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找回迷失的自己》作者程志良潜心三年新作;写给现实生活中梦想远大,但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轻人!
《安下心来:安心做好眼前事》是一部心理自助读物。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安不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往往在追求未来和缅怀过去的过程中,失去了当下的自己,由此产生迷茫、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作者在书稿中分析了我们安不下心的原因,告诉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实现期望的目标。
图书 | 安下心来(安心做好眼前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畅销书《找回迷失的自己》作者程志良潜心三年新作;写给现实生活中梦想远大,但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轻人! 《安下心来:安心做好眼前事》是一部心理自助读物。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安不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往往在追求未来和缅怀过去的过程中,失去了当下的自己,由此产生迷茫、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作者在书稿中分析了我们安不下心的原因,告诉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实现期望的目标。 内容推荐 《安下心来:安心做好眼前事》由程志良编著。 《安下心来:安心做好眼前事》简介: 为什么总是担心有坏事发生?为什么总有不安的感觉?为什么对自己总有太多的不满?为什么一路追逐梦想,到头来,却两手空空? 因为,我们不能安下心来去做事情!从现在开始,必须明了: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才能做好一件事;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的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才不会错失一些人;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才能发现眼前生活的美好;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才能去创造无限可能的人生;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期待的生活才会展现! 安下心来,一切才能如你所愿! 目录 Part 1 安不下心是一切的根源 为什么总担心有坏事发生 不祥的预感 不确定发生的坏事,让我们焦虑 确定发生的坏事,让我们恐惧 为什么总有没着没落的感觉 我们心中的空虚与不安总是结伴而来 没着没落的感觉 为“不知道未来该做什么”,感到不安 为“不知道在做的事有什么意义”,感到不安 “忽然发现自己相信的东西全错了” 不满——因为不安,所以不满 测测你那颗被不安毒害的心 不安指数测试 Part 2 为什么我们不能安下心来 我们活的是自我,而不是自己 自我渴望世界是确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 自我是脱离事实而存在的“我”,喜欢自娱自乐 自我轻信——让我们总是混淆想象和真实 自我不满——让我们不能安心于真实的自己 自我执着——让我们偏执、故步自封 自我感情用事——让我们情绪化、自以为是 自我让我们的生活支离破碎 我们所相信的不是世界的真相,而是自我对世界形成的印象 自我不安于做当下的自己,总认为自己不应该是现在的样子 自我希望自己比别人活得好,却总认为别人的苹果比自己的大 自我把事物分成高低贵贱,要求我们只要好的不要差的 自我让我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轴心 自我让我们和自己对立起来 自我让我们真的没有了安全感 自我制造了无休止的冲突,使得我们做不了自己也迎合不了别人 自我认为人生只有符合某个模式,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自我制造的虚幻、分裂,最终投射成生活中的贪婪、焦虑、狭隘 Part 3 让我们安享生活的六颗定心丸 回归真正的自己 把属于自己的还给自己 不安,还因为我们服用了错误的定心丸 第一颗定心丸:不予确定,保持敏感 用错的定心丸——我知道、我明白 回归时刻获得新生的自己 抽离自我——不予确定,保持敏感 第二颗定心丸:看到他人和自己的可能 用错的定心丸——我对、我好 回归与众不同的自己 抽离自我——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可能 第三颗定心丸:获得自己的答案 用错的定心丸——我该怎么做,我可以怎么做 回归独立自主的自己 抽离自我——获得自己的答案 第四颗定心丸:相信自身力量的非凡 用错的定心丸——不做就不错 回归力量无限的自己 抽离自我——相信自身力量的非凡 第五颗定心丸:在爱中生根发芽 用错的定心丸——有价值的才值得做 回归不分裂的自己 抽离自我——在爱中生根发芽 第六颗定心丸:这就是我的生活 用错的定心丸——这不是我要的 回归无限可能的自己 抽离自我——这就是我的生活 试读章节 为什么总担心有坏事发生 不祥的预感 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类似的情景,你在生活中也可能遇到过。