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首都中国(迁都与中国历史大动脉的流向)
内容
编辑推荐

打开中国政区地图,最耀目的都城:北京。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最显眼的都城:西安、北京。

有太多太多的“首都”在落满历史尘埃的故纸堆里偏偏被遗忘,被掩埋……

辽阔的中华大地,曾有几百座城市做过都城。

迁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根红线,无数中国历史的隐秘都可通过这根红线窥视出来:中国政治的诡谲、军事的机心、经济的跌宕、文化的瑰丽、社会的纷纭、人性的芜杂……

迁都是中国历史剧烈震荡的政治波谱图和晴雨表。

研究迁都,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知自己。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首都』在落满尘埃的故纸堆里被遗忘,被掩埋。

辽阔的中华大地,曾有几百座城市做过首都。每一个『首都』代表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文明,每一个『首都』都是一个文明发展的丰碑。这些首都的文化浸润了整个中国。

迁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根红线,无数中国历史的隐秘都可透过这根红线窥视出来:政治的诡谲、军事的机心、经济的跌宕、文化的瑰丽、社会的纷纭、人性的芜杂……

迁都是中国历史剧烈震荡的政治波普图和晴雨表;从迁都的轨迹申可以破译出中华文明口以长存不息的密码!

目录

导论 我们为什么研究首都与迁都

序章 首都中国:历史动脉的主体流向与国都迁移

世界上迁都最频繁:首都有几何

驿动的神魄:中国人的择都标准与定都学

东进与大十字:中国首都迁变的历史规律

都形览胜:几大名都比较

国都三想:畅想、随想、感想

第一章 迁都!迁都!迁都!

区域差别与首都变迁:从里约热内卢到巴西利亚

政治变革与首都变迁:从波恩到柏林

工业化与首都变迁:日本东京迁都的跨世纪构想

政治冲突与首都变迁:从费城到华盛顿

第二章 日落西河地:夏都变迁

神话和英雄的时代

阳城:中国的“创世纪”

夏邑:夏朝的开国大典

斟■:最早的宫廷政变和太康失国

从斟郡到帝丘:敢问路在何方

少康复国:血泪之路

原·老邱·西河:日落西河

二里头:夏国之都

第三章 黄河卷出龙门路:殷都变迁

先商文化:符号构建的历史

毫都变迁:定鼎中原

盘庚迁殷:商朝历史的转折点

文起八代之衰:殷商都城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双龙戏珠:西周都城

木秀于林:先周灭商之前的变迁

丰镐:西周根基

露天剧场:西周沧桑在丰镐

成周:陪都风采

职能分散:西周两京制研究

第五章 春秋都城的都城春秋

东周洛邑:由陪都升首都

文章 过后:“国人”的“悲剧”

权力金字塔的坍塌:政治上的震荡与融合

万世圣地之初:鲁都曲阜

霸业得兴地:齐都临淄

美酒一杯,吴娃双舞:吴都苏州

钟灵毓秀:越都绍兴

英雄悲歌颂淮阴:宋都商丘

其作始也易:郑都新郑

幽燕初为都:燕都蓟

三分之始祖:晋都新田

楚腰纤细掌中轻:楚都郢

百代雄风之征:秦都雍

春秋定都规则

第六章 诸侯“国都”:战国时代

无义战年代

风云际会:是骡子是马,牵出去遛遛

泱泱乎大风也哉:齐都变迁

走向谷底之路:楚都变迁

有所附则无不重:燕都变迁

天下之咽喉:韩都变迁

悲歌慷慨:赵都变迁

东京初梦:魏都变迁

通向顶峰之路:秦都变迁

第七章 秦时明月:千秋大梦咸阳觉

咸阳:巍巍帝都

秦首都研究

三月大火:咸阳劫难录

战时首都:项羽定都彭城

第八章 天选人择:西汉帝京

双重智谋:刘邦的分封与定都

西汉长安:两个世纪的辉煌

西汉首都研究:三秦文化,光彩照人

第九章 东汉沧桑:无奈的选择

长安的失落:东汉与首都东迁

洛阳:天下第一京

洛阳都市生活点萃

军阀混战时的东汉首都

第十章 三国魏蜀吴:都城故事多

魏都变迁

天府蜀都

辗转吴都

第十一章 多少都城烟雨中:魏晋南北朝时代

两晋帝都:占据人间多少春

前秦长安:乱世中的“桃花源”

