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国魏晋顶级名将/历代顶级名将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乱世梟雄之曹操,风流倜傥之周瑜,神机妙算之诸葛亮……志怀高远的谋士能臣、智勇双全的无双武将、气吞山河的割据诸侯,天下英雄共同演绎着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三国时代。经历了魏晋短暂统一后,南北朝政权更替,令人眼花缭乱。混战的中国,群雄蜂起,战乱连绵,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留给后世浓墨重彩的篇章……

内容推荐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三国魏晋顶级名将——智谋而谲诈的曹操,忠勇超群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忠勇无敌的张飞,蒙冤奇将邓艾,将帅之才司马懿,经纬将才周瑜,经世良将吕蒙,书生大将陆逊,德行高远的羊祜,一代儒将杜预,东晋屏翰谢,事出将入相的王猛! 

关羽,在攻打樊城的作战中,关羽被曹仁军队的流箭射中右臂。医生检查之后说 ”箭头有毒,毒已经进入了臂骨,要切开右臂,刮骨去毒,才能彻底根治。”关羽说:“用什么方法可以治愈?”医生说:“在安静的地方立起一根柱子,在柱子上钉上一个大环,把将军您的伤臂穿在环中,拿绳子系住。我用尖刀割开皮肉,露出骨头,刮去骨头上的箭毒,再敷上药。只是担心将军您害怕!”关羽说:“我驰骋疆场多年,从来都是视死如归,请先生您动手吧。”于是关羽下令设酒席招待医生。他一面与诸将饮酒,一面和马良下棋,伸出右臂让医生切臂疗毒。手术时血流如注,很快流满一盆,左右的人都掩面失色,但他仍与诸将对饮、弈棋,谈笑自若。

司马懿,在曹丕当政期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帮助曹丕顺利继承魏王之位和巩固他的地位;二是协助曹丕称帝以魏代汉,并尽心尽力做好曹魏新朝的“大管家”。

目录

曹操:足智多谋而谲诈的军事家

诸葛亮:忠贞而智谋超群的军师

关羽:忠义英武的骁勇之将

张飞:威猛无敌且忠贞不渝的虎臣

邓艾:富国强兵的蒙冤奇将

司马懿:深谋远虑的将帅之才

周瑜:英姿勃发的经纬将才

吕蒙:“有国士之量”的经世良将

陆逊:文韬武略的书生大将

羊祜:襟怀坦白而德行高远的干将

杜预:文武兼备的一代儒将

谢玄:名门望族里的“东晋屏翰”

王猛:择明主而出将入相的良辅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少年机敏多放浪初入仕途有作为

曹操,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年),死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220年3月15日),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出生于一个世受皇恩的家庭。祖父曹腾是宦官的总头领,封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生活在这样一个既有权势又很富有的家庭,曹操自幼养成了“任侠放荡”、机警而善权术的性格。《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对曹操年少时的性格有一个简要概括,说曹操“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机警”是说他小时候聪明伶俐,思想敏锐,反应快捷。“有权数”是说他工于心计,诡谲多诈,能随机应变。“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是说他行事任性仗义,无拘无束,飞鹰走狗,放荡不羁,没有什么专长本事。所以,他也就没有引起社会大众的特别注意。正是这个不被世人所注意的年轻人,成为东汉末年乱世中叱咤风云、翻江倒海的一条蛟龙,为当时社会由乱而治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自己及其子孙创下了一片天下。

关于曹操少年时任侠放荡、诡谲多诈,在其他史书传记中有一些记载。如南北朝时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其中引用吴人《曹瞒传》中讲的一件事,就足以说明曹操少时的顽皮诡诈。曹操的叔父看他飞鹰走狗,放荡不羁,不务正业,就多次向曹操的父亲曹嵩告状。曹操对此既讨厌又忧虑。于是有一天在路上遇见叔父,故意嘴歪眼斜,面容扭曲。叔父见状惊异,问怎么啦。曹操说突然中了邪风。叔父连忙跑去告诉了曹嵩。曹嵩一听吓了一跳,慌忙跑来,连呼阿瞒,结果一看曹操的口貌如常,便问:“叔父说你中了邪风,现在好了吗?”曹操答:“哪有这回事,是叔父不喜欢我,所以故意说我的坏话。”曹嵩信以为真,此后曹操的叔父再来告状,曹嵩就一概不相信了。这件事是曹操对付叔父告状而演的一出恶作剧,虽然有说谎的情节,但从他在长辈面前从容不迫的表演来看,则反映了曹操为人的诡诈多谋。略施小计,不用多费口舌辩解,就把叔父在父亲面前的多次告状给一次性摧毁了,也使叔父的信誉在父亲那大打折扣。

