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目前为止系统研究“二元对立”的书,你如果在生活中、工作中出现了得与失、爱与恨等类似的问题,在其他书上难以找到直接的回答,那么,就不妨在夜深人静时翻翻此书,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内容推荐

本书用最直白的方式道出了成大事的平衡哲学。

本书是在对中华文明的“通读”之后,归纳出来的实现“平衡”人生的精华。书本从九个方面,用现代人的观点道出了古今成大事者做人成事的平衡之道。

目录

序一:处理好“二”的平衡艺术/001

序二:平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006

一、心灵的平衡术/001

 1.虚与实的平衡/001

 2.凡与圣的平衡/006

 3.诚与伪的平衡/01o

 4.清与浊的平衡/014

 5.荣与辱的平衡/019

 6.善与恶的平衡/023

二、思考的平衡术/028

 1.学与思的平衡/028

 2.问与辩的平衡/032

 3.深与博的平衡/036

 4.智与愚的平衡/041

 5.恒与辍的平衡/046

三、追求的平衡术/051

 1.志与趣的平衡/051

 2.宏与微的平衡/057

 3.定与移的平衡/062

 4.磨与炼的平衡/067

 5.成与败的平衡/072

四、说话的平衡术/076

 1.同与异的平衡/076

 2.雅与俗的平衡/083

 3.听与说的平衡/088

 4.硬与软的平衡/094

 5.直与曲的平衡/100

五、做人的平衡术/108

 1.方与圆的平衡/108

 2.表与里的平衡/113

 3.厚与薄的平衡/118

 4.礼与兵的平衡/123

 5.忍与抗的平衡/128

 6.争与让的平衡/135

六、做事的平衡术/142

 1.利与害的平衡/142

 2.缓与急的平衡/147

 3.正与奇的平衡/153

 4.微与著的平衡/158

 5.谨与忽的平衡/163

 6.得与失的平衡/167

七、御人的平衡术/172

 1.恩与威的平衡/172

 2.选与任的平衡/178

 3.信与疑的平衡/184

 4.宽与严的平衡/190

 5.才与德的平衡/194

 6.赏与罚的平衡/199

八、功成的平衡术/203

 1.进与退的平衡/203

 2.时与势的平衡/208

 3.安与危的平衡/214

 4.强与弱的平衡/219

 5.消与长的平衡/223

 6.因与果的平衡/227

九、生活的平衡术/231

 1.俭与奢的平衡/231

 2.贫与富的平衡/237

 3.和与戾的平衡/241

 4.动与静的平衡/248

 5.身与心的平衡/254

 6.乐与忧的平衡/258

试读章节

2.凡与圣的平衡

凡人应有圣心,圣人必有凡心。

大多数人都是凡人,有着七情六欲一伤心会哭,开心会笑,有了成绩会骄傲,失败了会失望,压抑会呐喊,释放会狂叫……

因此才会产生精彩的电影,动人的音乐,曼妙的舞蹈,绮丽的画卷,诠释着生活,抒发着凡人的快乐或者无奈……

有一种说法:人的眼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是看外面的世界,二是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凡人往往把第一种功能发挥得更淋漓,于是在比较中唉声叹气就越加的厉害。尤其是现在社会,外面看得多了,内心世界自然就更难宁静。

而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则大多是圣人。一般人片面地认为,圣人都才智高深,知识渊博,其实不完全正确。圣人确实有才能有学问,但圣人的标志不在于外在的这些东西,而在于内心宁静,心无杂念,目不斜视,行为端正。他们有着坚定的意志,做事深思熟虑的态度,遇事处变不惊的风度,无一不体现着圣人的超凡。