盛乐一平城一洛阳:从野蛮到文明

东西二魏:兄弟阋墙

建康: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十六国帝都

第十二章 从平城到洛阳:孝文慕化踞中原

北魏:前期国都

魏孝文帝:漫漫东迁路

南讨谋迁:孝文帝的远见与谋略

千世绝冠魏洛京

第十三章 隋风掠过:三十七年的首都简史

走出乱世:隋的崛起

文帝定都:新帝王新气象

炀帝迁都:为“私”为“公”

第十四章 唐都天泽西望长安

李渊起兵:隋文帝的疏漏

定都长安:长治久安的乞望

则天迁都:神都能容忍龙凤易位吗

安史之乱中的“国都”与晚唐的首都

第十五章 五代十国都城涌

半世风云话汴州

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

锦江春色,玉垒浮云:前蜀政权

歌舞西湖:吴越古都西府城

特殊的洗礼:吴和南唐的首都扬州、南京

南北割据势力之都:太原、江陵、番禺、长沙、福州、建州

第十六章 北宋皇城:天子打坐开封府

黄袍加身:宋朝的建立

清明上河图:宋都汴梁

天下第一都:开封

三十三日“大楚”朝都

第十七章 都魂北旅:辽五京

辽上京:“北京”的故事

辽东京:地域性陪都

辽南京:一个伟大国都的初生

辽中京:宁城的传说

辽西京:西望风云

第十八章 羌管悠悠:金五京的变迁

金上京:四朝帝都

金东京:辽阳岁月

金北京:一段往事

金西京:防御重镇

金南京:南下之门

金中都:完颜亮的杰作

第十九章 西夏帝都:西北大川唱大风

神秘的黑水城

从西京到东京:西夏人的攻守智慧

“人形”结构:西夏都城兴庆府

第二十章 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首都

南下,南下:宋高宗心头的情结

锁定临安:南宋天子永别中原

后庭玉树:临安

第二十一章 马背驮出几首都:元朝研究

草原之都:和林

元上都:开平

元大都·北京·汗八里城

第二十二章 日月洪业:明朝国都的定迁

风雨含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国都”

朱元璋的“天命”:国都龙脉应安在

南下,北上:“燕王”的迁都

陪都南京和兴都安陆

李白成进京与崇祯南迁之议

南明:昙花“国都”

第二十三章 六迁其都:清朝都城录

肇基之地:佛阿拉城

天眷兴京:赫图阿拉

临时国都:界凡·萨尔浒

后金东京:辽阳

后金盛京:沈阳

清陪都:盛京

定鼎之都:北京

政治浪漫主义:清末的迁都风波

清朝迁都的“三律”

第二十四章 历史一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进据中原,还是专意金陵

第二十五章 民国变迁:首都春秋风雨

南京:孙中山心目中的首都

孙袁定都之争:北上还是南下,共和还是帝制

1912年~1928年的北京:封建军阀与政治混战

北伐与定都武汉

二定南京:有名无实的首都

民国首都的北行与西上

还都南京:“王气”在哪里

试读章节

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也可以讲,保持首都地位不变的理由是相似的,而迁都的缘起则各有各的不同。马德里成为西班牙的首都完全是为了体现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威和国王的个人意志。马德里坐落在西班牙中部一个炎热的多尘的高原上,从它出现后600年来,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到1561年,国王腓力二世决定携皇室所有成员对这个小镇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巡查。这一访问永远没有结束:腓力也从未打算结束它,因为他已决定将马德里作为西班牙的新国都。400多年后,在春风拂煦的春日来看此项选择,它似乎是一个令人心怡的决定,但在当时却无多大意义。从地缘上看,马德里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正中部,它没有可通航的河流,这在16世纪是一个严重的不利条件。它甚至没有大教堂,而在一个严格的罗马天主教国家,大教堂是所有城市,特别是首都的“必备设施”。但是,腓力决定把马德里作为他的根据地与新首都,原因很简单,摆摆国王的架子,显示一下国王能够按自己的个人意志办事。

