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如果说老子像一则神话,高居于孔子都顶礼膜拜的云端,而最终骑青牛出关,实在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么庄子就像一则童话,是那样充满想象力,清新原始,美轮美奂,又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甚至可以说,庄子就是用想象的翅膀飞上历史天空的。 《庄子》对于我们今天读者的意义是什么呢?褪去它那神秘的外衣,破译其奇幻的想象与古语的艰奥,还原于人生世事的观照与思考,其意义大抵在四个方面:自然一体的认识;辩证等齐的思维方式;贵真全性的人格追求;在做人风格上标举逍遥人生,使人尽量从劳心劳力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图书 | 庄子解说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如果说老子像一则神话,高居于孔子都顶礼膜拜的云端,而最终骑青牛出关,实在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么庄子就像一则童话,是那样充满想象力,清新原始,美轮美奂,又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甚至可以说,庄子就是用想象的翅膀飞上历史天空的。 《庄子》对于我们今天读者的意义是什么呢?褪去它那神秘的外衣,破译其奇幻的想象与古语的艰奥,还原于人生世事的观照与思考,其意义大抵在四个方面:自然一体的认识;辩证等齐的思维方式;贵真全性的人格追求;在做人风格上标举逍遥人生,使人尽量从劳心劳力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内容推荐 《庄子》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书,它是庄子的思想精华,是庄子的精神世界,也是庄子的现实世界。 有了这部《庄子》,庄子的世界仿佛离我们就不再那么遥远,有时在转瞬之间,它就能走近我们,近得似乎可以触摸,可以目及。这样一来,庄子的世界就能在我们合理的想象中;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庄子》一书,从头到尾都在诠释这个主题。从生命的起源,到生命的成长,再到生命的终结;从物与自然的关系,到人与物的关系。再到人与世界的关系;庄子都用有所创新和发展的道家学说进行了富涵哲理的描述。 围绕着生命哲学和道这个根本,《庄子》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观点,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他阐述的“万物齐一”的相对论,比如“顺时应物“的自然观,比如“无用之用”的生存观,比如“内外兼备”的养生观,还比如他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的认识等等,无不令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当然,书中对“无为”的过度彰显,也势必会对我们的人生观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目录 前言 编著说明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试读章节 齐物论 自然造育了万物,也造育的我们人类,我们和万物之间是在相互物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庄子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齐一”的,不仅如此,连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都应该是“齐一”的。 他的著名论点便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怎么理解这个“齐一”呢?从表面来看,这个“齐一”不就是“一刀切齐”的意思吗?这使人茫然不知所云,庄子这部书,恐怕最难读的就是这一篇了,其文思复杂迷离,难以把握。实际上,这个“齐一”,庄子是从万物本源的角度来讲的,一个事物它一旦被自然育化出来,它作为事物的本体便有了存在的价值,有了它成其为这样或不能成其为这样的理由,万物之间有所不同,那只是表象的不同而已,表象背后的本源则是相同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事物的是非对错及形而下到形而上的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儒墨两家更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各派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为是,以对方为非。在这种情况下,庄子并不是正面回应诸子百家的观点,而是不屑一顾地否定他们的做法,他认为要平定这些无聊的争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真正明道,只有这样,才能从诸多的“不齐”中跳出来,而归于使万物“齐一”的道。 既然物我是“齐一”的,那么人就不应该再去拷问万物之间的是与非、对与错、贵与贱,而应忘掉这一切,甚至忘掉生死,进入到一种“丧我”即忘我的境界。 庄子耻笑并怜悯那些“大知”、“小知”们和“大言”、“小言”们,认为他们不能忘我,必然要被世间的矛盾纷争所搅扰,他们常常要饱受寝卧不宁、神志涣散、勾心斗角、惊魂失魄等恶劣情绪的痛苦折磨,一天到晚恐惧忧虑,“心为形役”地活着,即便活着也难以愉快,这样的人虽不至于马上死掉,却也是坐以待毙地消耗着时光,等待着死神的降临了。