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处方/毕淑敏心灵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毕淑敏所著的《毕淑敏心灵四书:红处方》是一部灵魂救赎小说。书写了人类和生理上心理上与毒品相博的激烈过程。书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吸毒病人、光怪陆离的离奇事件。人类的灵魂和意志,究竟是不是毒品的对手?本书通过揭示的毒品与吸毒者的真相,给出了答案。

内容推荐

毕淑敏所著的《毕淑敏心灵四书:红处方》是国内首部从心灵视角深刻揭露吸毒人群罪与罚的长篇佳作。

《毕淑敏心灵四书:红处方》中端庄儒雅的军医简方宁转业后,担任医学泰斗的助手兼戒毒医院院长。在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中,她让许多吸毒者迷途知返。医院声誉渐隆,辛苦求得的中药秘方也开始用于研究和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简方宁的好友沈若鱼为收集素材,以一个“特殊患者”的身份潜入戒毒医院。形形色色的吸毒病人、光怪陆离的离奇事件,令沈若鱼不得不中途逃离……女吸毒者庄羽暗设机关,使简方宁也染上毒瘾。面对无法摆脱的毒品,简方宁毅然决然地给自己开了一张红处方……

简方宁如何戒除毒瘾?庄羽能否得到灵魂的救赎?书中所揭示的毒品与吸毒者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深受震撼。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沈若鱼和母亲自南方旅游归来时,晒得像一段黑檀木。

先生到机场接她们,小心翼翼。好像母女俩是砍开的半个椰子,一碰就会汁液横流。本想把母亲接到自家,但老人坚持回干休所。送母亲回去安歇后,先生的精神才舒缓一些。

告诉你一件事,可别吓着。要有精神准备,把自己的红血球、白血球都调动起来,像城墙砖一样砌在那儿,抵御我这个消息的力度。先生郑重得吓人。

说吧,是不是我不在的这段时间,你搞了颠覆我的小动作?家庭兵变、第三者插足什么的,我时刻准备着。沈若鱼一边说,一边向外拿着南方特产。

比这要坏得多。先生不理会她的打趣,沉痛万分。

沈若鱼不由得把手中的杧果扔到一边,说,到底出了什么事?

先生说,简方宁死了。自杀。

他预备着沈若鱼大哭大叫,甚至私下准备了一条新毛巾,预备妻子号啕痛哭的时候堵枪眼。

不料沈若鱼什么也不说,只把挤压过的卡亡果摆在果盘的最上面,以便吃的时候优先处理,免得坏掉。

先生一字一顿地说,沈若鱼,我不是和你开玩笑。你的最好的朋友,有着几十年友谊记录,你临去南方前还和她朝夕相处的简方宁——她死了。听到没有?

沈若鱼说,咱们俩距离不到一米,我怎么会听不到?你安的什么心?为什么说了一遍又一遍?!

先生说,看你没有反应。

沈若鱼暴躁起来,你想要看什么反应?沉默不语就不是反应吗?

先生说,沈若鱼,我真惊讶。以前老是怕我死在前头,你可怎么办?现在我放心了。你对心爱的朋友暴死,都能这般无动于衷,还有什么风雨经受不起?

沈若鱼说,我已料到她会死。就像一个科学家计算出了冥王星的轨道外面,还有一颗冥外星。他在宇宙中发现了冥外星的踪迹,真如他预计的那般如期到达,你说他有什么吃惊的?

先生说,我想起一部电影的名字——女人比男人更凶残。

沈若鱼说,女人比男人更能忍耐。要是她决定死了,那就一定有活不下去的理由。

先生说,我觉得你从戒毒医院出来以后,更冷漠也更智慧了。

沈若鱼说,你的意思,是让大家都到那里去留留学?可惜简方宁这个戒毒医院的院长不在了,你想走后门插班,没机会了。

先生说,你就不想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是怎样告别人世的?真的大智若愚到了这种境界?

沈若鱼说,所有的事,我都知道。

先生大惊道,怎么一身巫气?简方宁前天去世,昨天她丈夫潘岗给我打的电话,死因不清,对外还属概不披露阶段,基本上是独家新闻。你怎么知道的?

猜的。沈若鱼淡淡地说。

我不信。先生摇头。做个试验,你先说她是死在哪里?

办公室。沈若鱼回答。

对了。可你怎么知道的?

她的办公室,真是个求死的好地方。家里有保姆,死起来,多受干扰。凡是有头脑的人,都不会愿意死在家里。再说吓唬了孩子,肯定方宁不忍。所以她不死便罢,倘若死,只有到办公室。沈若鱼冷静得好像在评点某一电视剧中的女主角。

你说她是怎么死的?先生又感惊骇。

吃安眠药。沈若鱼成竹在胸。  ’

料事如神。先生伸出大拇指。紧接着又是那句:你怎么知道的?

