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唱翻新杨柳枝(中国古代时尚文化)
内容
试读章节

玉究竟是怎么象征德的,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玉象征着五德,有人说玉象征着七德,有人说玉象征着九德,如此等等。曾见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三《玉五德七德》条云:

《五经通义》云: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是曰智、仁、义、信、礼者,玉之五德也! 《札记》曰: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是曰仁、智、义、礼、乐、忠、信者,玉之七德也!故君子比德于玉也。

《五经通义》说玉有五德,同《说苑》称玉有六美,《管子》称玉有九德,大概意思其实相同。但是《留青日札》中所引《礼记》之言并不完全,而《礼记》里关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才是最完整的。

据《礼记·聘义》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请问夫子,君子重视玉而轻视那些像玉的石头,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玉的数量少而石头的数量多吗?”针对于贡的问题,孔子回答说:

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按照孔子的说法,玉的德行应该不止五种、七种、九种,而是十一种!玉在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特殊地位,由此可见。

同时,从一般的比喻、引伸,到无限的联想、附会,再上升为理性、哲学——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是怎样把一件本来极普通、极细小的事象,膨胀成极严肃、极神圣的理念的。

孔子把儒家思想渗透到玉这种无知无觉的材料当中去,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一方面是不可阻挡的“礼崩乐坏”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是坚决要求“克己复礼”的主观努力: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时代。神权已经解体,强权正在建立,当群雄并起而且多少代表了人民大众的人性觉醒的时候,尊卑有序的生活方式却被破坏得七零八落。这时候,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把他的道德观念灌注于并无生命的玉石之中,其实并不表示他的强大,而是出于他的无奈。如果一切社会秩序依然如孔子所想象的那样井井有条,他还有必要这样处心积虑地通过玉来到处宣传他的社会理想吗?

儒家要求“玉不去身”,要求“比德于玉”,要求“守身如玉”,要求“宁可玉碎,不愿瓦全”,都表现出儒家的两重性:强大和虚弱。他们是强大的,他们把他们的理念或教义扩大到一切地方,哪怕是小小的玉,也被他们用来作为布道的工具;但他们又是虚弱的,他们明知自己的思想同人们的自然需求相对立,所以不得不处处设防,时时警告,提醒人们不要忘了他们的谆谆教导。

玉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辅助教材”,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因为宣扬只有君子才配佩玉,玉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君子们纷纷以佩玉为荣,从而增强了君子们的道德自信心。君子佩玉以后,走路不能急躁,否则会使玉碰碎,故他们走路的姿态总是温文尔雅,不至于同小人们一道乱跑。玉佩发出的声音,清脆嘹亮,这就可以使得君子们的心猿意马常常得到收敛,不至于作出非法或无礼的事来。因为玉不离身,君子们人到哪里,响声就到哪里,处处有人监督,所以他们也就不能偷听别人说话、偷看别人行为,从而证明自己光明磊落。 《礼记》中说,古代的君子是一定要佩玉的,身体左右所佩的玉发出有节奏的音乐,他们的行为就会整齐、大方、规矩、礼貌;由于他们的耳朵成天听的是玉的声音,所以其他私心杂念就无法去影响他们——“是以非辟之心,无自人也!”难怪秦王要用十五座城市来换取一块和氏壁,原来他是想要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应当改写“完壁归赵”这个典故。

把玉雕琢一番,佩在身上以美化自己,显示自己身份之高贵,这种意识的萌芽据说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已现端倪。早期的玉佩,有单个的,也有成串的,虽然造型简朴,意义却超出了实用之外。玉佩从形制到含义的完善,与周代礼教文化的高度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当时能够佩玉的,基本上是贵族阶级。如果说“存在决定意识”是真理的话,那么贵族才能佩玉的社会存在,必然会产生佩玉代表贵族的意识。于是,用玉来象征地位、身份、品德、理念,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用玉来表达伦理,在中国已是寻常之事。有趣的是,玉雕本身也有以此为题材的。例如故宫就藏有一件元代玉器,叫“五伦图”。 “五伦”又称“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之间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此作为玉器体裁,具有典型的教化意义。“五伦图”玉器呈白色,长近三寸,宽近两寸,厚约三分。中心位置雕一孔雀,立于石上,上下左右分别是鹤、雉、鹭鸶与海东青,其间缀以牡丹和山石。在技法上,多用镂雕与线刻,富于立体效果,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成就。但内容也许更加重要。各种禽鸟之间相互鸣唤和主次有序的情景,具有明显的寓意。《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禽经》说:“鸟属三百六十,风之为长,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易经》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在这些说法里,都隐隐包含着用禽鸟来比喻“五伦”的意思。元代是个短命的朝代,偏偏愈是短命的朝代就愈需要“五伦”来维系纲常。当我们今天看到这枚“五伦图”的时候,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慨。

