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外战争传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世界军事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重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决定苏联的生死存亡乃至人类命运的大决战。它的胜利,不仅是苏联卫国战争而且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特别是大量新解密档案材料的依据,以一篇篇斗智斗勇故事的形式,以鲜活的形象和生动、通俗、朴实的语言,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多层次地再现了这一战略性重大战役的面貌。

该书是一部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开阔眼界、增强国防观念、增长军事知识和启迪谋略思想的好教材。

内容推荐

本书的传奇故事中,主要记述广大军民为谋求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既有统帅、名将的高超谋略、英明决策和指挥艺术,又有广大官兵的英勇善战、不怕流血牺牲和积极的献计献策;既有用兵如神、出奇制胜的成功经验,又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失败教训;既有集中兵力、以众击寡的常规韬略,又有以弱制强、以少胜多的制胜方略;既有屡败屡战、关键一仗取胜而决定战争命运的经验,又有连打胜仗、关键一仗败北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教训;既有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经验,又有忘战必危、亡国亡军的教训等等。这些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事迹感人、引人人胜的传奇故事,由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描述,通俗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整理成书,奉献给读者。这对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增长军事知识,启迪谋略能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意识和爱军尚武思想,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书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

目录

斯大林格勒会战概况

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夕

斯大林格勒岌岌可危

战火纷飞的1942年8月23日

朱可夫大将临危受命前赴斯大林格勒地域

斯大林格勒鏖战急

苦战1号火车站

激战“1月9日”广场

马玛耶夫岗的鏖战

斯大林运筹帷幄大反攻

苏军大反攻

苏军彻底围歼军重兵集团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与获胜的原因

军民齐奋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共青团员

马丁炉等阵地上的激烈战斗

两对父子游击队员的传奇故事

蓝色的近卫军步兵

德军某部投降纪实

卓有贡献的侦察员

苏军某团首次战斗洗礼

炮兵进攻显神威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邮电工作者

“一切为前线胜利”的英雄“街垒”厂

共青团员战地生活片断

试读章节

莫斯科保卫战之后,1942年三、四月间,随着雨季泥泞季节的到来,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地沉寂下来。当时苏军急需休整,而自苏德开战10个月以来,在莫斯科附近首次遭到迎头痛击的德军更是精疲力竭。与此同时,双方都在厉兵秣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

虽然苏联的军工生产在1942年春季已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是西部国土沦陷后,它的工业产品减少了1/3,耕地面积减少了47%,牲畜头数减少了50%,而且燃料、电力不足,铁路运输紧张,人力缺乏。当时苏军尚没有全面反攻的能力。

至1942年5月,苏军作战部队共510万人(海军和国土防空军除外),坦克约3900辆,火炮、迫击炮44900门,作战飞机2200多架。此外,其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共有各类战舰140艘。德国纠集到苏德战场的兵力(包括芬、罗、匈、意等国军队)总计近620万人,坦克3229辆,火炮和迫击炮56941门,作战飞机3395架。双方力量对比,基本上势均力敌,总的看,优势略在德国方面。德军在兵员、飞机、火炮方面略占优势,苏军的坦克和战舰占优势。

德军在莫斯科附近惨败后,已无力在苏德战场发动全线进攻,被迫将兵力集中于战线的南翼,以发动局部攻势。其战略目标是,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的运输线,进而控制高加索油田,主力部队越过伏尔加河北上,从东南方向迂回包围莫斯科,最后攻而取之。可见,攻占斯大林格勒是实现该战略目标的最关键的步骤。

