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标注传习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日本阳明学派代表人物三轮执斋三十三年心血之作《标注传习录》

★日本正德二年(1712)冈田群玉堂孤本首现

★国内首本外版传习录,阳明粉丝首选心学读物

★赠送梁启超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小册子

★『我三十三年前始读王阳明书,以后信之如神明,今六十岁年,一事无成。然以德为一己追求,有志于求道,三十年来如一日耳』——[日]三轮执斋

内容推荐

《标注传习录》发端于三轮执斋在京都给筱山侯讲学时,接受其委托校勘王阳明的《传习录》。于正德元年八月开始着手,标注本文、添加注释,翌年九月三十日完成校勘。王阳明出生于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三十日,执斋的《标注传习录》不可思议地也完成于同一日,干支也正好相同,日本正德二年壬辰九月三十日。

目录

改版前言

上卷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人论学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南大吉录

 示弟立志说

 训蒙大意(附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门人黄直录

 门人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序

 黄以方录

附录

试读章节

徐爱录六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日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知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辜。‘存心养生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天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天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天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天,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晚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了先生‘止至善’的教诲,已经觉得功夫有着力的地方了。但思来想去,与朱子关于格物的训导始终无法吻合。”

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既然明白了‘至善’,也就明白‘格物’了。”

徐爱说:“昨天用先生的教诲,推论到格物的学说,似乎也能明白大略要义。但朱子的训导,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论语》中的‘博约’论和《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为依据,因此还没能完全消除疑虑。”

先生说:“子夏坚定地相信圣人,曾子反省探寻自身。笃信圣人固然是正确的,然而比不上反省探求自身更深切。现在既然没能完全消除疑虑,又怎么能习惯性地轻信旧说,不探求正确的答案呢?就比如说朱子也尊敬相信程子和他问的学说,但对于不符合他自己想法的,又什么时候盲从过呢?‘精一’、‘博约’、‘尽心’这些学说,本来与我的学说是吻合的,只是你没有恰当思考。朱子关于格物的训诫,未免牵强附会了,并不是格物原本的要旨。追求精粹是达到纯极的功夫,广求学问是恪守礼法的功夫。你既然已经明白了‘知行合一’的学说,这就可以用一句话解释了。‘知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能够达到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能够达到的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能够达到的事。朱子解错格物的学说,只是因为颠倒了这含义,认为‘尽心知性’就是‘物格知至’,要初学的人去达到‘生知安行’的事,如何做得到?”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会是‘生知安行’所能达到的呢?”

先生说:“人的本性是本心的主体,天理则是本性的源头,因此扩充天生的善心就是彻底发挥本性。‘只有天下至为诚心的人,才能彻底发挥他的本性,才能认知天地的造化育成。’怀着天生的善心,也就是说善心并没有得到彻底发挥。‘知天’就像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分内的事,已经与天合二为一。侍奉天,就像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必须恭敬奉承,然后才能没有过错。仍旧与天没有合为一体,这就是圣人和贤人的区别。至于‘夭折与长寿没有分别’这种本心,是教导为学者一心行善,不能因为生活和寿命的变化,就动摇行善的心,而只顾着去修身以待天命,至于生活和寿命好坏长短,有天命在,我们也不必为此动摇心志。侍奉天,虽然与天未能合二为一,已经认知到天理的存在。等待天命,就与从未见面却在此等候类似。这就是初学建立本心时,有刻苦勤奋的意思在。如今却颠倒顺序了,所以使得学者无从下手。”

徐爱说:“昨天听了先生的教诲,也隐约感到功夫应该这样用。现在又听到先生这样训诫,更没有可疑惑的了。我昨晚思考,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都是从本心上来说的。”

先生说:“是。身体的主宰就是本心,本心的生发就是意念,意念的本体就是认知,意念的所在就是事物。如果意念在于侍奉亲人上,那么侍奉亲人就是一件事物。意念在于侍奉君主上,那么侍奉君主就是一件事物。意念在于仁治百姓爱护万物,那么仁治百姓爱护万物就是一件事物。意念在于视听言动,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件事物。所以我说没有本心之外的天理,没有本心之外的事物。《中庸》说‘不诚心就没有万事万物’,大学‘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功夫,讲的都是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