先秦时的玉器雕琢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在以玉龙为例。玉器中龙的形象,最早见于中原和东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距今七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玉龙出土。其玉质为岫岩玉,形体宽厚,素身蜷曲。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类。

商朝的玉龙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商代玉龙一般呈片状,也有少数筒状玉龙,如“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这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并出现单一的云雷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龙尾似刃薄而锋利,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龙头近似方形,龙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称“蘑菇形角”。玉龙的眼部,在商早期多为方形或菱形,中期后呈“臣”字形。商代玉龙以侧身玉龙为多,一腿一足,以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

周朝是在商之后的又一个王期。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会生产力较商朝有了巨大进步,手工业发展更为繁荣,“玉府”即是当时周王室专门设立的玉器制作工场。周朝特别崇尚礼仪,在封官拜爵时都要给受封官员一件玉器,作为官爵证明,《周礼》中称此种器物为“瑞”。《周礼》是周朝的重要法规。它赋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内涵,并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使玉器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周朝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口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大多数玉龙不琢雕腿和足。西周玉龙的雕琢,能够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周朝玉龙的装饰较商朝复杂,出现了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直线雕琢纹较少。P8-12

目录

目录

序言

一 慷慨纵横——先秦风姿

古之君子必佩玉

始作俑者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胡服骑射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士为知己者死

郑卫之音

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二 玄虚绚烂——汉唐风采

后汉人名无两字者

清谈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

王杨卢骆当时体

胡旋女 胡旋女 心应弦 手应鼓

新进士尤重樱桃宴

燕瘦环肥

画眉深浅人时无

三 弦歌逸乐——宋明风气

宋人自名叟老 创一时之风气

凡有井水处 即能歌柳词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

藏书为生平第一要事

凤阳花鼓

一夜御十女不为淫也

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山人墨客莫盛于明之末年

四 俗艳新巧——清民风尚

结社

变城市为山林

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亦枉然

江湖走马伎

家家收拾起 户户不提防

鸳鸯蝴蝶派

器必洋式食必西餐

百乐门舞风

序言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尚也每天都是新的。只要稍稍留意一下身边的各种资讯,不难发现各种广告和宣传都无一例外地围绕同一个主题——时尚。时尚从未像今天这样倍受人们的青睐。在报刊上,在电视里,在网络中,有关时尚的话题层出不穷。这些现象表明了一点: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会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时尚总是求新的。我小时候,习惯于看到祖母一辈人都穿中装大袄衣裳、梳元宝鬏髻,一旦看到年轻女子穿双排扣列宁装、剪二道毛短发时,便觉得异常鲜亮。男孩从来是被时尚遗忘的角落,但我重检儿时留下的物品,在几件围嘴上竟然都有母亲绣的五角星,那正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时髦标记。到了少年时代,很想穿一件白衬衫、一双新球鞋,十岁生日那天终于由上海大姑母送了我一件白衬衫,至今记忆犹新。我的青年时期正好赶上反对一切时尚的革命年代,但革命本身却成了时尚。像章、袖章、语录到处都有,不难得到,惟独军装难求,于是自己买白布染成草绿色,请裁缝做条裤子。染色容易消褪,好在当时的风气是以褪色的军装更为时尚,我也就乐得穿着自制的褪色军裤在街上招摇过市。在打倒一切时尚的年代,还流行着一种最时尚的时尚,那就是:像章越来越大,大到像盘子一样,挂在胸前;语录却越来越小,小到火柴盒那么大,我现在还留着一本。在开放的这些年里,时风多变,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这时的我已经修炼得冷眼看天下,任他风云变幻,只以不变应万变。平心而论,我不是一个追逐时尚的人,我只是对文化的流变史有兴趣。当然,现在无论什么事情都时兴缀上“文化”这个词,在这个意义上,我只好承认自己是这种时尚的追逐者。

