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私人记忆/思想者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回忆李大钊先生》(梁漱溟)、《回忆北京的国民革命运动》(夏之栩)、《关于“新华日报”的回忆》(吴玉章)、《年轻的北大教授》(陈翰笙)、《往事琐忆》(钱伯诚)、《教授的风骨与悲剧的诞生》(袁伟时)、《我的抗战生活的回忆》(贾植芳)……本书系《思想者》丛书第四辑之一,系由活跃于当下读书界和学术界的学者张耀杰所编。书中所选文章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以个人体验和人生记忆为主题,旨在揭示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时代风貌。

内容推荐

该书系《思想者》丛书第四辑之一,系由活跃于当下读书界和学术界的学者张耀杰所编。书中所选文章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以个人体验和人生记忆为主题,旨在揭示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时代风貌。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的回忆,突出反映了其所在时代的特征和意义。譬如:《回忆李大钊先生》(梁漱溟)、《回忆北京的国民革命运动》(夏之栩)、《关于“新华日报”的回忆》(吴玉章)、《年轻的北大教授》(陈翰笙)、《往事琐忆》(钱伯诚)、《教授的风骨与悲剧的诞生》(袁伟时)、《我的抗战生活的回忆》(贾植芳)、《关于唐达成的记忆》(邢小群)、《母亲与我》(韩石山)、《和钱钟书同学的日子》(常风)、《我自己的经历》(谢泳)等。

目录

回忆李大钊先生?梁漱溟

回忆北京的国民革命运动?夏之栩

关于《新华日报》的回忆?吴玉章

为了一个共同的梦?孙国栋

年轻的北大教授?陈翰笙

往事琐忆?钱伯诚

教授的风骨与悲剧的诞生?袁伟时

我的抗战生活的回忆?贾植芳

我的亲历与回忆?葛渭康

衡山调查记事?于建嵘

赵世坚:我的1976

关于唐达成的记忆?邢小群

走近胡适先生?邵建

母亲与我?韩石山

我的农民父亲?鄢烈山

父亲与《青年导报》?智效民

我还感觉得到他的手温?钱理群

父亲的死与之后的两个月?迟宇宙

父亲?大地?杨子云:

我的父亲是个酒鬼?橡子

二叔?马骏

我的老师梁晓声?贾焱

我的“发蒙”老师?朱健国

和钱钟书同学的日子?常风

我的朋友史铁生?徐晓

我自己的经历?谢泳

我所经历的一些声音?吴祚来

一句成语惹出的祸端?程树榛:

我的“获奖”生涯?蒋泥

后平房改造风波?杨支柱

那年,我23岁?邢小群

我的家史与思想史?张耀杰

试读章节

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是我的故交,是至熟至熟之友,通常都称呼他“守常”——这是他习惯用的别号和笔名。在1919年以前和其后那些年,我每次到北京大学讲课,在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必定去他图书馆主任办公室盘桓十分钟至二十分钟,因为彼此很熟,他忙他的事,我进门或离去,均不打招呼。他主编的《每周评论》,我顺手取阅。他有时主动地要我看什么书刊,便顺手递给我,亦不加说明。我接过翻阅后,瓮往亦无表示。遇有重要书刊,我就声明带回家去看,下次来时交还。总之,彼此十分随便,没有什么客气俗套。

但我们相识稍先于北京大学同事之时,彼时(1916年)他在北京《晨钟报》(后改名《晨报》)任职。曾记得一次他宴客于南城瑞记饭庄,我和陈仲甫(独秀)在座上初相遇。陈当时是为东亚图书馆募股来京的。恰值蔡元培先生方接任北大校长,蔡、陈早相熟,立即邀陈入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后改称文学院院长)。同时,我亦受印度哲学讲席之聘,而守常则是以章行严(士钊)先生之荐接任图书馆主任的——此职原由章任之,章离京南去。于是,我们便同聚于北大了。

