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舍命的儿子(长篇小说)/何祚欢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何祚欢文集”共8卷,内容包括:《我叫“活着欢”》(自传)、《挂牌成亲》(中短篇评书及评书小段)、《杨柳寨》(长篇评书)、《舍命的儿子》(长篇小说)、《养命的儿子》(中短篇小说集)、《穆桂英休夫》(戏剧集)、江城民谣(地方民俗散文集)、妙说天下(随笔散文集)。这套文集是何祚欢半个世纪曲艺与创作生涯的忠实记录。

本书是一部非常有地方浓郁生活气息的小说,小说把武汉人个性和生活状态、以及语言的口吻、语调表达得淋漓尽致。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汉口金号老板刘怡庭的一生,重点表达了他是如何自己创业又全力扶植和真心善待与自己有着盘根错节关系的亲戚朋友。小说主人公是汉口商场上经历磨炼打拼出来的有着浓厚武汉人气息的真实英雄,是作者尽全心、倾全情塑造的诚信商人。小说把武汉人个性和生活状态、以及语言的口吻、语调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部非常有地方浓郁生活气息的小说。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刘安杰不喜欢大姑伯,根源在他娘那里,而他爹经常表现出的两难态度,又加深了他的不喜欢。

大姑伯是个很有主见的女人。刘家的亲眷都晓得,她在关键时候成全过刘怡庭。

刘怡庭十二岁那年偷偷离开家到汉口学生意的时候,大姑伯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小媳妇。只有她一个人为大弟弟送行。

大姑伯生在七月,和几乎所有生在这个月的女孩子一样,被叫做巧云。不同的是,她不仅有个带“巧”字的名字,而且还真是手巧嘴巧,像男孩子一样敢作敢当。在一群弟弟面前,她有着赛过母亲的威信。

巧云出嫁那天,爹娘像塌了天一样,哭得连气都悠不回来。她只有红着眼嘱咐大弟弟刘怡庭:“怡庭啊,家里就是你顶大了,你要照顾好娘老子啊。”

刘怡庭把姐姐拖到一边,极严肃极认真地说:“姐姐,你莫把这件事托付我,我是要走的。”

巧云以为弟弟不懂事说了嘎巴子话,笑弯了腰数落道:“苕东西,你未必也想出嫁不成!”

刘怡庭说:“我将来要出去当大老板,让我的娘老子吃肉咽饭,穿绸摆缎!”

半年以后巧云回家看爹妈,瞅了个空子对刘怡庭说:“明天早晨你姐夫的三舅爷在路口等你,他跟你作保,保你在汉口老保成银楼房学生意。日后当不当得成老板,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刘怡庭为难地说,父母要他好好种田,不许他出门。巧云一听就发了毛,一巴掌重重抽在大弟弟屁股上,骂道:“亏你还是个男将!父母不许走,你自己不晓得走?守在屋里撮一生牛屁股,拿么事去当老板哪!”

夜晚等父母睡下之后,巧云把一个包袱交给刘怡庭:“换洗衣服都在这里。一件新学生装是让你上柜台的时候穿的。人靠衣服马靠鞍,露头脸的地方,穿太差了人家瞧不起。这件衣服来得不容易,平常就穿省一点。”说到这里巧云有几分伤心,忍了好一会才接着说下去:“学生服口袋里放着两块钱,姐姐只拿得出这些……一个人在外,你万事小心。爹娘面前的话由我来说。过些时我叫你姐夫去看你。”

刘怡庭心里酸酸的,两眼直直地,把一个实实在在的巧云看成了云里的姐姐。好半天才忍着没让雾变成泪,发狠似的咬牙说道:“将来做了大事,我把爹娘接到汉口去住。”

巧云叹口气:“有那一天,你只把几个兄弟渡上岸,就叫做姐的少操许多心了。”

刘怡庭是天麻麻亮的时候被姐姐叫起来,送到村口随姐夫的三舅爷走的。三舅爷在汉口汉中路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两张桌子那么宽的门面,香纸蜡烛、糖果点心、干果鲜果、笤帚搓板无所不卖,“杂”得和“杂货”的名字相符。两夫妻带着一个徒弟,在乡下人眼里算得上个小财主,在汉口不过算有口饭吃,因为大小是个铺面,就有资格替刘怡庭作保。刘怡庭顺顺当当成了老保成金号的徒弟。

