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下大道(道德经中的哲学与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印度暨泰戈尔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奥修经典著作中国大陆首次出版。全面展现奥修对于老子道德经的诠释与解读,集中体现奥修对宇宙、人生、生命的思考与感悟,精彩呈现一位印度智者与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没有疆界,智慧的激情碰撞,文明的和谐沟通。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人们最需要的教训。

内容推荐

《道德经》蓄藏着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据我的估计,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啻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抑且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尽我所知,老子是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惟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文化色彩。

中国人心目中之幸福,所以非为施展各人之所长,像希腊人之思想,而为享乐此简朴田野的生活而能和谐地与世无忤。

当一个人扮演过尽责的好父亲后,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奥妙的知识领域里,对宇宙的神秘和美丽、生与死的意义、内在灵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究竟能体会多少?或许没有人能说出他确切的感受;但在《道德经》里,却把这些领受都泄露出来了。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人们最需要的教训。

目录

代序 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绝对的道

第二章 甘于平凡

第三章 道的特性

第四章 空的境界

第五章 自负的危险

第六章 没有意义

第七章 “不存在”的效用

第八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第九章 聪明的老人

第十章 智慧和了解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绝对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绝对的道。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会出现丑(的认知);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会出现恶(的认知)。所以:

有和无在成长中相互依存;难和易在完成中相互依存;

长和短在对比中相互依存;高和低在位置上相互依存;

调和音在和声里相互依存;前和后在伴随中相互依存。

所以圣人处理事情没有行为;讲道不用语言;万物兴起,但他不回避它们;他给予它们生命,但不占有它们;他行动,但不自恃;完成了,但不居功。

因为也不居功,所以那个功无法从他身上拿走。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间,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谈论马哈维亚,我把这当作我的责任的一部分——我的心从来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数学了。他不是一个神秘家,他没有存在的诗意。他是伟大的,开悟的,但是像一个巨大的沙漠;你在他的里面碰不到一个绿洲。然而因为我生下来就是一个耆那教教徒,所以我必须还一些债。我把谈论他作为我的责任,但是我的心不在那里;我只用头脑说话。当我谈论马哈维亚的时候,我像一个局外人。他不在我的里面,我也不在他的里面。

对于摩西和穆罕默德也是一样的。我不想谈论他们,我没有谈论过他们。如果我不是生为一个耆那教徒的话,我也不会谈论马哈维亚。有很多次,我的回教门徒和犹太教门徒到我这里来说:“你为什么不谈谈穆罕默德和摩西昵?”我很难跟他们解释。

有很多次,看着他们的脸,我决定谈一谈;有很多次,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然后我再次延缓了。我的心里没有钟响。那不会是活的——如果我去谈论他们,那肯定是一件死气沉沉的事情。我甚至不觉得我对他们负有责任,就像我对马哈维亚一样。

他们都属于同种类型:他们过于算计了,都是极端主义者;他们漏掉了对立面。他们是单一的音符,不是和声,也不是交响乐。单一的音符有它的美——一种简朴的美——但它是单调的。偶尔听一次还可以,时问长了你就会感到乏味,你会想去停止它。马哈维亚、摩西和穆罕默德的人格就像单一的音符简单,朴素,有时候很美。然而如果我在路上遇到马哈维亚、摩西或者穆罕默德的话,我会表示我的尊敬,然后逃跑。

我谈论克里虚纳。他是多重向度的,是超人,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相对于一个真实的人来说,他显得更像一个神话。他太不寻常了,以至于他不可能待在这个地球上,像那样非凡的人是无法存在的——他们只能作为梦幻存在,神话无非是集体的梦幻。整个人类一直都在梦想着他们……美丽,然而难以置信。我谈论克里虚那,我谈得很高兴,就像一个人在享受一个美丽的故事,以及享受谈论一个美丽的故事,但那不是很有意义,那是一个漫无边际的聊天。

我谈论耶稣基督,我对他有很深的同情。我愿意跟他一起受苦,我愿意在他身边帮他背一会儿十字架。然而我们是平行的,我们不会相遇。他是那么悲伤,那么沉重——他背负着整个人类的痛苦。他不能笑。如果你跟他一起待得太久了,你就会变得悲伤,你就会失去欢笑。有一种忧郁笼罩着他。我很同情他,但是我不打算像他那样。我可以跟他走一程,分享他的负担,但是以后我们就分开了。我们的路是不一样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几乎好得不像是人。

