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
司马相如还充分地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赋的不少见解。他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从现代美学的领域,对其辞赋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无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图书 | 司马相如考释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 司马相如还充分地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赋的不少见解。他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从现代美学的领域,对其辞赋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无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司马相如行迹系年考及真伪辨 第一节 司马相如出生、初仕、游梁之系年考 第二节 司马相如初仕前“东受七经”说之真伪辨 第三节 司马相如归蜀前的创作系年考 第四节 司马相如归蜀后的行迹与创作系年考 第五节 司马相如再度出蜀后的行迹与创作系年考 一、再度入朝为郎前后之创作系年考 二、供职乐府,创作《郊祀歌》之系年考 三、开发西南夷,创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赋》之系年考 第六节 司马相如三度为郎前后的行迹与创作系年考 一、遭诬失官,创作《美人赋》《长门赋》之系年考 二、司马相如卒年考 三、完成《大人赋》之系年考 四、创作《自叙传》《封禅文》之系年考 第二章 司马相如“原始情结”论 第一节 司马相如“原始情结”的萌生期 第二节 司马相如“原始情结”的压抑期 第三节 司马相如“原始情结”的隐蔽期 第四节 司马相如“原始情结”的勃发期 一、《子虚上林赋》:寓“大一统”的政治诉求于“虚美”艺术中 二、《谏猎疏》和《哀秦二世赋》:因忠而忧的情怀 三、《喻巴蜀檄》:对“人之度量”情理备至的积极引导 四、《难蜀父老赋》:胸无一己的风采 第五节 司马相如“原始情结”的挫而不泯期 一、《美人赋》和《长门赋》:惟国君是念 二、《大人赋》:变中之不变的悲哀 三、《封禅文》: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怀 第三章 司马相如赋考释 第一节 《子虚上林赋》考释 第二节 《哀秦二世赋》考释 第三节 《难蜀父老赋》考释 第四节 《美人赋》考释 第五节 《长门赋》考释 第六节 《大人赋》考释 附录1 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初国内司马相如研究综述 附录2 司马相如生年考述评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司马相如考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南平//班秀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96441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2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3 |
出版时间 | 2007-07-01 |
首版时间 | 2007-07-01 |
印刷时间 | 2007-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0.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11 |
宽 | 148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