老保成金号在汉口正街上有许多家,刘怡庭去的这家以“发记”与别家相区别。要说它有什么特色,那就是占的“一”字多:一个老板,一个内老板,一个小老板,一个作坊师傅,一个店员先生,刘怡庭一到又有了一个小倌。这种铺子,在正街上也就是比银匠摊子强得半个钱。三舅爷那号老板,只能攀上“老保成发记”老板范志安这一等的,能攀上也是高攀。在这号铺子里当学徒,想住正斤正两的房间是不可能的。总共两间房,一间挤着老板范志安夫妇,有时还要加上他们人长树大的儿子;一间挤下了作坊师傅和店员先生就多不出一点下脚的位置。刘怡庭只能把那张长度有余宽度不足的柜台当成他的床。在乡下睡惯了五尺宽的大拖柜,这一尺八寸宽的柜台人一躺下去就觉得悬,越觉得悬越想找靠近床里边的感觉。一靠还真的靠到了宽地方:“咕咚”一下就掉到柜台外边去了,睡在地上宽倒是不愁,往骨头缝里直钻的潮气哪个受得了。爬了半天,爬上去还没把位置找准,“咕冬”又掉到柜台里边去了,里边是地板,冷是不冷的,但吵醒了老板范志安。范老板先从房门后头伸出头来,一句话还没问完又把整个人送出来了。

“么样啊?”

“没睡惯,掉下来了。”刘怡庭还没来得及爬起来。 。

老板骂着走过来:“个杂种,放活泛些啊。我学徒弟那日子才十一岁咧,孝感老保成的柜台比这还窄三寸,我一回都没掉过。”接着给小徒弟讲诀窍。“睡这种位置,床窄人就要侧着,不能仰胯撒天、宽摇适摆的,这只脚还要拗到那边去,才放得稳当……”范志安说得兴起,索性躺下去示范,边讲边做。话还没说完,人就掉到柜台外头去了。只好边往起爬边说着“老了,老了”替自己解嘲。

连师父都睡不稳,这柜台还能睡人吗?刘怡庭想着伤心,不由得想起爹娘常说的一句话,“在家般般好,出外时时难”。对于鼓励他出来闯世界的姐姐巧云,他说不出是该埋怨还是该感激。他几乎是随手一拖,把当枕头用的那个衣服包打开了,这是巧云给他收拾的那个包。就着街上“气死风灯”的微光,他一眼看到了巧云说的学生服。他记得,姐夫迎亲、回门的时候穿的都是这件学生服。那时候他就觉得,姐夫家也不宽裕,一件学生服穿来穿去就是它,“行头”之少就可以想见了。姐姐把它送给我,不知要低三下四给姐夫说几多好话。他哪会晓得,这衣服实际是姐姐瞒着姐夫偷给他的。到了年边上,姐夫要穿惟一的行头去见客拜客了,事情就穿了包。巧云原本想暗中攒些钱依样做一件,神不知鬼不觉还它个原样的,日子久了才晓得攒钱不是她想的那容易,对付丈夫的盘查就更不容易。开始她不愿说是送给怡庭了,她怕丈夫瞧不起她娘屋里人。越是支吾,丈夫憨头(亲戚当中很少人叫他的大名曾昭德)越是犯小心眼,以为她结交了什么野男人,把自己“玩人”的衣服拿去讨好人家。于是两口子闷着不出大气地打架,打疼了也不叫,怕叫给老人听见了。手上却都留着情,留情就是留退路。气消了,巧云也想转了,告诉憨头:“你那衣服把我兄弟去了! ‘除了郎舅无好亲’,眼看兄弟要出门谋生路,你这个当哥哥的没得新的送,现从身E剥件像样的衣裳送他,也是个情分。”憨头听了笑归笑,心里那块病却除不掉,不看到那件衣裳套在怡庭身上,就怀疑每个穿学生服的男人。偏偏汉口学徒的规矩是不做到二三年满师过年就不放假,刘怡庭不回乡下,憨头过年都不安心。正月十五一过,就赶到汉口去看兄弟。恰恰那天刘怡庭穿着一件很合体的洋服,没穿他的学生装,憨头一见脸色一红,强忍着对老板范志安说了一箩筐多谢吵闹费心拜托之类的客气话,把该应酬的应酬完,等两郎舅单独相对的时候,憨头急不可耐地问:“你姐姐把我的学生服把你去了?”

