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跟总统较劲(美国总统与传媒)
内容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对于美国新闻史的研究可以说一直是一个热门,然而多从学术探讨的角度进行。本书独辟蹊径,从政治人物与美国传媒的关系入手,通过翔实的有趣的事例别开声面地展示了一部美国传媒发展史,行文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虽然中美传媒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传媒与政要的关系处理上还是有着颇多共通之处。不同的文化聚合成人类文明的壮丽景观。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知晓、相互理解,能够促进人类的和谐相处,能够促进人类智慧能量的开掘。本书在讲述异国他乡历史故事的时候,打开了一扇帮助人们观察不同文明景象的窗口。

内容推荐

  美国总统与媒体(包括记者)的关系,是美国总统的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关系尤为重要。本书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究了美国总统与传媒关系的远近亲疏,并通过翔实有趣的事例别开生面地展示了一部美国传媒发展史,行文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虽然中美传媒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传媒与政要的关系处理上却仍有颇多共通处。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传媒界人士及政界人员会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目录

序 靠不住的总统与还算可靠的媒体 /001

前言 “自由”的传媒与不“自由”的总统/001

美国历任总统名录/013

第一部分  1789—1890

华盛顿:

 对我的意见应比对他人更能言无不尽……/003

 总统小传/004

 和“新闻人”交朋友/006

 重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008

 媒体坚定了华盛顿的退隐之心/013

 ◎链接轰动一时的《 告别辞 》/017

约翰·亚当斯:

 《煽动法》,美国新闻自由的大倒退还是里程碑?/027

 总统小传/028

 政党报斗争的得利者还是受害者?/029

 出炉《煽动法》限制新闻自由/033

 亚当斯时代的美国传媒/039

杰斐逊:

 宁要没有政府的报纸,不要没有报纸的政府/041

 总统小传/042

 《 独立宣言 》的“第一写手”/043

 制造了美国传媒发展的“心脏”/045

 和联邦党报人的“唇枪舌剑”/047

 参加总统竞选,“工具便是报纸”/052

 “反击”传媒/055

 开了报纸谩骂总统的先河/060

约翰·昆西·亚当斯:

 “不合格总统”却是争取言论自由的斗士/061

 总统小传/062

 失败的律师和成功的政论作家/063

 成也传媒,败也传媒/066

 争取言论自由的国会议员/072

杰克逊: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奠基人/075

 总统小传/076

 战争中的“战争”/077

肯德尔: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发言人/079

 “便士报”的“催化剂”/082

林 肯:

 “伟大的总统”出身于报纸代理人/087

 总统小传/088

 鲜为人知的报纸代理人生涯/089

 “策划新闻”的行家里手/090

 《纽约论坛报》把林肯“送进了白宫”/093

 一个格里利,远胜十万兵/099

 传媒成了制定国策的“军师”/102

 遭受报界辱骂最多的总统/104

 美国报刊与新闻检查制度的正面交锋/106

海 斯:

 “弱势”总统遭遇传媒的“穷追猛打”/109

 总统小传/110

 被《纽约太阳报》“穷追猛打”/111

 大报褒扬,魅力何来?/116

 “强势”传媒与“弱势”总统/119

第二部分 1890—1918

克利夫兰:

 普利策和《世界报》的“傀儡”?/123

 总统小传/124

 报界催生的政界“火箭”/126

 克利夫兰和普利策的恩怨/128

 克利夫兰的媒体策略/135

 “报纸的造谣撒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普遍和卑劣”/137

 和媒体的“保密战”/139

 “宝贝鲁思”,传媒的宠儿/141

麦金利:

 小报纸“杀死”了大总统/143

 总统小传/144

 被媒体“杀死”/145

 报人马克·汉纳一手捧出的总统/146

 美西战争,“赫斯特的战争”/148

 新闻发言人登堂入室,白宫记者团初步形成/151

 “小”报纸缘何压住了“大”总统?/152

西奥多·罗斯福:

 “扒粪者”的“朋友”报业大王的“手下败将”/155

 总统小传/156

 “扒粪者”的由来/157

 和普利策的官司震惊美国新闻界/163

威尔逊:

