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跟李世民学管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时代。我们期待人才,我们呼唤伟人。曾经的辉煌,可以作为榜样。李世民好以史为鉴,现在他自己被写进历史,被后人记住,也成了一面镜子。以李世民为鉴,向他学习领导艺术,便是本书的初衷。尽管见识浅薄,也希望能对读者展示李世民的一个侧影,得到些许启发。

内容推荐

真正的伟人,不是欺世盗名的那种,不是惺惺作态的那种,也不是虚有其表的那种。伟人不是碌碌草芥可以讥风或赞美的,伟人就是伟人。他成就大业,书写历史,在苍茫大地上明亮地划过,留下炫目的痕迹。后人赞扬几句,感叹一声,苍白而又无力。李世民是一位马上得来天下的皇帝,却深得治国之法。

由于取得权位的不正当,以及目睹中国非常短命的王朝隋朝的败亡,这一切让李世民比中国任何一个帝王都更加戒慎恐惧、谨慎小心。也促使他谨慎使用权力、发挥领导职能,以市场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心为政。

他的治国之道,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总结:“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这十六字的领导真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盛世——贞观之治。

太宗好以史为鉴,现在他自己被写进历史,被后人记住,也成了一面镜子。以太宗为鉴,向他学习领导艺术,便是本书的初衷。尽管见识浅薄,也希望能对读者展示太宗的一个侧影,得到些许启发。

目录

上篇 塑己——真正的人才是智商、情商、胆商均具备的人

第[壹]章 智商

 1.高屋建瓴:集权统治,废除分封制

 2.文武全才:领导者是君才、将才、帅才、人才

 3.身怀绝技:夺取皇位的最坚实基础

 4.未雨绸缪:夺天下要武将,治天下需文臣

 5.驾驭形势:晓以利害,顺坡下驴

 6.以德化民: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7.不求虚名: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定

第[贰]章 情商

 1.直面批评:讳疾忌医的结果是病人膏盲

 2.居安思危: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

 3.从谏如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4.以身作则:法律不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

 5.慷慨豪迈:以慷慨来结交人才

 6.节俭克己:贪图逸乐是天下祸乱之本

 7.忧患意识:安乐的时候不要忘记悲苦

 8.倒拍马屁:小恩小惠更能打动人心

第[叁]章 胆商

 1.唯勇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

 2.决策谨慎:谨慎才能保证收益最大化

 3.当退则退:以退为进,行之久远

 4.身先士卒:作好表率,让部下口服心服

 5.无惧大敌:大敌当前更应临危不乱

中篇 驭人——加之以威,使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之以义

第[肆]章 识人

 1.慧眼识人:做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

 2.但问贤否:不拘一格录用人才

 3.唯忠为上:时刻教化臣子尽忠守节

 4.求贤若渴:广开才路,网罗贤能之士

 5.无偏无私:杜绝君臣之间的猜忌

 6.宁缺毋滥:英才干将可以一当百

 7.知人善任:弃人所短,取人所长

 8.亲贤远佞:远小人应防微杜渐

 9.人无完人:精兵良将,精益求精

第[伍]章 服人

 1.威严服众:法正则国安,威严则众服

 2.礼法相合: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

 3.抚民以静:与民休息,不夺农时

 4.宽严适度:过宽失礼数,过严失人心

 5.不徇私情:治天下不可偏于一府恩泽

 6.体恤下情: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7.执法公正:不以亲疏贵贱而不同

 8.恩威并施:威是严格、责备;恩是温和、奖励

 9.光明磊落:杜绝作奸犯科的阴谋诡计

第[陆]章 驯人

 1.诚心用人:诚信是用人的最基本原则

 2.真心相待:给予是获取的关提

 3.一视同仁:不搞“华夷之辨”

