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de红色之恋(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儿子的角色讲述了一位富甲一方的大家闺秀,为了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心中的光明,宁愿参加革命,并毕生坚定地追求革命,追求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受尽委屈和磨难,历尽千辛万苦,矢志不渝,最终75岁时,举起右手,高声宣读入党誓词,实现她的红色之梦。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催人泪下,很有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我要讲述的是母亲毕身追求革命,虽屡遭磨难和委屈,仍痴心不改的故事。这个故事要从她那富甲一方的豪门家族说起……她孤身走上一条从未走过、充满荆棘的路、坚定地去寻觅心中珍藏已久的伊甸园。她这一辈子,为了“理想”二字,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为了“信仰”二字,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几十年艰辛跋涉,视荣华富贵为污泥浊水,名利地位为过眼云烟。正是这种扶危济困的侠士风范,终于使母亲下定了今生今世跟定他的决心,下定了决心便终身不悔,苦也不悔,累也不悔,风吹雨打也不悔。面对鲜艳的党旗,母亲庄严地举起右手,高声选读入党誓词,终于圆了她的红色之梦。那一年她75岁。

目录

主要人物表

开篇

一 名门

二 出走

三 求学

四 参军

五 南下

六 违命

七 结婚

八 炮战

九 磨难

十 梦圆

后记

再版说明

试读章节

第一个对她产生影响的人是陈鹤琴校长。当时的上海幼稚师范学校政治氛围十分浓郁。陈鹤琴校长思想开明,追求进步,慈祥和蔼,乐于助人,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陈妈妈”。早在抗战期间,他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许多外围进步社团,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活动。日军占领租界前夕,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掩护和保释了不少地下党员,险遭日伪军暗杀。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在学生运动中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被他聘为幼师教员,掩护起来,躲过国民党特务的追杀,而他自己则为此两度被捕。他的7个子女除了最小的女儿正在上小学外,其余6个都是中共党员。1947年7月,陶行知继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在“等着第兰枪”的恐吓声中骤然病逝。作为陶行知的至交好友,陈鹤琴不顾个人安危,主持治丧活动,并在公葬仪式上宣读祭文,泣不成声。不久,他便连续收到两封恐吓信。信中写道:“陈鹤琴,你追悼陶行知,你的下场比陶行知更惨!”信中还画着1把匕首、3颗子弹。由此可见国民党当局对他的嫉恨之深。

母亲这年20岁,正是需要和觅寻偶像的年龄。入学不久,她便将全部崇拜投入到自己的校长身上,并由此朦胧地得出这样一个朴素的结论:陈鹤琴是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反对国民党,自然是国民党腐败了;他拥护共产党,自然是共产党得人心。

第二个对她产生影响的人是她的一位同学。这位男同学姓江名枫,高高的个儿,瘦瘦的身材,戴着金丝边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他的父亲是上海一个纱厂的老板,家里很有钱。母亲说:“江枫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参加社会活动很多,在同学中很有威信和号召力。他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时政,总是一针见血,令人信服。他还经常拿来一些禁书在同学中间传看,并几次偷偷带着我和几个同学到进步书店去购买和借阅革命书籍。”

母亲回忆道:那是个苏联人开的小书店,设在霞飞路一个里弄里,从外表看很不起眼,但每天都有许多进步青年来到这里,所以国民党也派了特务躲在暗处盯梢,谁要是去得频繁了就会有“失踪”的危险。正是那个时期,母亲如饥似渴地阅读了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夏伯阳》、法捷耶夫的《毁灭》、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大量的苏联小说。正是通过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图书,母亲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崭新的国家,在那里,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人民当家作主,大家过着平等、幸福而快乐的日子。从此,“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在母亲心里悄悄生根发芽,成为她憧憬未来的一个梦。

陈鹤琴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畏强暴的气质令母亲崇拜不已,江枫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的追求理想、真理的青春活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更是令母亲大为钦佩。正是在导师和同学这种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母亲人学的第二年便开始“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由刻苦攻读“活教育”理论转向参加共产党所领导的各种学生爱国运动。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捷报频传,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前方战事吃紧,军费开支骤增,引发了国统区物价的新一轮飞涨。7月3日,沪市米价狂涨至每担2600万元,为抗战前的260万倍。在这场洪水般汹涌的涨价狂潮中,不知有多少市民百姓家破人亡、无法生存,贪官污吏则借机囤积居奇、大发横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地下组织掀起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更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

