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马克安--陌生上帝的福音/西学源流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选题大体比较偏重于西方学界对西方经典著作和经典作家的细读诠释、西方学界对西方文明史上某些重要问题之历史演变的辨析梳理及所谓“学科史”方面的研究,即对当代各种学科形成过程及其问题的考察和反思。

内容推荐

近百年来中国人之阅读西方,有一种病态心理,“留学”号称是要到西方去寻找真理来批判中国的错误。不断把西方学术浅薄化、工具化、万金油化,不断把中国文明简单化、歪曲化、妖魔化。

本书的选题大体比较偏重于西方学界对西方经典著作和经典作家的细读诠释、西方学界对西方文明史上某些重要问题之历史演变的辨析梳理及所谓“学科史”方面的研究,即对当代各种学科形成过程及其问题的考察和反思。

目录

中译本前言:灵知人马克安的现代显灵(刘小枫)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一、导论:马克安之基督教传言的宗教史前提以及他出场时基督教会的内在状况

1、已知的、未知的和陌生的上帝:马克安

2、原初基督教中混合主义与单义性之间的紧张:“使徒的”传言、保罗、异端和马克安

3、完成的拯救宗教:马克安

二、马克安的生平与行迹

三、马克安的出发点

四、考据者和复原者:马克安的《圣经》

犹太教的谬误和对抗真理的阴谋;原初使徒、伪使徒与保罗;假福音诸书与搀假的真福音书;真福音书的确定;马克安在此并不要求绝对的可靠性;所谓犹太教的作伪,即马克安的带倾向性校正(《加拉太书》、《哥林多书》、《罗马书》、其他保罗书信、福音书);马克安的形式校勘法;删略与校正的神学主题;拒绝寓意解经(与犹太教徒的诠释一致);对方法的评估;与“约翰”的方法的比较;门徒们的圣经校勘工作、塔提安和天主教的新约

五、马克安的《反题》

《反题》是马克安的唯一著作;该书的内容与本意;在他的教会中的地位;呈献对象和形式;不仅是狭义上的反题,而且也是考据一历史的和考据一教义学的表述;此外,还是连续性的诠释;两部分的区别;复原不可能,只可能从传承中搜集丰富的资料;批评的目的和精神;重要反题一览

六、马克安的基督教及其传言

1、奠基

2、创世者、世界与人

3、作为犹太人上帝的创世者;作为道德的正义;律法、先知、弥赛亚和犹太人上帝的《圣经》

4、作为陌生的和上层的上帝的拯救者上帝

5、作为善良上帝的拯救者上帝,他通过耶稣基督的显现和他的拯救事业。信仰的决定性意义。终末论;善者上帝;基督及其显现;基督的“肉体形态”;基督的功业与言论;降古圣所;作为赎罪代价的十字架上之死;基督功业的范围;信仰;宗教徒的当前状况;终末论与审判;世界与创世者的灭亡;从基督到审判

七、得救者的神圣教会及其生活秩序

教会;洗礼、圣餐和准圣事;礼拜(没有激情);组织,僧侣等级制,但较为自由,没有保密纪律;礼拜活动中的妇女;与异教徒(占星术士?)的交往;伦理,禁止性交;节食;超人精神,殉教;作为伦理准绳的福音称颂;组织的完整和严密

八、马克安派教会的历史。处于其中心的神学派别和阿佩勒斯派

1、外在的历史

传播;与不同信仰者的个人接触和论辩;礼拜的公开性及其建筑;“马克安派”名称、僧侣和僧侣的接替;150-190年间的兴盛期、在随后半个世纪之内的强大的天主教反对派运动:自三世纪中叶起在西方的衰微;在奥普塔图和安布罗西亚斯特时代在西方销声匿迹(与萨柏流派归于一类);教会自奥利金时代以来在东方的历史、退却东方的极边沿地带,在乡村的严密组织,一直到五世纪中叶尤其在叙利亚仍存在的重大影响;马克安派信徒与摩尼教徒;尾声

