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坛经(听懂六祖慧能讲禅)
内容
编辑推荐

以现代手法诠释中国人自己的佛经!

  中国禅宗的奠基之作,毛泽东所认同的劳动人民的佛经,堪称最具亲和力、超越宗教性的智慧书。

  《坛经》打破一切形式和僵局,直指人心,对顿悟的追求最契合中国人的心理需要。

  300幅精美手绘插图,近百张图表,全新图解手法,让您轻松体味刹那花开的禅宗境界。

内容推荐

《坛经》是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中唯——部由中国人讲述的佛经,是六祖慧能大师的思想精髓,同时也是禅宗历代传法、立宗的根本之作。由《坛经》所确立的禅宗思想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坛经》对成佛、净土、禅定、持戒等佛教概念作了全新的解释,把佛教真正地融合进中国的文化,并同简洁明了的文字诠释了无上的佛教智慧。《坛经》认为菩提妙理就在世间,西方净土就在当下,修行没必要躲进远离人间的禅院,也不需要高深的知识,成佛之路就是回归内心的成佛。读懂《坛经》,学到的不仅仅是其中的佛法,更是扫除心灵迷雾的智慧。  与一般单纯解经的书不同,本书使用图文结合这一独特的方式,带来读图解经的全新阅读体验。为你在禅意盎然的图画和蕴藉丰富的经文之间开启一扇方便之门,让你在轻松愉悦之中读懂禅宗的心印之作,真正体味拈花指月的禅学智慧。