一个人的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个意志就可以决定首都变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首都变迁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止,而且迁都的理由愈加多样化。20世纪中叶以来,有几个大国首都的迁变和迁变的构想证实了这一点。

区域差别与首都变迁:从里约热内卢到巴西利亚

曾几何时,有人主张,中国应迁都西安、兰州。

难道是效仿巴西人,“知难而进”?

都城,在汉语中又称“京华”,意为精华荟萃之地。天下好东西都弄到这里来,以填补天子欲望的黑洞。

好像都城是有索取、抢夺的嫌疑。

但高佩义博士却发明了一条“高氏定律”——“城市聚变引力定律”:城市人口集中的规模扩大会释放一种新的能量,越集中,能量越大,对周围地区影响越深。

还有一条“高氏定律”——“乡村裂变推力定律”:

城市兴起打破旧的乡村格局,促进城市化。

显然,巴西人不知不觉用了这两个“定律”。

这对中国也许会有点启发吧!

巴西首都原为里约热内卢,而巴西利亚在1956年前是只有几户人家居住的荒原,它位于巴西高原中部,离大西洋西海岸600英里。

1956年1月,巴西政府决定在巴西利亚建设新首都。1957年,新首都正式奠基。1960年巴西议会通过决议,正式迁都巴西利亚。1960年4月21日.政府部门由里约热内卢搬迁到新首都巴西利亚。

什么原因使得巴西当时的军政府不惜代价建造新首都呢?

最重要的动因就是为了缩小区域经济的差别,带动巴西中西部经济的腾飞。

巴西长期以来划分为发展程度、经济景象截然不同的两大部分:一个是走进的沿海巴西,这主要是在以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一个是落后的、贫瘠荒凉的内地巴西,包括中西部、北部地区。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巴西的发展状况讲过一句中肯的话:巴西与其讲是一个不发达国家,不如讲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事实正是如此。

东南部是巴西经济的心脏地带,也是巴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东南部的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1%,它的四个州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43%。并占国民收入的65%。其中圣保罗一个州就提供了联邦全部税收的50%,雇用了将近40%的巴西工业劳动力,其生产值占巴西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而与之相反,巴西北部、东北部、中西部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比较落后,这几个地区一直以林业、畜牧业为主,缺乏工业基础,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巴西中西部始终处于国家“经济文明”之外,走在贫困的边缘线上。

为了克服这种不平衡的经济格局,巴西军政府形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开发的发展战略:以某一大城市为一个发展极,带动周围地区的开发。

巴西利亚作为新首都的出现就是发展极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巴西利亚城的兴建及其相应的公路、电力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毫无疑问对中西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样,巴西长期以来要将国家的经济中心进一步移往内地的愿望正逐步实现。在1960年至1980年这20年间,中西部边远地区的人均收入明显的比全国平均收入的增长快得多。巴西利亚人口173.8万(1989年),人均年生产总值已由247美元增加到2241美元。东南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明显缩小了。

巴西利亚在缩小区域经济差别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巴西政府为了缩小区域差别而迁移首都的做法给我们一个启示:

在成熟的地域、成熟的时机,建立一个或几个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呵以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增长极。

1997年3月1日开幕的中同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批准重庆成为直辖市j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它符合经济增长极的理论,必将带动巾同西南部经济的起飞。当然,从增长极的理论看,经济增长点不应是一个,而应当是几个。这样看来,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中国西北的西安、中部的武汉、南部的广州都有成为一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可能。它们可以带动周围三到四个省的经济发展。这样的话,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有了增长极,又有了平衡极。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假设。P42-P44

