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燕之歌--高尔基中短篇作品精选/名著名家名译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海燕之歌--高尔基中短篇作品精选》选收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中短篇小说16篇,以早期流浪汉小说为主,大致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代表了作者社会批判的鲜明意向,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奠定了他成为二十世纪重要作家的基础,也是俄罗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内容推荐

《海燕之歌--高尔基中短篇作品精选》收有高尔基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散文等16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那种奔涌而出、一泻千里的激情,而是一种和着挚爱与痛、厌恶与同情、失望与希望的复杂情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印象。虽是中短篇作品,但却是经典的呈现,从作家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到译者精湛的翻译和呈现,为读者带来了切实且震撼的阅读体验。

目录

马卡尔·楚德拉

叶美良·皮利亚伊

鹰之歌

伊则吉尔老婆婆

切尔卡什

马尔华

科诺瓦洛夫

因为烦闷无聊

二十六个和一个

海燕之歌

一个人的诞生

流冰

女人

苏霍米亚特金家的晚会

试读章节

马卡尔·楚德拉

湿润的凉风从海面吹来,浪涛涌上海岸的哗哗声和岸上树丛的沙沙声,就像沉思的乐曲随风飘散在草原上。枯萎的黄叶不时地被阵风卷起,抛撒在篝火里,火焰因而燃得更旺。弥漫在我们四周的秋夜的雾霭,胆怯地抖动着退缩一旁,瞬息间展现出左边一望无垠的草原、右边没有尽头的海洋,和我正对面的老茨冈马卡尔·楚德拉的身段。他为浪游大队看守马群,他们的宿营地就散落在离我们五十来步的地方。

他不顾凉风阵阵吹开了他的上衣,露出他那汗毛很重的胸脯,任凉风无情地在他身上叩打。他半躺着,身姿优美强壮,脸对着我,用他那只大烟斗慢悠悠地吸着烟,从嘴里鼻孔里吐出团团的烟雾。他的眼睛凝然不动,越过我的头顶紧盯着草原上死寂的一片黑暗。他滔滔不绝地对我讲述,不做任何动作去抵挡寒风猛烈的叩击。

“你就这么四方流浪?这挺好!你为自己挑选的命运很不错啊,好小伙子。就该这样:到处走走、看看,看够了,躺下来拉倒,一切就告结束!”

“说到生活?别人?”他疑惑地听完我反驳他所谓“就该这样”的议论,又继续说,“唉,你管这些事干吗?你本人莫非不是生活?人家没有你照样生活,没有你也照样往下活,你以为有人需要你吗?你不是面包,也不是棍棒,谁都不需要你。”

“你说,要学习和教给别人?那你能学会使人们幸福吗?不,你做不到。你先活到头发白了,那时候再说应该教给别人。教什么?每个人都知道他需要什么。有的人聪明一点,什么都能拿到,那些笨一点的,什么都得不到,每个人都靠自己学习……

“你说的那些人,他们都很可笑:挤作一堆,相互压榨,瞧这世上有多少地方,”他往草原方向大刀阔斧地挥了一下手。“人们总在干活。为了什么?给谁干?谁都不知道。你瞧见有人在耕地,心里想:他随着每滴汗珠把自己的气力耗在地里,然后躺在地里,在地里腐烂,留不下任何痕迹。他见不到地里任何东西,和出生时一样,又像个傻瓜似的死掉。

“怎么,他生来就是为了挖地的么,到死都来不及给自己挖一个墓坑?什么是自由他知道吗?草原的辽阔他懂吗?他的心听到海涛的话语会感到欣喜吗?他一出生就是奴隶,终生都是奴隶,事情就是这样!他自个儿能怎么办呢?要是他多少明白过来了,也只能把自己吊死。

“而我,你瞧瞧,在五十八岁的年纪,见得多了,若是把这一切都写在纸上,像你那样的口袋上千个都装不下。嗯,就是嘛,你说说,哪个地区我没去过?你说不出来吧。我到过的地区你连知都不知道,就该这么个活法:走啊,走,这就什么都有了。别在一个地方久停,那有什么劲头?要像白天黑夜那样,追啊赶啊地绕着地球跑,那你就摆脱了关于生活的思索,免得你不再热爱生活。要是想得太多,就会不喜爱生活了。这是常有的事。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事。唉,有过哇,好小伙子!

