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法国哲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法国哲学的新近演化中,1945年后被称作“三H”的一代过渡到了自1960年起以三个“怀疑大师”闻名的一代:三H是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三个怀疑大师是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为什么在1930年到1960年间像圣徒般被尊崇的人物在六十年代中被抛弃了,而让位于新的到来者?而新三人组的权威团体的出现,使得整整一代都从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内容推荐

三H的一代是20世纪的第一代人。年代学显示了这一代的发言人出生在这个世纪初,他们都在二战爆发前的几年里一举成名。他们取代了这个时期已经声名巩固的老作家们,对当代法国哲学理论的成果,使得当代法国哲学成为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最灿烂和最活跃的创造典范,为西方当代社会的整个文化生活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目录

缩略和翻译的注释

导言:哲学在法国

1 无的人化(科耶夫)

 解释黑格尔 

 寻求具体哲学

 反对唯我论

 否定的起源

 历史的终结

 否定性

 同一性与差异

 表述问题

 附录:《存在与虚无》中的虚无(让一保罗·萨特)

2 真理的人的起源(梅洛一庞蒂)

 灵魂和身体

 地球不转

 月亮黑暗的一面存在吗?

 现象

 历史现象学

3 符号学

 1960年的知识场景

 结构主义

 什么是结构分析?(塞尔)

 交流

 结构

 人道主义论战

4 批判历史(福柯·阿尔都塞)

 虛无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危险申

 上层建筑 

 权力问题的引入

5 差异(德里达,德勒兹)

 现象学的激进化

 “延异”

 原初延迟

 一个先验经验主义的寻求

 批判辩证法

6 时代的终结(德勒兹,克洛梭维斯基,利奥塔)

 权威 

 世纪末(Fin—de—siecle)的混乱

 历史终结的(故事终结的)故事 

 最后的评论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寻求具体哲学

1930年代的一代数次解释了他们的学徒身份。在对学院唯心主义的反抗中,它要求一种后来冠以存在主义之名的“具体哲学”(concrete philosophy)①。实际上,“唯心主义”(idealism)这个词要么在通俗的意义上被理解,要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被理解。

在通俗意义上说一个人是唯心主义者,就是他设定了一个“理念”(idea)或“理想”(ideal)作为他生活的指导。我们用“理念”这个词意指一个“精神图像”,一个不是来自观看的东西,因此也不能还原到任何“经验的教训”。众所周知,经验的教训常常是残酷的,它更容易导致“现实主义”或“怀疑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者的错误(如果做一个唯心主义者的确有错的话)在于他不理会生活教给他的东西,他为人行事仿佛现实中的事情都应当符合他从一个理想世界中获得的理念。人们知道唯心主义者的错误是抽象性,他一开始就无视合乎理性的、以善为顶点的世界与不确定的、不受理性影响的世界之间不可还原的差别,关于前者,他说得很多,关于后者,他说得很少。但他谈论的世界是一个人们在其中交谈的世界,在那里,人们交换话语而不是枪弹炮火。因此需要一种具体哲学来取消唯心主义的谎言。

这种对唯心主义的批评的局限性很明显。唯心主义者被指责说,他行动的时候,仿佛一个规划好的、合理的和应当存在的世界一直都在那里。他必定是一个真诚的梦想家,如果他不是一个狡诈的保守主义者或一个痛苦的学究腐儒的话。他受到责备不是由于他的理想,理想作为善的准确定义被接受下来,就不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或夸张的。他受到责备是因为他相信这个理想现在已经实现了;让自己免除了所有行动。

结果,具体哲学对抽象的胜利等于一个年代顺序的调整。既然善一定会实现,不属于我们当今时代的理想主义者明天就可能是正确的。今天的错误会成为明天的真理,辩证法的绝技是通过行动,或者用日后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说,实践(praxis)来实现。“实践”这个词确实是1950一1960年代的关键词,在以前用“行动”这个词的地方用“实践”这个词,无可辩驳地来自这一时期对青年马克思著作的孜孜不倦的研究。在谈到马克思时,梅洛一庞蒂的不变主题是:实践是“意义所在地”和马克思的巨大发现。“马克思所谓的实践,是在人们组织他和自然、和他人的关系的各种行动的交叉点上,自发显示的意义。”①