序言

我们为什么研究首都与迁都

打开中国政区地图,最耀目的都城:北京。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最显眼的都城:西安、北京。

有太多太多的“首都”在落满历史尘埃的故纸堆里偏偏被遗忘,被掩埋……

辽阔的中华大地,曾有几百座城市做过都城。如果你面对一张专门标识历代都城的地图,你不难发现它跟正在下着的围棋一样,每一个“棋子”代表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文明,每一个“棋子”都是一个文明发展的丰碑。就是这些首都的文化浸润了整个中国,迁都的轨迹就是由这些“棋子”连接的。

迁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根红线,无数中国历史的隐秘都可通过这根红线窥视出来:中国政治的诡谲、军事的机心、经济的跌宕、文化的瑰丽、社会的纷纭、人性的芜杂……

迁都是中国历史剧烈震荡的政治波谱图和晴雨表。

中华文明何以长存不息?我们同样可以从迁都的轨迹中破译这个难解的密码。

都城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文明重心。

迁都的轨迹就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文明进程的轨迹。

几乎相同的是每座都城都是选择最佳的地理和资源条件而被确立并充分运用这些条件创造出来的高层次和高水准的文化。如果说城市是世界的荣耀的话,那么,都城便是城市的荣耀。

中国,历史上迁都频繁,其都城星罗棋布地镶嵌于中华大地上,其文化积淀构成了中华文明最有意义的部分。

首都,这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又是一个让人时时心痛、备感惆怅的地方。早在唐代,在长安,就有“京城居大不易”的感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他,把他送到纽约来;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纽约来。”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你爱他,把他送到首都来;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首都来。因为这里是天堂与地狱、文明与野蛮、欢乐与艰辛的结合地。

首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法

首都是什么?这是一个任何人都能回答的问题:“首都是国都呗。”

但是这又是一个很难说明白的问题,首都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恐怕会难倒一大片智者。

《新华词典》(1995年2月版)对“首都”的解释是:“首都即国都。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通常是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稍稍有点具体化了,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便是:“首都一定是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吗?”非也,有很多国家法定的首都并不是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玻利维亚的苏克雷等。

看来,“首都”还有它更深一层的含义。

我们先查阅一下西方“首都”一词的含义。

英文中“首都”一词是“capital”,它有“首位的”、“基本的”、“顶好的”、“一流的”意思,它还有一个人们时常忘记的含义,即“资本”、“资金”,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称为《capital》。

“首都”与“资本”在英文中是一个词,这很有趣,但绝非是偶然的巧合,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西方很多国家,首都首先是经济中心、生产中心、工业中心、资本中心,是资本的聚集地。如阿姆斯特丹就是如此。1296年,阿姆斯特丹正式建市。16世纪,荷兰重要港口安特卫普被西班牙军队攻占,国际商人将巨额资本、健全的商业制度、企业精神、国际性贸易一起带到阿姆斯特丹。1608年这里诞生了第一个股票交易所,1609年又出现了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资本集中、出没的地方。于是,它在1806年成为荷兰王国的首都。

“首都”与“资本”在英文中都是“capital”这个词,至少表明,西方国家早期的首都是从资本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贸易中心中催生出来的。一句话,“首都”更多的是一个生产中心,它有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的“国都”有它的特殊性。它首先是政治中心,在政治中心的基础上成为消费中心,消费又包括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于是,在中国的都城,畸形的生活消费与政治性的文化消费大大发展。都城缺乏自己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消费物(包括粮食、肉类、蔬菜甚至还有文化。不要忘记,京剧是200多年前徽班进京的产物)基本上来自全国各地。国都在经济上完全是依赖型的,它依赖于物资供给,也依赖于政治稳定。在中国的都城,经济从属于政治,从属于政权,从属于皇帝。所以王朝一旦衰落,经济与文化就会崩溃,国都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根基。新的王朝一经建立,就会重新去寻找适合它存在的国都。这就是中国国都一再变迁的真正奥秘。