我谈论查拉图斯特拉——谈得很少,但是我爱他,就像一个朋友爱另一个朋友一样。你可以跟他一起笑。他不是一个道德家,也不是一个清教徒;他能享受生命所给予的一切。一个好朋友——你可以永远和他在一起——然而他只是一个朋友而已。友谊是好的,但还不够。

我谈论佛陀——我爱他。多少世纪以来,多少世以来,我一直爱他。他非常美,绝美,美极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不在地球上行走。他在天上飞,没有留下脚印。你无法跟随他,你从来不知道他在哪里。他像一片云。有时候你会碰到他,但那是偶然的。他是那么精纯,以至于他不可能扎根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存在是为了某种更高的天堂。在这一点上,他是片面的。在他里面,世间和天堂不会相遇;他是天堂的,然而世问的部分失去了;他像一团火焰,美丽,但是没有灯油,没有容器,你可以看见那团火焰,然而它在越升越高,地上没有东西把他拉住。我爱他,我从我的心里谈论他,但是,仍然存在一个距离。这种距离永远保留在爱的现象里——你们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可是再怎么近也有一个距离。那是所有爱人的痛苦。

我谈论老子就完全不同了。我和他没有关系,因为即使是关系也需要一个距离。我不爱他,因为你怎么可能爱你自己呢?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就像谈论我自己一样。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为一。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就像在照镜子一样——照出来的是我自己的脸。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完全跟他在一起。即使说“完全跟他在一起”也不真实——我就是他,他就是我。

历史学家怀疑他的存在。我不能怀疑他的存在,因为我怎么可能怀疑我自己的存在呢?我一成为可能的时候,他对我就成为真的了。哪怕历史证明他从来没有存在过,对我来说也不会有什么差别;他肯定存在过,因为我存在着——我就是证据。接下来几天,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不是在谈论别人。我是在谈论自己——就像老子在说话一样,通过另一个名字,另一个namarupa,另一个化身。

老子不像马哈维亚,他根本不是数学的,但是在他的疯狂里面,他还是非常非常逻辑的。他有一个疯狂的逻辑!当我们透过他的那些话时,你就会感觉到它;它并不那么明显、那么清楚。他有他自己的一套逻辑:荒谬的逻辑,悖反的逻辑,一个疯子的逻辑。他会当头棒喝。

即使瞎子也能理解马哈维亚的逻辑,但是要理解老子的逻辑,你必须开慧眼。它是非常微妙的,它不是逻辑学家的普通逻辑——它是一个隐藏的、一个非常微妙的生命逻辑。无论他说什么,在表面上都是荒谬的;然而在深处却活着一个非常伟大的一致性。一个人必须穿透它;一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头脑去理解老子。你可以理解马哈维亚,根本不需要改变你的头脑;就像现在这样,你就可以理解马哈维亚。他还在同一条在线。不管在你前面多远,他或许已经达到目标了,他也在同一条在线、同一条轨道上。

当你试着理解老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在左弯右拐。有时候你看见他朝东走,有时候朝西走,因为他说东就是西,西就是东,它们是一起的,它们是一体的。他相信对立的统。生命就是这样。

所以,老子正是一个生命的发言人。如果生命是荒谬的,老子就是荒谬的;如果生命具有一种荒谬的逻辑,老子对它也有同样的逻辑。老子只是反映生命。他不给它增加任何东西,他不在里面选择;不管它是什么,他都只是接受。

一个佛的灵性很容易看见,非常容易,你不可能错过它,他是那么非凡。然而要看到老子的灵性就困难了。他是那么平凡,就跟你一样。你的悟性必须成长。一个佛从你身边经过——你马上就会认出那是一个超人在经过你。他浑身散发着一种超人的魅力。你很难错过他,几乎不可能错过他。然而老子……他也许是你的邻居。你也许一直都在错过他,因为他太平凡了,他太不平凡地平凡了。那就是它的美。

