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玻璃电台(附光盘上海老歌留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主持的节目——“上海老歌三人谈”,谈的却就是当年老上海的“玻璃电台”。

上海老歌,为何不老,就是因为“味道好极了”!什么味道?租界加上城隍庙,洋的土的全有了!上海老歌是从城隍庙走向租界,从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化,然后合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中西合壁的全新的“混血儿”,和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

内容推荐

老歌像旧情,是个迷人又带点感伤的事物。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两首、甚至更多的老歌,联系着某个生命阶段、某个季节、某些人和事……当那段旋律响起,歌词浮现,几乎是直觉的反射。有如水闸开启、时光倒流,所有相关的记忆全都霎时涌现——然而那全是过去的了。

目录

序:玻璃电台·色戒 陈钢

收音机年代——李黎

老歌

收音机年代

花样年华

萝丝玛丽·凤凰于飞

何日君再来

蔷薇处处开

蝴蝶恋人

沉香屑——淳子

陈蝶衣客厅里的蝴蝶

苏州河边,姚莉阿姨

上海味道

最后的,最后的

枕流公寓的魂灵头

蔡琴怀旧

花忆前身小红楼

新加坡往事

余烬求——李香兰

沉香屑

花开不败——陈钢

唱不尽的夜来乔

又见李香兰

天外飞仙

绝唱——忆我的父亲陈歌辛

母亲教我的歌

附录:上海老歌三人谈——陈钢、淳子、李黎

倾听城市的皱褶

试读章节

老歌

老歌像旧情,是个迷人又带点感伤的事物。

一首开始时仅仅风行于一时一地的“流行”歌曲,能够经历漫长的时问保存下来,不过时、未被遗忘,依然被一些人熟知甚至怀念,就表示这首歌通过了时问的过滤和筛选,已经超越她的曲词本身,成为一个集体记忆的结晶了。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两首、甚至更多的老歌,联系着某个生命阶段、某个季节、某些人和事……当那段旋律响起,歌词浮现,几乎是直觉的反射,有如水闸开肩、时光倒流,所有桐关的记忆全都霎时涌现——然而那全是过去的了。

冬日到上海,女作家淳子邀我上她主持的广播节目,谈老歌。我起先还有些犹豫:我和淳子的成长经验,时间,卜桐莘几乎一个世代,空间上更是截然断裂的两地——她在火陆我在台湾,我们会有什么共同的老歌记忆呢?然后我想到香港导演王家卫,他的《花样年华》,那部电影坐的老歌,全是他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记忆;而令我讶异不止的是:我自己在那同样年代记忆中的老歌,竟与他的有许多交叠!我们一在香港一在台湾,怎么可能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来源是同一处的。他的上一代人、我的上一代人,几乎同时分别流离到不同的岛上,带着念着恋着唱着的,是那些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四十年代的歌,有些在台湾神奇地通过了严厉的检查,竟流到了电台和街头。(在那之后,这两岸三地第二度流行歌曲的交集,便要等到八十年代的邓丽君——那是后话了。)童年那些亲切无比的老歌,收音机里播放的、母亲阿姨姑姑们口中哼唱的、“劳军晚会”之类表演的……其实有不少可以追溯到上海,那个何等遥远、神秘、充满禁忌,却又是父母闪烁的片言只语后面无限魅惑的城市,只是当时浑然不知罢了。所以,我又何必担心跟一位上海的女子没有共同的老歌记忆呢,何况,还有哪里比在广播电台更适合谈老歌呢一~我的童年老歌几乎全都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

这么想着,我就答应淳子的邀约了。

去录音的那天,上海下起了雪。录音室里也不暖和,我用咖啡杯焐着手,一边翻阅她才送我的谈老歌的新书《前天》,她则是拿着我秋天在台北出的《海枯石》,两人就谈开来了。遇上两人都知道的歌便是不无惊喜的交集,一方不知道的就交换记忆有如悄悄展示心爱的珍藏。她也喜欢《花样年华》,提到电影里一再出现的纳金高(Nat King Cole)低沉丰沃的嗓音,我却念念难忘周璇的娇媚和陈云裳的幽扬。她书中提到《天上人间》这首歌,我听到过却不知是“港星”李丽华四十年代在上海唱的。从李丽华便想起林黛,想起了《翠翠》——香港电影的插曲是我老歌记忆的另一个宝库,对淳子却烂一个断层,所以作为张爱玲迷的她虽知道《情场如战场》是张爱玲写的剧本,却不熟悉女丰角林黛,更不知林黛主演的《翠翠》是改编自沈从文的《边城》;里头有名的插曲《热烘烘的太阳》,小时我唱得烂熟,一辈子也不曾忘。

我便说起沈从文在世的最后一年,那个夏天我终于见到了这位最心仪的中国作家,唱这首歌给他听博他一笑;那是万分之一的渺小的报答:报答他美丽深厚如长河的文字,给予我的文学养分……