这还用说?简方宁是个医生,整天同药打交道,自然是这件兵器最拿手了。电工自杀,肯定去摸电门。农民一仰脖就喝敌敌畏了。死是大事,又没经验,谁不想做得利索些?

沈若鱼说得头头是道,好像有一道现成的文字答案,悬挂面前。

你说她屋里还有什么吧。先生的脸因为恐怖有些变形,还是忍不住问。

就是说,除了她办公室常用的办公物品以外,还有什么?沈若鱼借重复问题的机会,延长了一下自己思考的时间。

是啊,说啊。先生估计沈若鱼回答不出。

可以把范围缩小一些吗?办公室很大。沈若鱼稍显困难地回忆着。

窗台上。先生宽宏大量地提示。P1-3

序言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给予我的信任。感谢责任编辑,不辞劳苦地将我多年以来的长篇小说、散文等结集出版,给我的文字和读者以再次相逢的可能。

像个老农,回头一望,检点田中的出产。写作几十年,只有《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花冠病毒》五部长篇小说,比起每年量可达百万字的同行们,心中惭愧。

低产作物。聊以自慰的是每一畦都用心耕作,不曾敷衍土地和时间。写的时候全神贯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节制自己的激情。长篇小说相当于文学的马拉松,若提前在某一个阶段全速发力,速度会令自己吃惊,但有可能伴随后劲不足。一个人是难以用跑百米的速度完成数十公里的长途跋涉,我喜欢日复一日持之以恒从不懈怠。

在我所有的长篇小说里,都始终关注着生命的危难与提升。《红处方》是抒写人类和生理上心理上的毒品相搏的过程。《血玲珑》写的是人性中的善与恶如何扭曲纠缠的故事。《拯救乳房》是描绘女性和癌症奋争的群像。《女心理师》写的是人们心理上的困惑和救赎之路。《花冠病毒》是我的科幻作品,写地球上的所有生灵如何相依共荣,对人类将来的发展做出我的预测。

人们问过我,为什么如此执着于生命主题呢?我也自己问自己。清理思绪,我觉得原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我少年时就到西藏阿里当兵。(按照一种文学批评的观点,写作者的少年时代从出生持续到十八岁。我那时十六岁多一点,基本归在这个时间段。非成心装嫩。)高原狂风呼啸冰雪弥天,气候恶劣氧气稀薄。我从北京城出发,一头扑进了海拔五千米的世界屋脊,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经常被恐惧压倒。在辽阔冰冷的高原,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微不足道,时时受到死亡的威胁。第二个原因,是我自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医学。我亲眼目睹近在咫尺的鲜血和鳞次栉比的死亡。我照料伺奉生命垂危的伙伴,为年轻的烈士穿上贴身的尸衣。把解剖刀插进病亡者的骨缝,看秃鹫将天葬的人体叼啄为白骨嶙峋……我明白了人生在世,既残酷又宝贵。生命是我唯一可以掌控的东西,我决定穷毕生精力,将自己一生打理得有意义有意思,丰饶幸福。

如果说长篇小说是一所有房屋有树木花草的院子,那么中短篇小说,就是一套套一间间独自安在的小房子,关起门来自成一家。一个写作者,有很多感想要对这个世界诉说。如果要说的话太多,故事大费周章,就成了长篇小说。如果要说的比较多,三几个人物或场景,就成了中短篇小说。如果要说的话虽少,但掏心掏肺,不虚构,不矫情,就成了散文。所以,我并不觉得文体之间有非常严格的界限。对我来说,最基本的尺度就是我只说自己相信的话。不要为了金钱、名声、得奖和讨好读者等等外在的需求,来差遣自己的写作。

回顾已经走过的路途,翻阅已经写下的文字,我充满感恩。年轻时,总以为自己可能活不到三十岁。在阿里太容易死于阵亡死于雪崩死于车祸和一切奇形怪状的高原病……现在我已年逾花甲,还能轻快呼吸健步奔走呼朋唤友东游西逛,实已大大出乎意料。更惊喜的是可以写我想写的东西,换点盘缠出游,这实在是我年轻时万万思谋不到的好事。

我珍视曾经的文字,它们是我生命的组成部分。思考死亡让我安静,洁净的文字和温暖慈悲的襟怀,是我追索的目标。当然,我也不拒绝严峻和淡然,因为生命中本来就寒风凛冽荆棘丛生。

生命为何宝贵?不仅因为它是单程且不可重复,还因为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成长。生命何以流传?不是依赖基因广布,而是思维之火的相互点燃。

谢谢读者你。

毕淑敏

后记

代后记

女儿,你是在织布吗?