“我蹲过监狱,在加利西亚。我为什么活在世上?因为烦闷,我曾思索过,在牢里可烦了,好小伙子,真烦透了!烦闷揪住我的心,只要我从窗户往田野里望一眼,烦闷就像一把铁钳揪住心,捏挤它。谁能说得出他为什么活着?谁都说不清,好小伙子!拿这件事来问自己也用不着。活着就活着吧,不就结了。到处走走,看看周围的世界,那就决不会再觉得烦恼了。我那会儿差点儿没用根腰带把自己吊死。瞧瞧有多烦啊!

“嘿,我和一个人聊过。那是个严肃的人,也是你们俄罗斯人。他说,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应该按神所说的话去活。敬仰神吧,神会把你向他要求的东西都赐给你。可是他自己身上千疮百孔,破破烂烂。我跟他说,要他向神为自己讨一件新衣服穿穿。他气坏了,连骂带轰把我赶了出来。就在这事之前他说过,对人们要宽恕,要爱人们,哪怕原谅我一回也好呀,要是我的话惹恼了这位大人先生。还是一位教书先生呢!他们教别人少吃点,而自己一昼夜得吃上十次。”

他往火堆上吐了口唾沫,沉默片刻,重新把烟斗装满。风在号泣,声音低沉而哀伤,马儿在黑暗中嘶鸣。从宿营地飘来柔和热情的抒情歌曲。这是马卡尔的女儿——美人儿诺恩卡在歌唱。我熟悉她那浑厚的歌喉,音色低沉洪亮,不论她唱歌或是说一声“你好”,总是与众不同,有一种不满与威严的腔调。在她那张淡褐色的苍白无光的脸上,永远带着一股子女皇似的傲气,而在那双仿佛遮盖着某种阴影的深褐色的眼睛里,闪耀出她对自身令人倾倒的美的意识,以及对她本人以外的一切的轻蔑。

P1-3

序言

解读高尔基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俄罗斯文学自从普希金奠基以来,经过果戈理的创作开拓和别林斯基的理论阐述,迅速发展起来,在19世纪大放异彩。俄罗斯文坛人才辈出,著名作家灿若星群,同18世纪前的俄国文学长期默默无闻相比,这种发展速度令人感到犹如从“侏儒”一下子变成“巨人”。然而同一切事物的成长规律一样,俄罗斯文学也有它的形成发展、迅速繁荣、走上高峰并转向衰落的历史,而且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在19世纪约一百年之内完成了全部历程,便无可挽回地没落了。即便从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来看,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学走向高峰的标志,是出现了三大名家,各代表一种现实主义的形态: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虚幻的现实主义和契诃夫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也可以说,这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到了极致。不过,正如登山,人一到达极顶,再向前一步就是向另一面的下坡路走去了。一种文学的结束预示着另一种文学的诞生。

世纪之交,恰好是这两种文学发展的交替时期,出现了高尔基的创作。他的《母亲》《海燕之歌》,自传体《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以及一系列早期作品,为苏俄文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他被列宁称赞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作为新文学的开创者,其地位本来已有定评。即便在中国,也早就把本国新文学的开创者鲁迅比作“中国的高尔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高尔基的崇敬。

然而一切都在变,几十年前,苏联国内掀起“重写文学史”和“重评苏联文学”的浪潮,高尔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遭到非议,从议论作家的晚节起,一直到否定其人其创作。一时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事情的真相和实质如何?据笔者近年来多次考察所了解,当今在俄国对高尔基的看法仍然存在两种声音。虽然有人说高尔基已丧失了“革命海燕”的荣誉,变成了传播灾难的信使——“一只黑乌鸦”,或者是具有两副面孔的“双头海燕”。但是也有人在继续做坚实的工作:首次编辑高尔基全集八十卷并已出版三十六卷,在20世纪90年代再出版二十五卷,其余近二十卷也将随后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在俄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只有托尔斯泰的九十卷全集可与之相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高尔基早以其创作的实绩在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同时也显示了后代人对他的地位的肯定。