P14-17

序言

改版前言

上卷:按通行刻本有杨荆山小引,焦琅琊序,张可大、许有□跋,并述刊行重刻之由,而于本文无所系焉。若杨氏虽曰“得绪山原本”,未见其必然也,故今皆不载。然数子之有功于此书,固不为鲜,则非忍去之,但为读者省其烦耳,通本具在,就而求之可也。

徐曰仁所录凡一十四条(并序二篇,跋一篇),陆原静所录凡八十条,薛尚谦所录凡三十五条,合一百二十九条。按《年谱》,门人薛侃得、徐爱所遗《传习录》一卷、序二篇与陆澄各录一卷刻于虔是也。

中卷:答人论学书(通本作答顾东桥),答周道通书(通本作启问道通),答陆原静书。

又答欧阳崇一书,答罗整庵少宰书,答聂文蔚书。

又以上八篇本南元善录,为《传习录》下卷者,绪山因加损之,详见小序。今据一本合下二篇,以为中卷。

示第立志说(全书所载之《传习录》及通行之印本俱无此条,今从一本增之),训蒙大意(附教约)。以上二篇,一本连前八篇为南元善录,然而绪山所抄,后人所益,未可知也。杨氏序曰:“益以先生所尝咏学诗与诲语之切要者。”所谓切要者,指咏学诗后所载《示徐曰仁应试》及《谕俗四条》与《客坐私祝》共三篇耳,而此二篇亦其所益乎?亦未可知也。俟异日得原本。或曰二篇当移之附卷,予亦以为然,而以印刻既成,不及改之。

下卷:陈九川所辑,凡一百一十五条,其二十一条所自手记,十五条黄以方所录,十一条黄修易所录,六十八条黄省曾所录,合若干条九川辑焉,绪山跋焉。所谓续录者也,按《要书》省曾录中,分何廷仁条以下五十一条,以为绪山所录,其以他友皆字,绪山独名也,理或然也。然此录考定成于绪山之手,则其自改之,以不可知也。其余文字条数有小异同。今亦据一本合下二篇以为下卷。

补遗二十八条:曾才汉所录,绪山序之。序文通本载在编尾,今从一本移之编首。

《晚年定论》:朱子书凡三十四通,吴子语一条,先生序焉,袁庆麟跋焉。一本不载此篇,今据绪山小引从通本。

附卷:《大学问》,是师门之教典,绪山受而录之,有序及跋。此篇本出续集,今取以为附卷之首。

示徐曰仁应试谕俗四条,客坐私祝,以上三篇荆山既增刻焉,今从之,但咏学诗一卷,则似不得抄出之旨,故今不取也。其欲览之者,求之通本可也。

谨按先生之德之业,表著于天下,显明于万世,而与日月同悬者,固既照照矣。是以当世之人得遍观而尽识之,则其教诲论说莫不听而化之也。今也世远地隔,不复有观感而兴起,则其才见遗言于《传习》《文录》之间者,或主先入,或挟胜心,不能专心平意以从事于先生之训矣,亦可哀也已。今欲观其德业于千里数百年之外,则绪山之《年谱》、久庵之《行状》,及《明史》所载,以至诸子之杂录,历历可见矣。b而予每恨我邦未有梓行之者,不及人见而遍知之矣。而其最明白者,不若《年谱》系日月纪事实之审详也,故李卓吾《文选》、陈龙正《要书》,皆必择诸是也而尚未能精。故今别略出而附刻之,使凡读此录者,皆先观先生之德业与日月同悬者,而知其教诲论说为孔孟之正宗,以无疑于格物致知之功、知行合一之实云尔。

日本正德二年壬辰九月昼,平安三轮希贤善藏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标注传习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阳明
译者 吴志远//李小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68303
开本 16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6
CIP核字 2014155783
中图分类号 B248.2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