要变得非凡是很容易的:只要努力,只要提炼,只要培养。那是一种很深的内在训练。你可以变得非常非常地精纯,变成某种完全不属于尘世的东西,然而变得平凡才是真正最不平凡的事情。努力是没有用的——需要不努力。训练是没有用的,方法、手段没有任何用处,只要悟性。要成为一个佛,静心是有用的。要成为一个老子,甚至静心也没有用——只要悟性。只要按照生命本来的样子去领悟它,勇敢地去经验它;不要逃避,不要隐藏,勇敢地面对它,不管它是什么,好的还是坏的,神圣的还是邪恶的,天堂还是地狱。

成为一个老子或者认出一个老子是非常困难的。其实,如果你能认出一个老子的话,你已经是一个老子了。要认出一个佛,你不必成为一个佛,但是要认出老子,你就必须成为一个老子——否则是不可能的。

据说孔子去看过老子。老子是一个老人,孔子比较年轻。老子几乎没有名声,孔子则几乎名满天下。皇帝君王经常传他进宫,有智慧的人也经常向他请教。他是当时中国最有智慧的人,但是渐渐地,他肯定感到他的智慧对别人也许有用,但是他自己并不快乐,他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他已经成为一个专家了,对别人也许有用,但是对他自己没有用。

所以他开始秘密寻找一个能够帮助他的人。一般的聪明人不行,因为他们以前都来向他请教;大学者也不行,他们经常问他关于他们的问题,但是肯定在某一个地方有某一个人可以帮助他生命是浩翰的。他开始试着秘密地寻找。

他派他的门徒出去寻找能够帮助他的人,他们带回一个消息说;有一个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老家伙。老子意味着“老家伙”。这个词不是他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是那么默默无闻的一个人,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生的——他的父亲是谁,或者他的母亲是谁。他活了90岁,但是很少有人见过他,很少,只有那些别具慧眼的人才了解他。他只为极少数的人而存在——这么平凡的一个人,但是他只为极少数人的心智而存在。

听说有一个叫做老家伙的人,孔子就去看他。当他遇到老子的时候,他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的悟性、伟大的理智完整性、伟大的逻辑锐力的人,是一个天才。他可以感觉得出那里有某种东西,但是他抓不住它。模糊地,神秘地,有某种东西;这个人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尽管他看上去绝对地普通。有某种东西被隐藏着,他带着一个宝藏。

孔子问:“你怎么看待道德?你认为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品质?因为他是一个道德家,他认为如果你培养出一个好品质来,那就是最高的成就了。”

老子大笑起来,说:“只有在你不道德的时候,才会出现道德的问题。只有在你没有一点品质的时候,你才会想到品质。有品质的人完全忘了品质存在的事实。有道德的人不知道‘道德’这个词的意思。所以,不要那么愚蠢!不要试图去培养,只要自然。”

那个人具有那么大的能量,以至于孔子开始发抖了。他无法忍受他,他逃跑了。他变得害怕——就像临近深渊一样地害怕。当他回到门徒那里的时候,他们在外面的树底下等着他,门徒们无法相信。这个人去过皇帝那里,去过最大的皇帝那里,他们从来没有看见他紧张过。他在发抖,全身上下冷汗直流。他们无法相信——怎么回事?老子到底对他们的老师做了什么了?他们问他,他说,“等一等,让我镇定一下,这个人很危险。”

关于老子,他对他的门徒说:“我听说过大象这样大的动物,我知道它们是怎么行走的;我听说过藏在海里面的动物,我知道它们是怎么游泳的;我听说过飞出地面几千里的大鸟,我知道它们是怎么飞翔的。但这个人是一条龙,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走路的,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生活的,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飞翔的。永远不要靠近他——他像一个深渊,他像一个死亡。”

这就是师父的定义:师父就像死亡。如果你靠近他,太近了,你就会害怕,你就会发抖。你就会被未知的恐慌占据,好像你快要死了一样。据说孔子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老人。

在某一方面,老子是平凡的。在另一方面,他是最不平凡的人。他不像佛陀那样非凡,他的非凡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他的非凡没有这么明显——那是一个隐藏的宝藏。他不像克里虚那那样神奇,他不做任何奇迹,但他的整个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他走路的方式,他观看的方式,他存在的方式。他的整个存在就是一个奇迹。