请你和我一起根据故事情节预测一下到底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吧。你也可以借此鉴别一下自己的预测能力怎么样。 首先介绍一下故事背景:小茜是独生女,长期在北京工作。她家乡的父母都将近60岁了。母亲平时身体还好,退休在家,父亲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出差在外,所以家里经常是母亲一个人。 一天下午,小茜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很着急地说:“我在上海出差,你有没有对门邻居家的电话?赶快告诉我一下!”小茜问:“怎么了,有什么事吗?”“没什么,你快告诉我一下!我就是有点儿事情要问。”父亲敷衍道。小茜说:“我忘了记在哪里了,我找找,一会儿打给你吧。”说完小茜便挂了电话。 现在你能根据以上的情景判断出父亲为什么要找邻居的电话吗?你是否从中嗅到了一种不祥的气息?为什么会是不祥的预感呢?因为以下线索给我们传达了某种负面的可能: 1.父亲说话时急切的语气。 2.父亲打电话向小茜要邻居的电话,而不是问在家的母亲。这点让人感到可疑,因为母亲应该比小茜更了解邻居家的事情。 3.小茜问父亲要邻居的电话有什么事情。父亲开始说没有事,后来又说有点儿事情要问。父亲这种前后不一的回答明显是在隐瞒和敷衍。这些信息都让小茜有种不祥的预感。她感到父亲一定有什么不好的情况瞒着自己。 没过一会儿,父亲又打来电话,好像一刻也等不了的样子,急匆匆地问:“怎么样,找到没有?”“没有,我忘记写在哪里了,你问问我妈吧。”“你妈不在家!”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小茜也有点儿急了:“到底有什么事情呀?这么着急。”父亲支支吾吾地说:“没事儿,我再问别人吧。”父亲挂了电话。 到目前为止,你感觉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心中不祥的预感是否加剧了呢?小茜的父亲为什么这样着急?母亲不在家,为什么不打她的手机呢?父亲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想对她说,又有什么事情不能直接告诉她呢?什么事情会让一个出差在外的人急着打电话去问邻居呢?这一系列的疑问,都加剧了小茜心中的不安。她开始感到焦躁,坐立难安,根本无法安心工作。 小茜实在忍不住了,便给母亲打电话,可是家里的电话和母亲的手机都没有人接听。 小茜这时真的要急疯了。这让她更加确认一定是母亲出了什么事。通过以上的这些信息,你是否也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小茜的母亲身上了呢? 小茜紧接着拨通了父亲的电话,追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啊?家里怎么没有人接电话?”父亲感觉没办法再隐瞒下去了,便说:“你妈身体不舒服,没什么事。”听到这话,小茜的脑袋嗡的一下就晕了:“啊!怎么会这样?是什么病啊?具体怎么回事啊?”父亲还是支支吾吾地不想说实话。小茜实在忍受不了父亲的说话方式了,急得都要哭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不能说清楚点儿吗?是什么病,有多严重,有什么不能跟我说的啊?”小茜对父亲吼道。父亲也气愤地说:“你嚷什么啊?你再这样……”小茜一气之下把电话给挂了。 事情发展到现在,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弄清事实真相。但是小茜打电话联系不到母亲;父亲又支支吾吾地说母亲生病了,而且还不想说清楚。这些信号都让我们产生了和小茜一样的感觉——家里的事情一定不是母亲身体不舒服那么简单,肯定是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小茜又尝试着拨打母亲的手机。手机响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人接了,是母亲的声音。小茜哭着问:“你怎么了,为什么不接电话?我爸说你生病了。”母亲说:“没事儿!只是刚才往楼上搬东西的时候,腰扭了一下。问题不大,躺着休息一下就好了。刚才躺在床上,电话不在手边,我刚爬起来拿到电话,你就挂了。你爸真是一惊一乍的,非要让我去医院看看。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不用去看的!” 听到母亲的话,小茜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原来,父亲找邻居的电话,是为了让邻居陪母亲去医院。父亲支支吾吾地不想说清楚,也是为了瞒住小茜,尽量不让她担心。但是他没想到,自己透露的信息会让小茜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 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化莫测,一切都不确定。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将在未来面临什么样的危险,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处于危险的境地,会不会受到伤害,会不会不复存在。如果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中潜在的负面可能得不到确定,那么我们心中就会升起强烈的不安和恐惧感。