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心中的澳门(第二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澳门拥有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呼应的历史城区,见证了400多年中西文化互补、多元共存的历程。本书收录了第二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的获奖作品集,此次参赛作品题材众多,内容广泛,从不同角度生动而深刻地勾画出澳门多元的文化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第二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集。本次大赛主办者将选稿与评奖的原则侧重澳门历史城区的介绍。《澳门的命运交响曲》(阎纯德)、《穿过历史之门》(杨宓)、《古老殿堂中的天籁之声》(龚晓庄)等16篇获奖作品展示了澳门多元文化包容共存的景象。

目录

勾画新澳门的灵魂

 ——“我心中的澳门”序

澳门的命运交响

穿过历史之门

 ——记游澳门历史城区

古老殿堂中的天籁之声

澳门,重叠的影像

澳门最后一个疍家女

三代澳门情

鸿雁声声总关情

莲性澳门

小城“巨笔”

海风里的澳门风情

澳门的夜

圣保禄和小哪吒

我的心情和梦想

大三巴牌坊

澳门印象

我与澳门的不解之缘

割舍不断的澳门情结

 ——第二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述评

一个没有悲情的城市(代跋)

第二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获奖名单

第二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评委会名单

试读章节

澳门的命运交响

阎纯德

澳门人是幸福的,无论是走大街,抑或是穿小巷,一不小心,不是会踩住“世界遗产”的脚,就是碰到“世界遗产”的肩。不是澳门人的人也很幸福——当你穿云破雾来到澳门,或是跋山涉水来到澳门,也不用付出太多的劳顿,就像走进人类文化微缩景观群,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走进历史,触摸历史,亲切地同“世界遗产”愉快对话。澳门,就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事情,给你的是温馨、惬意和方便。

澳门是不大,或者说它很小;但它的历史很深、很远、很长。你听过葡国人那首古老的民谣吗?

“喝了亚婆井的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远别重来……”

澳门是一个迷人的港湾,你不仅可以休息,还可以永久地躺下;澳门值得让人在这块土地上安身立命,让你离不开,舍不得,要是真的让你离开,你可能还非得回来,以至于死而无悔。这就是澳门的魅力!

澳门是温柔的。无论是亚婆井、妈阁庙,或是天后娘娘、雪地圣母,这一个个母性精神,养育了澳门的第一性格,滋养出一个“世外桃源”,使这片山水成为温柔之乡。

温柔出自文化,温柔陶冶人性。人在澳门一久,那些古街小巷,夜晚的灯光星光,山上的灯塔,海上的航船,街上飘荡的南音,眼里闪现的笑脸,文化和自然,传统和现代,以及来自重洋悠长悠长的海风,甚至连游人也被陶醉成乐不思蜀,忘了自己是何乡的人。

澳门能让人世代久居的,当然不是它那些许欧陆“洋气”,更不是浓重的“赌风”,而在于它的历史细胞里充溢的文化芬芳和经久不衰的朴实民风。我说澳门像“世外桃源”,不是说人们都“不知有汉”,也不是说澳门压根就没有自己的悲情,而是说,与人世间别的都市相比,澳门多了不少温情。

在历史学家和澳门人的记忆里,澳门也有属于自己不能忘怀的日子:1554年——葡萄牙人借口上岸晾晒贡品而在澳门“微笑”着住了下来;1844年“澳门志士”沈志亮怒杀澳督阿玛留;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而重生;2005年7月15日,这又是澳门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个日子无异于一个不是节日的节日。为了这个不曾想到而又藏匿于历史心底中的节日,澳门人一等就是450年。450年,澳门从一个小小的渔村,到一部世人瞩目的文化经典,依托中华5000年,而今它成长为“学贯中西”的文化澳门。

这个不早不晚到来的节日,是澳门的一次伟大正名。为了这一天,澳门人眼巴巴地等待着来自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澳门历史城区”(The Historic Cengtre of Macao)的最后结果。其实,这种等待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等待。这个等待也是450年!但我知道,澳门的任何等待都不是白等,澳门人杰地灵,澳门人缘好,澳门的任何等待都会有个美丽的答案。

等待,让澳门化作欢呼,喜讯不胫而走,每个澳门人和在澳门的非澳门人一起分享历史赋予的喜悦和骄傲……

电话铃响了:“澳门‘申遗’成功!阎教授,您和李杨教授一定高兴吧?”