刘怡庭一生都不会忘记姐夫问这句话时的表情。因为他从这表情里晓得了,那件学生服还不是姐姐说好话要来的,而是瞒着姐夫偷着给的。他感激姐姐成全他的真心,也替姐姐伤心。姐夫话下得陡,他无论如何要替姐姐圆个场。于是说:“姐姐送我的时候,说是把哥哥的几件旧衣服给我带到汉口穿。来了一看哪,有一件是新的,你的学生服。我想,一定是姐姐拿错了,一直就放着,准备等哪回乡里来人带给哥哥。”

憨头本不是为了衣服来的,听这一说连忙带舵转弯,说:“你姐姐把衣服是叫你穿的,省么事呢!”

过后刘怡庭再三要姐夫把衣服带同去,心里却认定了,这一辈子无论成不成得了大事,都要把姐姐姐夫当娘老子一样供着。这衣服穿不穿在我身上,姐姐的恩德照样是报偿不尽的。

刘怡庭这一生帮了不少亲戚,也让不少人吃过闭门羹,惟独对姐姐姐夫屋里的事有求必应,为的就是他认定了的报偿。

这种报偿,从姐夫看他那次就开始了:姐夫心里石头落地,死也不肯收同学生服,刘怡庭便请他去上馆。一盘红烧肉、一盘黄焖丸子,吃得姐夫解了==次裤腰带,每解一回口里就骂一回:“个杂种,好厚的油啊,只怕打屁都要油裤子!”临走还送给姐夫一双洋纱袜子,密针密线上得好好的布袜底,那年月绝对是贵物。姐夫拿问家舍不得穿,几乎像贡物一样,逢着亲朋好友到家里,就把它亮出来猛夸一通“揪辫子”,把曾经怀疑过妻子巧云的一份抱歉含在了里边。巧云见兄弟屁大一点小就懂得做人做面子,心里不晓得有几滋润,暗里觉得兄弟够长子的资格,将来真能成为全家的靠山。

P5-9

序言

刘家大爹死了。刘氏宗谱诸辈先贤之中又添了一个前辈贤者的大名:刘怡庭。

从大娃到大哥,再从大伯到大爹,刘怡庭一步不差地走完他的人生历程,到了“大爹”这一步也是该打住的时候了。

现在他就躺在他家堂屋里,躺在他家历代祖先告别人世时静候发送的地方——堂屋正中祖宗牌位下边,香案大首那一侧。

这曾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

从四岁开始,他这个长房长曾孙,就在大人们的指点下,给活到八十四岁终于过不了“坎”的曾祖父抹合眼皮、牵直手指,然后由大人抱着打引路幡,引老人家上山。从此便不断为祖宗们做这几件事。稍大一点他才懂得,做这些事是需要资格的。他若不是长房嫡支的长子,这份差事就得让别人去干了。

后来,他成了汉口汉正街上有了字号的老板,回到乡下便被人称为“大先生”。到了发送长辈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得由他拿大主意出大钱。许多年来,他主持发送了从曾祖的弟兄妯娌到父亲辈的几代长者。就在眼下他躺着的地方,他曾让他的长辈享尽哀荣,光光彩彩地接受后代儿孙亲眷乡邻的瞻仰。哪一回都是一堂道士一堂和尚,八音齐奏;哪一位都是睡着油得极好的杉木棺材;哪一位的遗属都因了他的扛大梁而不至丧事办罢便受穷。每次丧事过后都由他出面把大家集中到这间老旧的堂屋,当面把亲戚们送的祭礼、挽幛分给每一个房头户头,每一次都把细软精华分给人孤财薄的,将最次的留给他自己。

每次这样做罢总会有些议论。那些人强马壮家有余财的户头出钱办事的时候绝不肯跟他“大先生”比,分罢祭礼后却要跟那些穷房头比,反复把他们的吃亏当歌唱。祖父和父亲都是为刘怡庭的当家主事、为他给祖宗添体面而自豪的,听到事后的议论却不能不替他委屈。娶了媳妇以后,媳妇免不了说几句负气话,说了几回也就不说了。因为刘怡庭讲的道理,足以平息她的不平之气:“我多出几个钱少拿一点祭幛,是吃了亏。可这是为么事吃亏?我是为葬我的祖宗啊。赚得了拿得出,是我的本事,是我的面子!你看他们说三道四,到了办事的时候还不是该我来!谁出了多少力,他们心里是有数的,说几句闲话也是‘裤子包脑壳——盖脸’的。”

现在,他终于也加入到刘家列祖列宗的行列,躺在了等候发送的位置上。不同的是,他的身边没有早早预备下的棺材,没有他主持的任何一次丧事都有的和尚和道士。他自己生前绝没有想到,轮到他来当一回祖先的时候,会是这样的寥落、凋零。

