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笑里笑外(谈笑之间成就精彩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面对误解遭遇失败陷入尴尬……都可以笑一笑;笑一笑,十年少,在笑声中你获得最本质的东西,就身心实现一次良性的替换:换去了那些附着在生命周围的晦暗、沉重、愁恼、困惑、无奈,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愉快、朗润、舒缓、热情,还有最通俗的说法——得劲儿。

内容推荐

作者觉得有这么三方面的理由是实实在在在的。一个就是书中根据各自不同的话题,作者精心选定的近四十个笑话,是确能让人开心大笑的。第二,这种书总是离不开“案例”,先用什么样的案例,见证着作者的责任。作者的原则是一定要找到那些属于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的东西。第三,作者试图找到影响人生成功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譬如心理的、思维的,甚或也包括来自职场的边缘视角的问题,比如作者所说的“潜机制”问题。这个问题,作者现在提出来,也许还有些造次,或者缺乏严肃的理论依据。

目录

第一部分 人生起步敬业始

人生为什么需要敬业

人生路上没有捷径

最大的危机是抱负危机

责任无处不在

缺乏激情难成大业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第二部分 人生最怕是自己

必须关于发现自己

谁者有自己的优势

能在习惯中生,也能在习惯中死

千万不能把自己作为受害者

服从的价值不可低估

第三部分:人生最需用脑走路

不能让思维定势左右头脑

想问题万不可“就差一点”

别忘了为偶然因素备案

用好用活“框架思维”

人人都有创新潜质

第四部分:剔除人生杂质

诚信缺失难以立足于世

不要总盯着别人的“美事”

小聪明不是真聪明

迟钝是人生之大忌

跳开自我思考人生

人生有病当自如

第五部分:强化人生应用能力

直取关键才是最到家的本领

从容摆脱被动人生

轻松化解人生矛盾

人生更需“救戏”的本事

善于设置人生“潜机制”

深得人生变通之道

第六部分:走向成功的心灵哲学

“正心”是人生的大学问

营造良性心态

乐观不需要理由

全心全意为爱情服务

人生哲学贵在简单

试读章节

第一部分 人生起步敬业始

有一个轻浮的女人,离婚后一个人住在一座高层住宅里。这天早晨起床后,她穿着睡衣坐在桌前梳头。她从镜中发现窗外有一个健壮的男工正吊在空中擦拭着玻璃。她决定要给这个男工一个惊喜。于是她散披着一头秀发,穿着松软的睡衣,站起身,不住地伸腰抬腿扭屁股,显出一副不胜娇慵的样子。

但那个男工对她则视而不见,依然聚精会神地擦着窗户。

她不肯罢休,又脱去松软的睡衣,露出里面薄如蝉翼的内衣,并向前走了两步,接近了窗户,柳腰款摆,臀浪轻摇,好不惹人遐思。但那男工仍无任何反应,依然无声无息地劳作着。世上居然有这样不解风情的男人?这女人就不信他会是铁石心肠,于是干脆把内衣也全部脱去,全裸地站在窗前,瞪着眼睛痴痴地看着那男工。这时候只见男工将窗户打开,说:“夫人,请您不要害怕,我要问您,是不是您觉得这玻璃擦得模模糊糊,什么都看不清?”

这女人却笑盈盈地问:“请告诉我你都看清什么啦?”

男人便一边立刻关窗户,一边用颤抖的声音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肯定没有把玻璃擦好,模模糊糊的,我什么都没有看清!”

——怎样开始我们的人生,以什么样的姿态踏上人生这条路?我们觉得这位男工的“反映”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人生就是应该这样,无论如何都要聚精会神于眼前的事业。所以我们最先拿出的课题就是:人生起步敬业始。

人生为什么需要敬业

佛经里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总是阿弥陀佛地念个不停;他的儿子听烦了,觉得母亲一天到晚老是阿弥陀佛地真没意思。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儿子便喊道:妈!老太太问干什么,儿子不响了。老太太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下去,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响。老太太有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子又喊:妈!妈!妈!这时老太太生气了,怒道: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儿子说: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地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不也是很烦吗?

这则佛家“公案”,很有看头,老太太酷似投入,整天不厌其烦地咏经念佛,像是对佛门皈依得非常虔诚,崇信得五体投地;然而,心到佛知,实际她并未进入到一种佛性自觉的状态。因为没进入这种状态,就无法摆脱尘缘的纠缠,于是便在儿子一遍遍地呼叫中,很快掀起俗世的烦恼。她对儿子的气怒,实际就是一个在朝圣路上亦步亦趋的生灵对尘世一步一回头的牵挂。这种牵挂,也许伴有几重无奈,或是几多儿女情长的依恋。但说穿了,都是一种无法忘却的若即若离的回首。将这种状态引申到我们“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她还是没有“投入”进去。投入是一种什么状态?投入是一种心灵的自觉,是一种全身心的拥有、沉浸、专注,还有对任何干扰的忘却、舍弃与回避。我们说的敬业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因为敬业,就体现为一种心灵的自觉。

P3-4

序言

《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笑话讲道:过去有一个秀才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喜得一子,因为到了这么大年纪才有儿子,于是他就给这儿子取名叫年纪。然而又过一两年,年岁尚小的妻子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小儿天生就对书亲切,这样秀才就给他取名叫学问。学问刚满周岁,母亲又给他产下一个弟弟。秀才见这老三又降生了,想到几年工夫,连得三子,不觉笑道:“如此老年,尚能生儿,真是笑话!”因此便给这老三取名为笑话。渐渐地三个孩子都长大了,年来无事,秀才就让他们去山上砍柴。砍柴回来,秀才问妻子:“他们哥仨谁砍的柴最多?”妻子告诉他:“年纪已有一把,学问一点没有,笑话倒有一担。”