“高兴!每个中国人都会为我们的澳门而高兴……”我激动地回答这位曾到北京学过“普通话”的澳门人。

“爸,妈:我看到了‘澳门历史城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我好高兴啊!”这是远在巴黎的女儿打来的电话。

为了这个等待和结果,我们夺门而出,到澳门街去感受喜悦,也抒发自己。

这一喜讯传到澳门的第二天,下午五点多,我们走出新口岸的南园大厦,顶着依然火辣辣的阳光,绕过正在改建的何贤公园,一路如坐春风,穿过北京街、嘉思栏花园、约翰四世大马路和新马路,我发现与我们擦身而过的每个行人,不管是行色匆匆,还是优游自在,他们的双眉之下,都像悬挂着一幅写着“喜”字的特大“号外”。一位拿着《澳门日报》的青年拦住我们,他好像拦住了相识的朋友:“14日上午,45项‘世界遗产’候选项目进入最后阶段,我们‘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中国唯一的提名,讨论时序排名第八;前七名有五名遭遇否决,而澳门议题宣布改为翌日再论。您看看,这多么残酷,多么让人心焦似焚!当时这个决定澳门人不知道,否则所有的人都会长夜难眠!可是,您别担心,第二天,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21名代表,将我们澳门五年的准备、半尺厚的文件、三分钟的介绍,之后,您猜怎样?只用了九分钟的商量,便全票通过!哈!他们竟创造了一个‘快’的吉尼斯纪录!”

他给我们生动描述南非“申遗”过程时,仿佛有人揪着我的心,我的心跳分明加快了;可是,那最后的大转折,又仿佛正从半空跌进深渊的我,一把被拖到了春天。

他与我们匆匆告别。妻子问我:“你认识他?”

“不认识。他不是你的学生吗?”我反问她。

“不啊!我以为你们认识……”

其实,人在这种幸福欢乐的时刻,“相逢何必曾相识”?忍不住宣泄自己的感情,不管你是谁,不管在什么地方,“说”出来就是快乐。P1-4

序言

勾画新澳门的灵魂

——“我心中的澳门”序

一年前,在联合国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凝聚了400多年中西文化结晶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联合国的《世界遗产公约》这样写道:“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是极其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

与港澳结缘廿年,消息传来,喜从心来。如同巴黎的塔,伦敦的雾,澳门是以什么标志闻名于世的呢?似乎见仁见智。我并不太认同“赌城”的说法,因为以偏盖全,它掩盖了澳门深厚的文化底蕴。孰不知,这里拥有的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而又最为集中的历史城区,而且是一座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呼应的历史名城。这个坐落在南中国海上的自由港,见证了400多年至今中西文化互补、多元共存的历程,确实为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留存了一份珍贵遗产。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了美丽的澳门灵魂。

什么样的澳门灵魂?请读本书。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海外版》杂志与澳门基金会刚完成了“我心中的澳门”第二届全球华人散文大赛,功德圆满。绢织者共收到数千件征文,本书收录的就是其中精华。

与第一届相比,此次参与者更加广泛了,不仅是内地、澳门的作家,连许多居住海外五大洲的朋友也踊跃投稿,寄来了对祖国、对澳门的浓浓关爱和深深感受;一篇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透过城市层层外衣,生动勾画出澳门与时俱进的灵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越来越深厚的底蕴。它们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而且雄辩地论证了中国文化永不衰败的生命力及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回归祖国后的澳门一改颓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变化令世界瞩目、欣喜。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作家们一次又一次地讴歌“我心中的澳门”;澳门获得申遗成功。一些有识之士呼吁,今天的澳门需要加强整理城市的文化积累和历史积淀,这是对的。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和澳门基金会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努力。相信作为世界遗产宝库的新澳门,将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陈佐洱

2006年11月13日

后记

一个没有悲情的城市(代跋)

澳门地处边隅,长期以来,并非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城市。在许多地图上,甚至找不到澳门这个地方。然而,这个方圆只有2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6万的小城市,每天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流连忘返。单在过去的2005年,澳门就接待了超过1800万游客。更令人不解的是,很多到过澳门的游客,都会再次光临,而那些在这个小城工作居住过一段时间的人,更是对澳门念念不忘,牵挂在心。澳门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其魅力何在?

