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了凡四训(插图本)/中华经典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明代了凡揭示命运机密的奇书,数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命运的东方励志宝典;曾国藩力子孙必读,儒释道三家思想并重,展现中国传统智慧,以”信 达 雅”标准要求全译,迄今为止最为准确完备的译本,绘图参照丰子恺与弘一大师笔意,自出机杼而妙趣天成。

《了凡四训》以劝善为宗旨,其思想的精华则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天命,突破宿命,自塑命运。而为善利他,慎独修德是塑造命运的根本。现身说法,谆谆善诱,一片苦心。数百年后读来仍感佩于作者劝导世人的操切。

内容推荐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由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试读章节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①,谓可以养生②,可以济人③,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④。

[注释]

①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目的在于求取功名。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隋代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沿用并增设秀才等十多种科目。因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明、清时专指习八股文。

②养生:养活自己及家庭。这里的“生”指生活。

③济人:即以医术救济别人。

④夙心:平素的心愿。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评]

《了凡四训》四篇是了凡先生对其子所说的话,即诫子家训,是长辈对晚辈的勉励和劝行之语。了凡先生起首便从自己的生平讲述,可谓“现身说法”。

了凡先生自称在其童年之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亲的过早离世使家境陷入困顿。孔子即是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命途坎坷;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也是幼年丧父,家庭困苦。禅宗的宗经宝典《六祖坛经》中记载:“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家庭的不幸往往能造就古代贤人对命运的深刻思索。了凡先生的童年时期,为了维持生计,母亲要求他放弃考取功名,改学医术,这样既可以养家糊口,又可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古时读书之人始终是以步入仕途、兼济天下为人生最高旨趣的。《论语。子张》中“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可为明证。不过科举进仕并非易事,其路途可谓漫长而艰辛。《儒林外史》中,穷书生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考,屡试不第,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后世有人讥讽科举考试“赚得英雄尽白头”。从生存的角度考虑,学医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且习得一技之长,技艺精湛而成为一代名医,这也是他父亲生前的夙愿。其实,治病救人与读书救国在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往往是有相通之处的。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志向就是做宰相和医生,言唯有此二者能救人,后来果然位列朝班,却能居庙堂之高,虑江湖之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代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早年也是远渡东瀛、立志习医以救国民,后又弃医从文,投身到唤醒国人精神与灵魂的战斗中去。从疗治人的躯体和生命到心怀家国天下,这是中国历来知识分子们内在所具有的精神品格。

后余在慈云寺①,遇一老者,修髯伟貌②,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注释]

①寺:原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后佛教用以称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在我国主要指佛寺。又称刹、丛林、禅林、禅院、兰若、招提、伽蓝、梵宇、梵宫、萧寺等。我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明帝时,白马驮经西来,由鸿胪寺官署改建的洛阳白马寺。

②髯(ran):两侧面颊腮部的胡子,也泛指胡子。长髯、美髯、白发苍髯,古人认为髯的多少及色泽好坏与血气盛衰有关。认为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

[评]

了凡先生为什么会到寺院来,表面似乎是偶然和巧合,其实历来古代的知识分子们大都喜欢流连于寺院。古刹的清幽往往是居住读书的绝佳环境。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宿蟠桃寺》诗云:“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清晨四时许,寺院内便会打板催起进行早课,随后还有过堂吃饭。古代文人和僧人常有交往,诗歌唱和,书画过从。当然,也有不甚融洽的,如僧人嫌恶落魄文人寄居寺中,白吃白住,便故意等吃完饭再敲打过堂的云板,这在历史上也是有此趣闻典故的。

在人生的行进道路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生发生转折和改变的人。了凡先生在慈云寺便碰见了这样一位老人。慈云寺隐喻着佛教的慈悲,《大智度论》卷二七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给予欢乐叫“慈”;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叫“悲”。这是菩萨行的重要特征之一。老人长得相貌魁伟,仙风道骨,更有一捧长长的胡须。大凡异人必有异相,古代形容伟人往往把他们描述得魁伟奇异,孔子就很高大,《史记》上说,孔子成年后“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其相貌也很奇特,“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所谓的圩顶,据《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孔子的头顶是中间低而四边高,不可谓不奇。古人还以长髯为美,胡须可以说是男子仪表不俗的象征,道家仙人的模样往往就是鹤发童颜、长髯飘飘。如《汉书》称汉高祖刘邦“美须髯”,《三国志》也说关羽“美须髯”,诸葛亮曾直接以“髯”代称之。了凡先生见到此老者一派飘飘欲仙的模样,不敢怠慢,连忙行礼以示恭敬。

古代评论人往往数言便能传神,不落实际。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东邻之女的美貌时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魏晋时的嵇康,时人谓之“若玉山之将倾”,《世说新语·赏誉》中赞时人王衍为“琼林玉树”,谓王恭“濯濯如春日柳”等。

