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董浩云(理想与成就)(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董浩云,中国现代远洋航运事业的先驱,被《福布斯》杂志上列为七大“世界船王”之一。董浩云16岁投身航运,上个世纪40年代,他旗下的万吨货轮便横渡大西洋、太平洋,开创中国航运历史壮举。随后他以香港为基地,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本书叙述了董浩云传奇的一生,以缅怀他对中国远洋航运事业的贡献。

内容推荐

本书叙述董浩云传奇的一生。他白手起家,胼手胝足,几十年间建立一个拥有巨轮百艘、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航运王国,及一个包括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造船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综合性跨国大集团。董浩云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大企业家之一。

董浩云一生热衷教育,他对国际教育事业的贡献广受赞颂。1971年他购买著名的豪华客轮“伊利莎白女皇”号,创办“海上大学”。该轮在香港装修时不慎失火焚毁,董浩云毅然决定再买一艘“宇宙”号替代,并与匹兹堡大学合作成立了“海上大学”。

董浩云还是一位积极的艺术赞助人和经验丰富的外交活动家。他一生获得许多殊荣,其一便是1981年摩纳哥大公国委请他担任该国驻香港名誉领事。

董浩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熏陶.为人正直,待人谦和,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他孝顺母亲,爱护子女,重视家庭,珍惜友情。他勤奋好学。奇情文化,对于音乐、文学、戏剧、电影、摄影都有浓厚的兴趣。

香港《南华早报》对董浩云的逝世发丧社评:“……他是位航运业的巨子,但更重要的他是位和蔼可亲、慷慨大度、不矜不伐的人;他身为伟人,却有一种使人乐意亲近的魅力。”

本书褒扬他振奋人心的开创精神,也赞颂他极富人情味的逸事。

目录

先贤的激励

海洋巨人

 新大陆

 挑战与奋斗

 组建大船队

 集装箱革命

 客轮航线

 船厂的先行者

 特殊导演

陆地英杰

 跨国企业家

 教育家

 获奖电影制作人

 艺术赞助人

 穿梭国际使者

一家之主

功成名就

抵达彼岸

 葬礼:高山仰止

 挽辞:德范永照

浩云先生嘉言录

往事如烟 斯人难忘

附注

试读章节

新大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各围都奋力从战争蹂躏中复兴,人们充满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挑战。对航运业米说,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远方正展现一片“新大陆”。

此时,在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站立着一位独立不羁,既有理想抱负,又能踏实苦干的壮年人,决心要创建一支前所未有的规模庞大的远洋船队,他就是董浩云。

董浩云1912年生于上海,他的父母来自浙江定海,任3男2女中他排行第三,原名兆荣,意思是“荣华的征兆”。进入充满幻想与浪漫诗情的青年时期,兆荣把自己改名为浩云。意思是“浩浩的云涛”。此后,人们只知道他叫浩云。

董浩云的父亲董瑞昌是位严谨俭朴的商人,先开办印刷所,后经营五金业。董浩云20岁时,其父病逝,失去父亲的儿子对母亲更加孝顺。1981年其母谢世,享年九十有九,董浩云恸哭不已。

董浩云从父母那里秉承了坚强的意志,奋发的精神,善良的心地,谦逊的品德和急切的性格,且不乏幽默感和文人气质。他和蔼近人,从不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他助人为乐,体贴入微。他生活俭朴,饮食有度,不吸烟,不饮酒;最浓烈的饮料不过是一杯清茶或者是白开水加一二片柠檬。他没有私人游艇,也没有劳斯莱斯汽车。

他幼时体弱,常因病辍学。可是这并不妨碍天资聪颖的董浩云。他常常告诉父母,他“总是走在老师的前头”。董浩云一生好学不倦,贪婪阅读各类书籍,并留心观察生活,听取人们的意见,这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和胸怀。他精通中国的经史诗文,自学英文亦达到用字精炼、口语流利的程度。他记忆力超凡,核计数字的精确及掌握新知识、新观念的迅速,令人惊讶不已。他拥有大量藏书,包括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和中、英文的社会、经济、历史、科学著作(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与文艺小说。各类报纸、杂志订阅更是丰富,反映他知识面的广博。有时为了论证一个观点,他会毫无差错地从自己的藏书中找出依据。

董浩云21岁成婚。婚后不久,他暂别妻子。到杭州一所寺院跟随法师们学习坐禅。这段三个月的经历令他毕生难忘,不仅使他身体日益健康,磨练了意志,并且领悟了自己生命的真谛。从此,坐禅成了他一生的习惯,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有助减轻工作压力。舒缓生活的紧张。

