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华历史讲堂初编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精选清华大学教授的授课讲稿以及海内外学者、专家在清华的特邀演讲,内容重在学术前沿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采用新方法,诠释新材料。旨在让那些无缘亲临其境的莘莘学予也能参加到这些精彩纷呈的历史课堂中来。演讲者将其原创性的艰深学术探索以比较通俗的课堂讲录呈现出来,也有利于不同领域的专家之间交流最新的研究或果和学术信息。

全书从考古与历史、制度与思想、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反思的角度,再现了清华“融会中外、博通古今”的人文传统。

内容推荐

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目录

前言

考古与历史

考古最新发现与先秦史研究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

中国原始时代社会观念的萌生与初步发展

从简帛古书看古书的经典化

制度与思想

先秦礼学形成的三阶段说

王莽官制改革新论

郭象《庄子注》新义

论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制度变化

中国与世界

渐行渐远:17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朝鲜和日本

时易境迁:18世纪晚期欧洲思想界的中国形象

中国近世前期南北发展的歧异与统合

——以南宋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为中心

整体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

——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

理论与反思

“封建”概念的再认识

数千年中大举动:废科举百年反思

重读《孟子字义疏证》

——兼谈现代学术史上的戴震评价问题

本雅明与城市幻境

历史人类学:一个跨学科和去学科的视野

后记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战国时人就认为禹都在这个地方。他们在附近继续进行调查,到王城岗,果然挖出了著名的王城岗遗址,这是50年代以来发掘到的龙山时代城址的第一个。在这之前,已经发现了龙山的城址,譬如说山东章丘的城子崖,位于龙山镇,已经发现有古城了。可是那个时候认识得不清楚,大家对这点还没有充分认识。在殷墟的后冈也有,也是认识不清楚。可是当时发现的王城岗城太小,每一边约有一百米,相当于我们的操场,那怎么是一个都城呢?可以告诉大家,最近在这个城外面发现了大的城址,它究竟有多大,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是无论如何是比二里头要早,非常大,这是不是禹都阳城,要等以后的发掘。

现在的问题就是在王城岗以前还有没有?有,这就是襄汾陶寺。襄汾在临汾的南边,在山西省中部偏南。传说的尧都平阳,就是在临汾的西南,这个地方非常接近尧都平阳。这里发现了一个城址,年代从碳-14测定来看,下限不晚于公元前两千年,上限可以到公元前两千六百年,无论怎么说,都可以覆盖传说中的唐虞时期。

今天要讲的是陶寺城址的一个发现,但还没有得到证实,就是观象授时的建筑。陶寺的城址很大,既有建筑基址,又有墓葬。墓葬很明显地表现了贫富的分化。有的墓葬有礼器,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陶盘,上面有彩绘的一条龙,那条龙和商代青铜器上的差不多。还有玉器和少数铜器,最重要的是还有文字。比如说一个陶背壶,上面就用朱笔写了一个文化的“文”。没有人怀疑它不是字,因为它就是一个毛笔字,清清楚楚。最近的发现是一个很奇怪的基址。陶寺大城里边有个小城,就是宫城,在宫城发现了一个基址,像一个体育场的看台,有不同的层次,外面半圆扇形的墙,夯土是连续的,里面的第二层还是这样的,再往里还有第三层,由很多夯土的柱子构成,是有缝的,但高度现在还不清楚。按照设想是一个看台的话,那么上面存在着很多的竖缝,就是说有很多的柱子,柱子之间有很多狭长的缝隙,透过每一缝隙向外看,都能看见一个山头。在2003年冬至的那一天,正好在一个缝里看见太阳的升起,然后在大寒的那一天,在另一个缝里看见太阳的升起,此后他们做了多次实验。需要说明的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的公转,而地球公转在几千年里变化非常小。我们今天在一个缝里看见太阳升起,在几千年前也是一样的,所以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意见,说是不是跟观象授时有关,就是说利用这个设备和当地的地理条件,可以观测到当时的节气。不一定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完整记载最早只能推到战国,但是无论如何,冬至等等都能看见。那么当时是站在哪儿看的?就是说要有观测点。这个观测点基本上就在扇面的圆心的位置,考古学家做了推算。这个推算有没有根据呢?经过发掘,发现基本上就位于他们推算的那个点,有一个圆的夯土柱,上面有一个石片,就是说原来确实有个观测点。