这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意志。我们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安全,就需要避免被那些负面的可能击中。所以我们时刻都在确定变化中潜藏的负面可能。我们寻求安全感,就是在试图避免不确定中潜藏的负面可能。 我们面临的负面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负面可能,比如大自然中的不可抗力,或者不能获得生存的食物,以及身体上的疾病、伤害、衰老等能够危及身体存在的负面可能。另一种是心理上的负面可能,比如失去某些人的认同和爱,失去重要的人的关心,失去自己心爱的人,自己的情感关系和人际关系受到威胁,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被动摇,离开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被社会边缘化,受到社会的惩罚,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以及任何的挑战、困难和挫折……所有的失去、失败、丧失和不幸,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利的,都是负面的可能,都对我们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所以,对负面可能的感知,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预测能力。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收集造成负面可能的信息,以此警惕负面可能的发生。我们可以轻易地从细微的信息中捕捉到潜藏的负面可能,比如他人的语气或事物的细枝末节。我们对外在事物和他人任何风吹草动中潜在的负面可能都很敏感。对我们来说,一种不祥的预兆,其实要比一件已经发生了的糟糕事情,更让我们焦虑不安,更让我们抓狂,更让我们无法接受。就像小茜一样,最终情绪崩溃,忍不住向父亲怒吼,听到母亲的声音就激动得哭了起来。 生活中很多琐碎的事情都向我们透露出了不祥之兆,让我们感觉存在负面的可能。当我们遇到公司裁员,或者发现爱人忽然把短信铃声设成静音,或者妻子今天早上没有按时准备早餐,或者睡过了头,上班路上又堵车……遇到这样的状况时,你会怎么想?裁员可能殃及自己;手机设成静音,可能是因为爱人有了外遇;不做早饭,也许是因为我有什么事情做错了;堵车会让我迟到,迟到会让我挨骂,甚至会让我损失掉这个月的奖金。总之,这些事情都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让我们感觉可能会有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可能会给自己造成某种负面后果。 不确定发生的坏事,让我们焦虑 不祥的预感,会使我们的心理陷入一种不安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不确定的负面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是焦虑;确定的负面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是恐惧。 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回答错误或者答得不好,将会引来别人的嘲笑,让别人感觉自己很笨,那么我们就预测到了潜在的负面可能。老师环顾四周,说:“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此时,我们只是预测到了潜在的负面可能,并不确定老师是否会向自己提问,不确定负面的可能是否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此时我们开始感觉紧张,心跳加快。这种忐忑不安的感觉便是焦虑。当我们确定存在潜藏的负面可能,但不确定它是否会来,什么时候来,以什么方式来的时候,便会产生焦虑。焦虑不安停留在思想里,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冲突。比如问题回答不好同学会笑话自己,同学们会认为自己很笨。这种负面可能让我们感觉不舒服。 由于对负面可能来势的不确定,我们与负面可能保持着一种模棱两可的关系,而此时产生的焦虑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也是我们对负面可能束手无策的一种表现。焦虑围绕不确定的负面可能滋生,是一种处于扩散状态的不安,所以我们把这类不安称作焦虑不安。焦虑不安是正常的担忧、紧张、恐慌和不愉快等,它是一种综合的情绪体验或反应。 我们只要认为有潜在的负面可能存在,就会进入焦虑不安的状态。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大部分精力都是用来应对和避免不确定中的负面可能的。从嗷嗷待哺的生命之初,到蹒跚学步的幼儿时期,再到步入校园,进入婚姻……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随时要面对死亡、疾病、人际关系的破裂、失去、失败等各种负面的可能。因为很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体验过,一切都是未知和不确定的。我们不知道负面的可能会以什么方式出现,以及什么时候出现,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焦虑不安无处不在,我们时常处于被焦虑不安包围的状态,这甚至成了我们的生活常态。 