 传媒“大管家”/177

 总统小传/178

 垄断新闻头条的总统候选人/179

 带着“两张嘴”的总统/181

 传媒“大管家”/183

 主动向媒体透露“桃色”新闻/187

第三部分 1918—1945

哈 定:

 从《明星报》到白宫的报人总统/191

 总统小传/192

 由学徒工起家的报人/193

 留下了至今适用的“记者守则”/195

富兰克林·罗斯福:

 “当上美国总统的最好的报人”/197

 总统小传/198

 “请记者吃三明治”/199

 “炉边谈话”:美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案例/203

第四部分 1945—1991

杜鲁门:

 哪一天新闻界不再羞辱我,我肯定是进了世外桃源/211

 总统小传/212

 记者招待会正式化/213

 朝鲜战争期间的新闻“大管家”/215

 “被人豢养的报刊和电台”/216

 记者会上发布麦克阿瑟的撤职令/219

艾森豪威尔:

 记者招待会的大师舆论宣传的专家/225

 总统小传/226

 不要说“无可奉告”/227

 协调军事情报和舆论宣传关系的专家/229

 “艾森豪威尔回答美国”/231

 影片坚定了艾克参选的决心/234

肯尼迪:

 和媒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237

 总统小传/238

 “如果没有电视辩论,我不会赢”/239

 记者的朋友/248

尼克松:

 被传媒打翻在地/257

 总统小传/258

 成也电视,败也电视/259

 与记者为敌/269

 水门事件:一颗震翻了新闻界和政界的重磅“炸弹”/273

卡 特:

 另一个“尼克松”/279

 总统小传/280

 “沉默的螺旋”发挥了威力/281

 媒体没有永远的宠儿/284

里 根:

 “明星总统”也怕记者招待会/287

 总统小传/288

 “好好先生”/289

 “伊—尼丑闻”/292

第五部分 1992年至今

克林顿:

 广告总统火了第四媒体/297

 总统小传/298

 广告总统/299

 克林顿不喜欢媒体,但别问他为什么/301

 克林顿与媒体大“斗法”/302

 第四媒体因他而火爆/306

 退休后给中国媒体上了一课/308

乔治·W.布什:

 欲与传媒试比高/311

 总统小传/312

 布什的传媒“军师”/313

 布什媒体攻略大揭秘/314

附录一 美国 《权利法案》/323

附录二 美国总统与传媒/327

参考文献/338

延伸阅读书目/342

后记/344

试读章节

1775年4月19日,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同年5月,杰斐逊出席了在费城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奉命参加《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并因此而名声大振。杰斐逊向以文笔犀利闻名,而且他代表了南部殖民地中最有影响的弗吉尼亚,这正是《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的其他重量级人物——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罗伯特·利文斯顿、罗杰·谢尔曼选择杰斐逊的初衷。他们一致认为杰斐逊是起草这个文献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人选。于是,杰斐逊接受并执笔草拟了《独立宣言》的第一稿,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民丰共和国的原则,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尽管后来这个宣言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但宣言中杰斐逊的深刻影响依然存在。

早在大学时代,杰斐逊就开始接受约翰·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启蒙思想,努力使自然法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由思想变为现实。同时,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继承世俗基督教的宗教伦理观念,反对物质贪欲,推崇勤伶和农民的“自然生活”的方式。他关注商业作为“财富与权利”的源泉与他的道德观念问的冲突。这个矛盾,促使杰斐逊在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孤立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之间寻求内在的统一。

《独立宣言》的制定,为杰斐逊实现白己的政治珲想插上了翅膀。他指出:“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彤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用以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必须使人民认为只有如此才最能臻于安全和幸福。”

杰斐逊在《独立宣言》写道:“在人类历史事件的进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他们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采取独立和平等地位时,由于他们对人类舆论的尊重,所以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杰斐逊指出,英国政府“始终追求同一目标的一系列暴行和掠夺已经表明,(英国)政府的企图乃是置人民于绝对专制暴政之下,此时,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为其未来的安全提供新的保障。这就是我们这些殖民地以往忍受苦难的经过,也是我们目前不得不改变我们政府制度的原因。大不列颠在位国王的历史,是进行破坏和掠夺的历史,以在我们各邦之上建立专制暴政为其直接目的”。