在刘昭的《幼童传》中记述,曹操十岁时,在谯水中洗澡,击退了一条蛟蛇(可能为鳄鱼)。在刘庆义的《世说新语》中记述了曹操与袁绍的一起恶作剧。他们夜晚潜入新婚人家的园子,大喊有贼,等人们从房中都跑出来时,自己则溜入洞房劫持了新娘,让袁绍背着往外跑,袁绍在夜黑慌乱中被园子的草木绊倒,曹操后出并大喊:小偷在这,快来捉。袁绍吓得起来便跑,这家人跟着曹操在后面追了一程,方作罢。在孙盛的《异同杂语》中记述了他一人人室行刺宦官张让,被发现后,舞着手戟翻墙而出。跑掉了。这些记述,虽多为传说,信疑参半,但多少反映了曹操少年时的顽皮机警和智谋勇敢。

顽皮归顽皮,但天资聪明的曹操在小时候也勤于习文练武,特别是在年龄稍长后,能博览群书,熟读经史,特好研习兵法。在入仕前,他对社会已经有了一些较深刻的认识,并立下了匡世之志。诸家兵法理论帮他认识战争规律,得知了战略战术之要,从而在后来群雄并起争霸征战之中,能将战术运用于战争实践之中,游刃于战乱之机,驰骋于疆场之上,建功于汉室将尽,创业于魏朝新兴。

当时,多数人只把曹操看成是一个纨绔子弟,又由于其出身宦官家庭的背景,所以,不仅不为士人所重视,甚至还被人瞧不起。因为,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而祸乱朝政,为士人民众所痛恨。曹操的出身和个性,既使他处事容易不受传统束缚,敢作敢为,无所拘束,同时又易于产生某种自卑、多疑的心理,其多疑诡谲就可能与此有关。但他经常闹出点事来,就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的名士桥玄、何颐、许劭等,就觉察到曹操有匡世的可能,预知其必成大器。桥玄官至太尉,是当世的名臣,曹操年少时拜访他,他对曹操说:“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并托他以后照顾好自己的妻儿老小。何■曾在司空府为官,他见到少年曹操时说:“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为了让曹操出名,桥玄还把许劭介绍给他。许劭学识渊博,当时名节人气很好,尤其以看人看得准而备受称赞。曹操常备礼去见他,问他:“我何许人也?”许劭开始看不上曹操的为人,不肯回答。后经曹操三番五次求问才回答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来,这句话被人倒置改写成“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并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曹操在二十岁时,被举孝廉为郎。举孝廉是两汉选才任官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地方推举孝子、廉洁贤良之士出来做官。曹操由此入仕,并没有经过郎中令属官的试用,直接做了洛阳北部尉。尉是掌兵事或刑狱的官。洛阳北部尉,是洛阳京城所设的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四尉之一.主要职责是维护北部城区的治安。曹操刚进入仕途,年轻气盛,又想大展才能,而且胆识过人,敢作敢为。他制五色棒,在所管城门的左右各挂十余个,凡出入城违反禁令者,不管是谁都要受到棒责。数月后,皇帝最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自恃有靠山,违反禁令酒后夜行,曹操依律将他棒打致死。这件事轰动了京城,包括皇帝在内的皇亲国戚和豪强权贵,都得知了北部尉曹操的厉害,从此再也没有人违禁夜行了。宦官遭到打击,他们对曹操恨之入骨,但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明令在先,“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他们就共谋,推荐升曹操的官,从而把他赶出了洛阳,升迁为顿丘(今河南清丰县西南)令。这一年曹操二十三岁。任顿丘令约莫一年时间,因宋皇后在汉灵帝兴和元年被废,其父兄被诛,皇后的兄弟宋奇是曹操的从妹夫,曹操因此受牵连被免官而回到家乡谯县。P2-4