1948年5月4日,上海大学生在上海交大举行纪念“五四”营火晚会,成立“上海市学生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挽救民族危机联合会”,发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爱国运动。5月28日,上海万余名学生在美国驻华海军总部前举行反美爱国大示威,遭到上海市市长吴国桢、上海卫戍司令宣铁吾的镇压,当场有50多名学生被逮捕,大批学生被打伤。  1948年夏季,上海一片白色恐怖。母亲说:“所有大中专学校门外每天都有特务在盯梢,警车穿梭般在大街小巷飞驰着,不时有进步学生、教师失踪和被捕。校园内举行各种演出和集会时,经常会被大批从天而降的军警特务包围,他们在伪装成进步学生混进学生组织中的军统和中统特务指认下,疯狂抓捕着学生骨干。江枫就是在那个腥风血雨的时候被逮捕杀害的。”

母亲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几十个进步学生正围坐在教室里聆听江枫布置下一阶段的游行示威活动。突然,校园里四处响起刺耳的警笛声,几十个军警和特务破门而人,二话不说,挥舞着手中的木棒疯狂殴打手无寸铁的学生。江枫被抓走了,他被带上警车时还拼命挣扎着高呼:“同学们,团结起来,不要被法西斯的疯狂所吓倒,胜利最终属于我们!”5天后。他被杀害在黄浦江畔。

P64-66

序言

很久很久以前,我的学生璞平就萌发了为他的母亲写一本书的冲动。

璞平告诉我,之所以萌发这个冲动,是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这种普通表现在她朴实无华的外表、贤妻良母的所为、年复一年的平淡。走在大街上,漫步菜市场,邻里拉家常,光阴似水,活脱脱家庭主妇的形象。

璞平对我说,之所以萌发这个冲动,还因为他的母亲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这种不平凡表现在她与众不同的谈吐、超凡脱俗的气质、淡泊名利的性格。纵横天下谈,偶尔动琴盘,每天写日记,岁月无情,仍抹不去大家闺秀的痕迹。

翻开手中沉甸甸的书稿,似乎是在审视璞平母亲尘封了半个世纪的人生履历;阅读着那一行行饱含深情的文字,分明看到的是一颗对祖国和人民火热的心、一种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的情、一个为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了半个多世纪的梦。

看完璞平送来的书稿,回味着璞平母亲坎坷的一生,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璞平母亲出生在江南名城安庆,那里曾经是旧中国安徽省的省会。

百余年前,璞平母亲的家族在安庆城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祖传的“余良卿膏药”,闻名遐迩,无人不晓,被誉为安徽省赫赫有名的“三珍”之一,畅销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历经百年而不衰,是江南制药行业中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字号。到了璞平姥爷这一代,“余良卿膏药”进入了鼎盛时期,家中更是殷实富足。

璞平母亲是在奶妈的喂养和女佣的侍候下长大的。她在家中排行最小;大哥是徐悲鸿、刘海粟的得意门生,皖浙知名画家;四哥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军方任职;姐姐毕业于复旦大学,姐夫则是国民政府的高级外交官。可从小娇生惯养的她,为了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心中的光明,孤身一人来到南京、上海求学,并在革命的洪流中逐渐提高政治觉悟,最终放弃了荣华富贵和出国的机会,参加了人民的军队,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璞平母亲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有着异乎寻常的执著,哪怕是在蒙受屈辱时也从未动摇过。

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误认为是伪装的特务,她没有抱怨过;调离工作岗位被严格审查了1年的时间,她没有抱怨过;因为复杂的海外关系迟迟不被批准结婚,她没有抱怨过;多年主持单位工作却不允许入党,她没有抱怨过;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无缘无故地被批斗,她没有抱怨过;甚至被毫无道理地清除出革命队伍,她也没有抱怨过……对所有这些不白之冤,她从来没有一丝一毫怨恨的表现。

赤胆忠心而不被信任是一种耻辱,忍辱负重而又痴心不改是一种境界。

其实,璞平母亲不是不知道自己所蒙受的冤屈,不是不清楚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不是没有发泄的念头和冲动。我想,她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不愿意、不忍心、不能够用自己的手来打碎自己精心编织起来的梦。她这一辈子,为了“理想”二字,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为了“信仰”二字,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几十年艰辛跋涉,视荣华富贵为污泥浊水、名利地位为过眼云烟,虽历经坎坷,却痴心不改、忠贞不渝。

记不清是哪位作家曾经对爱情做过这样的经典解读:“如果你真诚地爱着或者爱过一个人,他或她便是你的一部分,曾经或者正在共同着你的血肉和灵魂,在某种意义上,当然也是你的人格和历史。如果对方给你带来过伤害的话,作为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你唯一的选择便是自己默默地包扎起伤口继续赶路,哪怕这伤口终生都不会愈合。”

这种对爱情的执著态度不正是璞平母亲对理想和信念痴心不改的最佳诠释吗?