出于对实践的热情,萨特甚至写道:“所有真的东西都是实践的,所有实践的东西都是真的。”①

1965年后,人们为了和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版本拉开距离,不再说praxis而说practice,例如,写作变成了“表达实践”(signifying practice),哲学是一种“理论实践”(theoretical practice)。

在这个时代的终结,也就是在历史的终结,唯心主义也许是真正的哲学。同时,这个哲学是假的和误导的,因为它阻碍了行动。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只意味着一件事情:反抗任何阻碍理想成为现实的东西,换言之,攻击现实的实存(the reality of the real)。在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中,“具体哲学”达到了行动主义的立场。哲学,作为对现实的实存的反叛,融人一个反抗的实践纲领。其实说反抗还是低估了——我们应该说在反抗之内的反抗。因为存在主义者所属的反抗注定要让他反抗、憎恶一切现实:资本主义、家庭、体制等等。如果现存秩序让他认为其最危险的敌人是法共或苏联,那么存在主义者会满足背叛的需要来让人知道他同情共产党。可是他不会走到成为共产党员那么远,因为这样等于是认可了共产党组织或社会主义国家内存在的现实。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在反抗内部创造一个反抗的原因,以便不停地唤醒它反抗的潜能。因此存在主义者的敌人(即以他的阶级背景或生活方式,他所憎恶的自己人)只要确定另一个特定攻击对象,让存在主义政治去颠倒过来就够了。存在主义者会谴责他迄今为止还保卫的组织,指责他们的背叛,会在迄今为止还对他代表着纯粹否定的那些人中发现同情的对象。这样,存在主义者的忠诚从苏联转移到中国,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转移到前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从阿尔及利亚转移到古巴或者相反,从工人转到学生,从男人转到女人,等等。所有这些一个接一个、矛盾并且总是专断的立场,组成了存在主义的政治风向,它是敏感到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变化的。如此根本地缺乏决心(“忠诚”就是思想上下定决心),对此,梅洛一庞蒂在《人道主义与恐怖》中的纲领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共产主义者有价值,不管他们本人如何,这就是我们支持他们的原因。换言之,赞成和最终谴责的理由与什么构成了这些接二连三的评判对象无关。例如,1968年后,萨特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官僚体制发起攻击,但是五十年代在斯大林统治下,他保卫的社会主义并不更少官僚性质。这期间变化的不是苏联,甚至也不是萨特,而是世界政治(从冷战转向和平共存)。P21-24

序言

一代人以前,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哲学学生们(甚至教授们)都对海峡对岸产生、研究和争论的哲学知之甚少,他们多半也没有什么兴趣去研究。的确,他们通常觉得这种无知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他们抱定了这样的成见,这就是对岸的哲学轻率、肤浅,缺少严格的思想价值,因此他们情愿保持无知。

现在,聿运的是,时代似乎正在发生变化。海峡两岸都表现出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想要了解对岸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愿望,甚至想要参与到其中;而且,除了长期并且仍然持续的不理解之外,回到相互承认和尊重的良好愿望也在不断增长。

夸张这一点是错误的。谚语有云,几只燕子造不成一个春天;被近代传统的重负和体制的权力惰性(例如课程大纲)所强化的彼此无知,仍旧是十分强大的。另外,在如此根深蒂固的无知的情形下,要让任何人确切地知道如何挽救这种状况,则无论他多么好探索和“思想开明”,都是十分困难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向导。如果可能的话,一个本族的向导,既对他自己的领域有专门知识,又能和他自己领进来穿越这个地区的陌生人有真正的交流。