P3-5

序言

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是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本劝善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了凡四训》,顾名思义,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来自袁了凡不同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总结人生经验,训诫儿子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又名《科第全凭阴德》)”;“谦德之效”是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强调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这四篇文章在组成此书之前,就已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被多部书籍收录。在清代初期的《丹桂籍》上,这四篇文章被称为《袁了凡先生四训》。随着在民间的流通,文章有被简化的倾向。

“立命之学”一文中,袁了凡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现身说法,以论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袁了凡首先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童年弃文学医,因偶遇异人预言他能够通达仕途,于是重燃读书考取功名的想法,之后袁了凡的人生境遇与所测算的命运毫厘不差,由此他更加坚信命由天定,终日消极懈怠。后来机缘巧合,他拜访了云谷禅师,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乃知宿命论的错误,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

“改过之法”,主要论述在行善积德之前,须先端正自己的心念,将自身缺点一一改正。具体方法是要“见贤思齐”,以古之圣贤为榜样;敬畏天地鬼神,不起丝毫邪念;立定决心,勇于改过。其关键在于永存善心,只此一点,则邪念不生。

“积善之方”,列举大量事例,予以说明“积善余庆”的道理,对于何谓真善、至善作了充分的论述说明,并将善行分门别类,一一展开论述,基本统摄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谦德之效”,举“天道”为例,以说明“人道”抑满扶谦的道理。告诫世人要谦虚谨慎,恭敬卑下,虚己待人,并列举事例加以论证。进一步强调,“抬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的理论主旨。

作者袁了凡,生卒年不详,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又宇仪甫,号原为学海,因拜访云谷禅师后,得以领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便立志多做善事,积功累德,以扭转自己的命运。从此袁了凡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号为“了凡”。袁了凡是江苏吴江人,又有资料称其为浙江嘉善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

袁了凡博学多才,举凡天文、象数、水利、兵政、堪舆、星命等学无所不通。隆庆四年(1570),袁了凡中单人;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宝坻知县。在任期间,袁了凡勤廉爱民,为民谋利,主持兴修水利,构筑堤防,防御水灾侵袭,鼓励百姓开荒耕种,并免除杂役,以利民生。七年后,袁了凡擢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掌天下舆图,以周知险要,官居正六品。当时适逢日本侵犯朝鲜,应朝鲜的请求,明王朝派兵前往,袁了凡被任命为“军前赞画”,负责辅助谋划,赞画戎机。当时是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许以高官厚禄诱骗倭寇和谈,倭寇信以为真,没有防备,李如松于是发动突击,打败倭寇,攻下了平壤。袁了凡不认同李如松施诈的做法,也不满他手下士兵滥杀平民,于是义正辞严地当面指责李如松。李如松不听其言,随意调动军队,后来果然吃了败仗,为了为自己开罪,他便捏造罪状,弹劾袁了凡,袁了凡也很快就在“拾遗”任内被罢免。罢官回家后,袁了凡更加诚恳地行善,直到七十四岁去世为止。明熹宗天启年间,他的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朝廷追叙他征讨倭寇的功绩,赠封“尚宝司少卿”的官衔。袁了凡家里并不富有,但却乐善好施,在家每天诵经持咒,学习禅观。袁了凡除著有《了凡四训》之外,尚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评注》、《静坐要诀》、《祈嗣真诠》等著作。

作为一本劝善书,《了凡四训》在民间被广泛传阅。考虑到此书流通的广泛性,我们在评注此书时,以净空法师讲述的《了凡先生家庭四训讲记》中的原文为底本,并对原文进行了仔细的校对。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本书分为原文、注释、点评三部分,并且彼此照应。段落的划分,我们遵循既要便于点评又要照顾文意叙述完整的原则,突出文章的层次感。本书的注释力求详尽,并做到有根有据。因为原文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名词概念,不易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所以我们在注释的过程中,尽量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本书的点评部分,尽量照顾到文章的原意,对原文予以解读、评点和阐发,并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证推演,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其中不乏我们自己的一己之见,一并写出,与读者一道分享。限于个人学识,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立命之学”、“改过之法”部分由尚荣点评,“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由徐敏点评。全书注释部分由徐敏负责统稿,点评部分由尚荣负责统稿。本书在最初着手撰写时得到了陈秋平先生的点拨,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许颖、姜娟、姚蓓诸君的悉心校阅和宝贵意见,最后还要分别感谢宋修玲和李娟二君对本书的撰写所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尚荣 徐敏

二○○八年三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了凡四训(插图本)/中华经典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袁了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1772
开本 16开
页数 1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4
CIP核字 2008079067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5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