这就是璞平的母亲,一个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毕生无怨无悔的追求者。

这种无怨无悔需要一种比烈士和猛士更大的勇气。因为在战场上,即使是最懦弱的胆小鬼也能感受到战友们的热切鼓励以及军中楷模的力量;只要有了勇气,任何一个士兵都可能在排山倒海的冲锋中成为烈士或者英雄。与此不同的是,无怨无悔的追求者往往生活在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里,生活在一种任人嘲讽和不屑一顾的气氛中,对于他们来说,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必须默默地忍受一切不公正的遭遇。他们退却的底线,唯一所存和不能丢弃的,只剩下政治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最坚强的战士和勇士。

海恩泽曼曾经有过一段不朽的话可以做最好的表白:“当你周围的人们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和不诚实的行为而暴富起来的时候,当其他人摇尾乞怜、一心向上爬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清白,不要同流合污;当有的人靠溜须拍马换来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时候,你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因他人的这些成就而痛苦;当你看到有些人为了名利像狗一样地爬行的时候,你要能顶住世俗的压力,敢于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

我以为这就是璞平母亲的理想人格。

我想,璞平写他母亲的故事,是想和朋友们共勉:人的一生多有不如意,可能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但是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我想,璞平写她母亲的故事,还想与朋友们共同温习那久违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令人欣慰的是,璞平母亲75岁时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矢志不渝的追求,对于一个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璞平是学历史的,出版过《陈独秀之死》、《迷航》等人物传记,深得读者喜爱和行家好评。璞平的文笔很好,在散文集《圆梦》中已略见一斑。《母亲de红色之恋》这部长篇散文饱含深情,叙述母亲感人的事迹,如行云流水一般,环环紧扣,一气呵成,更显示了他不凡的文学功底,读来酣畅淋漓,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作为他的导师,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和欣慰。衷心希望璞平创作出更多有益的著作,以飨读者,贡献社会。

谨以此文作为璞平的《母亲de红色之恋》序,并献给所有曾经逆境而直面人生的朋友。

2005年3月

后记

我产生写这本书的念头是在20年前,而真正动笔完成却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可谓是酝酿已久,厚积薄发,淋漓酣畅,一气呵成。

我是上大学的时候才知道母亲家事和她一生的坎坷经历的,开始很为母亲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非常不理解她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这种无悔的追求。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亲身经历了许多坎坷,逐渐对母亲的执著有了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更觉得母亲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的珍贵。我写这本书,并非要为母亲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实际上,她也只不过是赤色大潮中一滴随波逐流的小水珠、革命洪流中一朵翻腾跳跃的小浪花、人民军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我写这本书,主要是想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成长经历,鼓励我和我的朋友: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还是在莺歌燕舞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在一马平川的得意时期还是在遭受磨难的颓废时候,眼前都要点亮一盏灯,心中都要保留一个梦。心若衰,梦易碎,所有的憧憬都将灰飞烟灭;心不死,梦常在,所有的惊喜都会奇迹再现。

我在撰写这部作品时,最初考虑采用传记体裁,可这样许多事件都必须经过严谨的考证,而我母亲又不愿意对我过多地回忆她曾经显赫的家族和往事,尤其避而不谈参加革命后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所以传记写法必然会显得支离破碎,于是最终还是选定了叙事散文体,如此既不失故事的真实性,又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的真实感悟,便于和读者思想交融。写来随心所欲,心到笔到,笔到情至,痛快之极!如果这部长篇散文能够在读者心中撞击出一丝小小的火花,便是笔者最大的欣慰。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师友的鼓励和帮助。我的恩师——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民盟山东省名誉主委、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原全国政协常委、原全国妇联副主席、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孔令仁女士继拙作《迷航》之后,以8旬高龄再次欣然提笔,为本书作序,并对书稿提出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令我感动不已。青海省副省长马建堂和山东电视台台长韩国强的鼓励,为我最终下定决心写这本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州日报》副总编李长征5年前的长篇通讯对我启发甚大。表姐余玲寄来了许多余家珍贵的老照片,为本书增色不少。我的同学、山东大学的朱以青教授为书稿的完善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同事孟祥春、赵金刚、郑广敏、高吉刚、朱英豪、朱洪岩、刘道华等为本书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青岛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2005年3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de红色之恋(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璞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33742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40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