现在,由刘伦振同志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尔基精品集》——《海燕之歌:高尔基中短篇作品精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五种,既是高尔基优秀作品的代表,又体现了我国学术界和读者对于这位杰出作家的肯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五部作品,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放在作者的整个创作之中,从整体上加以考察;同时也就具体的作品分别做出阐释。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一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俄国下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的一个木匠家里,早年父母双亡,他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只上过两年小学。因外祖父破产,他从十一岁开始在“人间”流浪,做杂工、当学徒。1884年到喀山,本想上大学,却未能如愿。结果社会底层便成了他的“大学”:当码头搬运工、面包师、杂货店伙计等。做工之余,勤奋读书自学,接触到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曾于1888年至1889年和1891年至1892年两次浪游南俄和乌克兰一带,扩大了生活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898年出版《特写与短篇小说集》,_举成名。

此后高尔基便成为20世纪前三分之一年代里俄国文学与苏联文学的中心人物,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是他的探索时期,共写了中短篇小说、特写、诗文约七百篇。早期的创作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有《马卡尔·楚德拉》(1892)、《少女与死神》(1892)、《伊则吉尔老婆婆》(1895)、《鹰之歌》(1894)等。《伊则吉尔老婆婆》以腊拉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丹柯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相对照而显示其时代的新内容。后者在族人危难之际抓开自己的胸膛,高举燃烧着的心,为人们照亮走出森林的道路。这是作者对19世纪末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流行的利己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鹰之歌》以鹰和蛇两个形象,象征为追求自由、光明而不怕牺牲的英雄和苟且偷安、不敢斗争的小市民。作者热烈赞颂了鹰的献身精神:“在勇敢、坚强的人的歌声中,你永远是一个活的榜样,一个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骄傲的号召。”

……

高尔基文学评论的重点之一是对苏联新的文学创作原则的阐述,特别是1933年在经过文艺界讨论之后,写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文,对苏联文学新的创作方法从理论上做了全面的阐释。

1934年主持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时,他做了题为《苏联的文学》的报告,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谈到新的创作方法的实践价值,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任务在于激起社会主义的、革命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同时,他还要求站在未来的高度来描写现实,这就要求作家应该看到未来的伟大目标,因而他提出了“第三种现实”的看法,指出:新文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批判地描写过去,更主要的是要帮助通过革命取得的现实东西得以巩固,阐明社会主义未来的崇高目标”。所以他说:作家不仅应该知道“过去的现实和现在的现实……我们还需要知道第三种现实——将来的现实……没有第三种现实,我们便无法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

总之,高尔基在苏维埃时代,是苏联作家们所拥戴的领导者,也是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将会有长远的影响,并继续赢得读者的尊敬。

这个精品集的译者绝大多数都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我国苏联文学翻译界前辈曹靖华先生的门生。他们继承曹老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勤奋笔耕,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和优秀的文笔,译出了一部又一部俄苏文学作品,贡献于读者的是译作的精品。他们正在把曹老的传统发扬光大。自“五四”以来,我国在外国文学翻译上已形成了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传统,注意依据人民大众和本国现实的需要,汲取外来文化有益的成分。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鲁迅把译介俄苏文学比作“偷天火给人类”的事业,曹靖华正是努力实践这一宏伟业绩的杰出代表,他翻译的优秀俄苏文学作品(包括高尔基的《一月九日》)鼓舞和影响了无数青年走向革命,正如鲁迅所指出的,他是那种“为起义了的奴隶偷运军火的人”。而我们的这批译者,正在沿着前辈的足迹前进,继续这项伟大的工程,翻译出足以鼓舞当代人为建设我们国家而努力工作的优秀作品。

李明滨

1995年3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高尔基能将“那些似已无用的生活素材变得永恒”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高尔基的人物本身就包含着革命。

——英国作家萧伯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燕之歌--高尔基中短篇作品精选/名著名家名译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刘伦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44284
开本 32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2015117300
中图分类号 I512.15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0
14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