他不像耶稣,他可以笑,他可以开怀大笑。据说他是笑着出生的。

小孩一般都是哭着出生的。据说他是笑着出生的。我也觉得那肯定是真的,一个像老子这样的人肯定是笑着出生的。他不像耶稣那么悲伤。他可以笑,他可以大笑,但是在他笑的深处有一种悲伤、有一种慈悲——对你、对整个存在的悲伤。他的笑不是肤浅的。

查拉图斯特拉也笑,但是他的笑不一样,那里面没有悲伤。老子像耶稣一样地悲伤而又不像耶稣一样地悲伤;老子像查拉图斯特拉一样欢笑而又不像查拉图斯特拉一样欢笑。他的悲伤里面有一种欢笑,他的欢笑里面有一种悲伤。他是一种和谐、一部交响曲。

记住……我不是在评论他。我和他之间没有距离。他正在通过我跟你们说话——不同的身体,不同的名字,不同的化身,然而是同样的精神。

现在我们来看经文: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绝对的道。

首先,我要告诉你们一个故事,关于经文是怎么被写下来的,因为那会帮助你们理解。老子活了90岁——其实,除了生活以外,他什么事情也没有做过。他活得很完全。有很多次他的门徒要他写作,但是他总是说:可以说出的道不是绝对的道,可以说出的真理马上就变得不真实。所以他什么也不愿意说,他什么也不愿意写。那么,门徒跟他在一起做什么呢?他们只是跟他在一起。那就是satsang的意思。跟他在一起。他们和他一起生活,他们和他一起活动,他们只是吮吸他的存在。他们试着在靠近他的时候向他打开,他们试着在靠近他的时候不想任何事情;在他身边,他们变得越来越宁静。在那种宁静里面,他会碰触他们,他会来到他们身边,他会敲他们的门。

90年来,他拒绝写任何东西或者说任何东西。这是他的基本态度:真理是不可能被说的,真理是不可能被教的。你一说出关于真理的话,它就不再真实了:正是这个“说”把它篡改了。P1-9

序言

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

林语堂

中国人曾被称为实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他的特性的罗曼斯的一面;这一面或许比现实的一面还要深刻,且随处流露于他们的热烈的个性,他们的爱好自由,以及他们的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一点常使外国旁观者为之迷惑而不解。照我想来,这是中国人民之不可限量的重要特性。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要知道道教之创造中华民族精神倒是先于孔子,再看他怎样经由民族心理的响应而与解释鬼神世界者结合同盟。老子本身与“长生不老”之药毫无关系,也不涉于后世道教的种种符箓巫术。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论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因为人民所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作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人民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皮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从彻头彻尾的怀疑主义出发,真知与浪漫的逃世而重返自然相距一步之差。据史传说:老子本为周守藏室史,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一去不复返。又据《庄子》上的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从此以后,道家哲学常与遁世绝俗,幽隐山林,陶性养生之思想不可分离。从这点上,吾们摄取了中国文化上最迷人的特性即田野风的生活、艺术、与文学。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老子对于这个逃世幽隐的思想该负多少责任?殊遽难下肯定之答复。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中国尼采”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据我的估计,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啻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抑且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日:“……不敢为天下先。”它的理由至为简单,盖如是则不受人之注目,故不受人之攻击,因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又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尽我所知,老子是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惟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文化色彩。

中国人心目中之幸福,所以非为施展各人之所长,像希腊人之思想,而为享乐此简朴田野的生活而能和谐地与世无忤。

当一个人扮演过尽责的好父亲后,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奥妙的知识领域里,对宇宙的神秘和美丽、生与死的意义、内在灵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究竟能体会多少?或许没有人能说出他确切的感受;但在《道德经》里,却把这些领受都泄露出来了。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人们最需要的教训。

后记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一个非常独特的经验……奥修。在我这个试图将奥修介绍给你们的当中,请你们稍微忍耐一点。

奥修是一股蜕变生命的能量,透过它,有千千万万人都可以感觉到,他们可以感觉到奥修的“在”所散发出来的微妙轻风,以及强而有力的暴风。对我而言,读他的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而去听他的晨间演讲那种感觉更是无法形容。

奥修说:我并不是一个哲学家或神学家,而是一个诗人,或是一个说故事的人。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诗意的说故事专家。奥修同时又说:这些话语只是我要去接近你们的一个借口。我真正要告诉你们的,或是给你们的,无法透过语言来传达,但是它却存在于话语与话语之间的空隙。穿透进入那个空隙,那是真相之所在。