他的兄弟子侄并不少,也都是在他的提携下在汉口安家立业的。他们早先也曾信誓旦旦,保证过要回报大伯的栽培。然而当他们接到他去世的丧报时,却绝对记不起当初作过的许诺,或是忘记了那时真心实意的感动。他们像开过会作过约定似的,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得像是刘怡庭的远房亲戚,仅仅表示意思地送上三两块光洋,说声“忙”,劝声让“大妈”节哀,就不打算回乡下老屋来了。

刘怡庭躺在那里,身边只有两位亲人。一个是对他百依百顺了半生的大儿子刘安杰,一个是他的母亲。他的妻子和另外一个儿子都还留在汉口,除了要处理生意上的善后事宜,还带着最后一线希望,希望能说会道的二叔刘宜宾能在他们的恳求下回心转意,回乡操持父亲的丧事。二叔若肯回来,另外一位亲叔父也会回来,这样刘怡庭的丧事不管是奢是俭,在亲朋故旧面前就说得过去了。

母亲无声地流着泪。按乡下办丧事哭唱的惯例,老人家有一肚子话要说。然而她说不出来。哭唱是对死去亲人的缅怀,是对他一生的回顾,那多是唱给旁人听的。可是死者身边现在没有别人,老人家点都不想唱,只是想骂,骂那些人吃垮了架子嫌刺多,骂自己养的儿子一个个变成了白眼狼,对劳碌一世光耀全家的大哥翻脸无情,连送葬都不肯回来。看着长子头上稀落的白发,想着自己八十高龄一头青丝,老人家连泪都流不出来:这丸那膏的只顾往乡下带,生怕你的老娘活不过百岁,却不肯花一点功夫,用一点钱培补你自己。我那苦命的儿,你忙了一生到底为了么事啊!

大儿子安杰呆呆地坐着,脸上显不出春夏秋冬,心里却十分希望此刻的宁静不被打破。作为承继父亲的“长房之长”,他并不欣赏父亲一生包打天下的劳碌。也许因为他上过大学,沾了不少洋气,也许因为他毕竟年过三十所历所见也不算少,他对于血缘之属的亲戚远不如道义之交的朋友那样看重。在他心目中发送老人时女亲眷之间应酬往还似的哭唱,只不过是“纸包的丑恶”,经不得一捅的。缅怀回顾的背后,更多的是对死者遗产的算计,是少出钱多得些祭礼的打算。有这一番热闹,还不如保持洁净的冷落。

刘安杰觉得,父亲身后的萧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他认为,正是父亲的精明和财富,酿造了家族里浓郁如酒的依赖,塑造了人心的贪婪险恶,对他们这一代绝不是什么幸事。现在一切都结束了。公司的瓦解导致父亲的死亡,却让被掩盖的分崩离析得以暴露。现成财产的丧失,将逼迫后世子孙不得不学会谋食,学会创业,这也许就是机遇的开始。

就让父亲这样冷静地去吧。他的一生,在笑脸的喧嚣中过得太久,从没有冷静地穿透雾幕烟霭,把温情脉脉掩盖下的狰狞掀开来看个清楚。眼前这一段空白,哪怕是短暂的空白,也足以将“亲情”中渗进的依赖分离出来,加以完整的描绘。父亲,你是不必为这表面的冷淡而伤心的,你应该最懂得享受这段空白中的宁静。

刘安杰只希望耳边不要响起亲眷们哭丧的歌唱。父亲的一生大半是活在民国里,却在亲眷们强大力量的推动下,把一个“满清”拽进了他的公司。这根线断已经断了,又何必续结!

偏偏在这时候,响起了一个女人撕心裂肺的哭卢:“我的苦命的兄弟呀……”

接着是乡邻们涌进门来报信:“大姑伯来了。”

刘怡庭人称“大先生”,使他姐姐也水涨船高地被称为“大姑伯”。

老母亲用不着报信就听出是大女儿来了,憋在心里的许多话,终于变作了进发的力量,惨号一声:“我的儿啊,你怎么才来啊!”就向门外奔去。

刘安杰的头“嗡”地一声,顿时变大了,只知道按规矩站到父亲遗体旁边,木木地看着随祖母和大姑伯涌进的人群,呆呆地听着两个女高音尖嘶劈哑的哭喊,心里只默默地问着自己:

是什么线这样扎实,挣也挣不断,断了却可以续接?

这场戏到底开始了?

怎么第一个登场的竟是姑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舍命的儿子(长篇小说)/何祚欢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祚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35669
开本 32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