杰斐逊反对依附英国,反对英货在美洲的倾销政策。他认为,“美洲本身就是一个半球,它必须有不同于欧洲的单独的利益”。杰斐逊所列举的英国政府的暴行成为北美独立的依据,为北美的独立和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奠定了合法性的基础。

制造了美国传媒发展的“心脏"

谈到新闻自由,很难不涉及美国,又不得不论及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美国民主之父”的杰斐逊。

独立战争后,杰斐逊在同联邦党的斗争中,为捍卫《独立宣言》规定的人民民主权利,就新闻自由与联邦党代表人物汉密尔顿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并努力使国会于1789年通过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又称《权利法案》),其中第一法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该修正案对新闻工作者具有特殊意义,是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从而真正明确保护了言论自由。而其中关于“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的规定,则更使之成为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

他认为,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这一论调的指出旨在提升报纸的社会功能和确立公民自由发表舆论的合法地位,并逐步明确报刊媒介监督政府的权利和职责。他说: “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

杰斐逊坚信: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被引入歧途,但将会迅速纠正自己。民意是政府存在的基础,要向人民提供关于他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这些报纸深入到全体人民之中,而不是在政治贵族中传播信息。“对诽谤不必恐慌,说实话就不是诽谤,即使纯粹的诽谤,也有人民做出公正的判断。”“可以放心地信任人民,让他们听到每一种真话和谎言,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离开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障,就无其他自由的保障可言,当公众舆论允许自由表达时,其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没有监察官就没有政府,但是,哪里有新闻出版自由,哪里就可以不需要监察官。”

杰斐逊认为: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我们绝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 《权利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他要求新宪法应该包括一个声明,即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报纸发表任何它们高兴发表的东西,也不减轻出版上对于发表错误事实所应承担的责任。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具体表现在: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立法,正确指出了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强调新闻自由对政治秩序的服从。

但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更多的是从发挥报刊媒介监督政府、启迪民智的作用出发的,他力图对报刊媒介的新闻自由权利进行有力保障,并使之脱离政府的过分限制和干涉,确保公众舆论得到自由表达,从而使政府的行为、政策能够得到报刊媒介的监督,以便更好地规范和自我调整。他特别看到,新闻自由对政府所起的监督作用。他说:为了保证一个共和政府的廉洁公正,为了保证它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新闻自由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总统,他希望靠出版自由把他带到舆论的审判台前,并且时常有人提醒他:不要滥用权力。在他看来,新闻自由的社会政治功能。杰斐逊认为这能有效防止暴政的出现,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而美国现代新闻报刊也正是在与政府干涉的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新闻自由思想是杰斐逊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他也一直为实现新闻自由而不断努力、不断抗争,并在身体力行贯彻其新闻自由思想的同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他的新闻自由观在新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继承和发展了弥尔顿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推动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建立。虽然杰斐逊还没有进入新闻自由的实践层面,但他还是触及了新闻传播的核心问题,并从此揭开了争取新闻自由的序幕。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自由主义报刊思想也在不断成熟、深化,而人们对新闻自由的渴望则更是愈加强烈。

杰斐逊为言论和新闻自由以及自由主义报刊思想的确立做出了最有力的理论贡献,他的名字也必将在新闻史上大放异彩。

P44-47

序言

靠不住的总统与还算可靠的媒体

当今的美国,已经不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国度。“9·11”以后,世界一度对它同情四起。可是自从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国家形象”一落千丈。2007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刊文称,中国国家形象全球第五,而美国不在前五之列。尽管据称被调查评估的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参与评估的也仅仅是27个国家的近3万名调查对象。

但是美国未入三甲的事实恐怕足以让声言20世纪是“美国世纪”的《时代》的创始人亨利·卢斯错愕于九泉之下。我们中国人也许还要问一句:报道这样的新闻对国家有利吗?媒体讲不讲舆论导向?