要解答这个问题,恐怕要回溯历史,进入澳门社会的深层,探究城市的精神灵魂和文化性格。

一个城市的特殊历史发展进程,铸造出这个城市独特的性恪,也成就了这个城市的魅力。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在澳门地区一带活动。南宋时期,开始有比较多的内地移民进入澳门。但澳门发展成为南中国的一个港口城市,还是在明朝中叶东南亚和葡萄牙商人到来贸易之后。据《明史》所载,葡萄牙人是以借地晾晒水湿贡物为名而获许在澳门上岸的,但他们是怎样长期居住下来的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依当时的因循守旧、事事讲究祖训的官僚体制,天朝不可能网开一面,让葡人长期据居澳门。如果要这样做,一是必有重大原因,二是必须寻找可循先例。史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争论,现在还没有达至完全的共识。我们认为,明朝政府之所以在全面海禁的情况下开放澳门让葡人居住,是因为在三个方面有所需要:

一是嘉靖皇帝为追求长生不老和延续香火,需要龙涎香。各地官员想方设法,四处寻找采办。而“夷舶入澳”,就意味着有了从印度洋获得龙涎香的渠道。梁嘉彬先生考察葡人入据澳门的过程后,不无感慨地说:“葡人始通中国时,布政使吴廷举以缺上供香故,破例准其贡市;至是以缺香物故,准其入居濠镜。”

二是京廷为了边防,特别是为了应付东北与满洲人的战事,需要火炮。明军1522年在西草湾与葡萄牙人交战,就了解到佛郎机铳的先进性及其快速发射火力的厉害。将葡人安顿在澳门,就意味着有了获得火炮及其制造人员和技术的渠道。

三是两广政府一向以贸易养兵饷,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困局和加强海防,需要冲破海禁,开放外贸。而开放澳门,让在东南沿海流窜的葡人上岸贸易,也意味着主要依赖对外贸易税收的两广政府的军民财政有了着落。但葡人居澳与加强海防有什么关系呢?

自从郑和下西洋之壮举结束后,明朝帝国已经由盛入衰,基本失去远航和海上作战的能力,对侵扰东南沿海的倭寇束手无策。葡萄牙人抵达后,与倭寇串通一气,令海防形势更加复杂。与其任其到处流窜,不如诱之以利,允许他们上岸,将他们与倭寇分离,借澳门为屏障,以夷制夷,协助海防。而葡人之最终目的,便是与华贸易,开放澳门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之所以选择澳门,是因为澳门与大陆相连,离商贸重地广州不远,方便往来贸易,且地理位置易于设关防守。葡人若有不轨图谋,封闭关闸、断水断粮即可,防范起来十分方便、经济且有效,胜过千军万马。

从体制上,中华帝国历来有“藩坊”之设。在一些外国人较多的贸易城市,往往允许外国商人集中居住,且赋予他们一定的自我管理的权力。若非重大事务,天朝官府一般不干预。至明朝,肃州仍有“藩坊”。澳门向葡人开放,便循此例。事实上,澳门开埠之后,明朝以降,中国政府除开紧紧抓住主权和治权进行宏观掌控,也甚少插手澳葡内部事务,任其繁衍生息,并充分理解和关照他们与母国葡萄牙的血缘和文化联系。只有在葡人自觉不自觉侵犯中国主权或治权以及发生重大华洋纠纷时,两广地方官员才介入。

澳门开埠的此一特殊历史背景,令葡人深明对天朝的致命依赖性。葡人一方面依葡萄牙法律风俗实行一定程度的内部自治;另一方面,不仅遵守天朝的法律、服从中国官员的管理,还充分尊重中华文化传统和风俗,与华人和平共处,甚至通婚生子。很多时候,他们还以天朝“子民”自称,依附并效忠朝廷,一体纳粮,并在有需要时应召服役,如多次助明抗清。

在葡人居澳400多年的历史中,当然并非毫无磨擦、矛盾和冲突,但在每次冲突中,葡人最终都能审时度势,知所行止,不致于令冲突上升至武力交锋。这种华洋共处分治的情况,大致维持到鸦片战争之后。