序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中国五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华夏民族虽然屡经磨难,累遭变乱,但是终能由乱返治,转危为安,使民族命脉繁衍不断,生生不息,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绝无仅有的历史贡献。这些优秀而丰富、博大而精深的历史文明遗产,既是中华民族聪明睿智的结晶,又是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中国思想文明与世界思想文明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日益丰富、前后相承的连续体,它有艰苦探索、思想纷呈的昨天,又有辉煌发展、积极创新的今天,更有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明天。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就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影响广大来说,则是举世仅见的。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类现代和未来的文明,是历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为了建设现代和发展未来,就必须追溯、研究历史。当我们全面考察、探本索源历史文明时,就会发现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必须与自然奋斗,与人群奋斗,与社会奋斗,与外族奋斗,与外国奋斗等等。在这些奋斗中,要想战胜对方,生存下去,求得发展,就必须有智慧、有勇力,善养己、善卫己。因此,初民伊始,就非常重视“智”、“勇”,“养”、“卫”之事。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和入的智力增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于是便产生了两个久远而普遍的学问——文治与武功,亦即思想文化和兵学文化。这是人类同一棵认识之树上所结出的两颗硕大而丰满的智慧之果。它们是人类思想文明发展史上古老而普遍、久远而常新的社会思想文化。虽然历史变迁,人事沧桑,但是它们却依然存在,永不式微,并伴随历史发展、社会前进,而日益丰富,愈加速密。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和军事思想史的发展、演变、深化,便充分地证明了我们的这种认识和论断。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战争及其理论学说就非常重视,深究细研,不断总结,付诸实践。其所以如此,就在于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求得生存、强大,就必须防备、抵御他国、外族的侵略、杀戮。因此,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去认识战争,准备战争,进行战争,赢得战争。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实现其共同理想的和平世界,争取达到永久的世界和平。然而,和平不是自然而然地从天而降,造福人类的。有人曾说:“和平的女神,若无战争的陪伴,就会寸步难行。”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都作了充分的证明。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备战应战。国固民安。一个国家,若无适当的军备国防,就谈不到自己的独立、自由与和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究竟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们已经很难说得清楚。据外国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五千一百余年间,世界上共发生了一万四千余次战争,只有三百二十九年是和平的。可见,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频繁众多、连年不断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不断地生活着、发展着。战争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模式.战争理论学说亦随之不断地深入发展,作为战争指挥者的将帅亦随之不断地涌现成长。人类在这种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认识了战争的本质、规律,提高了驾驭战争的能力、技艺。从而总结形成了关于战争的理论学说,并将其运用到战争的实践中去,以指导战争,取得胜利。

我们说,军事思想理论,是人们认识战争规律、总结战争经验的智慧结晶;军事思想史,是人类认识战争规律、总结战争经验发展史的理论学说。

我们必须承认,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只有伟大的中华民族能维系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使之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当我们窥古探幽时,不仅看到先民们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看到他们所创造的古代文化,“实皆为战斗文化”。所以才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精辟论断。我们从中国古代诸家皆察兵、重兵、论战、行战中,看到中国古代兵论、兵略的高超智谋。这也同时告诉我们,研究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吸取中国古代兵家智慧谋略,总结中国历史名将战争经验,必须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文化演变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本人曾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撰写了《中国军事思想通史》,便作了这样的探索。

在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不仅涌现出许许多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而且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杰出将领,诸如姜太公、孙武、田穰苴、范蠡、吴起、孙膑、商鞅、白起、田单、乐毅、廉颇、赵奢、王翦、张良、韩信、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邓禹、耿弁、马援、班超、皇甫嵩、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司马懿、周瑜、陆逊、羊祜、杜预、谢云、韩擒虎、李靖、李世民、薛仁贵、裴行俭、郭子仪、李想、李光弼、马燧、赵匡胤、杨业、狄青、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镝、辛弃疾、文天祥、成吉思汗、史天泽、刘基、朱元璋、徐达、于谦、姚广孝、王守仁、李成梁、戚继光、杨一清、郑成功、史可法、努尔哈赤、皇太极、玄烨、林则徐、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张之洞、洪秀全、邓世昌等等。其人物之众多,智谋之高超,战略之精妙,战策之神奇,战绩之辉煌等,都是世界战争史中所独见的。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著名将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战绩,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对于如此众多,几千年的不同时代的著名将帅,要想作全面而周详的描述,是一项极为艰难而复杂的重大事业,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大可能的。然而,这确实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科学事业。我们只能根据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各个历史时代的名将功业,经过个人的潜心研究、缜密思索,同时参照、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经过精心选择,而确定《中国历代顶级名将》中的各位传主,分别加以分析描述。这种选择确定,只是我们的理解,乃一家之言而已。我们也期望有更好的见解,从而充分地展现中国历代名将的智略和业绩,供我们今人效法。