 4.不计前嫌:站队站错了,站过来就是了

 5.随提随免:根据实际能力降职或提拔

 6.上行下效:上级爱才,下级便会争相荐才

 7.以信为赏:收买君子必以信任与义气

 8.惜才如金:感动臣下,使其誓死相随

 9.令臣敢谏:直谏是处危境而护主上

第[柒]章 配人

 1.分权而治:分散朝臣权力,防止专权弄位

 2.不避所亲: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各用所长:容纳下属的缺点及不足

 4.赏罚严明:建立审查监督制度,保证吏治清明

 5.选拔有制:健全科举制,保留门荫制

 6.用人之长:因贤任命,各有所用

下篇 控势——勇者以勇问鼎,智者用智控势

第[捌]章 预算

 1.顺应时代:创业难,守业更难

 2.大德掩眚:不因小错误而抹杀大功绩

 3.秣马厉兵:举事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以静制动:隐藏真实意图以保全性命

 5.精兵简政:给臃肿的机构减减肥

 6.提高效率:分工明确,优化官员的工作程序

 7.偃武修文: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乎

第[玖]章 预演

 1.先下手为强:万事俱备,自谋东风

 2.当仁不让:有才能就不要甘于埋没

 3.巧借外力:观鹬蚌相争,收渔人之功

 4.采别院花:大胆接纳外邦文化

 5.和战为统:推行和亲、团结、德化的民族政策

 6.主动出击:主动为“王”,被动为“寇”

第[拾]章 预牵

 1.兵不厌诈:虚张声势以吓退敌人

 2.互抑互制:让各大利益集团互相制约

 3.及早筹划:早立继任,教授为君之道

 4.善用兵道:战略战术是胜败的关键

 5.稳定局势:站稳脚跟再谋进一步发展

 6.无法不立:威刑严法或慎刑宽法需因时而变

附录 李世民晚年的经验教训

 1.听信妖僧谗言,枉送性命

 2.亲征高丽,不听臣下劝阻

 3.三征高丽,社会动荡不安

 4.居功自傲,喜怒无常

 5.动则猜忌,不肯采纳别人意见

 6.正视自己,把得失留给后世

试读章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不争的事实。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靠的就是一个“勇”字。行军作战讲究气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气势从何而来?从勇申来。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还在少年时,就已经对军事形成了一系列的看法,并能将兵法中的道理和自己对军事的领悟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解雁门之围的战役及次年太原镇压甄翟儿农民起义军的两次战事中,李世民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天才的军事构思。

大业十一年八月,隋炀帝杨广巡视北方边塞,遭到由始毕可汗率领的突厥数十万骑兵的袭击,被困雁门关。虽然隋炀帝在历史上是以昏庸无道出了名的,但这位有着“杀兄弑父”以阴谋夺得皇位继承权的皇帝也并非无能之辈。面对数十万胡兵把雁门关围得滴水不漏的险恶形势,隋炀帝亲自抚慰将士,许之以高官厚禄,将士踊跃,昼夜抗战,依据坚固的城池以挫败对方的锐气,并且征召四方军队前来支援。突厥久攻不下。后世的史书贬诋杨广,说他此时“人急智生”,把诏书绑在木头上,投入汾河水中,诏书顺着河水南下,最终将命令送至目的地,迎来了后援。

这时的李世民已应募入伍,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他向云定兴献计说:“突厥始毕这帮狗贼,敢举兵围天子,他们准备不足,仓促起兵,我国的士兵一时之间不能赶赴前线支援皇上,其实他们未必有胆和我国正面交锋。如果我军马上赶去,白日多置旌旗,连绵数十里,夜里四面擂鼓,远近相应,胡虏一定会误以为我军大批人马已到,必会闻风而逃。否则的话,敌众我寡,两军对垒,我军肯定不能取胜。”云定兴将军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