正是因为中葡两国人民的这种文化自觉,使得澳门历史发展没有太多的高低起伏,没有太多的波折苦难。在处理偶尔发生的危机时,双方也基本上没有摆出以我为主、唯我独尊的姿态,能够不拘小节,不将小事化大,不搞茶杯里的风波,使得危机最终可以和平化解。在鸦片战争之后国际形势对华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直到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的签订,葡萄牙才得到“永居管理澳门”的权利。

即使这样,由于条约中澳门地界未清,葡萄牙人并没有真正得到澳门的管理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中国。因此,他们在推行殖民统治时不能不有所顾忌,还需要认真考虑清廷的取态和利益,需要小心谨慎处理居澳华人有关事务及其与祖国的血脉联系,充分照顾华人的家国情怀。葡萄牙人十分清楚,澳门如果不能为中国利益服务,便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还意识及明白到,澳门如果没有华人居民,便不再是澳门。在澳门从葡人居留地转变为殖民地的过程中,虽然清朝驻澳衙门被关闭、驻澳官员被驱逐,但实质上,中国对澳门的政治、经济影响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从有形变为无形,而居澳华人与祖国的文化联系则变得更加强烈和不可分割。

有人说,澳门是中国最早开放的一个特区。对此,我们深有同感。虽然这种开放显得有点被动,有点无可奈何,但明中叶后,中华帝国由盛入衰,欧洲人在坚船利炮的护送下抵达国门,开放澳门可能是无法中的唯一方法。此一折衷之举,令澳门有机会成为南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城,也令澳门成为西方进入中国的一座桥头堡。此一折衷之举,迫使澳门在中、西夹缝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尽可能克服内部的差异和争端,自强不息。因为这样,澳门发展成为了中西并举、古今同在、雅俗共存、多元复合的城市,养成了兼容并包、互让互谅、敞开胸怀的文化性格,创造出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可以共生共存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祥和安定、保持对话、信任合作的社区生活。在澳门居民的心理结构深层,没有非黑即白的极端,没有你死我活的悲情。

也因为这样,澳门就有了一个比较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传统哲学理念提供了滋生根植的土壤,使得中葡利益可以各有所得,使得华洋居民可以各自心有所归,使得中外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可以求同存异,各自发展,使得澳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发挥沟通中西的桥梁作用,成为东西方关系的变压器。

我们由此可以推论,如果没有澳门,没有澳门在西学东渐、东学西传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礼仪之争、鸦片战争可能会提前几百年,尽管那时国势国力尚强的明朝中国未必一筹莫展、一败涂地。其后的历史发展表明,虽然西风已经压倒东风,大势所趋,澳门最后无法避免礼仪之争和鸦片战争,然而,放在中西关系的宏观视野去考察,澳门弹丸之地,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沟通了中西思想文化和经济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外国力量侵入中国的缓冲区,避免了更多、更大的冲击和灾难;与此同时,又成为国人观察世界、开阔视野的一个窗口,从而推动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澳门弹丸之地,也曾经为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提供活动舞台,孕育推翻帝制的共和革命;澳门弹丸之地,一度成为华夏大地灾难与世界局势动乱中的莲花净土,以其宽阔的胸怀和无限的包容,不仅为不同信仰、不同思想的人提供生存、交流的空间,还默默无闻地为许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无私的奉献和帮助。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接受了超过本地人口总数的难民,充分显现出其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的光辉。

澳门弹丸之地,身临其境地见证了近代中外交往、碰撞和冲突,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受外族欺凌的苦难。对中华民族来说,澳门为外国人据居,绝非一件光彩的事情,因此,澳门回归祖国之时,举国欢庆,举世瞩目,令人动容。然而,在反思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的时候,在吸取惨痛历史教训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保持平常心态,走出历史的悲情,理性认识到澳门的积极意义: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历史上,也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作为中西文明沟通的桥梁和荟萃之地的澳门,在政治、军事、文化及宗教诸多领域都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群族的相互认识、沟通、理解、尊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就是澳门,这就是澳门的精神,这就是澳门的魅力所在,也是澳门的价值所在。游客来到澳门,感受到的是朴实无华的人性化、生活化的气质,而不是现代城市的嚣嚷烦躁。正是在平凡中,澳门给人不平凡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是那么的自然、亲切、友好、温馨、舒适,没有丝毫的矫情和造作。

吴志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心中的澳门(第二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纯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5697
开本 32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9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6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9
14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