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文明发展史,贯通古今上下数千年,久盛不衰,在这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究竟发生了多少大大小小的战争,涌现出了多少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军师战将,谁能说得准确?恐怕无人敢说吧!《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所论到的历代名将,已是洋洋大观,令人惊叹!而未入其中的著名将帅,谁敢说自己能说得清楚明白!北宋学者张预“观历代将兵者所以成败”的事实,而“择良将得百人,集其传成一书”,分为十卷,以姜太公为首,至五代周刘词止,而著成《十七史百将传》一书。明代学者何乔新依照《十七史百将传》的体例,增收该书之外的四十名将帅的传记,又编成《百将传续编》,辑入其中。明代大儒、南明大臣黄道周针对晚明的现实,“窥前人已然之妙用”,以使“用武者不可朝夕离也”,故又编著《广名将传》一书。书中选取“历代将帅著称者一百七十余人”列入其中。明代以后,名将辈出,不可胜数。所以我们说,中国历代名将数不胜数,其用兵智略神妙莫测,是中国人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仔细发掘,认真吸取,无疑会大有裨益。

中国历代著名将帅,虽数不胜数,但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公允论断,还是可以优中选优,善中择善,从而筛选出“顶级名将”,并依此确定《中国顶级名将》诸将。

该书共分为七卷:(一)先秦卷,中国先秦时代,由上古至夏、商、周三代而到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止。这是一个漫长而伟大的历史时代,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进而发展到封建社会。因为历史久远和三代以前没有文字记载,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但史料不详,所以只能从“千古兵家之祖”的姜太公始,而依次选择其他诸将列入其中,加以评论,仅此而已。(二)两汉卷,秦朝统一中国后,由于秦始皇暴政苛民,二世而亡。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但战争依然频繁。汉代包括西汉和东汉。刘邦与项羽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定都长安,建立了西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代汉。刘秀率兵粉碎了王莽集团,于公元25年,自称皇帝,建立东汉。西汉与东汉,故称之为两汉。两汉时期,各种战争不断发生,智勇斗争激烈,所以名将甚多。(三)三国魏晋卷。东汉以后,经过分裂割据,战乱不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隆中对”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中国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异族入侵,军阀混战,名将辈出。(四)隋唐卷,经过长期的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是由战争武力实现的,统一后的中国依然面对着外族的侵掠,战争时有发生。唐朝之后,国家又由统一走向了分裂,正所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实践中,造就、涌现出一大批名将。(五)宋元卷,唐代之后,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战乱纷争。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又经过南征北战,统一中国。宋朝面对辽国、西夏的进攻掠夺,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到南宋时期,面对蒙古贵族的侵掠,积贫积弱形势严峻,战祸巨大。因此,宋元时期,兵略发展,名将众多。(六j明代卷,朱元璋靠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明朝开国,是由朱元璋依靠刘基等谋略运筹和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征战,而打下天下的。明朝建立之后,内有皇族权位争夺,尤其朱棣夺皇位之战和宸濠叛乱。到了明世宗嘉靖以后,又有倭寇的猖狂侵略掠夺,故涌现出一大批抗击倭寇的著名将领。他们智略高超,为捍卫国家贡献了巨大的才智。(七)清代卷,明朝末年,统治者腐朽,农民起义不断,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朝贵族与吴三桂勾结,攻破北京,入主中原,实行暴政,招致反抗。清代晚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外国侵略势力的侵攻,各种战争不断,故使名将大量涌现。我们根据上述七个历史时代的断代划分和战将的依次出现,而将本书分为以上诸卷,对中国历代的著名将领的战略战术、战功业绩等,加以分析评述。我们编写这套书的目的,意在总结、弘扬中国历代名将的德业、智略,使广大读者从中真正了解、吸取他们的智慧,启发、提高自己的智慧,开拓、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顶级名将》一书七卷,由姜国柱教授主编,该书作者由国防大学老、中、青三代研究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军事战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担纲编写。每位作者依据全书写作的宗旨、要求,尽力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个人风格,提倡“百花齐放”、文责自负,不求全书等齐划一、禁锢思想。所以本书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系列整体,分别看每卷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各自的特点。我们愿意抛砖引玉,期望他人做得更好。

姜国柱

2007年4月26日

于国防大学

后记

三国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动荡的岁月,诸侯争霸,群雄逐鹿。也正是这个战事频繁的时代,造就了一大批治国理政、带兵打仗的人才俊杰。本书精选这一时期的十三位知名将领,或勇或谋,各有千秋,在撰写时力求将其特色充分反映出来。本书由刘绥虎同志主笔,贾维山、李锴、杨久敏同志分别完成了部分人物的撰写,刘绥虎、贾维山统稿。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历史上及当前已出版的大量有关著作,在此向原作者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所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国魏晋顶级名将/历代顶级名将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绥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50037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3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