董浩云17岁(1928年)初涉商界,最初在上海一家日本人开设的国际运输公司工作,次年。加入天津航运公司。他十分勤奋,进步神速。当年曾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们都记得,虽然由于年轻,他不免有些腼腆和拘谨,但他的卓越智慧和无穷精力,却令人敬重。他见识过人,曾公开反对由不平等的治外法权所赋予外国船务公司的各种特权。他在22岁时的日记中记述中国运输业的落后状况,决心要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而奋斗。他认为,这便是他一生要肩负的使命。

董浩云很早就显露外交才干。当时外国驳轮船员与中国拖船船员时常发生纠纷,相持不下,往往由他主持调解,达成了一份友好的协议,解决了问题。他还通过谈判,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天津航运公司得以进入英租界营业。因此。他很快脱颖而出,23岁就被委任为天津航业公会副会长。1936年2月格外严寒,渤海湾冰封,数十艘船舶被困,灭津航运公司派破冰船施救,政府也派出小型飞机投粮急济。董浩云在这次营救行动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同年他有鉴于中国航运业的支离破碎。不足与外国航运公司抗衡,便制订了《整理仝国航业方案》,向交通部俞飞鹏代部长建议:“促成民营小公司合并经营”,“积极充实本国航业力量,作收同沿海内河航行权之准备,并等开国际航线”。希望政府能提供资助。但未被接纳。  董浩云在天津航运公司期间,总结了多年来涉足沿海航运和国际运输的丰富经验,决定自力更生,着手组建自己的船务公司。1941年3月,他筹集25万元资金,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航运信托(1941)有限公司”,以外商的身份,船只悬挂英国和巴拿马国旗作掩护,经营中国沿海及东南亚航运事业。可是日本于同年12月8日袭击珍珠港,不久又占领了香港。苇浩云的公司被日军侵占。船只被扣留,董浩云只身撤退至抗战时的首都重庆,在重庆设立临时办事处。董浩云与其他船东一起制订了战后振兴航运业的计划。为了准备与远东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领导的盟军当局淡判,中国政府官员专门听取他的意见。中国船东的船只在大战中全部损失殆尽,希望通过淡判使盟军当局将被捕获的日本船只拨出一部分作为补偿。然而,淡判毫无结果。仪是中国政府同意补偿船东们在大战期间用于封锁航道所损失的船只。正好美国国会通过了向国外销售多余旧船的法案,董浩云等呈请政府购买,赔偿给受损船东,结果获得成功。船东们合组“复兴航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经营,但由于种种原因,因此这一联合行动最终分崩离析。

董浩云继续经营和发展他自己的航运事业。虽然大战已经结束,但政府却不批准香港注册的“中国航运信托(1941)有限公司”复业,于是董浩云在上海外滩2号成立“中国航运公司”,把年份“1941”字样去掉,以示区别。“中国航运公司”置有“慈航”、“慈云”、“天龙”、“天平”等近十艘海轮。董浩云的目标是使完全由中国人拥有、经营和驾驶的巨轮航行于世界,重振15世纪郑和在海上的雄风。

他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促使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船东聚集的中心,他们总共拥有6000万吨以上的船只。曾几何时,1841年英国人首次占领香港时,竟称它为“荒凉的礁石”,他们做梦也想不到100多年后香港会有那么巨大的变化。

挑战与奋斗

有史以来,对航运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那个时期。当时各国都在积极复兴,刚刚重新启动的工厂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用以生产大量的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或消费需求,国际间的贸易成倍地扩大,因此促使航运业的复兴、变革和发展,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机会。当时每年建造了数以百万吨计的新船。这些新船越来越大,最大的已超过50万吨载重量,甚至100万吨级以上的巨轮也已设计出来。造船技术越来越先进,建造周期大大缩短。最大的巨轮也只要几个月便建成。采用的设备越来越完美:使用大马力自动遥控的高效率发动机,配置直达世界各地的高速通讯系统,利用雷达、传真天气图及地球卫星导航。最值钱的货物采用集装箱——现代珠宝盒来装运,安全而便捷。船员们工作、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住在有空调的宿舍里,高级船员更有私人舱室。船上有电梯、电视,甚至还有游泳池。

董浩云就站立在这次航运业大变革、大发展浪潮的前列。

作为一名中国船东,他添购新船,开辟航线,争取货单以及培训中国船员,都面临外人无法想像的种种困难。尤其在他的祖国,世界大战刚停,内战接着爆发。战争的苦难并未结束,生活必需品极端匮乏,物价直线上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董浩云是无所畏惧的。他想要得到的,总能得到。办法都是他自己创造的。往往他所提出的宏伟计划,连他最亲近的同事们也惊讶不已。不过,他们都信赖和服从他,全力以赴地帮助他实现这些计划。董浩云成功的诀窍就是决心加上毅力。他所制订的计划均经深思熟虑,一旦执行,必定要贯彻到底。

他的决心、毅力和必胜的信念来自先贤的激励。他十分熟悉中国古代的航行史。根据史籍记载,早在麦哲伦到达北美洲大西洋岸之前的一千年,中国的船只就驶抵北美洲的太平洋岸边!

