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牌妈妈教子录(启东中学成功教育三部曲)
内容
编辑推荐

“启东中学成功教育三部曲”从家庭环境、学校教学和学习方法三个侧面跟踪采访启东中学10个特长生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牌银牌的特殊经历,揭示他们的个性差异与不同潜能的发掘过程,为解开“启中现象”之谜提供了难得的蓝本,不失为这项“九五”课题研究的另一种形式的结题报告。本书是其中的《金牌妈妈教子录》,忠实地记述了10位命运各异的家庭主妇身体力行善为人母的感人事迹,可以说是一部国内外难得的怎样当母亲的好教材。

内容推荐

启东中学建立了学校与家庭相向沟通的联系网络,涌现了一批相得益彰的金牌妈妈。本书共分十章,忠实地记述了10位母亲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各具特色的家教秘诀,她们以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终于使自己的孩子不仅摘取了国际中学生学科奥赛的金牌和银牌,而且被清华和北大免试录取,在中学阶段就登上了理想的人生发展平台。

本书对每一个家庭都会开卷有益,是一本怎样使妻子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的必读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抵押人生的母亲

 一 母亲难当

 二 训练孩子的耳朵

 三 决不放过第一次

 四 应该有个完整的家

 五 未揭宝门的日子

 六 人生的赢家

第二章 陪读妈妈

 一 不住楼房住库房

 二 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三 艰辛的陪读

 四 学会听孩子说话

 五 希腊夺金凯旋归

第三章 当妈的不嫌孩子笨

 一 不会骑自行车的男孩

 二 为孩子挑所好学校

 三 舍得智力投资

 四 先飞的笨鸟

 五 张开信心的翅膀

第四章 求真的妈妈

 一 让孩子懂得做人

 二 从小养成好习惯

 三 不求最好 但求更好

 四 与老师多沟通

 五 二度夺金凯旋归

第五章 放大聪明的妈妈

 一 大楼里的香火

 二 吃西瓜的学问

 三 一架拆散的小闹钟

 四 至关重要的行动

 五 举家出国的角逐

第六章 平凡的母亲

 一 北京来的长途电话

 二 神秘的邮包

 三 为孩子当说客

 四 尊重孩子的选择

 五 鲜花献母亲

第七章 当医生的妈妈

 一 初为人母的困惑

 二 当好被模仿的对象

 三 发现孩子作弊

 四 相信自己的孩子

 五 市委书记发红包

第八章 身为农民的妈妈

 一 被冷落校门口的母亲

 二 为孩子开店

 三 欣赏自己的孩子

 四 与孩子交朋友

 五 金牌的压力

第九章 取经的妈妈

 一 为孩子讨说法

 二 撞窗玻璃的昆虫

 三 妈妈找妈妈

 四 当好主心骨

第十章 无为的母亲

 一 家有女孩当男孩

 二 雪地上摇过的小红伞

 三 贴上墙头的条幅

 四 五元零花钱

 五 让孩子吃新鲜的蔬菜

 六 保持平常心

 七 女儿打来了越洋电话

后记

试读章节

孩子出国参赛,当妈妈的牵肠挂肚,每一天都在焦虑中度日如年。

采访的过程中,施陈博从启东中学归来,施亚萍让儿子给我们讲他不寻常的土耳其之行,让我们欣赏那枚灿烂的金牌。

这时候,施亚萍一脸的幸福。她说,那天施陈博在首都机场上了国际航空公司的班机,我望着机场上的客机滑行而去,自己一颗做母亲的心似乎随着儿子拔地而去了。

自从施陈博进入国家队,施亚萍没少在孩子身上费心思。那天,王生校长驱车来到复旦大学,将即将出国的施陈博迎回启东,在大酒店为他设宴接风。席间,王校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凭你的实力,不给争一块金牌回来,你不要走校门前的大路,你就从南海边回来!”