美国人可能这样回答:我们这里的媒体几乎从来都是乌鸦嘴,不习惯说好话。而且上面的新闻算什么,远的“水门事件”不说,一个月前《华盛顿邮报》不是把美国陆军最大的医院里面的臭事曝光、陆军部长丢了乌纱?再说,什么叫“国家”又是个复杂的问题。英文中可以翻译成中文“国家”的词常用的就有三个:如果说国家是state,那么它要么是指政府、国会和法院,要么是指美利坚合众国下面的50个州里面的一个;如果说国家是nation,那么它指的是全体国民;如果说国家是country。那就是指美国人所生活的那片土地。

美国人还常常自诩他们有一个在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权力制衡力量——“第四等级”,即独立的新闻界,以此来维系需要大量新闻信息和多元意见的民主社会,约束貌似强大的政府所握有的行政权力。而美国是总统制国家,这种约束就经常表象为新闻界与总统本人的较劲和斗智。

平时,他们是工作关系,总统每天必看《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这样的严肃大报。白宫记者与总统和新闻官保持着可谓良好的工作关系,彼此可以在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上插科打诨。但是如果哪个记者敢在报道中对总统有褒扬,那就犯了美国新闻界的“天条”——作为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客观性。

而如果哪个总统被发现滥权。新闻界则会穷追不舍,最后挖出内幕的记者不但毫发无损,而且文章发表后声名鹊起,又是获奖,又是出书,甚至还拍成好莱坞大片,成为国民英雄(nationalheroes)。像报道“水门事件”的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如今是全世界从事中国人叫“舆论监督”、西方人叫“调查性报道”的新闻人的楷模,他们二人的姓氏也连成了“伍德斯坦”(woodstein)。

美国记者是一群天生的权力怀疑论者。而他们对总统和政府随时可能滥权的长期怀疑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一个冒傻气的总统新闻发言人的无意证实。此公百密一疏,某次当记者面不幸漏嘴:“撒谎是政府的固有权力”。新闻界如获至宝,新闻史学家当然也把这句“名言”写进了史籍。

根据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外部追求新闻自由,内部维系编辑权的独立。100多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内部演化出了这样的制度安排:编辑权与经营权分离,新闻事实与意见分离。你对总统有看法,那么在社论版上发言。新闻版面上不得有倾向性,否则会妨碍关键性事实的表述,由此会误导公众。

在这种理念和制度下。美国报纸的头版采取双头条形式:左上角和右上角都是头条,以因应两党制和总统大选中对总统候选人均等对待的需要。我们都知道,最近40多年来《华盛顿邮报》在大选中都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尽管有时比较勉强),但是它可不敢在新闻中有什么褒贬。有调查为证: “一个读者在研究了《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后绝对说不出这家报纸究竟偏袒哪个候选人。”

但是美国新闻界并非高枕无忧。对市场的倚重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新闻事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1)受“大数法则”支配,媒体有媚俗取宠倾向,以追求受众群的最大化,争夺广告份额。由于制度的相对完善,经济的普遍富足,普通美国人追求的是一种“简单快乐”,其大众文化的庸俗肤浅也是举世无双的。正如本书引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的评论:新闻界有自己的格雷欣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存在着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

(2)媒介集中趋势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媒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20世纪90年代的媒介购并战和超大媒介复合体的形成令人触目惊心,公司文化不断侵蚀新闻文化,以致有损害新闻事业传统信条的危险。

(3)此外,国内报道的相对客观公正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表现在国际报道上,“这就是新闻——全是坏消息”的负面报道模式往往不受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和本民族文化卫道者的欢迎,以至于成为一个容易引起国际争议和文化冲突的报道领域。笃信美国制度的“乐观主义”和好为人师往往被理解为傲慢与蛮横。

但是无可否认,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强大保护和“民主化市场社会”的有力支撑,给美国新闻界提供了广大的运作空间和有利的运行环境,使新闻界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政府的直接控制,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支政治力量,一个新的权势集团,因此才有“第四等级”和“政体的第四个部门”之谓,尽管实际上新闻媒介做不到其他三个部门(行政、立法、司法)的事。

长期以来,美国新闻媒介被认为具有“为民主国家的公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的特殊功能,它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催生新文化的重要力量。它促进社会变革,影响公众关心的议程,左右公众对社会问题的了解。

在历史上,从独立战争中的书报、南北战争中格里利和贝内特的社论,到当代对“水门事件”的揭露,新闻媒介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和评价向受众传播了这些事件的全过程,影响了受众的意见形成和行为方式,充当了信息提供者、舆论塑造者和社会化工具的角色。