斯大林格勒(苏联解体后改称伏尔加格勒)战前人口约60万,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千米处,是苏联位于欧洲部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铁路和内河运输枢纽,欧亚两洲的咽喉,也是苏联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以西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1941年乌克兰被德军占领后,斯大林格勒便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区域的惟一交通线的咽喉,战略地位更趋重要。希特勒早在1941年11月就已考虑要攻占这个伏尔加河上的工业和内河航运中心。这个设想与天气许可时南进高加索,夺取迈科普格罗兹尼油田的计划相连接。1941年11月13日,在奥尔河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德国国防军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向配属南方集团军群的各集团军司令官传达了这些方案。希特勒坚持认为,对苏战争不应单纯基于军事战略来考虑,而要根据政治、思想和经济诸因素来估量。将军们不得不作了让步。希特勒急不可耐地要打击“政敌”的意识形态和军事、经济中心。对他来说,首要目标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其次是拥有丰富的农业、煤、矿石和石油资源的苏联南部和高加索地区。希特勒这种基于意识形态角度的考虑与德军参谋总部的想法发生了冲突,因为德军参谋总部是沿着传统的从政治到军事战略的路线来考虑问题的,把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作为主要目标。1941年12月德军在莫斯科附近惨败后,要在全线发起进攻已不可能,只能发动局部攻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当针对莫斯科。然而,他的建议对希特勒已不再有多大份量。在考虑向伏尔加河全面推进时,还有希望攻克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萨拉托夫。然而,对于希特勒,最重要的目标是夺取高加索油田,因为这会减轻德国过度紧张的燃料形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于1942年4月5日发布了第41号训令。训令中列举了两大战略目标:在北方,最终要占领被围的列宁格勒,建立与德国盟国芬兰的陆上联系;在南方,突进高加索。南方的这个攻势计划分四个阶段展开。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拟突破顿河上的沃罗涅日。第6集团军前出到哈尔科夫以西,并与沿顿河南下围歼苏军的第4坦克集团军配合,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尔后,隶属B集团军群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配合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合围斯大林格勒。B集团军群沿顿河向东南推进,A集团军群从塔甘罗格一阿尔捷莫夫斯克以东地区越过下顿涅茨河向东北方向突进。夏季攻势的第4阶段是南进高加索。担任整个攻势主力的是南方集团军群。

希特勒及其亲信希望,一旦德军在苏联南方得手,就将在其他战略方向上实施突击,并重新对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发起进攻。在莫斯科战略方向上,1942年德军只准备实施局部进攻战役,粉碎楔入其防御纵深的苏军,从而改善德军的战役态势,吸引苏军统帅部对德军准备实施主要突击的南部战略方向的注意力。希特勒统帅部妄图夺取高加索和伏尔加河地区,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阿斯特拉罕,从而创造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加以消灭的条件。

P5-7

序言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兴亡的大问题。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国防教育都很重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把国防教育列为“实现坚决抗战的办法”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要在全国人民中间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号召大家“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江泽民同志对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深刻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他还强调“越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越要宣传国防建设的意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增强人民的国防观念”。

为加强和普及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和军事科技素质,201年4月28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和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在有关课程中安排专门的国防教育内容,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规定,配合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素质,我们与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特约军事科学院的十几位专家,编写了这套《中外战争传奇》丛书,陆续向全国发行。

这套丛书,是根据目前我国初中、高中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中提到的若干战争、战役,从中选择了一些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内容编写而成的。

这套丛书,在编写上有它自己的特色,即立意新颖,构思巧妙,选材精当,内容真实,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俗,形式独特。每本书都以故事命题,由三四十个故事构成,人物和事件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约13万字。每本书在前面都有一个内容提要,使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一场战争或一个战役的全貌。

在这套丛书的传奇故事中,主要是记述广大军民为谋求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既有统帅、名将的高超谋略、英明决策和指挥艺术,又有广大官兵的英勇善战、不怕流血牺牲和积极的精神;既有用兵如神、出奇制胜的成功经验,又有一着棋不慎、满盘皆输的失败教训;既有集中兵力、以众击寡的常规韬略,又有以弱制强、以少胜多的制胜方略;既有屡战屡败、关键一仗取胜而决定战争命运的经验,又有连打胜仗、关键一仗败北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教训;既有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经验,又有忘战必危、亡国亡军的教训等。这些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事迹感人、引人人胜的传奇故事,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描述,通俗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整理成书,奉献给读者。这对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增长军事知识,启迪谋略能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意识和爱军尚武思想,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对国防教育的需求了解不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专家、学者及时提出批评、指正,以利我们在后续工作中改进。

林仁华张辉灿

2004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外战争传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仁华//张辉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64711
开本 32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9
出版时间 2004-08-01
首版时间 2004-08-01
印刷时间 200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52-49
丛书名
印张 5.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8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