董浩云在其所著,1952年出版发行的《中国远洋航业与中国航运公司》一书中提到中国古代航运事业的辉煌成就。他指出:“……远在公元前700年到500年间的春秋时代,船的应用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公元前150年左右)练海军,曾建造能容1000人的大战船。”’

董浩云对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的英雄业绩感到骄傲。从1405年起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他的船队多达300余艘船只,大的船能容450人,总共配备各类专业人员27000多名,这是当时无人敢于挑战的世界纪录。

董浩云也在该书中指出:“不幸历史是残酷的。当人类文明进入以机械为发动力,发明以汽船为水上交通工具的时代,我国航海事业却没落了。”后来虽然也有了一些汽船(轮船),但都是小船,只能用于内河和沿海,“国际海运事业上,简直无法插足。”

在董浩云振兴中国航运的起步阶段,限于环境和条件,只好有什么船用什么船。可是他不断创造中国航运历史上破天荒的新纪录,他的两艘船成功地闯人国际航线。

1947年9月8日载重10471吨的“天龙”轮离开上海驶往法国的哈佛港,在租船人指定的时限内,于10月29日抵达目的地。这是第一艘全部由中国船员驾驶、操作的中国船,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直达欧洲,“天龙”轮接着又从哈佛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抵达美国的诺福克,又一次刷新了记录。

“通平”轮则在1948年4月自上海出发,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的旧金山。这是中国船首航美洲,从菲律宾装运干椰肉驶往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拉圭,又再至美国的新奥尔良装运货物。当这第一艘全部由中国船员驾驶、操作的中国船抵达上述各港口时这一开创性的航行成了各地报纸的头条新闻,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受到当地华侨的欢迎。P7-17

序言

时间过得真快,父亲浩云先生离别我们已整整20年,这本《董浩云:理想与成就》英文面世已十八年,中文繁体字版印行也有7年了。

在父母生前,子女们沐浴于温情之中,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一旦父母仙逝,才体会到父母亲之爱的伟大和珍贵。身处崇山脚下,往往不觉其高大,只有从远处眺望,才能察觉它的高峻雄伟。观察伟人似乎也需要拉开空间与时间的距离。20年来,这两种感觉我都有,而且越来越强烈。

父亲是位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康商人家庭,却勇敢地闯入一直为洋人霸据的国际航运业,并战胜无数艰难,终于获得“船王”的头衔。作为第一位华人船王,他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尊严和骄傲。

父亲的成就来自理想,他立志要做“郑和第二”,再创我国在世界航运史上的辉煌。因为有理想,他坚持进取,百折不挠,用父亲自己的话来说,是“在惊风骇浪中挣扎奋进”。中国的道德文化是他无穷力量的源泉。父亲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父亲没有受过正统教育,他的心愿却是发展国际教育,他创办了一所举世无双的“海上学府”,因为深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最好的学习方法。30多年来,海上大学一年两度载着大学生环球航行,在船学习,登岸考察,并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由于历史原因,久享世界盛誉、倍受人们敬仰的浩云先生在内地却知者不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后辈在纪念父亲诞生90周年之际,与上海交通大学商讨,交大应允把在华山路校园的“新中院”(曾为男生宿舍),一座建于1909年、富有历史价值的典雅建筑改建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陈列我国古代航运成就历史资料及父亲的生平事绩和贡献。父亲在生时对上海交通大学含有特别感情,一则因为它是当年我国唯一的设有船舶系的高等学府,二则他有许多挚友都是交大毕业的校友。交大创办以他命名的航运博物馆,我想是最适当的了。

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我也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董浩云:理想与成就》中文简体字版,在内地广泛发行,希望浩云先生的理想与精神能给21世纪的年青一代有所启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董浩云(理想与成就)(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澳)麦克·康纳斯//董建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32775
开本 16开
页数 14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03-01-01
首版时间 2003-01-01
印刷时间 200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73
21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