王生校长轻易不喝酒,一喝酒两只耳朵的颜色就变化。那是1998年送参加第29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路上发生车祸留下的纪念。这一年,陈宇翱在冰岛以绝对冠军夺得了那枚血染的金牌。事隔三年,启东中学将夺得第三块物理金牌的重任撂在了施陈博的肩头,施亚萍知道这次出征任重而道远,为孩子暗暗着急。

王校长期待的目光里透着沉重,施亚萍只是对儿子坚定地点了点头。这次5名国家队成员中其他4位选手分别来自上海、湖南、北京,唯有施陈博来自县级市的农村中学。

施陈博告诉我说,当他坐在飞机上从窗口收回目光时,眼前却老是浮现爸爸妈妈的身影,还有王生校长眼镜片后那双炯炯逼人的眼光。

飞往土耳其安培利亚的班机,必须经伊斯坦布尔转机,才能抵达本届大赛的目的地。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客机平稳地降落于地面。出现在舷梯口的中国代表队,在空港里引来了一片欢呼声。

候机室的玻璃大门前,一群穿着东方服饰的华人拖着带轮的旅行包,对着走下飞机的中国队欢声高叫。带队的方教授显然认识胖胖的台湾领队,扬着手奔过去喊道:“老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原来,在亚洲的物理学年会上,他们同场进行过学术交流。异国他乡,忽然遇上了一群同操汉语的国人,自然分外激动,两支代表队的年轻人汇成了一股欢乐的海洋。从台湾起飞的航班,几乎选择了北京航班相似的航程,同样在伊斯坦布尔加油,稍事休息后,才飞往共同的目的地安培利亚。

这时候,两岸的地缘政治已经被他们抛到了脑后,剩下的只有在国际赛场上与外国选手同场竞技的使命感和代表炎黄子孙的自豪感。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这一天成了伊斯坦布尔航空港的主角。海峡两岸的少男少女汇合在异国他乡,自有一种同族同宗的亲热。施陈博说,台湾代表队的欣妤是两支代表队中的唯一女生。这使他想起了母校首夺物理奥赛金牌的毛蔚。他默默地祝愿这个秀丽的台北女孩,在奥赛场上不让须眉,再创女生的辉煌。

从施亚萍翻开的相册里,看到的土耳其的安培利亚是个滨海小城,零散的楼群建筑分布在一马平川的沙漠上。楼群间点缀着的绿树花草分外珍贵,而那躺在蓝天白云下的游泳池与远处奔腾的黑海浪花委实是沙漠中难得的胜景。

施亚萍说,她儿子参加国际大赛的理论考试有4道大题,考试时间5个小时。试卷的内容相同,但表述的文字按国划分,有英语、俄语、西班牙语,而中国队海峡两岸的选手接触的试卷虽然是汉语,但翻译的准确性似乎不够,且夹杂着不少繁体字,题意一时分辨不清。

施陈博发现第一道题有一定难度。于是,他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一口气攻下了后边三道题,回头再做第一道题。

这是一道涉及光谱折射率的常规题,但前提条件含糊,给分析证明带来了难度。施陈博展开积极的想像,抓住光谱折射的物理特征一口气将那道难题攻克了下来,刚好用完了最后几分钟时间。

第二天是实验考试,时间同样是5个小时。用王生校长的话说,实验是施陈博的强项。这一点,得益于家庭教育和从小动手能力的培养,加上学校多次送他出外培训,在实验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施陈博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很快完成了实验操作,写出了漂亮的实验报告。

施亚萍在中央电视台的早新闻节目中,得悉第32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总共22枚金牌,海峡两岸的选手夺得了其中6枚,几乎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作为母亲,她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了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施陈博与台湾高雄的选手高宗佑很快结成了亲密的朋友,双方约定回家后互寄一份富有家乡特色的纪念品。一峡之水,隔不断同为炎黄子孙的亲情。当大陆代表队的客机驶离空港的时候,台湾队的选手聚集在停机坪上,无不对祖国的亲人挥泪告别。从舷梯口,施陈博见到了那一双双挥动的手臂,潮湿的眼窝里涌出了泪水。从土耳其返回北京,施陈博在首都机场打电话,说:“妈妈,你的愿望,我今天实现了。”

听了儿子报喜的声音,施亚萍的眼泪哗地一下子流下来,她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觉得有些痛,知道这不是梦。施陈博在土耳其的日日夜夜,她常常在半夜里翻起身来,站在阳台上望着晨起的环卫工人在马路上忙忙碌碌,心儿早巳飞到了儿子身边。

每当听到电话铃声,施亚萍总会紧张得汗毛根根倒竖。她很想知道儿子参赛的消息,又怕听到意外的结果。毕竟国际大赛,施陈博能获得金牌吗?