也就在同时,隋炀帝派间谍去向嫁至突厥和亲的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骗始毕可汗说:“我这儿情况紧急。”隋朝的各路援军此时也已经赶到忻口,始毕可汗下令撤兵,这样便解了雁门之围。这是李世民第一次在正式战役中提出“疑兵计”,而这一兵计又得益于他早年常读的《孙子兵法》。“疑兵计”成为李世民多次运用的军事计谋之一,自此而始。

在大历十一年的时候,上谷农民魏刀儿揭竿而起,率众起义。在北连突厥,南至燕赵一带,分布着魏刀儿手下十余万弟兄。魏刀儿这个人,绰号“历山飞”,震惊朝野。大历十二年,魏刀儿手下别将甄翟儿率10万大军攻打太原,打死隋将潘长文。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受命前往征讨,在西河郡永安县雀鼠谷和甄翟儿发生了遭遇战。当时,李渊所率兵马只不过五六千人,而甄翟儿的部众却多达二万余人。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是没有,如赤壁鏖兵,孙刘联军以3万人马战胜曹兵80万,千古之后还为人们所称道。究其原因,曹军虽然众多,却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加上连番中计,大意轻敌,怎么可能不败呢?淝水东晋军以寡敌众,破了前秦苻坚“投鞭塞流”的大军,究其原因,若不是“东山谢安石”名头太响,前秦军对他心存忌惮,加上有人在后大叫“秦兵败了”,又怎能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而此时,李渊与甄翟儿两军不期而遇,双方均无准备,仓促间难以布置什么奇谋,看来只能凭实力一决雌雄,但五六千人又怎打得过二万余人,一个胜四个,万无此理。然而,李渊却胜了。

当李渊的部众遭遇到敌人时,见敌兵数倍于己,不禁面有惧色。这时李渊笑着对手下的将领和士兵说:“敌兵虽多,却是乌合之众。若和对方斗力,当然没有把握,但若是智取,打败他们并不困难。大家不用怕,也不用愁,我是愁他们不和我们打,只要他们敢打,必破之。”一会儿敌众齐来,连绵十余里,李渊把手下部众分为两阵,中间大阵是老弱残兵,多树旗帜,把辎重安排在他们后面,辎重的后面又再安排旌旗鼓角,虚张声势。又将手下数十骑精兵分为左右两队结成小阵,先命部将王威领大阵在前。甄翟儿的手下见了,误以为主将李渊在大阵之中,于是率精锐部队来攻取王威。老弱残兵一哄而散,露出辎重财物,甄军部众见了都下马来抢,这时李渊和李世民领小阵左右二队骑兵大呼向前,夹在两边张弓射之。敌兵遭到突袭立时大乱。这时李渊命三军齐至,乘敌兵自乱阵脚之机,大杀大砍,以一当十。这场遭遇战李渊战而胜之,俘虏敌兵上万人。

在这里,李渊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李世民在前面提出的“疑兵计”极为相似。或者这是李渊父子精通的战术之一,李世民的“疑兵计”显然出于李渊所传,属家传“回马枪”一类的压箱底杀法;又或者这种紧急措施是李世民所献的计策。到底如何已不可考证。关于这一战,《资治通鉴》上没有详细记载,而《旧唐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唐太宗率领轻骑兵突围前进,用弓箭去射敌兵,所向无敌。正赶上步兵来到,高祖与太宗又奋力追击,终于大败敌军。”在这一战中,李世民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善于使用骑兵的战术却是可以肯定的。

此时,李世民的军事思想与政治思想已渐趋成熟。镇压了甄翟儿起义军之后,李渊镇守晋阳,李世民对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开始有了一个伟大的构想——欲安定天下,必须取代隋朝自己建立政权。因为他已经领悟到,天下未安以前,农民起义是不会停止的,单凭镇压也是镇压不过来的,而要想让人民不造反,就要给人民活路。他开始“散财结客”,拉拢人才,做起兵的必要准备。