2、内在的历史

马克安并非学派领袖;他的教会中学派的产生,其统一性和差别,二本原说、三本原说和四本原说的代表(波蒂图斯、巴西里库斯和马库斯;叙内鲁斯、麦格修斯和普雷旁);接近摩尼教;独一无二的和可疑的学说;埃斯尼克关于学说的记述;基督论;独立而又忠于宗师的门生卢坎努斯;马克安《圣经》的改动;与其他派别的关系;保持最严厉的苦行;奥秘(保密纪律?);所谓重复洗礼;为已故者施洗

3、阿佩勒斯和他的教派

生平;他的盟友菲露梅内;《显现》和《三段论法》;与洛敦的争论;这场争论之后的阿佩勒斯的基督教和哲学的基本特征;阿佩勒斯的教义与马克安的教义的差别;主要教义:结论,与塔提安的关系

九、马克安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天主教会的产生所具有的意义

与灵知主义的关系;反对旧约和犹太教思想的斗争;马克安与保罗;保罗主义一犹太基督教宗教史上的革命和原始基督教向马克安方向的发展;保罗关于旧约的学说的不彻底性;保罗主义在《希伯来人书》中的发展、在《巴拿巴书》、在依纳爵著作、在《约翰福音》中向着马克安方向的发展;约翰和马克安的历史观;马克安与旧约的分离并非无准备之举;马克安的历史考据与塞姆勒和鲍威尔的历史考据;马克安以前的教会状况;马克安在牢固的基础上的创建新的教会;教会之新颖和范例性质;大教会通过反对和效法马克安派教会而成为天主教会

十、从教会史和宗教哲学角度看马克安的基督教

1、反律法主义和拒绝《旧约》

命题的论证:在二世纪拒绝《旧约》,这是大教会有理由予以反对的一个错误;在十六世纪保留《旧约》,则是宗教改革运动尚无法摆脱的命运;但自十九世纪以来,新教将它作为正经性质的、与《新约》等值的文献保留下来,则是宗教和教会瘫痪所致的后果

2、关于陌生上帝的福音和泛基督主义

路德;托尔斯泰;高尔基;“可怜灵魂的福音”

中译本附录:哈纳克的《论马克安:陌生上帝的福音》(张新樟)

试读章节

事先曾派—个女追随者前往罗马打前站。此说令人难辨真伪。

尽管在本都和亚洲遭到弃绝,马克安仍然觉得而且自知自己是普遍的基督教徒群体的一员,是“兄弟”;他认为自己的信念代表着那赐予全体基督教徒、并为全体基督教徒所代表的福音。所以,他参加罗马的基督教教会并在加入时捐赠200000塞斯泰采。在罗马,人们最初大概不知道他以前的事和他的学说;不过,即便在事情很决传开之后,教会也并不急于立即将他开除出去。他们可能要观察一番。赠款想必也起了作用,使人们没有加快对这个教会新成员的批判步伐,马克安本人可能是小心翼翼地开始传讲他的学说的。而且,有一点能说明他与大教会决裂之后这段时间的表现,那就是,我们并没有掌握任何流传下来的他对教会及其成员的诋毁或者恶言恶语。不过,也有可能,甚至有某种程度的概然性的是,马克安最初在罗马非常克制,以便通过严肃的工作将他的学说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编订福音和保罗书信的真实文本,即清除犹太教的插入文句,然后撰写伟大的考据著作《反题》,它将证明《旧约》与福音不一致,前者出自另—个上帝。这是规模宏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埋头工作才可能完成。由于马克安的奠基性著作的基础是更多为罗马和西方作证,而不是为东方作证的文本,所以,马克安很可能——虽然不能十分肯定——在罗马时方才撰写这些著作的。由于与罗马教会的决裂和随之而来的巨大传讲活动都是以这些著作为前提,马克安想必在144年便脱稿了;因为决裂就发生在这一年(七月底)。这就是说,马克安显然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在131到144年约五年的时间里在罗马完成了他的新约和反题工作;不过,对他可能在小亚细亚已经完成此项工作的说法可暂时不下定论。