确定发生的坏事,让我们恐惧 接着上面的案例继续说,假如老师点了你的名字,让你来回答一下那个问题。这时你确定了负面的可能就要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就是确定了这种负面可能的指向是你自己。这时你便会恐慌,不想站起来回答,或者干脆硬着头皮说:“不知道。”此时你知道自己害怕什么,并且采取了措施试图从某个方向做出调整或进行逃避,这便是恐惧不安。一旦我们在心中确定了负面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我们的不安便有了指向性,焦虑便变成了恐惧。我们应对恐惧不安的心理方式,就是试图逃离、逃避。 小轩今年4岁,一天父母带他到野生动物园玩。他们在动物散放区入口处排队坐观光车的时候,小轩忽然哭起来,好说歹说就是不上车。小轩父亲说:“野生动物园可是你闹着要来的啊,马上就要看到大老虎了,怎么又不上去了呢?”无论他们怎么劝说,他还是坐在一边哭闹,还非要把票退掉。 小轩忽然变卦,主要是因为他发现即将乘坐的观光车竟然是个大铁笼,原来人是要被关进笼子里的。这和他原来对野生动物园的想象不一样。在没有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他无法想象这样的画面,更不会有负面的想象。即便能够想象到一些画面,也只是他平时在动物园看到的情景——动物被圈在栅栏里或者被关在笼子里,人在外面很安全。可到了这里,忽然变成人要被关在笼子里了。这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预料。看到带着大铁笼的观光车,他想象到了负面的可能:“人被关进笼子里,那些动物扑过来,想逃也逃不掉,万一笼子被老虎咬坏了,自己就会被吃掉。”但是,他又不好意思说害怕。只能用死活不上车来应对即将发生的负面可能。这便是恐惧,恐惧的结果便是试图逃离、逃避。 小轩的父亲知道只要他上了车,在看到动物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恐惧不安便会消失。于是父亲再三给小轩描述接下来会是什么情景。后来,他们达成协议,由父亲抱着他上车。因为这样他感觉比较安全,小轩才同意被关进笼子里。 观光车开进动物散放区,不同的动物接连跑过来抢食他们扔出车外的胡萝卜,车里的游客不停地发出感叹声和欢笑声。小轩也拿起胡萝卜去引逗那些动物,完全忘了刚才自己赖在门口抹眼泪的样子。当他接触到现实,看到面前的人们拿着胡萝卜喂动物的情景,和人们开心的样子的时候,他确定负面的可能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于是大脑中原来对负面可能的想象便消失了。他确定动物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因此玩得更开心了。 当我们确定负面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时就会心生恐惧。恐惧是我们对可能陷入的灾难状态的不安。小轩哭着不上车,是因为他心中有恐惧的对象,即动物和笼子,他害怕那些动物伤害到自己,也害怕被关在笼子里失去自由,而且他认为这种可能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对特定的对象产生了负面可能的想象便心生恐惧。恐惧让我们朝着单一的方向运动,也就是远离恐惧对象。小轩哭着不上车,就是试图逃离的一种做法。 P3-13 序言 人生只需要做这—件事 你只需要做一件事 不必再左顾右盼,也无须再思前想后了,立刻停下盲目的追逐吧,只需做到一件事,我们期待的生活就会展现。这件事就是“安下心来”。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地改变自己不如意的现状,可是至今依旧深陷于挫败、痛苦、焦虑和不如意的劳苦之中。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做到安下心来。我们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件真正该做和要做的事,因此我们的生活才挣扎和纠结在以下三种徒劳无果的状态里: 总试图逃避 我们总认为自己没有做事的兴趣,没有人生目标,没有自身优势,或者缺乏激情和动力,又或者缺乏强有力的人脉关系,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一无所有……总之,我们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或不具备某种条件,因此才无法开始去做一件事,才无法安心地去做一份工作。我们认为只要不去做,就不会出错,就不会失败,就不会徒劳无功。可只要我们回头看看就不难发现,我们只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美好。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逃避的结果。 不停地追逐 我们总认为自己只有变成什么样子,才会与众不同;只有实现了下一个目标,才会真正地幸福快乐;只有做到某件事情,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只有实现了下一个理想,人生才能如愿以偿;只有抓住下一个梦想,人生才会完美……总之,我们认为只有做到什么事,或成为什么样子,自己的人生才会真正开始,才会变得不一样。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在各种理想和目标之间跳转,而把眼前的生活当作了通往下一个目标的跳板。