东西方首都的形成、性质与功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点是无疑的。但作为首都,它们有着许多的共性。这些共性是:

——首都在一定的时期内是某一国家的至少是一个领域的活动中心,可能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交通中心、商业中心中的一个,也可能是这诸多中心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甚至是多个中心的叠合。而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即使是单一中心,这一中心也起着主导作用。若是政治中心的首都,它牵引着国家的政治脉搏;若是经济中心的首都,它控制着国家的经济资源;若是文化中心的首都,它支配着国家的灵魂;若是军事中心的首都,它决定着国家的安危;若是交通中心的首都,它导引着国家的动脉;若是商业中心的首都,它交换着国家的财富。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一个民族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首都总有一种首都的神魄,这种神魄就是一个国家的神魄。说到东京,就知道日本;说到新德里,就会明白印度;讲到马德里,就会知晓西班牙。首都的存在就意味着民族的存在。

——首都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最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地方。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的科技发明、制度创新都是在首都进行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在首都完成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是在首都写出的,郡县制与科举制的构想是在首都产生的。两方的许许多多自然科学发现与发明是在首都进行的,股票交易制度、契约制度、宪法制度、民主制度、银行制度哪一个不是首先出现在首都?首都有着它特有的创造力与创新性。

这样一讲,“首都”的学问大了,再随随便便地讲什么“首都就是国都”之类的话,就显得没学问了。 首都学及其研究对象 首都的历史长度就是国家的历史长度。有了国家,有了王朝,也就有了首都。首都久远的历史长流、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首都学产生的历史、文化条件。

首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的突出地位是首都学产生的现实基础。首都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是“乘数效应”式作用即倍加作用。如首都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市场辐射能力,企业的产品通过首都市场会不知不觉地传递、辐射、渗透到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研究这种作用,可以促进整个同家经济的发展。

建立首都学还有理论的前提。国内外研究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首都变迁,研究首都的未来,研究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教育、商业、外贸、技术、人才等等方面的文章浩如烟海,如北京的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在1989年6月就出版了一本35万字的著作《首都发展战略研究》。这一系列研究需要形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即首都学。

那么,首都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首先,首都学要研究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运行机制。无论是一个国家的首都,还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首都,无论是历史上的首都,还是现实中的首都,它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运行机制。通过研究这些共同的规律和机制,可以使我们找到我们自己国家首都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其次,首都学要研究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整体战略。首都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它是一个很大的系统,需要有系统的观念和整体的思路。首都学就是要在研究首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根据总的趋势,制定出适合首都发展的战略。

首都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精心地培养。

研究迁都,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知自己

迁都是中国历史上一道风景线。这道风景线纵贯于中华文明五千年,横铺于中华大地几万里。 ’

迁都史是一部微缩的、精炼的中国历史。从迁都中可以窥视出中国历史无数的隐秘,可以解读出中国文明长存的密码。

迁都是中华文明东进南下运动的必然结局,同时,每一次大迁都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中华文明起源于西北的黄土高原,先是一步步东进,之后在东进至大海边后再南下。文明重心在不断移动。文明重心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早期首都的不断迁变。首都肩负着文明的重担不断寻找着适合文明生长的经济与自然条件。找到了适宜的气候、土壤、经济基础、人文氛围,文明便勃勃而生;反之,若没有找到这样的条件,文明就会枯萎,就会衰败。

迁都是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研究迁都,可以知晓中国政治的诡谲、军事的机心、经济的跌宕、文化的瑰丽、社会的纷纭、人性的芜杂。中国人的计谋、中国政治的老成、中国社会的早熟与练达,无一例外地烙印在中国的迁都史上。从迁都中我们看出中国人心灵的秘密。