这时王威和高君雅看出李渊父子的图谋,便暗中策划晋祠祈雨大会,想把李渊诱至晋祠加以杀害。然而此计却被出入于王、高两家的晋阳乡长刘世龙识破,及时报告了李渊父子。李渊父子与刘文静讨论对策以后,决定先发制人,立刻起兵。

五月登癸夜,李世民率一队亲兵在晋阳宫外设下埋伏。次日清晨,刘文静引来开阳司马刘政,授意他在李渊和王威、高君雅同坐晋阳宫视事时,假称有密状,诬陷王威和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人寇。这时哪还容二人分辩,刘文静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在外的长孙顺德等人蜂拥而出,将王威和高君雅拿下。天公作美,事出巧合,过了两天果然有2万突厥兵人寇晋阳。李渊击退突厥以后,就名正言顺地将王威和高君雅杀了。这就是所谓的晋阳宫事变。随后,李渊和李世民就公开起兵了。只可怜王威和高君雅尽忠隋朝,却糊里糊涂地做了刀下鬼,死后尚为晋阳人所唾骂。

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李渊老成持重,慎之又慎;李世民积极进取,敢作敢为。《旧唐书》等一些历史典籍借此大书特书,将起兵的功劳全部归之于李世民,认为李渊只不过是听从李世民的安排,做了傀儡领袖罢了。事实上,李渊固然因谨慎而引来一些麻烦,但他策划周密,瞻前顾后,做事稳妥,确保了起兵后不至于重蹈此前起兵反隋被扑灭的杨玄感的覆辙;李世民虽然思想尚嫌单纯,行事有些冲动,但他能够突破父亲李渊的思想意图,锐意进取,帮助李渊解决了起兵路上的一些困难。公允地说,父子二人在这次兵变之中是相辅相成的,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

晋阳起兵后,李渊以四子李元吉为太原郡守,留守晋阳宫,集甲士30万,沿汾河谷进军。途中的第一个战役,发生于西河。李世民奉命率兵攻取西河,抓住了西河都丞高德儒。他怒斥这个贪官的恶行,说高德儒:“你指野鸟为鸾,欺君罔上,骗得高官厚禄,我兴起义兵,就是为了杀尽此等人。”杀了高德儒之后,他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安抚远近士民各复本业,自然使得当地民心大悦。西河大捷,往返仅用了9天时间,李渊闻讯大喜:“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西河之战表现了李世民的用兵才能,以正义之师攻城略地,只讨贪官,不扰百姓,自然赢得了人心。

进兵至贾相堡,在离霍邑还有五十余里的地方,李渊进军的路线受阻。隋朝的代王杨侑遣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屯于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屯河东。加上阴雨连绵,粮草匮乏,北联突厥的刘文静尚未返回,又传刘武周借李渊精兵齐出之机袭击晋阳,李渊便有回兵救晋阳以保根本之心。此时李世民提出异议,说:“如今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遍野都是要收割的粮食。宋老生轻浮急躁,不值得怕他,一战就可以打败他;刘武周与突厥外表和睦,内心其实互相忌惮,虽然觊觎太原,又怎能把他的根本马邑完全放弃。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我们根本不用害怕他。我军以正义兴师,应该奋不顾身以救天下苍生,争取先人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天下。如今遇到小小阻碍,便班师回去,恐怕部下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军心从此离散。还守晋阳一地,我们也不过成了刘武周那样的贼罢了,还能够自我保全吗?”李建成也赞成李世民的这番见解,可李渊此时却听不进去,坚持下令班师。李渊入睡以后,李世民在李渊帐外大哭,李渊惊醒,叫李世民进来,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说:“如果我们勇往直前,肯定能打胜,如今后退则一哄而散,敌兵趁机追杀,弹指间我们就成了刀下亡魂,我怎能不悲痛呢?”李渊这时才醒悟,但撤军之令已下,部队也在回军途中,李渊感到无法收回成命。李世民说:“右军尚自严阵以待,没有出发,左军虽已出发,算来还未去远,让我去追吧。”经李渊同意后,李建成和李元吉连夜快马加鞭,将左军全部追了回来,避免了一场大错。P62-67

