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归梦中国梦
内容
编辑推荐

《海归梦中国梦》是作者于天竹在《海归梦·中国梦》系列报道的基础上,再度进行采访挖掘和艺术加工后完成的精心之作。在书中,海归们的事迹描述更完整,人物刻画更饱满,情感表达更丰富。可以说,这本书,既是一部创业宝典,又是一部励志大片,更是一首爱国史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满满的正能量。

内容推荐

什么是“中国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概括,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后,多次提起“中国梦”三个字,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在海创园考察时,作者于天竹立刻感到这里发生的事件会是一个关于中华复兴的重大题材,于是把想法同汪雪平主任谈及,他们一拍即合,经过策划,以海归精英创业感怀为主题的系列报道《海归梦·中国梦》出炉了。近日得知,这一系列报道已荣获2014年浙江省对外传播“金鸽奖”,《海归梦中国梦》一书就是在此系列报道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而成。全书包含“以梦为剑”、“生命银行的梦之旅”、“此生已知我是我”等十二章节。

目录

一、以梦为剑

——贝达药业公司董事长丁列明

二、生命银行的梦之旅

——杭州易文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项春生

三、此生已知我是我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姚纳新

四、劲风。从大海边吹来

——“水刀之父”鲍亦和

五、天生我材必有用

——浙江好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一心

六、南方有嘉木

——浙江创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梁坚

七、俯首甘为孺子牛

——浙江海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侨治

八、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欧阳宏伟

九、跑步前进

——杭州龙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朱笑慷

十、点亮“阿拉丁神灯”

——合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湘坪

十一、志在巅峰,乐在攀登

——微泰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攀

十二、天高任我翔

——浙江归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中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宝剑锋从磨砺出

诗人喜欢说:“以梦为马。”因为梦想是浪漫的、轻快的,乘着梦想的翅膀,朝夕间便可越过干山万水。然而,还有一种梦想,不像是一匹马,而是如一把用来击破坚硬现实的利剑,那就是有志者的人生。

对丁列明而言,记忆中的人生始终都是坚硬的。

最早的记忆就是贫穷。

1963年,丁列明出生在嵊州县(今嵊州市)的一个小山村里。世人眼中的嵊州是越剧之乡,青山秀水中孕育出绝代风华,有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证:“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流经嵊州,嵊州人又称剡人。

若是深究一番,所谓戏剧之乡,起因大抵也和贫穷有关——穷人家才舍得把儿女送到戏班子里浪迹天涯。这就是生养丁列明的故乡,谁都想不到,几十年后,这里会成为誉满全球的领带之乡,并走出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同样是60后的马云和宋卫平也是嵊州籍。和这两位著名&的文科生不同,丁列明是个标标准准的理科生。丁列明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高中正好赶上恢复高考,那个年代讲究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少年丁列明只知道学好了数理化,就能考上大学,当上城里人也就摆脱了贫困的命运。

直到今天,丁列明都常常会说:“我是穷人家的孩子。”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丁列明也反复呼吁教育要向农村地区倾斜,他觉得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从中看出他对少年生活感触之深。

1979年,年仅16岁的丁列明考取了当时的浙江医科大学,连县城也没出过的少年来到了梦想中的大城市,眼界大开。

浙江医科大学是1952年从老浙江大学分离出来的,1998年又归入新浙江大学。1979年时,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大学是整个浙江省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大学,两校的学生走在杭州街头都是面带骄傲的,正儿八经的天之骄子啊。

丁列明却觉得自己是渺小的。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接触到说普通话的同学,惊喜过后又开始莫名失落。这个穿着灰扑扑的旧衣服行走于校园中的乡村少年,多少有点像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绘的孙少平,能支撑他的就是胸前那一小片鲜红色的校徽。

丁列明入学时适逢“文革”后的思想解放浪潮,各种新的思想和理论被介绍进来。医科的学生本来就累,这位有志少年又加倍用功,他在心底暗想:世界那么大,我一定要让自己的头脑和心胸变得更大!