我也要暗示你们……叫你们去观照话语与话语之间的空隙——虽然那些话语本身是真知的宝石。

我第一次接触到奥修是透过他的书——一本由他的书信所集合起来的书。我读了那本书之后,我就相信说这个人真的知道。在读过很多很深奥、很厚的,并且常常令人陷入混乱的有关心灵和宗教方面的书,再来读奥修的书,觉得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因为他的说理非常清晰,很容易就可以洞见到我们的困难处境。奥修的话语来自他对生命的体验,他是在跟我们分享这个感知。这整个经验是一种越来越好的成长,我有幸成为它的一部分,心中觉得很感激。奥修是一个很慷慨地去分享、很有爱心的人,他的存在真的是一个稀有的现象。容我再重述一次:它真的是一个稀有的现象。

当他在说下列的话时:“前天晚上,我读到了一则苏菲的故事,我觉得很喜欢它。我在它里面觉得很享受,它的确非常地美,我想将它跟你们分享。”是的,即使只是在阅读他的话语,那个爱和分享也可以被感觉到。

好好地享受这位活的老子反应于古代老子的经典所自然流露出来的话语。那些话语似乎是发生了,它们是超乎形容的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的经验。我相信阅读这些话语将会使你更加醒悟,然而如果能够亲自到印度普那来经验这个第一手的,那又会更好。

奥修说:

老子没有途径,没有途径就是他的途径。没有什么地方要去,你已经在那里了,所以“途径”这个字变得没有意义。如果你要去到某一个地方,那么途径是需要的,而如果你已经在那里了,那么就根本不需要途径。事实上,有一个途径将会是危险的,因为你或许会走入歧途。老子说:那些遵循途径的人将会走入歧途,渐渐、渐渐地,他们将会越走越远离他们自己。其正的求道者无需遵循途径,因为所有的途径都会引导到其它的地方,而真理就在此地。

老子是最终的灵性,超出他之外就没有什么了。就老子而言,第一步就是最后一步,事实上,并没有哪一步是最后一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臣服的途径和意志的途径两者都会把你带到老子开始的点,他们的终点就是老子的起点,他的路是无路之路。

他是最终的话语,超出那个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了。佛陀可以被改善,耶稣可以被改善,蜜拉、马哈维亚、克里虚纳、和柴坦亚,他们都可以被改善,但是老子则不然,你无法改善他,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他不玩那个游戏。打从最开始,他就不是一个参与者。老子不属于形式或范畴的世界,他超越那些玩意几。

他是单纯的,非常单纯,而且可以了解,非常实际——尤其在奥修对这些经典一一加以解读之后。他常常被忽视,因为就规范或规则来讲,他的东西是缺乏结构的,不需要去反对或赞成什么,只要存在就好了。当然,奥修作为一位宗教论者,他的思想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批判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加以甄别和思考,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其思想中的精华。

书评(媒体评论)

奥修给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带来一种眼光,任何人都可以为此感到骄傲,奥修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力量,我要向他顶礼以纪念他给我们的这种力量。

——印度前总理 钱德拉·谢卡尔

我非常高兴,奥修,我们印度的伟大的哲学家,一个以他强有力的哲学在这一生中获得成功的人,知识界很了解他,但是他的思想需要被所有的人进一步地接受。

——印度前总统 吉亚尼·宰尔·辛格

在哲学、艺术和科学的领域里,有一些人是碰巧成了天才人物,而这个世界也很偶然地给了他们荣耀。但奥修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他是一个以他的存在给这个世界、这个国家带来荣耀的人。

——著名女诗人、印度议会上院议员 阿姆瑞塔·伊瑞蒂姆

在任何领域里,奥修都是一流的。在这种文化方面,奥修的思想早已成为国家的瑰宝,而且已经登上国际舞台。

——印度著名电影音乐导演、作曲家 卡尔亚吉

奥修是这个时代伟大的智者,他用现代的语言毫无任何偏见地给我们传递了整个世界的知识。

——印度安得拉邦邦长 克瑞什卡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下大道(道德经中的哲学与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印)奥修
译者 谦达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0370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