笑话也无非是笑话,但由此我却想到“年纪”、“学问”与“笑话”这哥儿三个在人生事业中的价值与作用。

年纪意味着成熟,意味着经验,意味着理性,当然年纪也是人生的无奈。人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就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你会不断迎来属于生命自身的一场场喜悦;而人的最大的不幸也在于随着年纪的增长,你面对与上帝的约会渐趋成行的到来,又完全没有主宰这一现实的能力。生就意味着死,这是恩格斯告诉我们的。所以年纪在本质上是天使与魔鬼的连体,至少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学问呢?学问则是人生的利器,学问意味着能力,意味着修养,意味着生命的层次和境界。但学问又是一个无穷大的“场”,风声雨声,国事家事,喜笑怒骂,行走坐卧,花开花落,琴棋书画,听说读写,古往今来,人世代谢,生老病死,养儿育女,赤橙黄绿,飞禽走兽,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你说什么不是学问?什么不是知识?正因为如此,学问常常让深得学问的人产生苦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人说这是读书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其实又何尝不是三种烦恼呢?“望尽天涯路”——这是惆怅,这是茫然;“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疲惫,这是闹心;人“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孤独,这是漂泊。而无论是哪种状态,都体现为生命的沉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只能是满腹经纶的老学究才能具有的责任担当,我们在诚心诚意敬仰的同时,总会不得不与其“分享”沉重的心绪。

剩下的就是笑话了。笑话是什么?笑话就是笑话,它会让人乐,让人轻松,让人洋溢在一种喜悦中。在质地上,它表现为幽默、滑稽或调侃,“笑死人不偿命”,笑没有任何罪过。所以比起年纪的无奈,笑可以让我们忘却“老之将至”;比起学问的沉重,笑可以让我们体味生命的轻松。

闲来无事可以笑一笑;

忙忙碌碌可以笑一笑;

创业艰难可以笑一笑;

一头雾水可以笑一笑;

面对误解遭遇失败陷入尴尬……都可以笑一笑;笑一笑,十年少,在笑声中你获得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让身心实现一次良性的替换:换去了那些附着在生命周围的晦暗、沉重、愁恼、困惑、无奈,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愉快、朗润、舒缓、热情,还有最通俗的说法——得劲儿。

尤其在这个拥挤、浮躁、人生路上危机四伏、事业担当令人疲惫不堪的时代,在我们都急于寻找最合适、最便捷的人生路径的时候,佐以一种轻松、舒缓、愉快的“赠予”,就像我们一边在拼命劳作,_边又可以痛痛快快地欣赏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那种悠扬,那种舒缓,那种如月下听泉、帘外赏竹、溪边慕鱼、小桥流水有人家,远乡倥偬得佳人,那感觉、那意境、那情调、那心情,你能说不爽吗?

哇塞!

我便心生妄念,想借笑话的这种价值,这种功用,表述一下多少年来,“冥思苦想”而获得的关于人生的“惊鸿掠影”。

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书。

如果让我总结一下这本书的“看点”,我觉得有这么三方面的理由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就是书中根据各自不同的话题,我精心选定的近四十个笑话,都是确能让人开心大笑的。我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很多所谓“笑话”,其实是有“话”无“笑”,听来或读来,总觉得索然无味;而坊间流行的那些“黄段子”,那些“未成年人免读”的语境,又不是我等准其可入大雅之堂的。这样说来,你要真正选择出一些又可笑,又笑得“纯洁”,又在笑声中给我们提供一点什么的货真价实的笑话,还真不是轻松简单的事情。为了书中引用的这几十个笑话,我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仅在国家图书馆就借阅了数十部图书,还不包括这些年来我“道听途说”的有关积累。不算披沙沥金,但总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吧。所以我觉得目前书中引证的这些笑话本身都是看点,都能给读者诸君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感。

第二,这种书总是离不开“案例”,选用什么样的案例,见证着作者的责任。是那些司空见惯的老故事,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感觉?我的原则是一定要找到那些属于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的东西。或者说要感人,首先自己曾经感动;要新颖,首先自己觉得新颖;要独特,首先自己认为这是在同类书中不曾读到的。另外,我很喜欢用那种我认为很美的句式去叙述一种思想,一种感觉,一种理解,或是一个过程,我希望让读者阅读的过程能够充满着享受感。因此在体例上,我力求采用一种漫谈的形式,不拘泥于一种框架,随缘放旷,无迹可循,似天马行空,轨迹无形。但天马也是马,心里当然还要牵着那根缰绳。这仅仅是我的愿望而已——愿望总是美好的。

第三,我试图找到影响人生成功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譬如心理的、思维的,甚或也包括来自职场的边缘视角的问题,比如我所说的“潜机制”问题。这个问题,我现在提出来,也许还有些造次,或者缺乏严肃的理论依据。但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一视角,是否构成人生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关注乃至批评,这对我来说都是欣慰的事情。作为一个作者再没有什么能比他的文字引起了读者的“回应”(哪怕这回应是尖刻的批评)更令其兴奋的了。

最后我还要说一句,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我首先要致谢:首先感谢我的同学张文波先生,他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每次在我出版一本书之前,都毫无怨言地甘当我的“第一读者”,为我查误校偏,指正差错,我的书稿只有经过他的“审查”之后,才敢发给出版社。第二要感谢的就是那些不知名字的读者。每当我在网上搜索他们对我的某部书的评价时,我总是那样激动,那样兴奋,那样深怀感恩之情。也许就是这种激动和感恩才使我能够苦苦地坐下来不知疲倦地继续将一本本书写成。于是借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真诚地说一句:各位,谢谢了!真的好想你!

作者2006年10月18日于北京紫竹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笑里笑外(谈笑之间成就精彩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克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1352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