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捍卫童年(孙云晓教育作品集)/苏教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是教育专家孙云晓关于儿童教育的一部教育理论文集。本书分析了“童年恐慌”现象的表现和成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呼吁父母担当起预防“童年恐慌”的第一主角,成为童年的发现者和捍卫者。

内容推荐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拥有幸福的童年。然而父母过高的期望值使孩子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与学习有关的压力,从而导致许多孩子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焦虑心态,即“童年恐慌”。本书分析了“童年恐慌”现象的表现和成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呼吁父母担当起预防“童年恐慌”的第一主角,成为童年的发现者和捍卫者。

目录

云晓的儿童世界 朱永新

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 陆士桢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 卜卫 

作者的话 孙云晓 

第一章 应试教育是犯罪机器

一 孩子,你为什么要自杀?

二 失败教育是毁灭教育 

三 一个小学生之死与十万落榜生  

四 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背后  

第二章 为什么让大多数的孩子成了失败者?

一 众说纷纭的择校生 

二 什么是人才的标准?  

三 他人是地狱吗?

——卢刚博士杀人案沉思录  

第三章 警惕“童年恐慌” 

一 真爱的种子就是真爱的教育 

二 “童年恐慌”

——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三 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 

四 不要给孩子制造恐慌 

第四章 爱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  

一 不要让孩子畏惧父母 

二 父母是预防孩子“童年恐慌”现象的主角  

三 精神的创伤为何难以愈合?  

四 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五章 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 

一 童年的发现者与捍卫者

——我理解的黑柳彻子  

二 媒介时代能否拥有快乐的童年  

三 爱孩子,就要自觉捍卫童年 

四 童言无忌 

第六章 没有自由就没有童年  

一 玩童才是健康儿童 

二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三 给孩子们自由支配的时间  

四 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五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七章 现代教育呼唤科学发展观  

一 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  

二 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  

三 教子要有平常心  

四 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  

第八章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一 当代孩子为何出现“情感荒漠化”  

二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三 功利教育造就“成就焦虑”

四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每个父母的天职  

第九章 培养自信心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

一 世上没有坏孩子 

二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三 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  

四 永远不能对孩子说“你不行”  

第十章 现代教育是人人能成功的教育  

一 首先发现孩子的优点 

二 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成功之路 

第十一章 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 珍爱生命高于一切 

二 尊重生命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相关文论

父爱缺失是一种家庭隐患

我的自白

附录

童年是一生的财富

——孙云晓网站2003年2月聊天记录

不以输赢论童年

——孙云晓网站2003年3月聊天记录

孙云晓50部教育作品目录

孙云晓主要文章目录

孙云晓媒体报道评论目录

试读章节

 二 失败教育是毁灭教育

 如果把今天的中国应试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而这种应试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大批制造失败者,即让大多数受教育者成为失败者,让他们怀着灰溜溜的心情走上社会,有的甚至走上绝路。

1996年2月7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头版头条报道,题为《大学梦未圆,生命已夭折——济南一女中学生因考试不理想而轻生》。

1月29日上午1l点多,济南某中学期末的头两场考试刚结束,初三学生颜某趴在课桌上哭了,她觉得考得不理想。

一个与她最要好的同学急忙过去劝她:“这两门即使考不好也没什么,赶紧回家吧,下午好好复习,准备明天的考试。”回家的路上,这位同学尽量开导颜某,颜某的心情似乎好些了,但又笑着说:“如果这次考不好,我家里还有瓶敌敌畏……”同学以为她在开玩笑。谁知这句玩笑话,却在当晚变成了现实。

据《齐鲁晚报》记者奚道贤的报道,颜某回到家里,告诉父母有些头痛。母亲用手摸颜某的头有些发烫,才知道孩子在发烧,一边让她吃药一边唠叨:

“怎么偏偏到考试就感冒了。”

父亲对她说:

“不能拿感冒为考不好找借口,下午好好复习,一定要把考试这三天坚持下来。”

颜某午饭没吃多少,就躲进自己的小屋复习功课。下午,母亲去医院拿药。颜某见只有5岁的妹妹莉莉在家,就把放在外屋的半瓶敌敌畏拿进自己的小屋里。

晚饭母亲做了颜某喜欢喝的蘑菇汤,颜某喝了两碗,见锅里没有了,就埋怨妈妈:

“这么好喝的蘑菇汤,怎么做得这么少?”

以前颜某从来不挑剔吃喝,母亲没在意,对女儿说:

“妈妈明天再给你做,快去复习吧。”

晚上11点多,父母见颜某屋里的灯还亮着,就催她休息。颜某应了一声,12点40分,父亲上夜班时,见女儿屋里灯已关。

第二天早晨5点,母亲喊颜某起床,喊了几声没有回音。等打开门,顿时一股浓烈的敌敌畏气味扑鼻而来,才发现女儿已浑身僵硬……书桌上留下了一份遗书:

爸爸妈妈,我走了。我想我的成绩不会太好。希望莉莉能愿(圆)你们的大学梦。请多保重。希望莉莉别在(再)走我的后路,让莉莉忘了我吧!再见了,莉莉。

——不孝之女

对女儿的死心痛不已的父亲一直怀着深深的自责。

初一学校招生时,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一个快班和四个普通班。按颜某的成绩是不能分到快班的,父亲为了保证女儿能考取重点高中,还是托人让女儿进了快班。

全班五十多名同学,初一和初二上半年,颜某的成绩一直在前二十几名,父亲还比较满意。但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颜某的名次降到44名。父亲认为主要是孩子不用功,就大加训斥,并要求女儿初三一定要赶上去,还让女儿立下“军令状”。从此,颜某回家不再被允许看电视,每天学习到晚11点才睡觉。