迁都是中国历史剧烈震荡的政治波谱图,是中国政治变迁的晴雨表。中国王朝的变更会导致迁都,皇帝的变更会导致迁都,中国政治的变更会导致迁都。反过来讲,定都又直接影响到政治的变迁。国都选择妥帖,王朝统治者的王位会稳固一些,统治得长久一些;反之,则会危及王朝的稳定与王位的保有。迁都有时是解开政治症结的必要手段,有时是权力再分配的一个方法。

迁都是中国经济在数千年间保持世界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动因。中华文化经济从总体来看是灌溉型经济,是大河经济,是精耕细作型经济。但精耕细作是有极限的,不是无限的。尤其是河流灌溉,是福,亦是祸?几百年的河流灌溉会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首都的不断变动避免了土地肥力下降的局面,而且它总是把精耕细作的工具与技术不失时机地带给新的经济区,使中国经济在南部、东部、中部、西南部也得到发展的主动力。迁都使中国经济总有新的农业增长点与手工业生长点,使中国经济长期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高水准。

研究迁都,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知自己。

后记

历史,总是不停地走向它的正确归宿。命运的天平,时时纠正人类前进上的偏差。

当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在南湖诞生时,中国历史便坚定地迈向了它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瑞金做过苏维埃政权的临时首都,延安做过边区政府的“首府”,最后,百川向东流,万民归北京,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此后几年中,红军利用“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扩大红色区域,发展工农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正式红军已有约10万人,开辟了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

红色风暴席卷了半个中国。

1931年1 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瑞金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圣地。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这个宪法大纲规定了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彻底地将中国从帝国主义压榨下解放出来为目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地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障工农利益,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使劳苦群众脱离资本主义的剥削,走向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既有自己的宪法,也有自己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更有自己的组织体系和运行规则。

这个红色革命政权的“国都”存在了将近3年,即从1931年11月7日起,到1934年10月10日中央下达撤离中央苏区的命令之日止。

从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革命政权就被驮在了马背上,系在了红军的双脚上。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从11月起,党中央进驻瓦窑堡,在这里驻了半年。瓦窑堡一时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1936年6月25日,中央机关先头部队到达保安,7月初,中共中央转移至保安。

在陕北有一条延河,一条深沉的河。她从安塞的深谷大山中走出来,沿途汇集了众多的山溪涧流岩泉,浩浩荡荡向东南奔流,最后归入黄河,加入到震撼中华大地的“黄河大合唱”中。

就在延河奔向黄河的拐弯处,坐落着一个驰名中外的重镇——延安。在过去,她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肤施。

这里地处交通要冲,扼据“秦地锁钥”,秦朝大将蒙恬征匈奴,汉武帝讨朔方,卫青、霍去病、李广击匈奴,韩琦、范仲淹御西夏,均在此屯兵马,操习武艺,以此为出师的起点和桥头堡,以此作为后勤供应基地,以此作为进退转换的驿站。北宋名臣范仲淹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即延安),抗击西夏。在这里,他写下了慷慨雄放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正是靠着延州的特殊位置,北宋扼制住了西夏的进击。

900年后,1937年1月,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从保安迁到延安,延安随之成了中国的第二个革命圣地,成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所在地。

延安,中国革命的又一个“红都”,它持续的时间达11年之久。

1947~1948年,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随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1948~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

北京,中国历史的落脚点和归宿。

北京,曾是华夏文化的北端地带,“一墙之外,逼近大虏”,它背靠南部广阔的汉文化区域,北视北狄,西拒西戎,东抗东夷。

北京,曾是华夏文明的出击站,从这里,中华文明走向全国;北京,又是华夏文明的凝聚场,全国各地的精英文化汇聚于此,在此碰撞、融会。

北京,有北京的优势。历朝都有自己的北京优势论。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都是依据了各自的北京优势说。

当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决定把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从此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人民向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首都中国(迁都与中国历史大动脉的流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辛向阳//倪健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0494
开本 16开
页数 5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6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5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