这段话,道出了凡人与圣人的区别——

凡人特点:心随物移。喜好外视、外闻、外触、外思、外嗅、外味。天天耗能,逐步走向衰亡。

圣人特点:以心转物。喜好内视、内闻、内触、内思、内嗅、内味。天天聚能,逐步走向健康。

凡人仰望圣人时发自内心羡慕他们的脱俗,而当圣人俯视凡人时也有一种希望入住凡间的情动。

提起圣人,人们往往会想起孔子,其实“圣人”的称号并非儒家先哲的专利。天有华文,地有事理,半月象刑,太阳向德,四时为法式,度数为节制,阴阳是万物生产的气,五行是操行功名的象征,以五政为道,以五音协调善恶,以五声为缘古,以五味作事物。凡能通晓这些的,都是圣人。

当然,古时的儒家学者们都可称之圣人和贤人。其原因是他们对于“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都是用心彻底地推究_两项,深刻地加以钻研,慎重地加以体验,使其可以见诸行动。就像大禹一辈子治水土,后稷一辈子教导耕种,皋陶一辈子专管刑罚,公西华专管接待,等等。

孟子说:圣人,就是百代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因此听到过伯夷高风亮节的人,贪婪者也能变得廉洁,懦夫也会产生自强的心志;听到过柳下惠事迹的人,轻薄的人也会敦厚,狭隘的人也会宽宏。圣人在百世之前奋发有为,百世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受感动而奋发向上的。何况那些亲自受到圣人影响的人呢?

世上芸芸众生,以凡人居多。就连这本书,也是写给凡人看的。但应该坦诚地说:写它让凡人看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凡人不再平凡,进而能变成贤人甚至圣人。

荀子说:“小人可以为君子。”意思是说:品德差的人可以修养成道德高尚的人。进而言之,也可以说:凡人可以修养成圣人。

人非生而知之,圣人也是从凡人开始的。所以说,圣人也并不神秘。

朱熹是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小就立志当孔子一样的圣人。在他读书时,一天上午,老师有事外出,学童们可高兴了,纷纷跑到院子里的沙堆上游戏、打闹。

这时候,老师从外面回来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群孩子“造反”的情景,摇摇头,轻轻地笑了。突然,他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没有参加孩子们的打闹,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老师慢慢来到朱熹身边,发现他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正是由于朱熹的勤奋好学,在他10多岁时,已能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有一次,他读《孟子》一书,看到“人人都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这句话时,高兴得跳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对呀,圣人有什么神秘的?只要努力,人人都可成为圣人!”

是的,圣人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圣人也是人。只要努力,凡人也可成为圣人——只要能以圣人为师。

世间的凡夫俗子太多,人们就必须要有被敬仰和崇拜的圣人,就如万物需要仰望太阳,沐浴它的恩泽一样,让他在心中至高无上。然而,萤火虫能与太阳争辉,凡人能与圣人相提并论吗?

为什么不可以呢强虽然太阳光芒耀眼,但是在黑夜里,点点萤火也能带来光明,它发出的是生命的光芒。圣人是被人们捧在高处,被人们所敬仰的。但圣人也是人,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完美,圣人也有不足之处。孔子也曾被项橐难倒,项橐不仅是个凡人,还是个孩童,可就是这凡人高明于圣人。并且,若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做人方式,谁又至贤,谁又庸俗呢?万丈高山是靠无数石块、沙砾垒成的,若无那一颗颗小小的石子,又哪来的万丈高山呢?

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在于圣人的思想脱俗,意志坚定于常人,并能够战胜自己。凡人经过努力也可以成为圣人,圣人并不是独一无二、天生的,圣人也是凡人经过不断努力的修行成长而来的。

释迦牟尼也是个凡人,他放弃了王子所拥有的荣华富贵,历经苦难与磨砺,凭着一颗至诚的心,最终得道成佛,难道他天生就一定是佛吗?

孔子的思想教育了一代代人,可他并不是天生的圣人,他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才拥有渊博的学识和伟大的思想。

凡人平凡到极致就是圣人,因为他已把一切功名利禄看淡,平凡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尚与伟大?