序言

真正的伟人,不是欺世盗名、惺惺作态的那种,也不是虚有其表的那种。伟人不是碌碌草芥可以讥讽或赞美的,伟人就是伟人。他成就大业,书写历史,在苍茫大地上明亮地划过,留下炫目的痕迹。后人赞扬几句,感叹一声,苍白而又无力。

我不敢妄论历史,因为那无异于螳臂当车,将自己的额头置于刀枪剑戟之下。毛泽东敢指着列祖列宗,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因为他自己就是伟人,同样在历史上熠熠生辉,而我等只是鄙陋的俗人。杜甫曾经骂那些嘲笑初唐四杰的浅薄书生,说他们“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我牢牢记住了。对于历史和伟人,只能仰望,不可妄评。

而历史是需要记住的。古如果不能为今所用,历史就没有了记录的必要。人类在每个朝代的更替中都喝下孟婆汤,把曾经酸甜苦辣的记忆删除、格式化,在浑浑噩噩的摸爬滚打中重新开始。如果那样,我们的生活会简单很多,也蒙昧很多,说不定今天还在森林里安然觅食。

我们毕竟不是猿猴,我们要发展、进步,我们要领导万物。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便是无价的珍宝。孔子编《春秋》,为了“寓褒贬,别善恶”;司马迁著《史记》,为了“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李大钊认为:“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的自己……在历史中寻找人生、寻找世界、寻找自己的兴趣。”这便是读史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时代。我们期待人才,我们呼唤伟人。曾经的辉煌,可以作为榜样。李世民好以史为鉴,现在他自己被写进历史,被后人记住,也成了一面镜子。以李世民为鉴,向他学习领导艺术,便是本书的初衷。尽管见识浅薄,也希望能对读者展示李世民的一个侧影,得到些许启发。

对于李世民,杜甫在《重经昭陵》一诗申写道:“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在这首诗中,杜甫对李世民的一生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在千军万马申,他单骑冲入敌阵,从阵前直贯阵后;面对迎面冲来的猛兽,随从惊慌不已,他却从容地一剑击毙;他一次次为失去股肱而痛哭,一次次在梦中与故去的大臣重逢;他深入村庄地头对百姓嘘寒问暖,生吃了残害庄稼的蝗虫;他常常宵旰不食,又常常从榻上突然起身处理政事;他求谏若渴,嫉贪如仇。

他帮助父亲建立大唐王朝,在玄武门事变中扫除障碍;他积极练兵,远交近攻,灭掉了称雄百年的突厥汗国;他御驾亲征高丽,又消灭了阻隔丝绸之路的高昌国;他把文成公主送到吐蕃,换来四夷安宁。他是中原百姓的圣上,是南蛮北夷的天可汗。

这位智勇兼备的封建帝王,与其他一些封建帝王相比,具有很多过人之处。与秦始皇相比,贏政焚书坑儒,失之残酷;与汉武帝相比,刘彻穷兵黩武,失之骄横;与魏武帝相比,魏武帝父子欺负汉室孤儿寡母,天下得来并不英雄;与隋文帝相比,隋文帝杨坚虽统一中国,却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守业之道;与宋太祖相比,宋太祖赵匡胤对契丹无可奈何,只会窝里横;与明太祖相比,明太祖朱元璋滥杀功臣,寡恩少义,刑罚过重,欠缺仁恕;与康熙相比,康熙玄烨守业之道高则高矣,但不知其能创业否。

这就是伟人李世民!我自知难以描摹伟人的全貌,还是战兢战兢拿起笔来,约略形容。

诚惶诚恐,汗颜涔涔,但求智者指点。

是为序。

编者  2008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跟李世民学管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强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4394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49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