时尚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时段流行的风尚。追随时尚之风,由来已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尚。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用兽骨来制作头饰、耳饰、项圈等饰品。这些装饰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温饱之余有了另一种需求,即对美的追求。山顶洞人使用骨头、兽牙做成的项饰,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出土的椎形、丁字形、圆柱形骨笄,以及用玉石、牙骨、贝壳制作的串饰已相当精美。生产力愈是发展,生活中的多余物品也即“长物”也就愈来愈多,并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同时形成时尚文化大观。

时尚的兴起和衰退不是随心所欲的。从技术的角度说,古代器物的质地之美,是由当时的工艺条件决定的。从艺术的角度说,古代器物的造型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流行时尚的影响。如果说陶器、铜器、瓷器分别代表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典型制造质地,那么它们的形状与纹样却取决于人们的喜好。在商周的铜鼎和酒尊上,常见的是人面和饕餮的神秘目光,龙凤和猛兽的威严气势。这种狰狞的造型与装饰给人的神秘与恐怖的感觉,正是当时人们的神权观念在器物形式中的凝固,并由此成为那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物化。铜镜在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已存在,但普及盛行还是在战国以后。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因此连铜镜都以骑士斗兽场面为装饰,可见此时的尚武之风。唐人喜欢饮茶,瓷瓯便成为当时流行的茶具。这一时期根据饮者的趣味设计了不少新的器形,比如荷叶形、海棠形茶具等,曲折多姿,造型优美。古代器物的形状与纹样,让我们看到古人在追求什么,崇尚什么,流行什么。

时尚具有丰富的含义。在英文中,时尚(Fashion)的本意是时装,然而现在时尚的含义早已超越了服装,手机、汽车、家居、住房都可以称为时尚,时尚已经演变成无所不在的时髦、风行、先锋、前卫,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过程、生活目的。现在的时尚设计,不只是指设计出单纯的衣服、鞋子、发夹、提包等,而是指对一种整体流行趋势的把握。时尚已经被定义为流行文化的符号,并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时尚对文化的影响。就是这些影响,引导人们的日常消费,并让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精神的愉快。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可以离时尚很近,也可以离时尚很远。但对于一个时代来说,不能没有时尚。

时尚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须打开传媒,就能发现无论是上网、减肥、离婚,还是唐装、韩流、出国,都一度成为时尚。有人整理过一份中国1949年至1999年之间的时尚备忘录,大致内容是:在第一个十年中,流行列宁装、布拉吉、大辫子、蝴蝶结;在第二个十年中,流行军装、补丁、短发、劳动布、毛泽东像章、毛主席语录、红卫兵袖套、白羊肚毛巾;在第三个十年中。流行烫发、西装、喇叭裤、蛤蟆镜;在第四个十年中,流行名牌、性感、隆胸、美容、口红、文化衫。进入本世纪以来,时尚的表现更是五花八门,单在保健方面就有洗浴、洗头、洗牙、洗眼、洗肠等等新玩意。把这一个个互不相干的词串连排列在一起,就以极为简约而凝练的形式,记录了一部繁富而流动的社会生活史。

词语的流行也许最为短暂。有一份2002年的调查报告说,当年报纸的十大流行语是:十六大、世界杯、短信、降息、三个代表、反恐、数字影像、姚明、车市、CDMA。此外,稍次的流行语还有:新新人类、唐装、知本家、韩流、寄托族、小资、海归派,等等。这些流行语真实反映了当年的社会状况,它们的取向、动态、变化可谓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风向标。

时尚是不能重复的,但它有可能交替出现。有人提出过“隔代情结”的概念。年轻一代的成长总是受到上一辈的限制,因此父辈流行的式样当然遭到年轻一代的厌倦。可当这一代人为人父母之后,同样的轮回又会发生。这时候,更小的一代人通常会重新欣赏祖父母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以称为“隔代情结”。这一现象揭示了正是由于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式样交替,致使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意义,因此也才有了如此丰富流变的时尚文化。

时尚常常从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城市向周边辐射。《后汉书》记长安的时谚是“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时尚一旦流行,便不分贵贱群起仿效。《旧唐书》描述当时的情景是“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白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

时尚的概念,在古人眼中已经十分明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提到了“时世妆”一词:“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时尚不限于服饰打扮,而遍布于各个领域。赵翼《廿二史剳汜》发现五代人多以“彦”字为名:“统计五代至宋时,名‘彦章’者七人,‘彦超’者十一人,‘彦威’者七人,‘彦卿’者七人,‘彦进’者四人,‘彦温’、‘彦韬’者各三人。竞相仿效,各以‘彦’为名,亦一时风尚也。”

