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模范南昌--新生活运动策源地/镜头中的百年南昌老照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在南昌设立太上政府——南昌行营“围剿”中央红军的同时,试图以南昌为中心,在全国发起新生活运动。它以传统道德的礼、义、廉、耻为理论内核,以打扫卫生、不随地吐痰、不穿奇装异服,移风易俗为外在形式出现。时髦、新颖、模范、样板,使南昌成为全国学习、参观、效仿的模范,令新生活运动很快扩散到全国,影响到抗战,波及了整个民国历史。新生活运动果真给人们带来了新生活么?本书为你揭开谜底。

内容推荐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在“围剿”中央红军的同时,于南昌发起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一时间,南昌成为全国风会的中心,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并持续了十几年的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历史翻过了新的一页。发生在72年前的这场运动,早已被岁月的风雨荡涤殆尽,只有那一叠叠业已发黄的老照片,留下了它的残踪,供当年的幸存者凭吊,供今天的探秘者求索,因为它毕竟是历史文化名城——南昌的昨天。只有了解昨天,才能过好今天,设计明天。因此从地域文化的层面上,让老照片和史料一同锁住这段历史,还是有其价值的。虽然当年历史拐的那个弯微乎其微,但毕竟河床在那个时期的堆积层还依稀可辨。

目录

第一章 新生活运动在南昌发起

第二章 宋美龄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开台锣鼓震天响

第四章 别开生面的提灯大会

第五章 新生活运动提出三个目标

第六章 “模范”南昌

第七章 滕王阁下,游来一条美人鱼

第八章 经是好经,但歪嘴和尚一念就歪

第九章 一块骨头被撂了出来

第十章 新生活运动带来移风易俗

第十一章 余音袅袅

试读章节

新生活运动在南昌发起

1934年2月,蒋介石在平息了“闽变”和“围剿”中央红军的同时,在江西南昌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运动。

1934年2月,北风凛冽,来自西伯利亚的一股强大的寒流,肆虐南下,掠过太行山、黄河、大别山,席卷长江、鄱阳湖,横扫赣北大地。

蒋介石驻节南昌,亲自部署了“围剿”赣闽红军的军事行动,总兵力约80多万,分设北、西、南三路,分进合击,蒋介石亲自坐镇指挥。就在这场红与黑、生与死的大搏杀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又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这似乎是正剧幕间的插科打诨,也恰似作文中的闲来之笔,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新生活运动,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从1934年2月开始,一直持续了十几年,余波延续到抗战胜利以后。对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农林、卫生、美术、风俗、民生建设,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生活习惯、精神面貌无不潜移默化,影响甚深。

我们在回眸这段民国史上的最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时,不禁要问:新生活运动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它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对巾国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对以后的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它的起因和过程,要想揭开新生活运动的风暴谜团,就必须从产生它的青萍之末来进行考察。

从1927年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来,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是它的心腹大患;肢体之患,是对巾国鹰瞵鹗视的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应付这些“大敌”尚且招架不住,怎么有心突然间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新生活运动呢?事情的经过还要从蒋介石的专制独裁体制的形成开始。

1932年,日本《东亚杂志》所载一篇题为《蒋介石之法两斯化与南京政权之前途》的文章①,这样论述:

“最近新闻报纸盛传:有所谓蓝衣社之秘密结社,系以蒋介石为中心将有法西斯运动计划等语。日前《日本新闻》首先刊载其政策纲领,其后,《时事新报》及《大阪朝日新闻》亦相继登载其大略。蒋介石之法西斯运动益臻积极化,不难窥见一斑。其实蒋介石之倾向独裁,不自今日始,盖彼在广东开始政治并军治的活动时代已蓄此意。”

文中列举了蒋介石军事独裁、大权在握的事实以后,分析道:“综合以上情形观之,蒋之法西斯主义,实为彼年来之宿志,其行动始终一贯。换言之,即历来所有环绕于南京政府之大小纷乱事件,皆由于蒋之霸权运动而起亦非过言也。”

文章最后说:“如此观察,则中国现下之情势,实有发生法西斯独裁政治之可能,且其原因早已伏在,只待权力者出而实行而已。蒋介石在其获得军事的地位之当初,已做中国墨索里尼之梦。迩来更欲谋其理想之实现。为蒋自身计,在目下时局最恶化之时,欲打破难关,开辟一生路,除扩大己派之势力,实现法西斯化政治自为中国之墨索里尼外,实无第二之途径。且值此时局严重之时期,亦正其实现理想之好机会……”

事实正如此。蒋介石密锣紧鼓地朝着法西斯的道路上迅跑。为达此种目的,不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实行独裁化外,在思想文化方面,也要控制国民的思想,只有掌握了老百姓的思想,与蒋介石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行动、去思维、去生活,如此,才能保持国民党政权的巩固和稳定,才不致使异端邪说得到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才能扑灭。

蒋介石在“围剿”中央红军的同时,更加朝法西斯独裁政治的方向上发展,他的理想是做中国的墨索里尼。蒋介石的追随者,秉承蒋介石控制国人思想的意图,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进行一场对进步文化的“围剿”运动。  1933年12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他的黄埔高足、复兴社的台柱邓文仪与贺衷寒和政学系熊式辉等人,在南昌成立以蒋介石为名誉会长,邓文仪为理事长的中国文化学会。

该学会宗旨为“集中青年力量,发扬民族精神,提倡团体生活,建设民族文化”;标榜以三民主义为中国文化之最高原则,发扬中国固有文化,吸收各国先进文化,创设“新中国文化”,宣扬“文化统制”;绝对拥护一个党,一个领袖”;大声疾呼要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传统:礼、义、廉、耻;宣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物一体的哲学和曾国藩的“忠君保乡”的思想,为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摇旗呐喊。