让我们感慨的是,这样的人在今天仍然随处可见。 这样一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庄子用了短短十个字,就把这种恶劣的心态对人导致的后果揭示得淋漓尽致,意思是说:这样会使人的生命像秋冬一样迅速衰竭,很难再恢复盎然的生机。“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那颗垂死的心已经是无药可救了,多么可悲啊!读到这里,谁能不为庄子深刻犀利和惟妙惟肖的描写而连连叫好呢?令人遗憾的是,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深有感悟的事情,在今天,许多人仍还执迷不悟呢! 这位深悟了生命真谛的大师早就奉劝人们:与其天天沉溺在这种矛盾和纷争之中。不如尽快解脱出来,以空明的心境观照事物的本源,也就是站在环中,以道的绝对公正和伟大的力量去审视万物,这样就不会偏执一端而争辩不休了。 庄子还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来进一步佐证他的结论。养猴人给一群猴子发板栗吃,他打破了以往的常规,要“朝三暮四”,即要早上发三升。晚上发四升。群猴们不干了,对他大吵大闹,养猴人赶紧改了口,答应还按“朝四暮三”的老办法做,也就是早上发四升,晚上发三升,群猴们于是高兴地跳起来。庄子讲这个故事可不是想博得大家一笑,而是想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板栗的名实并未改变,却引起群猴这样巨大的情绪反差,关键是养猴人调和了矛盾,顺应了猴子的主观感受。均衡了物我之间的关系。这个寓言流传至今,我们今天常用的“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里演化而来的,当然,其中的内涵已经有所变化和发展。 全篇最后引用的那个著名的寓言故事,也不得不让我们再提一笔。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醒来之后,却不知蝴蝶在梦中化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化成了蝴蝶?他完全忘记了“我是谁”,他最后说:“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种忘我的“物化”,便是真正体悟了道的境界。便是实现物我“齐一”了。同时,它又呼应了《逍遥游》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何以得逍遥? 像这样物我两忘,不是已经在逍遥之境里悠游并快乐着了吗? 南郭子綦倚着几案而坐,仰望天空而舒缓均匀地呼吸着,那神情好似忘记了自己的存在。颜成子游站立在他的跟前,说:“这是什么原因呢?身体稳固不动可以使它像枯木一样,心若止水时可以使它如同灰烬一样呢?你现在静坐的状态,和以前你静坐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 子綦说:“偃,你问得正好!今天我已经忘掉我的存在了,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而不一定听说过地籁,你听说过地籁滋不一定听说过天籁吧!” 子游说:“那么请问一下其中的道理。” 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叫做风。这风不吹便罢,一吹起来就会使所有的孔洞都怒吼起来。你没有听到过大风呼啸的声音吗?山势陡峻盘回的地方,粗壮大树上面的孔洞形态各异,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梁上的方孔,有的像杯圈,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泥塘;那声音听起来,有的像浪花激水,有的像离弦之箭。有的像训斥责骂,有的像呼吸不止,有的像大声叫喊,有的像哀嚎哭泣。有的像空谷回声,有的像悲伤叹气。前面的风呜呜地唱着,后面的风呼呼和着。刮小风的时候就小声相和,大风吹起的时候就大声相和,大风过后所有的孔洞都寂静无声了。你没有见过树摇枝动的样子吗?” 子游说:“地籁就是万孔发出的声音,人籁就是竹箫发出的声音,那么请问天籁是怎么回事呢?” 子綦说:“天籁就是,风吹各种孔洞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孔洞天然的形态造成的。这些声音是它们自身决定的,鼓动它们发声的还有谁呢?”P14-P16 序言 一 庄子的世界,我们的世界 在将《庄子》这部博大而厚重、奇异而诙谐的书进行白话释译的这段日子里,我的生活轨迹明显发生了变化,最初是不经意地砍去了一些交际应酬,到后来便是主动地谢绝所有。眼前的物质世界,也渐渐由绚丽变得暗淡,由清晰变得朦胧起来。我十分顺从地在我所生活的世界里游走穿梭,然而原来令我兴奋的一切却仿佛离我越来越远。 有一个人。从远处慢慢走进了我的视野,他的闭目沉思,他的奋笔疾书,他的仰天长叹,他的嬉笑怒骂,他的鼓盆而歌,他的悠游四方,一样样地积累起了他的状貌,他的言表,他的声情,他的动作,他竟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鲜活的人。 这个人,就是庄子。 当我潜心观察他的时候,眼前这个喧闹的世界一下子会变得悄无声息。像他说的那样,我试着关闭了外在的视听,而悄悄地将心灵的视听开启。结果是,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惬意和安适。于是,他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就像是一根根魔棒,指挥着我在他的世界和我的世界里频频来往穿梭,我几乎不能止步。眼前的物质世界常常会变成一种虚幻,而那两千三百多年前的荒芜和陋巷竟变成了我眼前的真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不情愿将这真实中的虚幻和虚幻中的真实重新颠倒过来。 