桥”的幸福之路。

内容推荐

信息化时代动摇了父母与教师的权威地位,传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代沟下移”和“文化反哺”现象不断涌现,从而引发了许多现代家庭教育的新问题。或许,这正是今天孩子难教育的重要原因,而实际上也显示出孩子是成长中的巨人。由此,作者提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父母和教师只有和孩子相互学习、一起成长,才可能教育好孩子,并且使自身得到发展和完善。

目录

云晓的儿童世界 朱永新 

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 陆士桢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 卜卫 

作者的话 孙云晓 

第一章 新世纪的教育新挑战

— 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

二 关于“80”一代的思考 

第二章 代际冲突带给孩子无限的苦恼

一 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陌生感

二 孩子们要走自己的路 

三 成人的伪装使孩子感到厌恶

第三章 爱与被爱为何变成了无休止的“战争”

一 溺爱软化了飞翔的翅膀 

二 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三 封建专制会使青春的心流血

第四章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

一 父母离异冲击着孩子的心灵 

二 不幸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三 简单的思维无法认清复杂的世界

第五章 师生关系的实质是师生双方的解放

一 师生关系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二 代际冲突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

三 侵犯隐私就是侵犯人格尊严

四 失去公平也就失去了信任

五 从坏处想人是代际沟通障碍的一块顽石

第六章 向孩子学习的五个观念

一 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

二 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 成年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

四 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

五 信息时代的青少年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

第七章  向孩子学习的五个原则

一 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

二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

三 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

四 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应成为成年人的追求

五 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第八章 七个主要结论

一 双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二 向孩子学习什么

三 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

四 向孩子学习的三个条件

五 向孩子学习是终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六 向孩子学习的原则及意义

相关文论 

捍卫童年解放孩子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一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二

警惕“童年恐慌”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三

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生活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五_

“邪门大队长”的冤屈(报告文学)

你为什么不原谅?(报告文学)

岁的思索(报告文学)

奇怪的感觉(报告文学)

——记国际第27届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一等奖获奖者李平

附录

把教育变成快乐的事业

——2005年3月孙云晓网站聊天记录

儿童教育更需要以人为本

——2006年11月孙云晓网站聊天记录

孙云晓50部教育作品目录

孙云晓主要文章目录

孙云晓媒体报道评论目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新世纪的教育新挑战

一 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由“生物人(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社会化过程中,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是儿童和青少年的重要的教育者。也可以说,成年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仍是社会化的主流。但是,必须看到,社会化是终身的和双向的。

在当代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对成年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种反向社会化在儿童期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不太容易被正视罢了。值得成年人注意的是,当代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蕴藏的代际超越和进步的潜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巨大。通俗一点说,今天的社会化是双向的,大人可以“化”孩子,孩子也可以“化”大人。这是我的代际教育观。

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主持教育部的重点课题,即“经济转型时期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该课题在完成对北京、上海、郑州和哈尔滨50所中小学的教师访谈后发现,多数中小学教师对现在的学生不乐观,在他们评价学生的话中,70%是批评性的、否定性的;能说出学生品德方面优点的老师很少,认为现在的学生总体上比过去强的老师很少,只占百分之几;甚至在一所学校三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教师们都在指责、抱怨、发牢骚,似乎现在的孩子一无是处,乏善可陈;很多老师认为,现在学生的主流意识越来越淡了,思想越来越发散,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对青少年的赞美却屡见不鲜,许多事实令人心悦诚服。在一次有关如何使用计算机的私人讨论中,南京大学一位教授面对自信而不服输的同事,竞使用了在他看来最具说服力的反驳方式:“不对,不对,我儿子说……”

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先生指出,从“我爸爸说”到“我儿子说”,“我意识到了这句话中蕴涵的‘革命性’意义,它不但证明了新的文化传承方式的出现,甚至还预示了一种全新社会的到来”。

那么,我们将面对怎样一种“全新社会”的代际关系呢?

1997年11月至1998年5月,在我和康丽颖副教授的主持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分别在北京、沈阳、南京、杭州、福州、南宁、桂林、泰安等8个地区,对116名10岁至18岁学生的父母和老师进行了访谈,同时又访谈了41位知名学者,得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结论是: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将成为新世纪代际关系的重要模式。

(一)如何评价今天的中国青少年?

一个5岁的中国小女孩问妈妈:“女的能当国家主席吗?”