宋国新安慰她说:“据他估计,儿子会以国家队的最高的得分获得金牌。”宋国新并不是瞎猜,他对施陈博的实力心中有数。每一次,施陈博参加国内的大赛归来,总是第一时间将获奖的消息告诉宋国新,使宋国新对儿子的参赛充满了信心。他想,施陈博在国内大赛中屡次拿第一的名次,这次出国参赛,想来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得一块金牌还是大有希望的。

听到儿子回国的消息,施亚萍放下话筒,马上与宋国新登上“启沪”快客赶到了上海火车站。从列车上跨下扶梯的方教授,隔老远就伸出手向施亚萍喊:“你是施陈博的妈妈吧,祝贺你的儿子取得了国家队理论考试第一和实验操作第一的好成绩。”

施陈博不负众望,在大赛中仅以二分之差落后于第一名的俄罗斯选手,为中国队获得了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金牌。

在上海火车站,施亚萍夫妻俩看到风尘仆仆归来的儿子,果然带回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此时此刻,施亚萍激动万分,她拉着丈夫的手由衷地说:“孩子能有今天,离不开你这当爸爸的栽培。”

每当儿子谈起出国参赛的经历,施亚萍总是听得很出神,心情随着儿子的叙述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发出难得的笑声。她接着兴趣盎然地对我描述了赴沪迎接儿子凯旋而归的情景。

她说,那天从北京抵达上海的列车驶进了新客站,南广场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的鲜花丛中竖起了一道欢迎奥赛健儿胜利归来的横幅。一号门的出口处,上海的总教练和他的获奖弟子对着电视机的镜头侃侃而谈,迎着他们的是鲜花和祝贺。

施亚萍见到横幅上写着:“热烈庆祝上海选手荣获国际奥赛的金牌和银牌”,禁不住对躲在人群后的施陈博露出了欣慰的笑容。6月28日,施陈博与国家队的其他4位选手在北京首都机场,搭乘国际航空公司的班机,飞抵土耳其的安培利亚参加第32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取得了4金1银的不俗成绩,施陈博以国家队得分第一、国际比赛总分第二的身份登上了高高的领奖台。不过今天广场上的欢迎仪式与施陈博无关。作为唯一的江苏国手,他背着简单的行李,半旧的汗衫湿漉漉地紧贴着脊背,欢迎的人群中只有他的爸爸宋国新和他的妈妈施亚萍。

上海的新闻媒体,这时不会去采访一个江苏的选手,按惯例是可以理解的。宋国新也许受到了广场上欢迎气氛的感染,他觉得不能冷落了儿子,抚摸着施陈博获奖的金牌,作了个献哈达的动作,说:“儿呀,老爸现在给你颁奖。”

见父子俩一搭一档地演双簧,施亚萍禁不住掩着嘴“噗哧”一声笑了。宋国新将金牌挂上了施陈博的脖子,引来了周围旅客许多好奇的目光。这般亲密无间的样子,人们很难想像,他们并不是一对亲父子。施陈博与宋国新朝夕相处10多年,早巳积下了深厚的亲情,不是亲生却赛似亲生,自是一段人间的佳话。

根据学校的安排,施陈博在上海还不能马上跟父母回家,需等待在美国华盛顿参加第42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陈建鑫同学,到时校方会派车来接,在启东中学还要组织盛大欢迎仪式,因而就近找了一家便宜的旅馆安顿下来。

宋国新、施亚萍这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奇迹般地培养出施陈博这样的天才少年。每当谈到这一点,宋国新总是非常谦虚,总会说:“我算得了什么。孩子的成才,得益于进了启东中学这样的好学校,遇上了那些呕心沥血的好老师。”

宋国新到过启东中学,感到那所学校的气氛就是不一样,楼前楼后的自行车,都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让人看着舒服。那次他去给孩子送雨衣,从廊下经过,发现没有一个孩子抬头观望窗外的,晚自习比老师上课还自觉。

施陈博自己说:“他进入了最好的学校,遇上了陈仲刘、王建忠这样的好老师,更遇上了王生这样的好校长,我永远忘不了王生校长的栽培提携,忘不了老师的培养。我再不夺金牌,将愧对于妈妈,愧对于老师,愧对于校长!”P15-20

序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启东中学承担了省“九五”课题《关于中学生特长与个性发展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涌现了一大批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得10金2银,并每年有20位左右的学生升入清华、北大,是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