1921年冬月,我走访守常于其家,告诉他我即将结婚。他笑着说,这在他已是过去二十年前的事了。因而自述生在父死之后,而母亲又在生他之后不久亦死去。所以他竟没有见到父母的面,全靠祖父母抚养长大。北京《光明日报》1979年10月31日纪念李大钊一文,说他两岁丧父,三岁丧母,全不对。另见人民出版社出的《李大钊传》一书,说他尚未生而父先死,他生后十六个月母亦故去,与我所闻于守常自述者尚差不远。祖父母自顾年老,便为他早早成婚。婚后不太久,祖父母就故去,只余他和他的赵氏夫人。赵年长于他好几岁——似是他十一二岁,而赵十八九岁。赵夫人甚贤惠,自愿守在家园而促他去永平府中学求学一一中学卒业后,他进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又去日本留学。这些是后话,非当时所谈及。

如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为首的是陈独秀、李大钊两先生,一时曾有“南陈北李”之称。我记得1927年春,有一天去东交民巷旧俄国使馆内访看守常,只见来人满屋,大都是青年求见者,守常接待忙碌,我不便打扰他,随即退出。不多日后就闻知他全家被捕消息,原来他家大小同住一起,还有些同志亦同住,因而被拘捕时一同遭难者颇有多人;但亦有恰好出门而幸免于难者。当时正是张作霖自称大元帅驻军和执政于北京之时,我闻讯从西郊赶入城内访章行严先生,愿与章老一同出面将守常家眷保释出来,俾守常少牵挂之念。惜草老不同意,自称与张的亲信参谋长杨宇霆相熟,他将去见杨,可保守常亦不死。其结果,直至守常死时,不知道他的家属儿女有没有受到连累;熟友如我未得尽小小之力,抱憾于衷。据闻其眷属是一直到守常被引出就刑之时,方被释放回家的。

当我闻悉守常被害,立即从西郊赶入城内,一面看望其家属情况,一面看视他装殓的情况。他家属已回到西城二龙坑朝阳里的旧居。我望见守常夫人卧床哀泣不起。我随即留下十元钱,退出来,改往下斜街长椿寺一一据闻守常遗体停柩在此。我到达寺门时,门外一警察对我说:你们亲友来到,我有交代,我就走了。我点首应承,随即入内巡视。只见棺材菲薄不堪,即从寺内通电话于章宅吴弱男夫人。盖我夙知守常曾为其子女章可、章用、章因的家庭教师,宾主甚相得。弱男夫人来到时,各方面人士亦陆续而来,共议改行装殓之事。

我出寺门,路遇陈博生走来。他是福建人,与守常同主《晨钟报》笔政。其他的人今不尽记忆。

守常当年的熟友,眼前现有张申府(崧年)、于树德(永滋)和我几个人。张、于两位原与守常同为中国共产党人,但有始无终。我则根本是个党夕、人。今天回首思索起来,奇妙的是守常他们各位朋友全不曾介绍我入党——连半点意向亦不见。于此,显然我这个人条件不合。守常为中国共产党发起人和领袖,终且为党捐躯,而我则根本不在党。那么尽管友好相熟,究不便冒昧地自居于交谊深挚之列了。此点应当先自己坦白的。

提起正当“五四”运动时代的那些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我十分惭愧没有能像守常那样勇往地和诸同学们在一起,甚且可以说,他是居于领导而我则追随亦不力。因此,许多事就记忆不清,现在亦就说不清楚了。再则,事情过去且将六十年之久,而今脑力衰颓的我,就只能点点滴滴列举其目如次:

(一)少年中国学会组织的发起成立,守常实为骨干。此会在当年十分重要,会员包含了南北许多青年有志之士,其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义派(中国青年党)有些人就是从此会分裂出来的。倾左的有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黄日葵等人,倾右的有曾琦、左舜生、李璜、余家菊等人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各自表现不同,而却是具有一定分量的,虽然分量大小轻重不同。

我仿佛未曾参加此会为一成员,却曾应邀为此会的田汉和曾琦两成员之间在宗教问题上的争论,作过一长篇讲演(讲词大意可见旧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二)当年守常先生的活动繁忙,有些群众大会开在前门大街,我亦曾去过。有一次在总统府门外的集会,我没有参加,类乎此者,现在记忆不清。P1-3

