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经国自述(插图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研究蒋经国生平思想性格作风和中华民国史之重要参考书,也是一部内容平实近人,洋溢真情实感,发人深省的回忆录!

蒋经国的这些日记,对于了解蒋经国的生平、他的思想和政治性格等等,是最直接的资料,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历史,也具有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蒋经国的几部日记,录自蒋经国著作大陆解放前的版本和台湾版本,取名为《蒋经国自述》,其中包括了:《我在苏联的生活》,是作者记述他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七年在苏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训练日记》,是他任赣南行政区督察专员期间,于一九四○年举办赣州干部讲习会,运用从苏联学回的方法,对所属干部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的真情实录;《伟大的西北》,记述他于一九四一年夏天,作为蒋介石特命的“西北宣慰团”的成员,在我国西北国防前线的所见所闻;《五百零四小时》,是作者记述他于一九四五年秋担任国民党政府外交特派员,在长春与苏联红军谈判从苏军手中接管东北的详细过程和自己的种种感想;《沪滨日记》,写的是他于一九四八年奉命去上海管制经济,企图通过打“老虎”等办法,解决上海物价飞涨、投机倒把等类严重问题,结果上海反出现抢购风潮,他高兴而去,败兴而归;《危急存亡之秋》,是作者在大陆的最后一部日记,记载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政府在土崩瓦解时所进行的种种最后努力,记载蒋介石“引退”后与李宗仁的矛盾与斗争,记载卢汉准备扣押蒋介石,及蒋氏父子撤离大陆的情况等内容。

目录

编辑前言

蒋孝严序

我所受的庭讯(一九五六年)

我在苏联的日子(一九三七年五月)

我在苏联的生活(一九二五年-一九三七年)

训练日记(一九四○)

东望章贡合流(一九四五年)

伟大的西北(一九四一年)

关于一九四五年与斯大林谈判的回忆(一九六五年)

第五百零四小时(一九四五年)

沪滨日记(一九四八年)

危急存亡之秋(一九四九年)

在每一分钟的时光中(一九六三年)

难忘的一年(一九七五年)

守父灵一月记(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月)

附录

 “四·一二”政变时的蒋经国

 我所认识的蒋经国

 和蒋经国相处的日子

 我与蒋经国的不解之缘

试读章节

海峡传话重续友谊

后来,我曾到福建沿海对去台的青年军将领,如驻金门的刘安祺、驻澎湖的郑果将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罗又伦将军、宪兵司令王永树将军等人,发表广播讲话,号召他们迅速举义归来。一九五七年三月,驻台美军上士雷诺枪杀“革命实践研究院”少校学员刘自然,竞被美军军事法庭宣判无罪,引起台湾当局和民众的不满与公愤。五月二十四日,台北市民捣毁了美国驻台的“大使馆”,这就是著名的“五二四反美事件”。美国报刊一致认为蒋经国及其亲信是该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刘自然事件”表明美蒋矛盾达到了高峰,也反映出包括蒋氏父子在内的绝大多数国民党人仍然具有民族意识,是值得称许的。我从中又看到了以前所熟悉的蒋经国的性格,即不愿屈服于外国的压力之下,私心甚感快慰。于是发表广播讲话,对刘自然之死表示悲愤,对台湾民众的反美正义行动表示支持。同年,我参加了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在会上,我向台湾当局呼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化干戈为玉帛。

六七十年代,蒋经国逐步从其父手中接过权力后,推行若干“革新”措施,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在其他各种条件的配合下,促成了台湾经济的“起飞”,使台湾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受到了各界的称赞。尤其是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对“台独”势力保持警惕,采取了压制和防范措施,这是我最为欣慰的。记得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公报》公开发表前夕,周恩来设宴庆贺,我当时任上海民革副主委,应邀出席。有一位随同尼克松哭华的叫克莱因的美国官员,与蒋经国的私交甚深。当他得知我与蒋经国关系非同寻{}后,主动走到我身边,说他与蒋经国很熟,问我是否有关于国家统一或私事要带信给蒋经国。我当即回答:“中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无需外国人代劳。如去台湾则请代我个人向经国先生致意和问候。”