目录

禅宗六代祖师佛

编者序:中国人的佛教智慧

《坛经》的版本:四种版本的比较

本书内容导航

第1章 《坛经》与禅宗:中国化的佛教

 1 《坛经》:佛教中国化的标志

 2 《坛经》的立题:佛经的七种立题

 3 《坛经》的核心主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4 禅宗的历史:达摩以来的禅宗

 5 从《楞伽经》到《坛经》:禅宗经典的演变

 6 《坛经》与禅宗:《坛经》是禅宗最根本的经典

 7 佛教的中国化:《坛经》对佛教的改造

 8 禅宗的寺院:丛林制度

 9 禅宗对美学的影响:从质实到空明

 10 禅宗对传统学术的影响:儒释道的合流

 11 禅宗的公案:矛盾与不可说

第2章 关于禅宗:禅宗的核心理论

 1 佛教的终极追求:涅槃

 2 禅宗的温槃观:证得本来面目就是涅槃

 3 禅宗的辩证法:烦恼即菩提

 4 禅宗的核心概念:自性

 5 禅宗的戒定慧观:正定三昧

 6 佛性没有差别:自性般苦

 7 清净心即是佛心:即心即佛

 8 众生对外境的认识:十八界

 9 众生眼中的世界:相

 10 众生烦恼的根源:我执

 11 对迷悟者的警醒:禅宗的棒喝

第3章 由自身观众生的因果尘缘:六祖慧能的成佛经历

 1 经名释义:《坛经》的由来和内涵

 2 慧能设坛计经:重温讲经现场

 3 《坛经》的开场:净心仪式

 4 与佛结缘:慧能与《金刚经》

 5 慧能与弘忍大师:印证开悟

 6 大乘佛教的根本目的:惟求作佛

 7 禅宗对人性与佛性的认识:佛性无南北

 8 修行中的渐悟:时时勤拂拭

 9 回归本来清净的心性:菩提本非树

 10 五祖传授衣钵:慧能始为六祖 

 11 六祖在南方的弘法:六祖南行

第4章 忏悔与皈依:走进顿悟境界的准备

 1 生活与修行贯通如一:一行三昧

 2 虚心圆融的自得状态:一相三昧

 3 不散不乱的专注状态:禅定

 4 禅宗的坐禅观:心念不起,自性不动

 5 自性中具有的佛性:自性三身佛

 6 禅宗的持戒观:自性五分法身香

 7 大乘菩萨的精神:四弘誓愿

 8 忏悔的含义:忏悔前愆,悔其后过

 9 禅宗的忏悔法:无相忏悔

 10 进入佛门的开始:皈依自性三宝

第5章 识自性即般若:通达无上智慧的必由之路

 1 觉悟成佛的必经之路:般若大法

 2 般若的内涵是什么:摩诃般若波罗蜜

 3 般若法的实践:行般若行

 4 悟自性般若的必诵经典:《金刚经》

 5 慧能眼中最上乘的佛法:再论自性般若

 6 佛法因人而异:法因人置

 7 佛与众生之别:只在迷悟,不在生死

 8 回到心灵的深处:观心见性

 9 引导众生觉悟本性的智者:大善知识

 10 顿悟法通达的佛境:一心无念

 11 讲经的一个总结:慧能开示《无相颂》

 12 慧能为使君答疑:福德不等于功德

第六章 但心清净,即是西方:独特的顿悟成佛之道

 1 念佛能往生西方吗:清净自心即见西方

 2 对我执的破除:无人我则须弥倒

 3 不向外求:走自己的成佛之道

 4 破除对事物的想念:无念为宗

 5 认识到事物的空性:无相为体

 6 放弃对事物的执著:无住为本

 7 凡夫与二乘的执著:八颠倒

 8 消灭贪嗔痴的妙道:心性内照,三毒即除

 9  在家也可以成佛:居士的修行

 10 在家居士的典范:维摩诘

 11 佛法在世间:慧能再次开示《无相颂》

第7章 渐悟与顿悟:六祖对弟子的开示

 1 南宗与北宗:禅宗的南北分化

 2 悟道的差别:人性有利钝,修持有渐顿

 3 顿悟成佛的根本:定慧双运

 4 启示志诚:戒定慧的安立

 5 法达开悟:心悟转法华

 6 打破对文字的执著:不立文字

 7 智常问道:最上乘佛法的精义

 8 神会来访:见亦不见的智慧

 9 对一切法的阐述:三科法门

 10 相互对待的诸法:三十六对

 11 答问中的智慧:行中道法

第8章 嘱咐:六祖入灭前的弘法

 1 嘱咐弟子定教:神会对北宗的批评

 2 对禅宗主旨的再强调:自心是佛

 3 入灭前的偈子:自性见真佛

 4 禅宗对生死的看法:性无生灭

 5 证得无上佛果:六祖入灭

 6 禅宗佛法的传承:佛祖传统

 7 从达摩到慧能:一花五叶

 8 六祖之后的禅宗:无形衣钵

第9章 流传:禅宗对后世的影响

 1 禅与诗:若禅之无言,冥然自在

 2 王维与苏轼:亦诗亦禅

 3 意境:禅宗与中国古典美学

 4 禅与画:禅境风骨

 5 禅与茶:茶禅一味

 6 禅与武:禅武同源,禅拳归一

 7 日本禅:继承与发展

试读章节

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没有固定不变的本性,但众生在世间仍然要对世间万物有一个认识。佛教认为人的认识要靠两部分来完成,一是认识的感觉器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认识的主体;二是被认识的外境,也就是被感觉器官所认识的对象。

六根

六根是人体的六种感觉器官,或六种认识能力,是十二处的内六处,“根”就是能生的意思

六根具体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其中前五种又称五根,是物质上存在的色根,意为无色根。

眼、耳、鼻、舌分别有看东西、听声音、闻气味、尝味道的作用;身也就是身体的感觉,如冷热等;意是思维器官,可以进行主动的思维,也就是人的心性。

既然人对外界的认识全部由六根来完成,所以经常又把六根作为人身全体的代称。

六境

六境是六根所认识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是十二处的外六处,指六根分别能够感觉认识的六种对象。这里“法”是指人的意识的一切认识对象。

六境与六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眼根只能认识色境,耳根只能认识声境,两者决不能相互替换。六境又叫做六尘,是说它们对自己的心性会有蒙蔽作用。

六识

由六根和六境的作用就生出六识,佛经上说“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以此类推,以六根和六境为因缘,就有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

六根没有分别的能力,但六识能够起分别,例如眼睛只能看见物体,但不能分别大小,而要由眼识来分别。

十八界

界是界限的意思,因为六根、六境和六识各司其职,不但根、境、识之间各有界限,就算同为六根,眼根有眼根的界限,意根有意根的界限,不相混淆,所以把它们叫做十八界,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指的这十八界。

禅宗对十八界的认识

禅宗认为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痛苦和烦恼的原因。它们互为因果,辗转无穷,世间万事万物都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而变化。万法本来是空,没有任何区别,但众生心性被虚妄的外境所迷惑,引起了种种分别,从而引起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使众生追逐美色、美食等,从而生出种种虚妄心,造作种种业因,感受种种果报。众生不能出离生死,都是因为执著于六根、六境和六识,以为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佛说“此无故彼无”、“此有故彼有”,离开十八界即无众生,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不但十八界是空的,而且众生本来都是空的。六根六境都是在空中幻化出来的虚妄法,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在诸境中却不受诸境所染,就能达到视万法平等如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消灭了分别、比较的妄念,才能显出本来清净的真心本性,做到物我两忘、宠辱不惊,对于世间的荣辱、毁誉等才能不动心。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所谓清规戒律都可以不要了,因为一切清规戒律都是为了消除人的好恶、名利、声色等妄念。  慧能说“于六尘(六境)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因此众生需要明白所有十八界的本性是空的,以免心性受遮蔽而产生妄念。只有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观自在菩萨那样,修得甚深的般若妙法,用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见到真空妙境,从而摆脱一切根境识界,证悟一切本来是空的无上菩提。