庄子,真的有这样大的魅力么? 我告诉你:有的。 庄子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地位,他没有地位:不是来自于他的财富,他没有财富;庄子的魅力来自于他的心灵,他的心灵是高贵而富有的。 庄子用他的书叩启人心的那一刻,你便不可能再将他抛弃。特别是当一个人有了一番人生阅历,并体验过世间的酸甜苦辣和世态炎凉之后,就会越发感到,庄子对人心灵的占有是绝对有理由的。因为,有许多我们感悟过却又不知怎样表达的话语,庄子都替我们说过了,而且,他的言语是那样贴切而生动,是那样真实而深刻,就如同发自我们自己的肺腑。能将哲人的思想,用文学家的语言深邃而又优美地表达出来,世上寥无几人,而庄子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不论是男是女,只要我们有心去探讨自然,探讨生命,探讨真性,探讨自由,探讨梦想,探讨人世间的一切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那么当我们一旦与庄子的心灵世界邂逅,他便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我们吸住,由不得我们再去顾念他处,由不得我们不在他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这样一来,我们真的就难以将真实的世界和虚幻的世界区分开来,去试图弄清响彻在我们耳畔的声音,哪些是我们自己发出的,哪些是庄子发出的。 这样一来,我们真的就难以将现实的世界和远古的世界拔离开来,试图以我们多占有的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去傲视生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戛然而止的庄子。 原来,我们的世界和庄子的世界竟然是这样容易沟通。虽然远隔着漫长的历史长河,但只要我们找到了某种心灵的契合点,就能实现两个世界的相互融通。事实也的确如此,目前研究庄学的人多得数不胜数。不光是炎黄子孙,还有很多异族血统的人,他们同样对庄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庄子的思想不是个人的,也不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是整个人类的。它就像一把火种,能点亮人心灵的黑暗:它就像一把利剑,能砍断束缚人的绳索。这样的话,谁不愿意与他为伴呢?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恐怕当年的庄子实在难以想象。但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他的感悟,却能那样持久不散地弥漫在我们的心间,就像是他刚刚在我们的世界里经历过一遭,洞悉了我们所想,明白了我们所为。然后为我们晓以利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首先,因为庄子是伟大的先哲,他深刻的思想具有折服人心的力量。我们很容易就成为他思想的俘虏。在古代,“哲”通“恕”,有位学者说得好,哲人最初就是为了折服人心而存在的,到了后来,变成了折人之口,也许是为了突出哲人的论辩才能吧。 其次,因为庄子抓住了生命这个人人都关心的主题,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他看到了人性中最美丽的善和最丑陋的恶。因此,无论历史如何更迭,无论世事怎样改变,人的本性都很难改变,俗话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庄子抓住了我们难移的本性,所以,他的思想和他的话语便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他可以轻松地闯入我们的世界,叩击我们正在沉睡的心灵。 我甚至玩笑般地想,再过上两千三百年,人类已经在火星上安了家,到那个时候,庄子还具不具有穿越时空的功力,去和那些超级人类进行跨越星球的心灵对话呢?不过莞尔一笑,我不敢想下去了。 如果一个人具有这样的功力,当我们一旦触碰了他的思想,就立刻被他的精神力量所吸引,并为之而折服的话,我们就一定会饶有兴致地去关注乃至研究他的一生,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以致一切与他有关的细枝末节,这是绝对的。因为我们不想让他在我们心中,只成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而同时希望他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希望他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可以与我们握手微笑的,可以与我们席地攀谈的实实在在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冲动之下,我一次次走进了庄子的世界,试图把一切虚幻变成可以触摸的真实。 二 庄子,名周,蒙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曾做过蒙漆园吏。 关于庄子的身世,司马迁在《史记》中只给我们留下了这样寥寥几笔。尽管如此,在此前庄子无任何文字记载的背景之下,它也称得上是最具权威性的记载了,它为后人研究庄子提供了惟一可信的线索。虽然人们发挥了种种想象,通过《庄子》一书和其他诸子著作,去求证庄子身世的蛛丝马迹,但大都发端于《史记》中的这段记载。 由此可见,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西汉时期,庄子还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威名,他对于中国文化历史的价值还根本没有被人所重视。