序言

“思,思考、思索、思辨。想,梦想、遐想、理想。思想,人类创造与进步的原动力。思想者,人类文明历程的航标灯。”这是我们印在《思想者》第3辑封面上的“题解”,也是召唤着我们的一个理想。思想体现在思想者的言说中,思想的乐趣和思想的沉重同样承载着思想者的多彩人生。本辑《思想者》文丛仍然承续着《思想者》第3辑的编选宗旨:所思所想、所读所感、往事与记忆、人生与现实。不过,相比于《思想者》第3辑三本书中浓郁的文人趣味和书生情怀,为现实的记忆或说个人生命体验的时代烙印成了《思想者》第4辑的主旋律,这种人生记忆与时代风云的相互印刻尤其体现在本辑中的《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和《私人记忆》两书中。

《一个世纪的人与事》(邵建编)是以一个个具体的人与事来映照百年来中国的沧桑风云,其所收入的人,既有蒋梦麟、徐志摩、何炳棣、林同奇等现代中国的指标性人物,也有智效民、程巢父、沈睿、范泓、蒋丽萍等活跃于当代的学者作家。既有人生晚年对扰攘不安岁月的回忆,也有当下对20世纪初的人与事的回顾与解读。譬如蒋丽萍的《遥望冬皇》和桑农的《何人绘得萧红影》,分别通过伶人孟小冬和作家萧红两位拥有不同人生的女性的解读,映照出了那个年代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而何兆武的《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和林同奇的《林氏家风》如同陈列出了独特而丰厚的两个已无法再生的化石标本。

《私人记忆》(张耀杰编)更注重个人的生命烙印,这个生命烙印既有对个人的人生“拐点”的记忆,也有对“他者”对于自己人生意义的记忆,前者如:《年轻的北大教授》(陈翰笙)、《我的抗战生活的回忆》(贾植芳)、《我的1976》(赵世坚)、《我自己的经历》(谢泳)、《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孙国栋)、《后平房改造风波》(杨支柱)等,后者如:《关于唐达成的回忆》(邢小群)、《和钱钟书同学的日子》(常风)、《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钱理群)、《我的朋友史铁生》(徐晓)和《走近胡适先生》(邵建)等。而“父亲”更成了人生成长的一个基点,譬如:《我的农民父亲》(鄢烈山)、《父亲的死与之后的两个月》(迟宇宙)、《我的父亲是个酒鬼》(橡子)等。

邵建的目光投向的是一个世纪,注重的是在岁月中的人生沧桑,他所选择的是能反映世纪背景下的个人故事,如同一幅地图,他贴上去的是一个个驿站的坐标,希望藉着坐标上的人与事,绘出百年来人生地图的细枝末节。而张耀杰的落脚点是指向今天的个人记忆,不管是关于往昔的回忆,还是对亲人师友的缅怀,都指向了一个目标,这就是面对当下的个人生活。温故而知新,这也是《私人记忆》与《一个世纪的人与事》的共同点。

《思想的背影》(王洪波编)在文章的体裁和内容上明显不同于上述两书,但在主题的宗旨上仍属于异曲同工,不过更体现了《思想者》文丛关于“所思所想、所读所感”的追求。与张耀杰、邵建的学者身份相比,作为报人的王洪波更多关注当下的读书界的过眼风云。《思想的背影》一书,系《中华读书报·阅读周刊》所刊文章的精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这也许就是《思想的背影》的特点所在。《重审八十年代人的人文关怀》(朱正琳)、《到哪里去找思想呢》(江晓原)、《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田布仁)、《“自我颠覆”的晚年梁漱溟》(马勇)、《那些不死的魂灵啊》(迟子建)、《记忆就是财富》(蓝英年)……从这些文章不难看出,虽是所读所感,但更是个人的阅读记忆与印象,所关注的仍是世纪风云下的人与事。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私人记忆/思想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耀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47787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1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