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向度”,是指从意识的视角看出的方向与获得的维度。本书所表达的思考,或是与这个意识的向度有关,或是在这个向度上进行的。它们均属于意识哲学的研究领域。但书中并不着意于对思想史上各种类型意识哲学做比较研究,而主要是围绕胡塞尔现象学在意识哲学层面上进行的讨论。内容涵盖了由“意识现象学”引发的方法、背景和相关分析,以及意识现象学视角下的文化和艺术。
图书 | 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意识的向度”,是指从意识的视角看出的方向与获得的维度。本书所表达的思考,或是与这个意识的向度有关,或是在这个向度上进行的。它们均属于意识哲学的研究领域。但书中并不着意于对思想史上各种类型意识哲学做比较研究,而主要是围绕胡塞尔现象学在意识哲学层面上进行的讨论。内容涵盖了由“意识现象学”引发的方法、背景和相关分析,以及意识现象学视角下的文化和艺术。 内容推荐 “意识的向度”,是指从意识的视角看出的方向与获得的维度。本书所表达的思考,或是与这个意识的向度有关,或是在这个向度上进行的。它们均属于意识哲学的研究领域。但书中并不着意于对思想史上各种类型意识哲学做比较研究,而主要是围绕胡塞尔现象学在意识哲学层面上进行的讨论。内容涵盖了由“意识现象学”引发的方法、背景和相关分析,以及意识现象学视角下的文化和艺术。 意识是了解人性的基础,因为人类的一切心智活动都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而且由于意识活动构造出了世界万物、天地人神,因此意识也是理解与人相关的各类事物的一个角度。明察意识的本质结构,看清其真正所是,最终会导致人性的自觉与自我负责。意识现象学充分彰显着一个时代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构与回答。 目录 引 子 绪论 埃德蒙德·胡塞尔与意识现象学 一 面对实事本身的态度与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二 心理主义初衷与心理主义批判 三 本质直观与意向性描述分析 四 纯粹现象学与超越论还原 五 超越论自我论与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六 生活世界与欧洲科学的危机 七 当今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现状 方法篇 意识现象学的基本方法 ——通向超越论本质现象学之路 一 本质还原的方法 (一)本质变更法的初步过程 (二)本质变更法的深入 (三)本质变更的概括说明 (四)变更与变化、本质直观与经验一般化的区别 (五)本质变更法的诸因素 二 超越论还原的方法 (一)意向心理学的道路 (二)笛卡尔的道路 (三)康德的道路 三 两个还原的关系和科学总体结构 (一)两条通向超越论本质现象学的道路 (二)科学的总体构造设想 1.超越论本质现象学与形而上学 2.超越论本质现象学与本质心理学 3.超越论本质现象学与自然科学 四 两个还原的剩余和超越论本质现象学 (一)现象学的剩余 (二)现象学的各门区域学科 1.时间意识的现象学 2.现象学的本我论和交互主体性的现象学 3.现象学的质料学与意识活动的现象学 以及机能现象学 4.发生现象学 5.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 现象学反思的两难 ——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及其内在根源 “智性直观”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 分析篇 意识现象学的意向分析 一 引 论 二 意向分析之一:主体的自识 三 意向分析之二:主体间的互识 四 意向分析之三:主体间的共识 五 结束语 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文化篇 交互文化现象学略论 ——关于两种文化问题的讨论 交互文化理解中的“格义”现象 ——一个交互文化史的和现象学的分析 一 历史研究 (一)狭义的格义与广义的格义 (二)关于格义的特征规定 二 现象学分析 (一)关于格义的现象学分析之可能 (二)格义作为类比 (三)格义作为共现 三 结束语 艺术篇 图像意识的现象学 一 图像意识中的三种客体 二 图像意识中的三种立义 三 图像事物和图像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 相应立义之间的关系 四 图像客体与图像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 相应立义之间的关系 五 结束语:第三只眼与精神图像 艺术直观与理念直观的“纯粹性” 背景篇 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与休谟的信仰概念 康德哲学中“认之为真”概念分析 一 认之为真 二 意见与知识 三 信仰 四 道德信仰——最狭窄和最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五 物自体——一个知识事物还是一个信仰事物 六 休谟、康德、胡塞尔和世界信仰问题 分析哲学的方法 一 概论——分析哲学作为纯粹的方法 (一)分析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分析哲学的理论背景 (三)分析哲学的方法特征 (四)对分析哲学运动的界定 二 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的思维趋向和发展 (一)摩尔的分析哲学思想特征 (二)罗素的分析哲学思想特征 (三)卡尔纳普的分析哲学思想特征 (四)赖尔的分析哲学思想特征 (五)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思想特征 三 分析哲学的方法论共性 四 结束语 牟宗三与现象学 一 牟宗三与胡塞尔 二 牟宗三与海德格尔 三 牟宗三与舍勒 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从意识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 一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是对早期唯我论的克服吗? 二 在私人语言与唯我论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关系 三 私人语言是否可能 四 私人感觉或私人经验是否可能 五 结语 现象学与逻辑学 一 引论 二 胡塞尔所理解的现象学与逻辑学关系 三 芬克和德里达所涉及的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四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现象学(存在论)与逻辑学的关系 五 结语 Transzendental:含义与中译 一 引言 二 康德的transzendental概念 三 谢林的transzendental概念 四 胡塞尔的transzendental概念 五 结语 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 ——对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争论的追思 一 引论 二 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的冲突 三 本质直观:方法论的差异 四 立场的分歧: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 五 感想与结论 结 语 二十世纪:一个过渡的时代 ——从现象学的角度回顾本世纪的两个哲学问题 一 引言 二 现象学与本我中心主义 三 现象学与理性中心主义 四 结语 附 录 征引与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后 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倪梁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2492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10 |
出版时间 | 2007-07-01 |
首版时间 | 2007-07-01 |
印刷时间 | 2007-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089 |
丛书名 | |
印张 | 2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4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