事实上。那以前,在中国文化名家的排行榜中尚且没有庄子的正当席位,所以,才使得司马迁在为文化名家作传记的时候,在夺人眼球的标题之中,就把庄子忽略了。只是在写老子列传的时候,司马迁想到了道家的一个可圈可点的小人物,那就是庄子,于是顺便写了一篇只有两百多字的庄子小传。附录在了老子列传之后。这个小传虽不能算是给庄子正式立了牌坊,但庄子毕竟在史书上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庄子虽然从未被主流社会接纳过。但无奈道家宗师老子的威名远播,终于使庄子很快有了星运,也许,洞悉历史、识察万象的司马迁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人们在《史记》上看到了老子,便看到了这个闪耀着熠熠光亮的道家后人,于是,庄子这颗小星便借了老子的万丈光芒而若隐若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是不久,情形就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这个委身于老子身后的小人物实在值得大书特书一笔,只要吹开历史的尘垢,就能发现,他是如此的光芒四射,魅力无穷,完全可与老子争辉,于是便让他与宗师比肩而立,不分伯仲,形成了后世称道的老庄哲学。这使得庄子和他的学说,在东汉到南北朝这三四百年的时间里,开始奇花绽放,大放异彩。 司马迁提到,庄子是蒙人。请注意,这个蒙,可不是指的蒙古,而是指当时宋国的蒙地,蒙人也就是宋国人。蒙地,位于今天河南商丘的东北部,如此说来,庄子便是河南人的祖先了。比照着今天河南汉子的相貌特征。庄子的形象大约也有了具象化的参照,虽然依据不足,但权当为庄子作一幅想象中的画像,他大约是:宽脸,方腮,刀眉(眉峰缺失),大眼,双眼皮,眼窝微陷,鼻梁微塌,颧骨微突,嘴大唇厚,身材中等,瘦削但健康。这样的相貌,倒也正应了庄子精于思辨而拙于辩论,善于奇想而乏于交际的人格特征。 庄子的生卒时间已很难考证,但根据《史记》上所说,庄子生活在魏惠王和齐宣王时代,照此推算下来,他大约生于公元前三百年的中后期,而卒于公元前二百年的晚期,活了大约八十几岁。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年纪已算是相当的高寿了,当然,这与他崇尚清静无为、安适自得的理想追求密切相关,远避世俗,自然不会被俗事所害;再则,道家讲求养生。庄子是个很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他的文字里多次谈及了他的养生经验,对后人都颇有指导意义。 哲人的智慧并没有给庄子带来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相反,却使他一生饱受贫困之苦,他身居于穷街陋巷,常常粮空炊断,他的书中多次提到了生活的窘困,如《杂篇·外物》中就描述了一次他去监河侯那借粮糊口的故事,结果是借粮不成反遭戏谑:《列御寇》中还讲述了一个名叫曹商的人,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赐,故意跑到庄子居住的穷街陋巷里,嘲笑他面黄肌瘦衣不遮体的穷困之相。当然,傲骨铮铮的庄子决不是个任人欺负的窝囊废,他奋起还击时,会叫戏弄和嘲讽他的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屁滚尿流,狼狈遁逃。可以说,正是这种哲人的智慧,使庄子对道产生了精深的体悟和痴迷的执着,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选择,他远避世俗,对名利虚伪嗤之以鼻,而对无为真性锲而不舍,这样就必定铸成他穷困潦倒的一生,必定铸成他洒脱不羁自由奔放的人格。 庄子的为人处世绝对是与世俗相悖逆的。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战国时代的前期,当时诸侯纷争,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当时庄子所居的宋国,又是诸侯各国中最为穷困破败之地,国弱民穷,作为宋国百姓中的一员,庄子既然对功名利禄选择了放弃,自然也就难逃贫困危殆的厄运了。他深深地痛恨昏君乱世的黑暗统治,拒绝与他们为伍共事,而宁愿清贫度日,洁身自好,身居破屋,著书立说。司马迁在为庄子作小传时。记载的惟一一件事,就是庄子拒官之事,原来,庄子并非没有官运,而是机会来了他不屑一顾。那段文字这样写道:“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月,衣以文绣,以人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由此,我们便足以了解庄子的人格和为人了,也可以从中发现他困厄潦倒一生的根由所在。 大约在庄子的年轻时代,他做过一个小官,即为蒙地的漆园吏,属于地方政府管辖下的一个小官,俗话讲,芝麻官而已。漆树是做什么用的呢?漆树的树脂可以制成涂料,用来涂染织物、器皿、家具、兵器和建筑。就是在这样一片漆树园林里,庄子做了林场的场长。这么一个小芝麻官,想必不会有多少收入。庄子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份工作呢?可以肯定,他看重的不是收入的薄厚,而是工作性质的趣味性。想想看,能利用工作之便在树林里读书、散步、写文章,整天与鸟兽自然为伴,对庄子来说。该是一件多么优哉游哉的事情啊!这份工作的确符合了庄子的追求和天性。他便以这份微薄的收入谋生,活得欣然快乐,关于林中情景,他在书中也曾不止一次地描述过。但不知这份工作庄子做了多久,又是什么原因辞了职,这便无从考证了。通过他的文字,只知他晚年无固定收入来源,靠编织草鞋勉强维持生计,生活之窘状自不必言说。 还有一件无从考证的事。庄子和孟子生活在同一时代,但当时他们之间却无往来,后世许多人都想方设法找到他们往来的证据,可都没有找到。人们也许认为,庄子和孟子太应该往来一下了,他们两人的思想主张和人生态度迥然不同,一个是道家,一个是儒家;一个隐抑,一个张显:一个出世,一个人世;按说他们之间的交锋不可避免。