P70-72

序言

《坛经》是佛教三藏十二部中唯一以“经”闻名于世的中国著作,它是对禅宗六祖慧能禅学精髓的记述。佛教自印度传来东土,禅学也随着传入,但在印度只有禅学而没有禅宗。中国的禅宗传说是菩提达摩祖师创立的,而实际上,禅宗真正的开创者是唐朝时的慧能大师。

由于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印度传来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例如清净无为的思想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冲突,出家修行与传统孝悌思想的矛盾,使得佛教最初在中国的传播屡屡受挫。于是佛教中国化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法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禅宗是佛教多个宗派中中国化最成功的宗派,《坛经》的出现则标志着佛教彻底的中国化。

在思想上看,《坛经》抛弃了成佛路上的种种外在障碍,认为要想成佛,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修心。“清净心即是佛心”,“但心清净,即是西方”,佛和净土都只是一种心境,不能外求。在《坛经》中,普通人和佛的距离被大大拉近。每个人的自性里都有佛性,在这一点上,凡人与佛是完全平等的。成佛也就是观照自心,发现自己心性中的佛性。

从制度上看,以《坛经》为根本经典的禅宗,远离城市,走向山林,发展出具有宗门特色的丛林制度。在丛林中,僧人们自己耕作,自给自足,摆脱了对外界社会的依赖。同时,禅宗抛弃了传统佛教繁琐的各种佛教礼仪及苛刻的修行方式,将生活与修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使佛教真正在中国农耕社会中扎下了根基。

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慧能大师首先是一位佛教实践家,而不是佛学理论家。所以《坛经》打破了种种概念体系,而特别讲究实际修行。禅宗的修行和其他宗派不一样,它把目光放在了人世间。“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平常心即是道。一切修行都落实在修心上,至于外在的形式,如打坐、念佛等等都可以不要,唯一要做的是保持自己内心的清净。

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后世的禅师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参禅方式。禅宗的公案虽然是由文字写成,但它的真正意义正在于破除文字。以“德山棒”、“临济喝“为代表的开示法或接引法,一改传统的坐在禅堂里静坐的方式,变得轻松活泼,极尽变化之能事。禅师的一举一动,看似无意为之,其实都含着禅宗的大智慧。

正因为这些创造性的变革,禅宗完美的融合进了中国社会。所以到了唐宋年间,士大夫参禅成为普遍风尚,例如王维和苏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士大夫的参与,《坛经》的思想境界渗入到文学艺术之中,革新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在《坛经》看来,一花一叶,皆是菩提,山林佛教的宗风使人们来到大自然中,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进入无我之境。这种意境突出表现在唐诗和宋元山水画中,这些作品空灵淡远,形成了一种含蓄空蒙的审美境界。禅宗所倡导的虚静空灵之美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宋明时期,禅宗更是与儒道二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中国古代学术的最高峰,即宋明理学。没有深入的理论创建是儒家的一大弱点,禅宗思想的介入,使儒家也找到了一个深深的理论根基。

《坛经》是对慧能大师在韶州大梵寺讲经的记录,以简洁明了的文字阐释了禅宗思想的精髓。虽然文字简单直白,但对于普通人来讲,要想读懂《坛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慧能大师说,在迷惑的时候,就需要“大善知识”的帮助,我们出版《图解坛经》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一个”大善知识”。《坛经》尤其注重破除对文字的执著,“不立文字”是慧能大师的主要思想之一。禅宗的开示法历来轻松活泼,毫无神秘感,在本书中,我们选取以法海的记录为原本所编订的敦煌本《坛经》,又作了进一步发展,用300幅蕴含禅意的手绘图画,近百张图表,富含灵感的公案机锋,再配以简洁清晰的说明文字,为你讲述《坛经》中蕴含的智慧。慧能大师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成佛只有自己去寻找,那么就让我们借助《坛经》,在心中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清净世界。

                   编者谨识

                   2007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坛经(听懂六祖慧能讲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六祖慧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38988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7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6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7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