该学会出版了《中国革命》、《汗血月刊》、《觉醒青年》、《战斗青年》等一批刊物,宣传独裁、集权最合我国国情的言论,介绍法西斯主义的优越性,《汗血月刊》还连载墨索里尼自传。复兴社控制的力行书店里,摆满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之类的书籍,并优待军人和学生购买,为实现蒋介石的政治理想鼓与呼。

P2-5

序言

历史似乎在这儿拐了一个弯

王晓华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在“围剿”中央红军的同时,于南昌发起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一时间,南昌成为全国风会的中心,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并持续了十几年的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

蒋介石发起所谓的新生活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在国民党军事、文化的双重“围剿”的氛围中,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去控制国民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以便更好地维护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新生活运动的核心为三个目标和四点基础。即生活军事化,生活生产化,生活艺术化和礼、义、廉、耻。四点基础其实是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内核外,贴上对蒋介石胃口的“新式”的标签,以打扫卫生,不随地吐痰,不穿奇装异服,移风易俗等形式在南昌街头开始。

通过一番精心的打造与包装,南昌市容面貌一新。……时髦、新颖、模范、样板,使南昌成为全国参观、效仿的模范。

有了南昌这个模特儿,新生活运动很快推广到其他地区。首都南京市和上海、杭州等城市街面上比以往干净多了,再配上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标语。的确,1934年是中国进入新生活的一年,历史似乎在这儿拐了一个弯,血风腥雨的屠杀,转瞬间换成了移风易俗重教化。然而要理清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恐怕当年的幸存者也很难说得清楚,因此历史太复杂,不是靠简单的算术就能加减乘除清的。这就要靠研究历史的人,根据史料来分析、探讨、揣测,从而认识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事件。其实,以一言蔽之,所谓的新生活运动,只是蒋介石为了巩同自己的独裁统治的一种手段,他需要全国上下整齐划一,从思想到行动,这就是他的新生活了。

从更高的历史层面看,新生活运动扩散到全国,影响到抗战、波及了整个民国历史。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凡是以运动的形式出现的运动,都是一场历史的滑稽剧,终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但是,新生活运动也不是一无是处。新生活运动包含了准备抗日的意义。开展新生活运动,是以精神总动员的方法,在唤起国人现代觉悟与意识,提高人民的觉悟方面还是有积极的因素的。

历史翻过了新的一页。发生在72年前的这场运动,早已被岁月的风雨荡涤殆尽,只有那一叠叠业已发黄的老照片,留下了它的残踪,供当年的幸存者凭吊,供今天的探秘者求索,因为它毕竟是历史文化名城——南昌的昨天。只有了解昨天,才能过好今天,设计明天。因此从地域文化的层面上,让老照片和史料一同锁住这段历史,还是有其价值的。虽然当年历史拐的那个弯微乎其微,但毕竟河床在那个时期的堆积层还依稀可辨。

后记

江西美术出版社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共同策划的“镜头中的百年南昌”老照片丛书,前三辑终于付梓。

南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人们心中的英雄城。1927年的南昌起义枪震环宇,八一军旗就是在这片热土上,第一次飘荡着光荣与梦想,第一次向世人昭示着威武和雄壮。

南昌“南北会合,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她包容和接纳了中国多区域的文化元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南昌革命洪流怒潮涌,风卷红旗漫天下;民国风云瞬息万变,使这座城市几度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红色领袖和民国政要都曾荟萃于此,演绎出一出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在此改写,中国现代史的壮举在此上演。

北伐南昌的战鼓声声、炮声隆隆,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国民革命军挥戈北上、三战南昌的义举;南昌行营一度成为凌驾南京之上的太上政府,让南昌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模范”南昌令这个城市成为民国时期推动新生活运动的策源地,全国社会风尚亦深受其影响。

但,历史的黄钟大吕并没有到此嘎然而止。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军部的建立,使南昌成了南方抗战军民发展联络的基地和窗口;“南昌会战”的炮火,宣告了这座城市抵御外侮的民族锐气坚不可摧。1949年南昌解放,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共和国领袖频繁出现在这块烈土鲜血浸染的红土地上,使这块热土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留下了多少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是本丛书继已付梓的《北伐南昌》、《南昌行营》、《“模范”南昌》之后,陆续推出的新篇。

真正的图文书不是刻意而为的,我们相信这是水乳交融的有机结合。虽然历史的风烟早已散尽,但昔日的老照片却留下了它的足迹。图与文都能说话,正是我们以照片为载体、图文互动地反映百年南昌史的初衷,旨在重现古城南昌的历史风采,打造南昌的文化名片,让海内外来江西的客人,了解南昌的昨天,热爱南昌的今天,向往南昌的明天,为南昌的改革开放提供文化的精神食粮和智力支持。

本丛书从开始策划,就得到了南昌市人民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时任南昌市市长的李豆罗先生,为本丛书的总体策划作了批示,南昌市政府办公厅于2004年9月23日,专门为本丛书发了“关于配合江西美术出版社《镜头中的百年南昌》丛书提供影像记录的通知”一文。我们还要感谢民国史专家何友良、温锐、刘华、钟海连先生在百忙中为书稿作认真细致的审读,为正确地认识这段历史,客观地评价相关的历史人物,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历史翻过了新的一页,南昌早已旧貌换新颜。然而从开掘地域文化的层面上完成这套丛书,让老照片和史料一同锁住这段历史,牵出南昌昔日的串串往事,无论是积淀历史文化,还是彰显往事,都是有其价值的。我们希望更多了解南昌的人士,提供更多更好的老照片、老故事。

陈政郭必强

2006年12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模范南昌--新生活运动策源地/镜头中的百年南昌老照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晓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90579
开本 32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3-64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25
15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