但是,他们却从没有相互论战或相互批判过。庄子批过孔子,批过墨翟,却没有批过孟子:而孟子批过墨翟,批过杨子,却没有批过庄子。对此,后人推测种种,却都不得所以。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点,一个悬念,一个谜团。 庄子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一切推测都蕴涵着人们的想象,主观的,客观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似乎都难以得到证实。所以,研究者们只好潜心于《庄子》一书,冀望从中寻找关于庄子一生的蛛丝马迹了。 三 《庄子》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书,它是庄子的思想精华,是庄子的精神世界,也是庄子的现实世界。 有了这部《庄子》,庄子的世界仿佛离我们就不再那么遥远,有时在转瞬之间,它就能走近我们,近得似乎可以触摸,可以目及。这样一来,庄子的世界就能在我们合理的想象中;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了解庄子的现实世界,有助于我们透彻地读懂他的精神世界;而读懂他的精神世界,又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他的现实世界。《庄子》一书,屈屈七八万字,可它所呈现的庄子的精神世界却像汪洋般浩瀚汹涌,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这样的宏伟画卷之下,世间的一切琐碎都显得微不足道。 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庄子》一书原有五十二篇,这指的是古本《庄子》;又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古本《庄子》大约有十多万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庄子》,源于晋代郭象的注本,它删掉了古本中一些杂芜的篇章,保留精纯,形成了今本的《庄子》。现在,我们只能借助于它,来打开我们的世界和庄子世界的通路了。 生命的哲学,便是架在庄子和我们之间、远古和今天之间的宏伟桥梁。 《庄子》一书,从头到尾都在诠释这个主题。从生命的起源,到生命的成长,再到生命的终结;从物与自然的关系,到人与物的关系。再到人与世界的关系;庄子都用有所创新和发展的道家学说进行了富涵哲理的描述。庄子之所以要用尽一生来诠释生命,是因为生命曾经使他困惑不已。是因为他完全读懂了生命。在他看来,只有超越了生命,才能够驾驭生命;只有忘记了生死,才能让生命游刃有余地存在。 超越了生命、忘记了生死的人,才能最终达到道的境界。庄子将道的境界描绘得风光绮丽无限美好,他把道视为最高的人生理想,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与他的这一理想有关,都强烈地反映了他对道的境界的憧憬与向往,都体现了他对无限的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 道是什么?按照庄子的解释,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就是自然客观规律。为了实现道的境界,庄子一生崇尚自然真性,持守清静无为,他把这种理想和追求完全转换成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为此,他无怨无悔。难怪司马迁在评价《庄子》一书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追求的是“适己”,即精神的自由自在,他是一个热爱真性而拒绝束缚的人,历朝历代,有哪个统治者敢重用这样的人呢? 围绕着生命哲学和道这个根本,《庄子》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观点,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他阐述的“万物齐一”的相对论,比如“顺时应物“的自然观,比如“无用之用”的生存观,比如“内外兼备”的养生观,还比如他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的认识等等,无不令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当然,书中对“无为”的过度彰显,也势必会对我们的人生观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但是,可以肯定,《庄子》对我们的影响,积极远大于消极,我们需要辨证地看待它。因为,收获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离不开现实世界的土壤。庄子如果没有他丰厚的生活阅历作基础,如果没有他坎坷的命运作背景,如果没有他遭受的磨难和历练作忠告,如果没有诸侯纷争的昏君乱世作警示,绝对不会形成他那深刻而厚重的思想学说。应当看到,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的局面,虽然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和贫困,但却促成了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蓬勃发展。诸侯各霸一方,自执一端学说,矛盾、纷争、对立、论战的局面,对庄子学术思想的形成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在思想哲学方面,庄子秉承了老子学说,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后世所说的老庄哲学。 