我们无法安下心来享受眼前的生活,无法安下心来去做眼前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是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一直无法停歇,可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抓住自己的美好生活,反而心中的焦躁不安愈演愈烈。 在坚忍中等待 我们总是认为等自己考上大学了,等找到工作了,等有钱了,等有房子了,等升职了,等工作顺利了,等结婚了,等有孩子了,等孩子大学毕业了……我们就可以好好安享自己的生活,去做自己喜欢和想要做的事情。我们一直在坚忍中等待着,可就在我们的等待中,春去秋来,曲终人散,我们早已人老珠黄,既错过了自己的青春,也错过了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甚至错过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能安下心来,我们不仅会深陷在三种不安的人生状态中,也会变得机械、狭隘和自以为是,并且惶恐不安、随波逐流……无法安下心来,让我们活成了机器人、二手人、狭隘的人、不安的人、庸俗的人、迷失的人。无法安下心来,让我们可能成为任何一种人,但唯一不能做的就是自己。 一路走来,我们一直都在煞费苦心地想去拥抱自己的美好生活、美好人生,可换来的却是始终不能如愿以偿的困境。我们的人生整个变成了一场“单相思”的悲催恋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生活,可生活却不但不能如我们所愿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还让我们陷入如此混乱不安的局面。 自我的“魔咒” 我们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困境,根源在于我们有一颗被不安诅咒的心。可是最让人诧异的是,给我们下了不安魔咒的人,正是我们的“自我”。我们生活的劳苦和困顿都是为了那个虚幻的自我,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在自我的左右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成了成全自我的渠道。结果是我们的心混乱而浮躁,我们的人生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始终处于没着没落的状态。我们不能安下心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安心地珍惜自己身边的人,不能安心于自己的工作,也不能安下心来去拥抱眼前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想安下心来,只是在自我的控制下,无论我们怎么去做,都只是在自我的世界里打转,我们始终走不出逃避、追逐、等待的怪圈。在自我的左右下,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的心哪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让自己安下心来。但是当你开始“安下心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的人生已经开始发生真正的转变。本书将会和大家一起把困扰着我们的“自我”揪出来,让我们看清自我的真正面目,看清自我如何左右我们的生活,看清自我如何制造了这个不安的世界。在我们了解了自我以后,本书还将和大家分享六颗定心丸,让我们打破自我的魔咒,重新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来,让我们从此真正做到“安下心来”。 我们一定要明白。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才能伸出双手去收获,迈开双腿去跨越;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才能做好一件事;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的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才不会错失一些人; 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才能发现眼前生活的美好;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才能去创造无限可能的人生;只有安下心来,我们期待的生活才会展现!否则,我们的人生将一如既往地无可救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安下心来(安心做好眼前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程志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34304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9 |
出版时间 | 2014-03-01 |
首版时间 | 2014-03-01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 |
CIP核字 | 2013291057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