颜某的家庭经济困难。父亲是某商业企业的职工,全家人两年前才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一家五口主要靠父亲每月600元的工资和母亲干临时工微薄的收人生活。颜某很懂事,从不与别的孩子比吃穿,平时还经常帮助父母干家务。父亲是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一代,没能跨进大学校门,又看到现在社会上注重学历的现实,就把大学梦全寄托在女儿身上,但万万没想到孩子竟在重压下走上绝路。

1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颜某所在的学校,同学们正在进行最后一天的考试。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情绪,老师把颜某自杀的事隐瞒了下来。

该校校长说,中国的应试制度应该改一改了,发达国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而我国孩子都是凭分数一步步考出来的。现在的父母在社会大气候影响下,对孩子期望值普遍很高,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沉重的压力,致使要强而又脆弱的学生走上了不该走的路。

血的教训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无论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是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其根本宗旨是国民素质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面向全体;第二,全面发展;第三,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应当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唯一希望。

从理论上讲,国民素质教育不仅是发展方向,而且有充分依据。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实,只有3%的儿童为超常儿童,3%的儿童为弱智儿童,94%的儿童在智力水平上相差无几。因此,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大多数孩子均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可是,颜某之死却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好多地方,教育已背离国民素质教育的宗旨,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与国民素质教育相对独立,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面向少数人;第二,片面发展;第三,让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应当说,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真正灾难,是给千家万户带来痛苦的毁灭性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以升人大学或升入名牌大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可是,中国每年能考入大学的人,占同龄人的20%以下(1997年以前为5%)。这个20%不是根据学生成绩决定的,更不是根据学生智力水平决定的,而是由中国的国情尤其是经济文化水平决定的。

也就是说,无论父母的期望多么高多么强烈,也不论学生多么刻苦多么聪颖,每年考入大学的人只占同龄人的20%,剩余的80%自然难以如愿。难道一个国家的现代教育,能让80%的人成为失败者吗?

最为可悲的是,进入大学的20%成了全国初等、中等义务教育的第一目标,成了亿万家庭的唯一选择。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进入快班或重点中学,就成了亿万中小学生及他们父母的现实选择与竞争的目标。

据统计,一个小学生在6年的学习当中,大约要接受260多次的各类考试。按照多数学校的习惯做法,考试成绩都要张榜公布。作为一个父亲,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我看过的分数榜即名次排序,已经不计其数。印象最深刻的不仅仅是女儿的名次,而且是成绩差时那种特殊氛围对人的刺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蛮横的羞辱,却又那样貌似公平、文明乃至关心。虽说女儿很少让我难堪,但总有为数众多的父母饱尝了这种羞辱,让我难以淡忘。

P6-9

序言

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坦率地说,我的心里并不坦然。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年轻一些的人被称之为作家或书法家或舞蹈家都是平常的事,但如果称为教育家就不寻常了,甚至于令人难以接受,或许这是中国格外看重教育的原因所致。与此相关,出版教育文集的人大都是资深且年迈的教育家,并且多数是已经仙逝的人。

就我个人而言,刚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正处于研究和写作的黄金时期,是不断产生新思想的创造阶段,而不是封笔或封刀之前的总结阶段。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出版这套教育作品集的同时,我还在陆续推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基于上述背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的出版就显得有些突兀。因此,我叹服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非凡胆识,是他们说服了我,并付出艰辛劳动,才使我的第一套教育作品集问世。这是我从事儿童教育34年(1972年至2006年)的一个总结,尤其是代表了我专职做少年儿童研究20年(1987年至2006年)的主要收获。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真理,并不取决于他的年龄,而是看他是否拥有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勇气。当一种思想或理论提出的时候,最好的结果不是被赞颂而是被讨论或争鸣。这就需要立论者回应,并适当修改自己的思想或理论,从而给社会留下真正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人的作品集都应当尽可能在头脑清醒时出版。

与许多学者深奥的著述风格不同,我的作品是通俗易懂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就是我的代表作。一般的学术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我总是特别关心该怎么办,因为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是因为我17岁就当了教师,后来又当过九年的中国少年报记者,再后来我经常应邀为父母和教师们讲课,始终在儿童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中行走;二是可能因为我从11岁就痴迷于文学,后来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习惯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

说心里话,我有时也为自己的作品缺乏学术色彩而自卑,直到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一番话,这种自卑心理才稍稍有了一点儿好转。朱小蔓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她说,国际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学术有了新概念,教育研究的范式不能只以论文著述为标准,发现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综合新知识、传播新知识都是学术。我不敢说自己发现了新知识,但我敢说在我的作品里,应用、综合和传播了许多新知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最适合的读者是中小学生的教师和父母,也较为适合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阅读。

当然,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辛苦积累。说到辛苦也不光是作者一人,许多学者的合作、编辑的加工和出版社的推广,都是不能忘记的。在此,我诚挚地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我多年来的鼎力支持,感谢郗杰英、刘秀英、孙宏艳、鞠青、赵霞、陈卫东等同事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凤凰出版集团的总经理陈海燕先生贡献的宝贵智慧,感谢北京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海燕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以及北京树人天地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友情合作。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各位社领导对本作品集的支持,感谢出版项目负责人金月皎女士,特别感谢何莉、马兰峥、王艳平等编辑,是她们呕心沥血的劳作,才使《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与广大读者见面。

书的出版既亮出了思想的旗帜,也立下了争论的标靶。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我期待着思想的激荡乃至撞击。孙云晓的联系方式如下:

博客:blog.sina.com.cn/m/sunyunxiao  网站:www.sunyunxiao.youth.cn

邮箱:9999syx@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邮编100089

                        孙云晓

                   2006年11月23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捍卫童年(孙云晓教育作品集)/苏教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云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79383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6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8: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