“启东中学成功教育三部曲”从家庭环境、学校教学和学习方法三个侧面跟踪采访启东中学10个特长生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牌银牌的特殊经历,揭示他们的个性差异与不同潜能的发掘过程,为解开“启中现象”之谜提供了难得的蓝本,不失为这项“九五”课题研究的另一种形式的结题报告。《金牌妈妈教子录》忠实地记述了10位命运各异的家庭主妇身体力行善为人母的感人事迹,可以说是一部国内外难得的怎样当母亲的好教材:《金牌老师启示录》形象地展示了一批呕心沥血的“灵魂工程师”催人泪下的故事,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金手指指点数理化迷津;《金牌学生成长录》可以说是学习经典的浓缩、减负秘笈的展示,借鉴这些“神童”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使青少年学生茅塞顿开,终身受益。

长期以来,在教育界一直存在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许多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们为处理两者的关系至今还在举行着艰辛的探索,认为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应从人的个性、差异出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我们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校环境中,不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挥潜能,在中学阶段就让他们站上很高的人生平台,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这套丛书是江苏省启东中学《关于中学生学习特长与个性发展实验研究》的形象总结。其中正确处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有启迪,对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的家庭,更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和示范作用。

王生

2006年5月6日于启东

后记

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点传奇,宛若大自然需要一点奇花异卉,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启中现象”是一种待研究的现象。“启中现象”深刻的内涵,可以说是对平庸的改造,是对流俗的反叛,是对淡雅的丰富,是对静穆的点缀,是对质朴的优化。他们所创造的业绩,平凡中不乏内在的深刻理性,和远离功利本体精神的闪光,许多卓越的人生道理和创新意念以震撼的形式引起世人的瞩目。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对“启中现象”的开掘感到了才疏学浅的尴尬,常常陷入无端的烦恼之中不能自拔。在我的眼里,“启中现象”是一座浮动的冰山,淹没于水下的部分才是本质核心所在;如何透过表象,理性地把握存在于潜意识里的精华,确实并非易事。笨拙的笔力,一时难以表达那些通常所表现的跨越常规的奇特,以及难以把握创新意念强烈的个性特征。他们所表现的个性功能的张扬,是人类在有限的自由中创造某种理性自由的一种大智慧,而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雕虫小技,也不是为那种一般地为维生而奔走操劳的小聪明。

于是,我感到了执笔的庄重,自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再不敢有半点偷懒或粗制滥造的念头。好在启东中学是我熟悉的地方,过去由于工作的关系曾多次采访过这所学校,并断断续续发表过一些作品,其中《神童辈出的奥秘》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题写书名,获“共和国脊梁”征文一等奖、《透视神童》获“中华之魂”特等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反响。但那些作品独立成篇,对“启中现象”的发掘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刻,“东方人才网”的吴信忠总编几次督促我再接再厉,并对深度开掘“启中现象”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经他策划,由此萌发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为家乡的启东中学写一套系列丛书,就成了我多年的愿望;这一意愿,很快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和帮助,采写的计划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本书的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韩正之总编专门来启东面洽,启东市委书记沈振新撰写了序言,启东市副市长施学雷、启东市委宣传部倪春元部长、启东中学校长王生博士在启东宾馆接待了韩总一行,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探索“启中现象”,不仅是启东人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惠及全国教育界乃至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

至此,撰写本书,已超出我个人行为的范畴,自感责任重大。尤其是我的母亲病重期间为了不影响我的写作,坚持不让人给我打电话,待我匆匆回家已经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但她得悉这套丛书即将出版,竟然含笑着与我告别人世。还有鲁迅文学院的同学姜巍、卞庆奎、团中央的陈光浩,南通市委宣传部徐仁祥副部长、南通市文联尤世玮主席、南通市作协冯新民主席、教育家和慈善家蔡光天诸同仁的勉励,还有沈雨辉、沈季萍、施挺、袁蓓、施永辉、陆慕松、陈海燕等为我收集资料、拍摄照片、打印文稿,参考金牌老师钱宏达副校长、王建忠副主任、曹瑞彬和卢益新等老师有关启东中学的教案,几经采访易稿,历时一年多时间才杀青付印。

在此,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沙再贤,并对本书出版提供帮助的人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至于书中的疏漏之处,恳望读者指正,以便补救于万一。

作者

2006.5于宝岛花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牌妈妈教子录(启东中学成功教育三部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施伯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44105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