时尚的流行,是人为的结果,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种新式样的出现,对他人必然产生一种新刺激,但能否被普遍接受则难以预料。新式样被他人接受的过程,其实是公众对它由惊奇到喜欢、由跟从到习惯的过程。当新式样被社会群体普遍接受之际,它就成了一种新的流行时尚。而当公众对它渐渐习惯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上的厌倦,而厌倦正是时尚的杀手。唐代妇女的时装就是不断改变的,除了上衫下裙之外,还流行过胡服和男装。胡服虽然“另类”,但也流行了很久,元稹《法曲》云: “女为胡妇学胡妆,使为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人的诗即使写得再好,也不可能永远流行。人们对于文学的口味也是常换常新的,赵翼《论诗绝句》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所以,任何时尚总有阶段性。从这一点来看,上世纪50年代美国商业性设计所采取的“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是有道理的。因为不断推陈出新的样式设计,激励了美的代谢,制造了新的流行,符合公众求变的心理,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事实证明,有些好的设计确曾引导了时尚的潮流,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当然,时尚的频频换代,往往以社会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而这却是面临能源、环境、人口危机的现代人之大忌。因此,处理好时尚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时尚正在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体现着大众的趣味,所以它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设计师对大众趣味的正确预测与把握,将会创造出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说,时尚可以推动创新,反之,创新同样可以造就时尚。美国人对时尚尤为看重。1981年,美国设立了一种“时尚奖”。据悉,在时尚获奖者当中,包括了演艺界人士、商品设计师、杂志编辑或专栏作家、时尚刊物,以及摄影师等等。一些聪明的时尚设计师,在获奖时起就开始为下一个时代的流行寻找定位。有一本书写了影响人们生活的九十九种时尚,如戴耳环、戒指、项链,穿迷你裙、连裤袜和高跟鞋,开私家车上班、旅游,移动上网、手机通信,上午十点品尝茶点、中午吃快餐,主餐后的冰激凌和早起或临睡前的沐浴等等。显而易见,所有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都不是人类自古即有的,而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时尚不是风格。不同的风格可以长期共存,而时尚总是追随最新的风格。

时尚不是习俗。一种习俗可以延续几代人,一个人却可以经历多种时尚。

时尚不是趣味。在趣味面前人们可以各行其是,在时尚面前却不是自己追随别人,就是别人追随自己。

时尚不是浮薄。造成一种时尚的原因,往往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等方面的因素。

时尚的本质意义在于探索、追求和创新。它从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的背景中飘忽而来,然后悄悄融人到衣饰、审美、家居、出行、娱乐等内容中去。

时尚是绝不会凝固不变的,因而它有它自己的历史。书法史上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民族学上的汉人崇黄、藏人崇白、壮人崇红,都自有其文化的密码。我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选择若干时尚现象,写成了本书。并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时尚的历史粗略地分为四个时期,即:一,慷慨纵横——先秦风姿;二,玄虚绚烂——汉唐风采;三,弦歌逸乐——宋明风气;四,俗艳新巧——清民风尚。限于时间、篇幅和水平,挂一漏万,自忖难免,恳望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教。

如果有人问,当今的时尚潮流是什么?我只能说:请看这不断变化的世界!

唐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杨柳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鲜明革新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天下事物必然会推陈出新的客观规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追寻各种时尚产生和消亡的轨迹吧。

韦明铧

2006年10月14日于扬州醒堂

内容推荐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选择若干时尚现象来书写。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时尚的历史粗略地分为四个时期,即:一,慷慨纵横——先秦风姿;二,玄虚绚烂——汉唐风采;三,弦歌逸乐——宋明风气;四,俗艳新巧——清民风尚。

编辑推荐

时尚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时段流行的风尚。追随时尚之风,其实不是现代的专利,是由来已久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尚。在商周的铜鼎和酒尊上,常见的是人面和饕餮的神秘目光,龙凤和猛兽的威严气势;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因此连铜镜都以骑士斗兽场面为装饰,可见此时的尚武之风;唐人喜欢饮茶,瓷瓯便成为当时流行的茶具。让我们看到古人在追求什么,崇尚什么,流行什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唱翻新杨柳枝(中国古代时尚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韦明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49499
开本 16开
页数 3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3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