从歌说到人,我俩认识与不认识的,说起我们到过或没到过的地方,谈到电影、谈到画……谈得天长地久一般,然后,就像起头时的不经意,说着说着也终于止住了,却似余音袅袅。出来到了大门口,才发现早先散漫的雨雪已变成向茫茫的大雪,每一处地方、每一样东西都盖上了细柔的白絮毯,旁边的人都在惊叹上海二三十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雪让一个喧闹的城市忽然安静下来,我静静看着,双眼迷蒙,耳边仿佛还若有似无地飘着一些旋律,随着雪花飞舞……时间是一条奇妙的河,流淌在这个永远的城市里,保存着、改变着、侵蚀着、呵护着昔时的记忆,令人又悲伤又喜悦,又无限惆怅。P10-13

序言

玻璃电台·色戒

陈钢

淳子坐在那坐,坐在她那工作了几十年的电台里。那不是“玻璃电台”,可她主持的节目——“上海老歌三人谈”,谈的却就是当年老上海的“玻璃电台”。

1926年1月23日建成开业的上海“新新公司”六层的新都饭店,别开生面地在大厅里自行没计、自行装备了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因电台的屋子四周是用玻璃隔断的,故俗称为“玻璃电台”。这也许可以视为当年电台透明、开放的某种象征,和白领女性走进都市生活的一个标志。我母亲当年就曾在“玻璃电台”里担任过播音员,淳子那时虽未出生,可她现在却是当代播音红人。与常人所不同的是,在直面当今现实的同时,她的目光常常注视着上海的过往。

淳子坐在那里,坐在《淳子咖啡馆》节目的播音台前。我不由得想起了她往昔的当红节目:《相伴到黎明》。整整十年,她夜夜与那些不桐识的朋友们,通过电波促膝谈心,为他们送上了女性特有的心灵鸡汤,使他们走出迷茫与困境。今大,她又在做什么呢?她的角色转换一定会引起老听众们的新关注,也同时会传达出一个信息:上海老歌,永远不老!

淳子坐在那里,坐在她旁边的是旅美女作家李黎,一位“张迷”,也是一位老歌迷。还有一个就是我。没想到的是,上海老歌不仅使我们三个人从不同的地方聚合到这坐,也使张爱玲和她的《色,戒》,浮现在我们的语境中。老歌带出了张爱玲,张爱玲也带出了老歌。

张爱玲也坐在那里。不,她是站在那里,站在她曾居住过的爱丁顿公寓(现常德公寓)的阳台上。登高远眺,她可以见到“百乐门”,也可以听到从那里传出来的歌声。她听到了《蔷薇处处开》……

“有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跳舞厅的音乐,女人尖细的喉咙唱着《蔷薇处处开》,偌人的上海,没何几家点着灯,更显得夜的空旷……”

“上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别离,命运性的决裂,冷到人心里去……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地说是开着的,即使不过是绸绢的蔷薇,缀在帐顶、灯罩、帽檐、油口、鞋尖、阳伞上,那幼小的圆满也有它的可爱可亲。”

“幼小的圆满”,形容得多么贴切呀!在笼罩着“惨雾愁云”的孤岛上,确实很少能找到蔷薇盛开的地方;可是,即使是只有在空中飘来的、细声细气的蔷薇之歌,却多少也能给人带来一丝抚慰、希望与“幼小的圆满”。就像歌曲作者陈歌辛所创作的另一首歌《花样的年华》一样,它一方面刻画了“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的残酷现实;另一方面,它又唱出了作者真正的潜台词:“啊,可爱的祖国,几时我能够投进你的怀抱,能见那雾消云散,重见你放出光明。”

李黎从张爱玲谈到了《蔷薇处处开》,又从《蔷薇》谈到了文革后第一个重唱《蔷薇》的朱逢博,谈着谈着,李黎突然兴奋得咳嗽起来,她赶快用手捂着嘴,而淳子与我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移到了她的手和手上那只闪亮的钻戒。

“二十年了,老了!”李黎不无感慨地说。

“不老不老!它比现在的新款更漂亮!”淳子脱口而出。

我突然想起了张爱玲的《色,戒》,这篇她很久前写、又写了很久的,最近又突然被李安搬上银幕的小说。它“老”了吗?没有!它就像李黎手上的钻戒,虽然小巧,却有多面;虽然无色,但很光芒!而张爱玲散文中提到的那些歌“老”了吗?没有!当年曾经枯萎的蔷薇,现在不是开得更欢了吗?!  张爱玲在另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从前上海的橱窗比香港的值得看,也许自俄多,还有点情调。”

