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隽先生的书法理论立论精辟,颇具独到见解。其著作《书法精论》,是所见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完全用现代方法书写的较为系统、体系较为完备的书法教科书。它对上至书法美学、下至学习书法的具体方法,都给予了具体回答,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图书 | 书法精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丁文隽先生的书法理论立论精辟,颇具独到见解。其著作《书法精论》,是所见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完全用现代方法书写的较为系统、体系较为完备的书法教科书。它对上至书法美学、下至学习书法的具体方法,都给予了具体回答,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目录 上编 绪论 第一 溯源 文字之起源 文、字、书三字之定义 字义之起源 字音之起源 字形之起源 “六书”之解释 吾国文字发展之经过 庖羲画卦 神农结绳 仓颉造书契 古代文字流传至 今者断自三代 古文籀篆隶真行草诸体之递嬗 自汉 以后字形遂不复变 历代整理文字之概略 先秦文字纷乱之情形 秦始皇统一文字 汉代诸儒整 理文字之大略 汉石经及魏三体石经之刻立 晋唐二 代诸儒整理文字之大略 唐后蜀宋金清诸代石经之刻 立康熙字典之编纂 作书宜从正体 第二 辨体 书体之意义 书体变化之原因 书之形 书之具 书之用 书之人 载籍所列各种书体之叙述 秦之“八体” 汉之“六书” 唐张怀瓖书断共列十体 王惰古今文字志共列三十六体 韦续五十六种书体共 列五十六体 明吕宗杰书经共列百体 吾国书体可总括为下列六种 古文 甲骨文 钟鼎文 籀文(即大篆) 孔壁古文 秦篆(即小篆)大小篆之分别 隶书 隶暨八分名称之解释 古隶八分 真书 真书名称之解释 草书 草书名称之解释 章草 大草(即狂草)小草 行书 行书名称之解释 正行真行行草 书体演变皆出于自然非一人所能创改 第三 别流 …… 下编 本论 第四 总诀 第五 执笔 第六 运笔 第七 结构 第八 取法 第九 临摹 第十 用具 金石碑帖插影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书法精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丁文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203973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7-06-01 |
首版时间 | 2007-06-01 |
印刷时间 | 2007-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92.1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2 |
宽 | 14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