文森特·德贡布在这本书中打算做的,就是成为这样一个带领着游客穿越当代法国哲学领域的向导。没有人能比他更好地胜任这个任务。他在加拿大教书,曾到关国旅行,并且多次访问牛津。最重要的是,他虽然不属于法国的“新哲学家”①,却确实是新一代法国哲学家的领军人物。在本书之前他已有两本书为他赢得了赞誉②;他是每月评论《批评》的编辑成员;这本书,他的第三本书,虽然是应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委托写的,井明确地以英语读者为对象,但它最初的法文版(自然比必须要出的英文译本稍微提前一点出版了③)却业已证明是一本哲学畅销书。

正如德贡布自己将会(而且实际上他是第一个)强调的,他的书只是对当代法国哲学领域的一种个人观点。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某种确定无疑的观点;其他法国哲学家同样有权利对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置于其中的这个背景持其他观点;再倒回十五年或者往前十五年,德贡布本人也会出于不同的目的,甚至相同的目的而以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领域,从他特定时刻的视角出发,对某些哲学家更加重视,而认为某些哲学家不像以前看来那么重要。

不用说(不过还是可以说一下),如果这本书更多地被读作当代法国哲学主要范围的一个指南而非导论的话,它则更不打算起一般哲学导论的作用。它隐含的前提要求不是很高,可以说,只要对哲学史和哲学史上出现的占主导地位的主题有所了解就够了,当然首先是指出现在古希腊人的著作和从笛卡尔到康德的主要哲学家著作中的主题。显然,对黑格尔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大有帮助的;不过对以前的那些哲学家只要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其他相关的要点都大体上可以从本书中搜集得到。

我们可以通过重新提出一些熟悉的问题来回忆这些支配性主题的性质。如果用传统可理解的方式说,就是:存在的性质是什么?存在的全体——即宇宙,现实事物和可能事物的完全或不可能完全的整体——是一种、两种还是更多?如果是一种,是否意味着意识必须最终认识到它属于存在的全体?如果真是那样,那么谁具有这样一个意识或者什么能成为这样一个意识的所有者(主体)?要么,意识是否能够或必定会把它自己仅仅看做从某种根本不是意识的东西派生出来的一个特例?另一方面。如果存在是两种(或更多),意识作为对某种在它自身之外的,不是它的东西的认识,是怎样身心一致地知觉到它自身的?还有,意识如果不参照某些本质上异于它自身的事物,它能否获得对自身同一性的自我认识,更不用说能否经历(历史)时间的不同时刻认出它持续的同一性?如果没有意识在存在的事物和也许会存在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的事物之间做出区分的“否定”能力,我们还能不能认为客观世界具有某些特定的或者根本上可以认识的性质?

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来,就会认识到这些问题和主题不仅是古代哲学,而且是经典的笛卡尔哲学和康德哲学的问题和主题。德贡布以精炼而富有生气的语言,试图向我们显示出,对这些相同主题的探索,如何从古代传递到近代,通过了德国遗产进一步的和加倍的整合,仍然是伟大的西方哲学思想传统中的现代法国哲学分支的基本特征。同时,法国哲学对这些主题的探索伴随着一种也许更奇特但恒久不变的倾向,就是试图立刻根据当代的政治来译解所有这些哲学争论的价值。

这本书并不冒称是一本能够让它的读者期望毫不费力就读懂的书。如果作者写的是这样一本书,也就不敢指望人们能严肃对待它。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并不是一本拒读者于千里之外的书。相反,它深刻而不乏诙谐,并且思路非常清晰。对于未具备哲学知识,以及甚至已具备了哲学知识的许多人来说,都将证明它比处理同样题材的大多数文本更加清晰。无论如何內容决非读者从这本书所得的唯一回报,因为它不仅提供了信息和智力挑战。而且带来了纯粹的阅读快感。另外,它不仅是一个当代法国哲学的指南,而且同时是一种对当代法国哲学的评论和一个对之高度个人化的贡献。这种贡献以其特殊的方式和甚至有点特殊的內容,只能以如此的方式奉献出来——也就是说,首先讲给法国以外的听众,他们完全不是法国哲学通常和按惯例要面对的听众。

而这也许能为进一步的思考提供更多的养分。

阿兰·蒙特菲奥

贝利奥尔学院,牛津

1980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法国哲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文森特·德贡布
译者 王寅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2387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1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5.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