在他完成他的著作之后,他走访罗马教会,要求其长老(重要的是,在这里文献[希坡律图]没有提到主教)对他的著作,从而对他的学说表态。于是开始了一场正式的谈判——这是古代教会史上第一次这种形式的谈判,但从一方面看,它又与所谓使徒会议类似。在谈判中,马克安以《路加福音》六章43节(“好树和坏树”)为出发点。在他的意识里更为清晰的《路加福音》五章36节的格言(“新、旧皮袋”)似乎在当时也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它至少也成为马克安陈述的一个基础。实际上,这处于鲜明反题之中的两段话特别适于作为马克安派学说的出发点。谈判以严词拒绝这种骇人听闻的学说和开除马克安告终;他们也退回了他的200000塞斯泰采捐款。过了两代人之后,不仅罗马的希坡律图,而且迦太基的德尔图良都不知道这个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过程。永远值得思考的是,在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罗马宗教会议上有一个人面对诸长老陈述律法与福音的区别,并宣称他们的基督教是犹太教性质的基督教。这时谁会不想到路德呢!

也许就在当时或者稍后一些——据德尔图良记载——人们向马克安出示了他的一封信(大概来自罗马教会档案),他自己在这封信里承认,他以前坚持大教会的信仰。我们不必怀疑这封信的真实性;即便它证明,马克安在来罗马时知道他仍然与罗马的基督徒保持着信仰上的一致(他之加入教徒群体和赠款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并不异乎寻常;因为马克安认为,他的学说是真正的学说,因而它必定会得到——在得出反面证明以前——诸基督徒群体的赞同。所以,德尔图良竭力用这封信为马克安搓一条致命绳索的作法完全是徒劳的。即便从道德上也可以解释,马克安在本都和亚洲遭到弃绝之后,在罗马并不想立即以改革家的形象出现,而是首先继续进行研究,给他的教义以充分论证,他希望他的教义将以这种面貌得到世界首都教徒群体,进而得到全部基督徒的承认。

诚然,马克安怀着沉重的心情接受了将他开除出教和将他的学说作为最凶恶的邪说加以拒绝的判决;但他却以巨大的力量作出决定,以空前的规模开始了他的改革传讲。不几年以后,大约在150年,查斯丁在他的护教文中写道,这个学说已蔓延开来,其势及于全人类,他将马克安与死硬异端、行邪术的西门(SimonMagus)并列,而在此之前他早已在他现已散失的驳一切异端的文集中开始了对这位“恶魔使徒”的文字上的讨伐。“马克安的异端传统弥漫于整个世界”,德尔图良写道(《驳马克安》V,19)。

144年以后,马克安的活动的持续时间不至超过十五年;因为没有任何文献说明,他在马可·奥勒留(Marc Aurelius)时代仍然在世。他死于何时何地,我们无从得知;德尔图良记述的,他在弥留之际表示悔恨并请求重新接纳他入教的传说,不值得相信。(P35-37)

序言

上世纪初,中国学人曾提出中国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说法,但他们当时似乎没有想过,西方史何尝不是层累地造成的?究其原因,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提出这一“层累说”,其实是认为中国史多是迷信、神话、错误,同时又道听途说以为西方史体现了科学、理性、真理。用顾颉刚的话说,由于胡适博士“带了西洋的史学方法回来”,使他们那一代学人顿悟中国的古书多是“伪书”,而中国的古史也就是用“伪书”伪造出来的“伪史”。当时的人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胡博士等带回来的所谓西洋史学是否同样可能是由“西洋伪书”伪造成的“西洋伪史”?