妈妈回答:“能啊!”并列举世界各国的女总统、女总理来加以证明。

女儿说:“我长大了要当国家主席。”

妈妈高兴地说:“好哇!你当了国家主席,我就是皇太后。”

谁知,女儿马上反驳道:“那才不对呢!我当国家主席,您还是老百姓,和您没关系。”

后来,这位妈妈感慨地对研究人员说:“我的观念落后于女儿,应当向孩子学习。”

类似这样的例子,许多中国父母也碰到过,他们都对吸吮着改革开放新鲜乳汁长大的年轻一代表示惊讶,承认自己经常受到孩子的积极影响。

经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大量纵向比较,我们发现,与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青少年相比,今天的中国青少年(主要指未成年人),自身发生了四大变化:

1.关注自我发展

在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们不敢谈自我,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自我曾与个人主义相提并论。在今天这个较为宽松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勇于张扬自我,这是现代青少年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自我意识的形成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今天的青少年关注自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选择意识比较强。

自我选择意识的增强表明人的能动性的增强和人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

过去,青少年是在社会提供的范式和榜样中长大的,他们按照社会提供的参照系来判断周围的一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并不需要他们作出选择。他们的工作、事业、人生前途,甚至家庭都由社会安排好了,在一元化的环境中,多数青少年感受不到选择。

今天的青少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没有那种一元价值观的统合,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上更大胆,在实践上也没有更多的框框。多元化的社会使他们的选择机会相应地增多了。

10岁的孩子从家里拿自己的书到班里去交换或推销,他觉得很坦然。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选择,是吃中国餐,还是吃麦当劳,他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青少年在精神和物质享受上需要作出的选择的机会日益增多。在选择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上一代人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

这主要是指今天的青少年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估计,从而对自己产生的一种信心。它是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

一是今天的青少年在生命早期就感受到了许多新异刺激。在信息时代,由于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性,他们在小小年纪就表现出见多识广,并因此获得一些成年人的肯定性评价;

二是父母与家人对他们的社会期望在不断提高,青少年按照理想的形象塑造自我时,会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期待;

三是今天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他们会因自己的某一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1996年至1997年,我与卜卫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表明,自我接纳程度比较高的孩子占总人数的74.4%。

(3)重视个人权利。

在个案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受到两代人之间的某些权利之争。成年人总是强调他们对孩子应该行使保护权,而青少年总是抱怨父母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不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

P1-4

序言

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坦率地说,我的心里并不坦然。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年轻一些的人被称之为作家或书法家或舞蹈家都是平常的事,但如果称为教育家就不寻常了,甚至于令人难以接受,或许这是中国格外看重教育的原因所致。与此相关,出版教育文集的人大都是资深且年迈的教育家,并且多数是已经仙逝的人。

就我个人而言,刚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正处于研究和写作的黄金时期,是不断产生新思想的创造阶段,而不是封笔或封刀之前的总结阶段。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出版这套教育作品集的同时,我还在陆续推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基于上述背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的出版就显得有些突兀。因此,我叹服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非凡胆识,是他们说服了我,并付出艰辛劳动,才使我的第一套教育作品集问世。这是我从事儿童教育34年(1972年至2006年)的一个总结,尤其是代表了我专职做少年儿童研究20年(1987年至2006年)的主要收获。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真理,并不取决于他的年龄,而是看他是否拥有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勇气。当一种思想或理论提出的时候,最好的结果不是被赞颂而是被讨论或争鸣。这就需要立论者回应,并适当修改自己的思想或理论,从而给社会留下真正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人的作品集都应当尽可能在头脑清醒时出版。

与许多学者深奥的著述风格不同,我的作品是通俗易懂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就是我的代表作。一般的学术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我总是特别关心该怎么办,因为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是因为我17岁就当了教师,后来又当过九年的中国少年报记者,再后来我经常应邀为父母和教师们讲课,始终在儿童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中行走;二是可能因为我从11岁就痴迷于文学,后来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习惯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

说心里话,我有时也为自己的作品缺乏学术色彩而自卑,直到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一番话,这种自卑心理才稍稍有了一点儿好转。朱小蔓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她说,国际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学术有了新概念,教育研究的范式不能只以论文著述为标准,发现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综合新知识、传播新知识都是学术。我不敢说自己发现了新知识,但我敢说在我的作品里,应用、综合和传播了许多新知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最适合的读者是中小学生的教师和父母,也较为适合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阅读。

当然,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辛苦积累。说到辛苦也不光是作者一人,许多学者的合作、编辑的加工和出版社的推广,都是不能忘记的。在此,我诚挚地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我多年来的鼎力支持,感谢郗杰英、刘秀英、孙宏艳、鞠青、赵霞、陈卫东等同事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凤凰出版集团的总经理陈海燕先生贡献的宝贵智慧,感谢北京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海燕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以及北京树人天地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友情合作。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各位社领导对本作品集的支持,感谢出版项目负责人金月皎女士,特别感谢何莉、马兰峥、王艳平等编辑,是她们呕心沥血的劳作,才使《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与广大读者见面。

书的出版既亮出了思想的旗帜,也立下了争论的标靶。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我期待着思想的激荡乃至撞击。孙云晓的联系方式如下:

博客:blog.sina.com.cn/m/sunyunxiao  网站:www.sunyunxiao.youth.cn

邮箱:9999syx@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邮编100089

                        孙云晓

                   2006年11月23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孩子一起成长(孙云晓教育作品集)/苏教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云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79406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31
16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