在我正式写作十年以后,当我四十四岁的时候,完成了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名为《红处方》。

在这之前.我一直在踌躇,自己要不要写长篇小说?因为它对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场马拉松。我是个青年时代受过苦的人,对所有长途跋涉的行动,都要三思而后行。我甚至想过是不是一辈子不写长篇小说?因为有好几位我尊敬的作家,写完长篇后撒手人寰,使我在敬佩的同时,惊悸不止。最后还是决定写,因

为我心中的这个故事,像一颗泡过水的黄豆,不断膨胀着,呼唤着我。

写作也像做衣服,先要有材料。鲁迅先生所说,宁可将小说素材压成速写,不可将作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讲的便是量体裁衣的规则。在我对生活感受的储存里,有许多材料,它们像一些彩色的布头,每当我打开包袱皮,就闪烁着、翻滚着跳到眼前,拼命表现自己,希望早些进入笔下。我总是慢慢地审视着它们,估摸着自己裁剪缝纫的技艺,不敢贸然动手。其中有一堆素色的棉花,坚实地裹成一团,我数次因了它的

滞重而绕过,它又在暗夜的思索中,泾渭分明地浮现。

这就是我在戒毒医院的身感神受。也许不仅仅是那数月间的有限体验,也

是我从医二十余年心灵感触的凝聚与扩散。我又查阅了许多资料,几乎将国内有关戒毒方面的图书读尽,

以一位前医生和一位现作家为职业的我,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

我决定写这部长篇小说。前期准备完成以后,接下来的具体问题就是——在哪里写呢?古话说,大隐隐于市。我不是高人,没法在北京高分贝的声波中定下心来。便向领导告了假,到了我母亲居住的地方。那是北方的一座小城,并不是我父母的故乡,但他们离休后一直住在那里。父亲最后的时光在那里度过,安息在那片土地上。幽静的院落被一种深沉的暮气萦绕,使我的心境浸入一种生命晚期的苍凉。

母亲问我选在家中哪一间房屋写作,按她的意思,是将我安顿在一间大大的朝阳房屋,那是整所住宅中最豁亮的地方。我迟疑着,想象中我未曾落笔的小说,似是一种更为凝重的调子。我最后选定了父亲生前的卧室。自老人仙逝以后,房门紧闭,一种极端的整洁和肃穆凝结在每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推开门来,是父亲巨大的遗像,关切地俯视着我。正是冬天,母亲说,这屋冷啊。我说,不怕。我希望自己在写作的全

过程中,始终感到微微的寒意,它督我努力,促我警醒。

写作长篇小说,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可怕。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工厂的工人一般准时,以每天大约五千字的匀速推进着。有不少时候,我很想写得更多一些,汹涌的思绪,仿佛要代替我的手指敲击计算机键盘,欲罢不能。但我克制住自己的激情,强行中止写作,去和妈妈聊天。这不但是写作控制力的需要,更因为我既为人子,居在家中,和母亲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母亲从不问我写的是什么,只是偶尔推开我的房门,不发出任何声响地静静看着我,许久许久。我知道这种探望对

她是何等重要,就隐忍了很

长时间,但有一天终于耐不住了,对她说,妈,您不能时不时地这样瞧着我。您对我太重要了,您一推门,我的心思就立刻集中到您身上,事实上停止了写作。我没法锻炼出对您的出现置若罔闻的能力……

从此母亲不再看我,只是与我约定了每日三餐的时间,到了吃饭的钟点,要我自动走出那间紧闭的屋子,坐到饭厅。偶尔我会沉浸在写作的惯性中,忘了时辰,母亲会极轻地敲敲门。我恍然大悟地跑出去,才发现母亲守在餐桌旁,菜已凉,粥已冷,馒头不再冒气,面条凝成一坨……我怪她为什么不自己先吃一点,

她总是说,你爸爸在的时候,我也总是等他一起吃。

于是母女相对无言。以后的日子,我再不敢丝毫耽误吃饭。

打印出的稿纸越积越厚了,母亲有一次对我说,女儿,你是在织布吗?

我说,布是怎样织出来的,我没见过啊。

母亲说,织布女人要想织出上等的好布来,就得钻到一间像地窖样的房子里,每日早早地进屋,晚晚

地才出来,不能叫人打搅,也不跟别人说话。

我说,布难道也像冬储大白菜似的,须遮风蔽雨不见光吗?

母亲说,地窖里土气潮湿,布丝不易断,织出的布才平整。人心绪不一样,手下的劲道也是不同的。气力有大小,布的松紧也就不相同。人若是能坚持一天不说话,心里的那口气是饱满均匀的,绵绵长长地

吐出来,织的布才会像潭水一般光滑。

我凛然一惊。

母亲的话里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可惜我听到它的时候,生平的第一匹长布,已是疙疙瘩瘩地快要织完了。好在我以后还会不断地织下去,穷毕生精力,争取织出一幅好布,以告慰无微不至关怀我的母亲,告

慰父亲九天之上的英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处方/毕淑敏心灵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淑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9900
开本 32开
页数 4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9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201315156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