不太夸张地说,近百年来中国人之阅读西方,有一种病态心理,因为这种阅读方式首先把中国当成病灶,而把西方则当成了药铺,阅读西方因此成了到西方去收罗专治中国病的药方药丸,“留学”号称是要到西方去寻找真理来批判中国的错误。以这种病夫心态和病夫头脑去看西方,首先造就的是中国的病态知识分子,其次形成的是中国的种种病态言论和病态学术,其特点是一方面不断把西方学术浅薄化、工具化、万金油化,而另一方面则又不断把中国文明简单化、歪曲化、妖魔化。这种病态阅读西方的习性,方是现代中国种种问题的真正病灶之一。

新世纪的新一代中国学人需要摆脱这种病态心理,开始重新阅读西方。所谓“重新”,不是要到西方再去收罗什么新的偏方秘方,而是要端正心态,首先确立自我,以一个健康人的心态和健康人的头脑去阅读西方。健康阅读西方的方式首先是按西方本身的脉络去阅读西方。健康阅读者知道,西方如有什么药方秘诀,首先医治的是西方本身的病,例如柏拉图哲学要治的是古希腊民主的病,奥古斯丁神学要治的是古罗马公民的病,而马基雅维里史学要治的是基督教的病,罗尔斯的正义论要治的是英美功利主义的病,尼采、海德格尔要治的是欧洲形而上学的病,唯有按照这种西方本身的脉络去阅读西方,方能真正了解西方思想学术所为何事。简言之,健康阅读西方之道不同于以往的病态阅读西方者,在于这种阅读关注的首先是西方本身的问题及其展开,而不是要到西方去找中国问题的现成答案。

健康阅读西方的人因此将根本拒绝泛泛的中西文明比较。健康阅读西方的人更感兴趣的首先是比较西方文明内部的种种差异矛盾冲突,例如西方文明两大源头(希腊与希伯来)的冲突,西方古典思想与西方现代思想的冲突,英国体制与美国体制的差异,美国内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消长,等等。健康阅读者认为,不先梳理西方文明内部的这些差异矛盾冲突,那么,无论是构架二元对立的中西文明比较,还是鼓吹什么“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中西文化调和,都只能是不知所谓。

健康阅读西方的中国人对西方的思想制度首先抱持的是存疑的态度,而对当代西方学院内的种种新潮异说更首先抱持警惕的态度。因为健康阅读西方者有理由怀疑,西方学术现在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流行名词翻新越快,时髦异说更替越频,只能越表明这类学术的泡沫化。健康阅读西方的中国人尤其对西方学院内虚张声势的所谓“反西方中心论”抱善意的嘲笑态度,因为健康阅读者知道这类论调虽然原始动机善良,但其结果往往只不过是走向更狭隘的西方中心论,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是也。

希望以健康人的心态和健康人的头脑去重新阅读西方的中国人正在多起来,因此有这套“西学源流”丛书。这套丛书的选题大体比较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学界对西方经典著作和经典作家的细读诠释,二是西方学界对西方文明史上某些重要问题之历史演变的辨析梳理,三是所谓“学科史”方面的研究,即对当代各种学科形成过程及其问题的考察和反思。这套丛书没有一本会提供中国问题的现成答案,因为这些作者关注讨论的是西方本身的问题。但我们以为,中国学人之研究西方,需要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心态,那种急于用简便方式把西方思想制度“移植”到中国来的做法,都是注定不成功的。事实上西方的种种流行观念例如民主自由等等本身都是歧义丛生的概念。新一代中国学人应该力求首先进入西方本身的脉络去阅读西方,深入考察西方内部的种种辩论以及各种相互矛盾的观念和主张,方能知其利弊得失所在,形成自己权衡取舍的广阔视野。

二十年前,我们曾为三联书店主编“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和“新知文库”两种,当时我们的工作曾得到诸多学术前辈的鼎力支持。如今这些前辈学者大多都已仙逝,令人不胜感慨。学术的生长端赖于传承和积累,我们少年时即曾深受朱生豪、罗念生等翻译作品的滋润,青年时代又曾有幸得遇我国西学研究前辈洪谦、宗白华、熊伟、贺麟、王玖兴、杨一之、王太庆等师长,谆谆教导,终生难忘。正是这些前辈学人使我们明白,以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头脑去阅读西方,是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愿以这套“西学源流”丛书纪念这些师长,以表我们的感激之情,同时亦愿这套丛书与中国新一代的健康阅读者同步成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马克安--陌生上帝的福音/西学源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哈纳克
译者 朱雁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6347
开本 32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8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