而美国媒介高度商业化运作所伴生的新闻、广告、娱乐三者的冲突与危害,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镜鉴。因此,对照了其他国家的媒体,我们可以把美国新闻界称之为“最不坏”的新闻界。

这本《跟总统较劲——美国总统与传媒》在描述美国媒体所发挥的监督政治权力功能方面有全面的梳理,凸显了新闻事业与民主政治之间最为重要的互动,对于激励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和追求,矫正国内外新闻界过度的商业化,无疑是有价值的。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教授)

后记

在北京2006年的冬天来临之际,这本《跟总统较劲——美国总统与传媒》终于杀青了。从暑期动笔到冬季杀青,这本“小书”完成得并不容易。虽然准备工作已历时数月,但由于教学任务和其他琐事缠身,写作期间可谓屡生倦怠之心,如果没有南方日报出版社阮清钰编辑急如星火的催促,书稿的完成真不知会延至何日。本以为搁笔之日心情会感慨万千,然而此时心境却出奇地平和,也许这就是苏轼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所描绘的真谛吧。

这本“小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谭庭浩先生,没有谭庭浩副总编辑的策划,恐怕笔者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依然会“柬之高阁”。在整个书稿的写作中,谭庭浩副总编辑都给予了认真的帮助,使笔者受益颇多。其次,笔者还要感谢阮清钰编辑,从选题的提出到各个章节的敲定,他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的认真、敬业使笔者深受感动。最后,要感谢我的老师展江教授,是他引我进入美国新闻史研究的大门,他还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序言。

说起这部“小书”的由来,“历史”可谓“悠久”。早在笔者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攻读学士学位期间。由于师从对美国传媒颇有研究的展江教授,笔者也逐渐对美国传媒的历史以及现状,特别是美国总统与传媒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也正是从那时起,笔者开始有意识地阅读美国新闻史、美国历史、美国总统传记等相关书籍,以期在这一领域能有所发现。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笔者开始尝试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他视角来观察在素有新闻自由传统的美国,作为美国行政领导人的美国总统与林林总总的美国传媒二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又有着哪些社会的、历史的等深层次的原因?……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笔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开始对美国总统与传媒关系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并有了些许发现。这些发现很多只能算是对别人研究结论的重新认识,还有一些则是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正是在人民大学期间,笔者萌生了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这些资料、把自己的这些拙见写出来的愿望。

笔者认为,任何研究都需要先有基础,然后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因此,笔者也希望能借南方日报出版社提供的这次机会,将些许肤浅的研究成果付梓,希望这些浅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为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更深入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本书从华盛顿到哈定,以及卡特、克林顿、布什等部分由江鸿撰写,杰斐逊部分由刘斌撰写,其余部分由文孟君撰写,全书统稿由江鸿完成。

才疏学浅,本书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江 鸿

2006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跟总统较劲——美国总统与传媒》在描述美国媒体所发挥的监督政治权力功能方面有全面的梳理,凸显了新闻事业与民主政治之间最为重要的互动,对于激励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和追求,矫正国内外新闻界过度的商业化,无疑是有价值的。

——展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教授)

长期以来,对于美国新闻史的研究可说一直是一个热门,然而多从学术探讨的角度进行。本书独辟蹊径,从政治人物与美国传媒的关系入手,通过翔实有趣的事例别开生面地展示了一部美国传媒发展史,行文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虽然中美传媒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传媒与政要的关系处理上还是有着颇多共通之处。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的传媒界人士及政界人员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泰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书以大量风趣而有意义的史料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介绍了多位美国总统与传媒之间的风风雨雨;解析了美国总统的执政理念及媒体策略;并从美国总统和媒体的关系切入,对美国传媒发展史上的诸多亮点进行了深层研究。这无疑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亦为国内传媒界了解美国传媒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拓宽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赵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不同的文化聚合成人类文明的壮丽景观。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知晓、相互理解,能够促进人类的和谐相处,能够促进人类智慧能量的开掘。本书在讲述异国他乡历史故事的时候,打开了一扇帮助人们观察不同文明景象的窗口。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跟总统较劲(美国总统与传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25951
开本 32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712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9
14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