一九七九年,我从上海调到北京,出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中央促进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统一工作组常务副组长。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一二,听到胡耀邦同志郑重邀请蒋经国先生等来大陆和故乡看看,言词恳切,感人肺腑。我就在《新观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向蒋经国先生进一言》的文章,其中写道:“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真正站起来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经国先生现在在台湾的处境也比当年大大不同,可以自主了。国内外形势非常有利,和平谈判条件逐渐成熟,祖国统一、振兴中华,千秋伟业,系乎一转念一反掌之间。只要国共两党进行谈判,能实现第三次合作,经国先生就可以为国家、民族尽大忠,还可以迁葬父亲灵枢和祭扫母亲庐墓,以尽大孝。这是千载难逢之良机,历史在等待着经国先生如何书写!”

一九八四年,我赴香港访问,著名作家江南先生如此评论道:“贾亦斌重返香港必有重任。”在香港时,我与台湾的彭位仁先生通了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说:“‘总统,(指蒋经国)很想念你啊!每次我和‘总统’见面都要谈起你。”我告诉彭位仁,自己始终不曾忘记蒋经国先生及所有在台湾的老朋友,并希望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尽一分力。

一九八七年,蒋经国认识到“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他认为国民党的方针政策也“不能不变”,主张在确保台湾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开放两岸关系。

此前,蒋经国已对两岸学术、文化、科技、体育、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接触解冻;取消了大陆为“完全禁航区”的决定;对两岸转口贸易实行“不干涉”政策。而这一年“华航事件”的圆满解决,又开启了两岸官方谈判的先例。到了一九八七年,蒋经国更是排除种种阻力,采取了开放探亲、解除戒严、开放党禁等顺应民心和历史潮流之举,显示出他在晚年力图“对历史和民族作一番交代”的祈求。

我看到蒋经国做出一系列缓和两岸对立,有利民族统一的举措,由衷欣喜。回想起自己与蒋经国始以反帝御侮而一见如故;中以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我如今更企盼能在统一的民族大旗下,和蒋经国再度携手于一途。

就在同年五月,我陪同台湾访美学者陈学明博士,游览溪口蒋氏故里。在蒋介石母亲王采玉、蒋经国母亲毛福梅的墓地,我不无感慨地对陈博士说:“希望经国先生回家祭扫祖墓,以尽人子之情。”我还特意在起义前同蒋经国见面的丰镐房会客室,在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石碑前留影,并赋诗一首:“喜逢旧地又重游,浮想联翩夜不休。共赏京昆武岭校,同商调遣丰镉楼。后凋松柏干犹盛,洗血石碑泪直流。但愿妙高台再会,私情公谊话从头。”照片和诗作,都由陈博士带回美国,并通过关系转交给了蒋经国。后有人传来话说:蒋经国看到了照片和诗作时,心情颇佳。P353-355

序言

经国先生传奇一生,其功业事迹,亲民风范,相关历史记载甚丰,今由祖国大陆学者辑录其日记及相关回忆,汇编为一书,将有助于对经国先生之了解。

该内容述及:经国先生在苏联孙逸仙大学读书之过程;经国先生在赣州主持干部训练之理念与坚持,要求训练从严,抱着虚心学习的精神磨炼成为钢铁汉;做事讲求方法,做任何事情应拿出良心,多到民间去服务;并举例,伟大的西北,地大物博,惟独缺水,希望多种树木,开发交通,发展农业,完成经济建设,并鼓励青年回到古老的故乡伟大的西北去。经国先生之宏观、远见与独特之领导风格,于青壮年时期,已在工作上展露无遗。

另一方面,该书还特别记载了有关先祖蒋公忍让为国、急流勇退的经过,并摘记引退宣言,读之令人感慨万千,综览该自述,深感内容平实近人,洋溢一片真实热情,发人深省。谨略书心得,藉供读者参考,期共勉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经国自述(插图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景忠//梁之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309587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29
169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