雷锋、任长霞,他们也是凡人,但他们的心中装有大众,他们把人民的事装在自己心里,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所以他们更伟大。

圣人与凡人,虽是两种境界,但两者却只有一念之差,圣与凡只有一步之遥,跨越了那一步,便是圣人,而凡人是因为跨不出自己的心。

隐居深山、闲云野鹤的是世外高人;功成名就、贡献巨大的是一代伟人;清高淡泊、不问世事的是雅士。圣人就是脱俗的凡人,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大众与国家的便是圣人。圣人源于平淡,圣人来自凡人,凡人努力即为圣人。

蒋庆说:现代人没有想到,圣人与凡人在现实层面的差别比人和猿的差别还大。圣人立人极,达天德,内圣外王成己成物,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而我们这些凡人呢?生命是否还时常停留在自然生命的阶段,还不能对“人禽之别几稀”的“几希”进行扩充,还处在下愚下达民者暝也的蒙昧状态,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一无所知,生命缺乏至善之道的提升与指引,还终日在食色名位中纠缠不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圣贤的教化教诲呢?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生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想起了《白鹿原》中的片断。嘉轩眼见白鹿,并且亲手画出了模样,可是却怎么也看不出是白鹿,而朱先生一句话,却使迷雾顿开。

“凡人与圣人的差别就在眼前的那一张纸,凡人投胎转世都带着前世死去时蒙在脸上的蒙脸纸,只有圣人是被天神揭去了那张纸投胎的。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凡人只有在圣人揭开蒙脸纸点化时才恍悟一回。”

P6-10

序言

平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前一本书说“包容”是中华民族的民魂,包容成就一切。那么,成功者除了拥有一颗包容之心外,还在行为上有什么特殊的掌控之道呢?在此,我告诉大家,还有一个简单掌控命运的法则,它就是平衡之道。用一句直白的话来说,平衡,就是消除冲突的艺术。公平秤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的原理运用了平衡;高空走钢丝被人连声惊叹,是因为它吃透了平衡的规律。

平衡,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有的人能左右逢源,有的人能游刃有余,是因为他们总能掌控好做人的度,掌控好对待每个人的分寸,他们总能达成平衡。他们在吃透人性的前提下,总能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每个人的需求,总能理顺与每个人的关系。

平衡,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有的人总是一开公司就垮,一个公司没开上一年半载就倒闭了。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他处理不好公司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处理不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总是顾此失彼,总是到处失去平衡,最终因多处失衡而导致冲突不断,冲突太多而关门走人。有的人却能很快将企业做大做强,这又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做事的分寸,懂得了平衡之道。

平衡,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许多人为了金钱,为了事业,不惜拼命地工作,忘我地工作,他们通过偏执狂似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达成了目标。这种成功,可是用他们的身体健康换来的,许多老总头发都掉光了,从头到脚全是毛病,还有许多人因过劳而英年早逝。显然,这种人是严重地打破了工作与健康的平衡,真是得不偿失,令人惋惜。

平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许多人忘记了,人生是一个整体,它需要随时维持人与内心的平衡,人与他人的平衡和人与环境的平衡。许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既不清楚富足人生是什么,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在此,我告诉大家一个实现富足人生的判别式,它就是看你的人生是否“平衡”,看你是否行色匆匆,是否和颜悦色。

平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熟练地把握好这个度呢?

要想让身与心平衡,我们就不妨学学庄子,学学什么是逍遥游。要想让自我与他人平衡,我们就不妨学学孔子,读读他是怎样理解“仁”的。要想让自我与环境平衡,我们就不妨研究老子,看看他是怎样理解“道”与“德”的。要想让整个生命自由平衡,我们就不妨了解佛陀,看看他是怎样献身成佛的。

当然,这4个人都有点老了,读他们的典籍许多人会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就请读读本书吧!

本书是在对中华文明的“通读”之后,归纳出来的实现“平衡”人生的精华。我们从九个方面,用现代人的观点道出了古今成大事者做人成事的平衡之道。

赵著利序于中加大厦1401室

书评(媒体评论)

不学习人文学科,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人。就不会成为一个有价值、有理想的人。

——北大校长许智宏警示

心,是纠缠你一生的痛;心,也是成就你一切的根!

——心理解脱师叶舟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30586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5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