五年的大学生活就在忙碌中一晃而过,命运给丁列明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被分配回了老家,在嵊州卫生防疫站工作,这位医科大学的高才生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20世纪80年代的县城防疫站,就是几间办公室、几样简单的医疗和化验设备,加上几个东拼西凑的人。工作是清闲的,待遇不高也不低——反正那年头本科毕业后都是统一待遇,在县城还是在大城市几乎没有太多区别。丁列明不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但是他不愿意忍受没有意义的寂寞。

“我要回到我应该在的地方。”丁列明跟自己说。

1988年,丁列明又考回了母校,开始攻读传染病学硕士学位。三年后,他毕业留校任教,在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当了一名讲师,这无疑是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丁列明终于可以圆自己的“科研梦”了。

此时,丁列明已经28岁。童年时代的贫穷、少年时代的刻苦、青年时代的寂寞,这三块磨刀石砥砺出了丁列明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心性。

(二)美国梦

很多年后,经常有人问丁列明:“你是什么时候下定出国留洋的决心并为此奋斗的?”

丁列明的回答是:“其实我从来没有刻意要出国,这是祖国给我的机会。”

1992年6月,丁列明获得了国家公派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当时所谓的公派,就是学校选择一批品学兼优的年轻教师派往国外学习,在这个选择过程中,个人是完全被动的,从中可见丁列明优秀的个人素质。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丁列明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在生物医学领域是全球最领先的,只有去美国,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自己的学识。同样不言而喻的是,美国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也远远高于当时的中国,在美国工作和生活成了无数年轻人的梦想。

弗吉尼亚位于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风光旖旎,经济发达,人文底蕴深厚。弗吉尼亚大学由托马斯·杰斐逊在1819年创建,他为自己设计的墓石上刻有以下谦逊的墓志铭:“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法案》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建人埋葬于此。”弗吉尼亚大学为美国最初的8所“公立常春藤”成员之一,25所“新常春藤”成员之一,也是北美地区唯一一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高等院校。

丁列明深深陶醉在弗吉尼亚大学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弗大的医科在全球享有盛誉,丁列明以农民之子的朴实和勤奋为自己铺平了通向学术高峰之路。

1996年,丁列明通过美国医学博士考试;2000年,他完成严格的病理科住院医师培训,成为一名病理科执业医师。

离开弗吉尼亚大学后,丁列明定居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专业上亦得到美国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可谓事业有成,职业稳定,家庭美满。  人们常常形容国外的生活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丁列明却不寂寞——他的家成了中国留学人员的聚会点。当时出国留学人员少,彼此都很熟悉。在2000年前后,能去美国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大家在丁家聚会,娱乐,畅所欲言,可谓“谈笑有博士,往来无白丁”。

丁列明读大学的时候就听过“美国梦”的说法:无论你来自哪里,出身如何,只要你来到美国,就可以依靠自己的不懈奋斗获得成功,而非依赖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20万美元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精神生活也十分丰富,毫无疑问,丁列明的“美国梦”已经实现了。

丁列明买了一幢带花园的房子。花园很大,他按照美国人的方式在里面种了花草,还植了两棵树。丁列明闲暇时就和妻儿在花园中劳动。回忆起来,丁列明会幽默地描述道:“当时我家园子里种了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不知怎的,丁列明在富足中竟流露出一丝落寞,回想起来,这感觉居然和当年待在嵊州防疫站的心情有几分相似。P2-6

序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地阐述“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纵观世界,实现民族振兴都有一个共同规律,那就是实施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战略。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

早在2008年12月,国家就出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创新、创业。

中央一启动,余杭区立马行动,并且走在了前列。

2010年年初,经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牵头推进,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简称海创园)在余杭区正式启动。2011年4月,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筹建工作小组第三次会议将海创园与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人才基地一起,列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同时,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也是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人才特区,列入了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截至2014年6月,余杭已累计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超千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5名,省“千人计划”人才5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年均增幅两项指标均连续多年位列浙江省各区县市首位。对于海创园,许多高层次人才的评价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仅有原生态的湿地美景,充裕的民间资本,开放的融资环境,还集聚着阿里巴巴、恒生科技等一大批优秀企业,是一个梦想中的创业家园。”