《庄子》一书,把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妙的文学意境结合得浑然天成,精致入微,这个伟大的成就,后人几乎无法匹敌,无法超越。无论是多么深刻的思想,如果没有美妙的言语作表达,它将变得枯燥乏味,让人难以接受。 所以,我们要称道的,不仅是庄子深刻的哲学思想,还有他卓越的文学功力。《庄子》的语言文字实在漂亮精彩,就连文学大家苏东坡都对其顶礼膜拜推崇备至,他曾经说过,只有熟读了《庄子》、《孟子》和《史记》,才可以做成天下大文章。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庄子的为人洒脱不羁,他的文字自然表现得奇异而诙谐,他善于运用讽刺幽默和荒谬怪诞的手法,揭示世间万象,批判社会弊端,阐述人生思考,他的笔锋如行云流水,变幻无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庄子》一书中,运用了非同寻常的“三言”创作模式,将主题时而隐晦、时而婉转、时而直露、时而夸张地表现出来。“三言”并用,形成了他文字的主要风格。这三言正是:寓言,重言,卮言。 寓言,是什么样的语言呢?对此,《杂篇·寓言》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庄子说,“寓言”就是“藉外论之”,即假托外人的话来论说道理,看似像故事,其实是通过故事发表议论。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寓言”含意可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寓言”,是指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强调的是故事性。可以看到,在《庄子》一书中,有很多寓言,相当精妙的寓言,个别是庄子自己的议论,大多是假借他人之口来议论,议论的内容也基本都以讽刺和劝诫为主。为什么庄子要假借他人之口来议论呢?因为这能增加他语言的说服力,更好地取信于人。庄子很聪明,他懂得世俗人心,有些话,让圣贤说出来,就由不得人们不信了。庄子也很顽皮,他为圣贤对手们搭设了一个大戏台,让他们像木偶一样在上面尽情地表演,而他则做那牵线的人。所以说,庄子的寓言,就是游戏之言,不可以当真:但这游戏之言的背后,则是他所揭示的深刻的真实和体悟。 重言,又是什么样的语言呢?就是借助某个颇有名望的先哲圣贤之口来说话,目的也是为了使语言更加庄重,更能取信于人。由于庄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所以他既没有很高的名望又缺乏说话的地位,同时还要被一些人歧视和误解,因此他才采取了这种“借圣”之策。所以,书中有很多“黄帝日”、“尧帝曰”、“老子日”、“孔子曰”,那其实都是庄子自己说出的话。 还有卮言,卮言总该是庄子自己说出口的话了吧?是的。但是他又告诉你,这是他的“无心之言”。因为“卮”在古代是一种酒器,所以卮言就成了酒后之言。庄子是说,嘴上把门的不在,言语有失可不要怪罪。但只有他自己清楚,他的这些“无心之言”句句是真,因为酒后吐出的必定全是真言。庄子可真是太聪明了,就这样轻而易举把自己的责任解脱了。 这就是《庄子》一书首开先河、别具一格的“三言”创作模式,它将庄子的思想主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也可以说,这是他遭逢乱世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文字防身术,既知社会险象环生,又偏要昂首呐喊,于是,“三言创作”便成了他养生保命的护身符。 一部《庄子》,就是庄子生活的全部,是他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聚合。 从首篇到末篇,庄子精神世界的展现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乏味的,庸俗的,肤浅的;而是具象的,实在的,有趣的,奇异的,深刻的。当一张张生命的画卷向我们徐徐打开,我们唯有感动,唯有醒悟,唯有叹息,唯有憧憬,唯有悲悯情怀,唯有啼笑皆非,唯有痛定思痛,唯有引以为鉴。 当我们认识了庄子,读懂了《庄子》,我们便会知晓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生命。 两千三百年前,庄子的现实世界随着他的亡故而消逝,可他的精神世界却穿行而来,一直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今天。当年的庄子若是知道,他在破屋陋宅中忍饥挨饿写出的著作,能够美誉远播至数千年,能够融会贯通于整个民族的文化长河之中,能够感动并影响着无数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一定做梦都能笑醒。醒来之后,他仍要操作狂傲的口气说上一句:“如此而已。” 张小木 2007年12月5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庄子解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小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04567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08-02-01 |
首版时间 | 2008-02-01 |
印刷时间 | 2008-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3.5-49 |
丛书名 | |
印张 | 2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7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