这一点关系重大。中国古书《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尧典》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观象授时,但《尧典》里边讲的观象授时不是这种观象授时。如果这是观象授时,也不是最基本的观象授时,这是我提出的意见。真正的观象授时是要看天象,就是《尧典》里说的四中星,就是在二分二至的时候看在一定的时间哪一个星到了固定的位置,而观测的地点是不同的。这一套记载大家可以看看《尧典》,这是真正定二分二至。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圭表测影,地点也是在登封,我们暂时不管。但是不能天天看星星,若是阴天看不见怎么办?设想他们造了陶寺这个建筑,利用这个建筑来看,在冬至的时候做一个缝,在大寒的时候做一个缝,在春分的时候做一个缝,利用这些缝就随时可以观看了,就像一个大日晷一样。这个发现,许多天文学家都很震惊。据我所知,在今年秋季“十一”假期以后,还要组织一个会议,请大家做现场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上有若干这样的文化遗存,比如说英国著名的巨石阵。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叫做《苔丝姑娘》?片中苔丝就是死在那个地方。不过那个要复杂麻烦得多,没有我们这个简单明了。这就是今天我讲的第一个新的重要发现。

下一个,我想谈一下济南大辛庄发现的甲骨文。

这个发现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使我们传统的观念有很大的变化。在济南的郊区,有个地方叫大辛庄,行政编制它属于王舍人镇。大家知道,王舍人镇在30年代殷墟发掘的时候就进行过调查。大辛庄遗址是个商代的遗址,首次见于报道是在1935年,发现的时间还早一点。大家知道殷墟发现确实震惊了世界,属于中国考古学上最重要的发现。殷墟是一个商代遗址,那么其它地方还有没有商代遗址呢?对这个问题曾经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调查,发现了一些,但不是很重要。

大家知道在甲骨学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加拿大的明义士,字子宜,他在安阳那个地方传教,收购了很多的甲骨,做了研究,后来到了齐鲁大学,就是山东大学的前身,他到那里当教授。在一起的还有一个英国人,中文名字叫林仰山,也是一位汉学家,50年代他走了以后,任香港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林仰山和明义士为齐鲁大学收购了很多古物。当时有人拿了些陶器等东西来看,明义士对安阳是非常熟悉的,看到有些东西与安阳的非常像,就问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的,经查是从大辛庄。那个时候大辛庄离市区很远,现在就在市区的边上,去调查就发现,大辛庄是个很重要的商代遗址。这个消息由林仰山在刊物上发表,这是大辛庄遗址的最早记载。当时出土的有些东西特别值得注意,例如白陶,它是非常珍贵的遗物,除了殷墟之外,在别的地方罕有典型的白陶,但是大辛庄有。实际上很多年间,我认为大辛庄这个地方很可能出甲骨文,因为它有青铜器,有白陶、玉器,各种各样珍贵的东西。(P6-8)

序言

2003年,清华大学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组成新的历史系。其后推行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举办历史学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多位专家学者讲演最新心得,师生均极受益。现在首批讲演记录将以《清华历史讲堂》为题,由三联书店出版,张国刚教授嘱我写几句话,特别要谈到清华历史系的传统,这是我不敢违命的。

清华历史系始建于80年前,是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清华在1925年筹设研究院和大学部,1926年历史系正式成立,教授有梁启超、陆懋德、刘崇铉等先生。同时研究院(即人们艳称的“国学研究院”)还有王国维、陈寅恪及李济先生,历史学科的阵容已很强大。此后,历史系迅速发展,先后又有蒋廷黻、雷海宗、张荫麟、邵循正、吴晗、孙毓棠、周一良等许多先生任教,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于国内外学术界有很突出的声誉和影响。

我是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前入学的清华文科最后一班的学生,当时不在历史系,但有机会上过孙毓棠、周一良、丁则良、侯仁之等先生的课,对历史系的学风略窥一二。后来在中国科学院(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长期工作,陆续绎读清华历史系诸位先生的著作,逐渐体会到清华的历史学传统确实有其特点,依我个人浅见,至少有这么几点值得称道:

清华的文科,一向以“中西融合,古今贯通”为宗旨,这在历史系有明显的体现。试以建系伊始的课程设置作例。学生第一学年必修陆懋德的“中国通史”,刘崇■的“西洋通史”。第二学年起,则“治国史者先选修中国近代史,治西洋史者先选修欧洲近百年史”(钱端升讲),然后再学习中国古代史,外国国别史等等。如此以中国史与世界史、古代史与近代史兼顾并重,而且由近代上溯古代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以中外历史相互比较,更能将中国历史文化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分析考察。

重视历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是清华历史学的另一特色。这一趋向,不妨前追到梁启超。大家知道,梁启超接受西方进化论观点,早于1902年就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题为《新史学》的名文,提倡“史界革命”。他1922年起始在清华授课,这一年出版了《中国历史研究法》;历史系及国学研究院建成后,他仍讲“历史研究法”课,于1926年出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两书至今为有关学者所必读。再有如在中国史方面,王国维先生讲授“古史新证”,提出传世文献同地下史料互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影响深远;在世界史方面,雷海宗等先生对西方历史学理论有不少介绍评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1929年起,蒋廷黻主持历史系,进行了若干变动,又为系中学术带来了一个特色,就是与社会科学学科的密切结合。如30年代在系读书的何炳棣先生所说:“蒋先生认为治史必须兼通基本的社会科学,所以鼓励历史系的学生同时修读经济学概论,社会学原理,近代政治制度等课程。在历史的大领域内,他主张先读西洋史,采取西方史学方法和观点的长处,然后再分析综合中国历史上的大课题。”这样做的效果,自然是对社会经济史的强调和侧重。

新中国建立之后,清华历史系经历了根本的变革。“院系调整后,历史学作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清华不复存在,但史学的源流并未因此而完全中断。”在清华大学恢复为综合大学的要求下,1985年成立了思想文化研究所,所中多数成员属于历史学领域。1993年,历史系重建,10年后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我就是在那时成为历史系的一员的。

清华历史系经过多年曲折,正在重新茁壮发展之中。当前我们的师资数额,在国内各大学相当学系间显然偏少,但已经从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引进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获得了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后,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认为,新的清华历史学特色的产生和凸显,不仅应该继承发扬原有的优良传统,更必须把握新的时代条件和机遇,开拓历史学的前沿境界。因此,我们需要校内外同行学者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我个人推想,历史系决定组织长期的系列讲座,其中即寓此深意。希望《清华历史讲堂》继续编辑出版下去。

后记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2005年)之际,清华大学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历史系举办的纪念活动之一,是邀请全国若干重点大学历史学院(系)负责人举办“二十一世纪历史学论坛”,探讨历史学科教育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另外一项活动就是以“王国维学术讲座’’的名义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前来清华举办专题学术演讲。历史系主任李伯重教授命我主其事,一年下来,我们邀请了二十多位著名学者前来清华演讲,加上本系主办的其他系列讲座,一共有数十场,几乎每周一场。青年听众们常为精彩演讲而倾倒,我也为之感动。乃与伯重商量,何不从中挑选出一些经过录音整理,比较完整的演讲编辑成书,以飨更多的青年学子?这个想法得到了伯重以及学勤先生、兆光教授的赞同,也得到了历史系其他同仁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三联书店的宝贵支持。2006年恰值清华大学历史系成立80周年,我们编辑了这本《清华历史讲堂初编》,呈献给各位读者朋友,也算是对清华的史学先贤们的缅怀和纪念。

《清华历史讲堂》计划每年出版一辑,主要精选清华大学教授的授课讲稿以及海内外学者、专家在清华的特邀演讲录音整理而成,内容重在学术前沿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三联书店编辑部与清华大学历史系携手打造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让那些无缘亲临其境的莘莘学子也能参加到这些精彩纷呈的历史课堂中来。演讲者将其原创性的艰深学术探索以比较通俗的课堂讲录呈现出来,也有利于不同领域的专家之问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

我们期待各位专家和学者继续给我们的工作以支持,也欢迎学术界、读书界的同仁和青年朋友对《清华历史讲堂》的编辑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华历史讲堂初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6170
开本 16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8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8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