这里的“关键词”是“情调”。“情调”,也可谓之为“味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散发不息,历久弥新。王家卫拍《花样年华》时,为了营造上海的“味道”,特地请出了“上海大姐大”潘迪华来扮演房东太太。可你们是否知道,原本在电影中是没有这场戏的;只是因为王家卫在电影院坐偶然遇见了她,遇见了九年前参加拍摄《阿飞正传》,而九年后依然风情绰约的潘迪华后,才决定为她加戏——或者说,是为戏加她的。因为,她那几句“味道好极了”的上海话,一下子就点中了当年上海味道的“穴”,为这部电影注入了上海牌的“味精”。而这次,李安在拍电影《色,戒》时,又专程请出了潘迪华,让汤唯她们这一伙现代女子,特地赶到香港,跟她学搓麻将,那也为的是更好地营造上海女人的“味道”。潘迪华手上每一只手指的招式,都像婀娜多姿的旗袍女郎那舞动着的细腰,散发出浓浓的上海陈香,而这一切又哪能在短短的几小时中学会呢?!怪不得“潘姐”说:“味道这种东西是训练不出来的,是一个人在一个环境里,一点一点泡出来的。”

此话不假。姿势可以学,味道难以觅。所以,张爱玲才在那段话中特别提到了“白俄”,也就是旧俄贵族。贵族要历经几代才能造就,他们的“味道”,当然决不可能是肯德基快餐包里的调料所可以替代的;而上海之所以比香港有“味道”,也就是因为有了由“白俄”带来的贵族文化,以及他们所“转载”的法国文化,高雅文化、精致文化和情调文化,加之融合了上海本土有着干百年传统的吴越文化之后,才酿造出了味道好极了的老上海的海派文化!

“味道好极了!”这是“雀巢咖啡”的广告语,也是描述海派文化的最佳定语。

上海老歌,为何不老,就是因为“味道好极了”!什么味道?租界加上城隍庙,洋的土的全有了!上海老歌是从城隍庙走向租界,从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化,然后合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中西合壁的全新的“混血儿”,和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所以,味道特别丰美,味道特别浓郁,味道特别奇特,味道特别香醇。啊,味道真是好极了!

你听!“我望着你,你望着我,干言万语变作沉然……”好一幅情侣漫步的抒情意象!

你听!“我走遍漫漫的天涯路,我望断迢遥的云和路,多少的往事堪重诉,你呀,你在何处?……”好一首浪漫诗人的潇洒游吟!

你听!“夜来香,我为你歌唱,夜来香,我为你思量……”好一派大都会的万千景象!

还有,还有……

“香槟酒满场飞,钗光鬓影晃来回,爵士乐声响,对对满场飞。嗨!……”

“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的声音都跟着它起,前门叫卖菜,后门叫卖米,哭声震天是二房东的小弟弟,双脚乱跳的是三层楼的小东西,只有卖报的呼声,比较有书卷气。……”

妙哉妙战,真是一幅幅生动活泼、谐趣丛生的上海市井风俗画呀!

再者,当时那些歌的曲凋里也充满了“混血”味,除了一些源自江南民歌的小调歌曲(如《天涯歌女》、《月圆花好》)外,在上海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成熟期中所诞生的、表现上海城市文化的标志性歌曲,如《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夜来香》、《香格里拉》等,则都是在中国民问音调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合了当时舞厅音乐的节奏,如爵士、探戈、伦巴、桑巴等,组构成一种张爱玲所谓的“奇异的智慧”,也就是一种“特别的味道”,一种城市的味道,人都会的味道,上海的味道……  味道好极了!

淳子坐在那里,李黎和我也坐在那里,可我们三个人的眼睛,都离不开李黎手上的那只钻戒,三个人的口中,也都离不开李安的《色,戒》。“戒”虽无“色”,却光芒四射;而上海老歌的“底色”,则是为活生生的“饮食男女”和在.卜海屋檐下日夜穿梭的“小市民”所涂的一层粉红色——女色!上海的女色,有张爱玲那样的“惊艳”、“冷艳”,上海的“小市民”则“市”而不“小”,他们虽然各自拥有自己的小天地、小算盘、小情调和小生活,但却因为毕竟是身为中国第一大都会的移民,当然就必定具有大眼光、大胸怀、大目标和大境界!有大有小,有雅有俗,有中何西,有高有低,这就是一卜海“混血儿”所特具的“异色”,也足上海老歌所独有的“味道”!张爱玲自称是“小市民”,而十海老歌也就是为这样的“小市民”所谱的市井之声,而且,其中火部分也都是写给女性和为女性所唱的。所以,上海老歌的“魔戒”上,可谓泛红着一层层都市的“女色”,而这也正是上海老歌“味道”所在的“秘诀”。

淳子坐在那里。节目结束了,她急着拿起了电话打给“潘姐”,告诉她我们在节目中都提到了她——在我们眼中,她才是真正的上海女人,而她所说的话、唱的歌,也都是这个城市声音与味道的纯度最高的反响。潘迪华听了淳子的话后格格地笑了起来,她用《花样年华》里房东太太的口气大声说道:

“哎唷哎唷!依格味道真是好极了!”然后停了停,我似乎看到电话另一端的潘迪华,她狡猾地眨了眨细细的凤眼,然后轻轻地说:“现在时髦的讲法是不是……”

“味道勿耍忒好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玻璃电台(附光盘上海老歌留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钢//淳子//李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04494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5
14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