一次机缘巧合,美国《华盛顿邮报》副总编于天竹来到余杭,参观考察了未来科技城,结识了一大批在这里创新创业的海归人才。同为海外游子,于老师对他们的经历感同身受,她把这种情感共鸣转化为一个个励志、感人的创业故事,这些故事化作《海归梦·中国梦》系列报道,刊发在《亚省时报》《新世界时报》等多家海外华文媒体上。

以丁列明为首的贝达药业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发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丁列明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并登上了《福布斯》杂志封面;从事物联网和汽车电子、信息系统研发制造的“创泰科技”,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的青睐和投资;被誉为“水刀之父”的风电专家鲍亦和年过古稀,毅然带领团队回国打拼二次创业……

这些传奇人物的故事,开始在海外华人界广泛流传开来,他们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被触动,他们释放才华的创业激情被点燃,一大批海外游子背上行囊踏上征程,如候鸟迁徙般纷纷归来,只为圆那埋藏在心底多年的“中国梦”“创业梦”。

本书是作者在《海归梦·中国梦》系列报道的基础上,再度进行采访挖掘和艺术加工后完成的精心之作。在书中,海归们的事迹描述更完整,人物刻画更饱满,情感表达更丰富。可以说,这本书,既是一部创业宝典,又是一部励志大片,更是一首爱国史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满满的正能量。

其实,“中国梦”一直都在行进中,只是在不同时期演绎着不同的版本。海外精英们,怀揣世界顶尖的科学技术和热血沸腾的爱国之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本书就是要告诉更多的海外精英们:“回国创业,never too late(永远都不晚)!”

后记

2011年的春天,我应邀参加杭州市海外媒体考察,来到余杭海创园(杭州未来科技城),科技城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我惊异不已,尤其是座谈会上,听到海归精英丁列明的事迹后,更为海创园集聚了一批钟情民族大业、为实现“中国梦”奋力拼搏的海归们倍感震动与自豪。

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废寝忘食地投入本书的采访与写作中。海创园中奋力拼搏的一代海归的创业故事在激励我,余杭区委区政府、区统战部和宣传部及海创园基地管委会的各位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也在催促我。所以,本书的出版,不只是我个人的努力和辛苦,背后蕴含许多人的帮助和付出。这本书是凝聚集体智慧和互助情谊的成果,是在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在此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曾为本书付出辛劳的各位领导和朋友。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从事新闻记者这份职业,在《人民政协报》工作的几年时光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目睹了国家对海外留学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为中国大量扎实地引进高精尖人才做出的巨大努力。采访海创园留学回国人员的事迹后,我察觉到这里有非常值得报道的新闻和人物。在确定采访和写作线索后,杭州市余杭区侨办主任汪雪平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和余杭区侨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后,多次提起“中国梦”三个字,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在海创园考察时,我立刻感到这里发生的事件会是一个关于中华复兴的重大题材,于是把想法同汪雪平主任谈及,我们一拍即合,经过策划,以海归精英创业感怀为主题的系列报道《海归梦·中国梦》出炉了。近日得知,这一系列报道已荣获2014年浙江省对外传播“金鸽奖”,本书就是在此系列报道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而成。

什么是“中国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概括,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18世纪中叶写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立了骄人的伟业,在天文、地理、数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纺织、建筑、造船、航海等诸多方面,都曾领先世界,闻名遐迩。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再一次把中国引航到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而个人的梦想是和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炎黄子孙需要万众同心、携手编织、倾心浇筑,用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和不断努力奋斗,才能使中国傲立于世界之林。

在追寻“中国梦”的潮流中,海归精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我这次采访的只是海创园里的一小部分海归企业家,但他们却代表了一大群满怀爱国激情,愿意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高科技志士。他们离开海外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希望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他们的事迹,可圈可点;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丁列明宁愿卖掉房子也要把新药研发出来;鲍亦和八十多岁高龄还实地考察风电资源;项春生边率领团队研发,一边去浙大授课、育人……

海创园的规划者们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希望这里能成为海归精英们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创业的最佳高地。余杭区的领导们也有他们的梦想,他们希望未来科技城能带动整个余杭区来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大繁荣。从区到市,从一省再到全国,连点成面,我们看到,中国人在这场伟大的复兴大业中心连心,手牵手,共筑伟大而辉煌的“中国梦”,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与辉煌复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归梦中国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天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805854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4165869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