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应国访问记/考古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的白龟山水库西北岸边,有一道长2000多米,宽100多米的南北向土岭——滍(zhi)阳岭,当地人称之为“土龙”。

20世纪70年代,土岭上陆续建起一批砖瓦厂,掘岭挖土,烧砖制瓦,据说是因为惊动了古应国贵族们的阴宅地府,扰乱了他们的清静与安宁,种种不可思议的传说开始不胫而走,以至于到过与没到过的人们都相信,那里有一座藏品十分丰富的古应国地下博物馆,尽管谁都没有见过。

据说因为管理不善,博物馆流失了一些珍贵文物,由此看来,在数千年之前的青铜时代,那个地方似乎真的存在过一个辉煌的国度——古应国。公元1986年3月,为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寄居食禄于古郑国的邓国人王龙正奉上司之命,带着能够钻探到历史深处的神奇的洛阳铲,先行前往砖瓦厂打探路径。在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行进与艰难探索,终于找到通往古应国之路的线索之后,王某人返回郑国汇报了相关情况。

当年8月,为寻找和了解这个传说中的神秘国家,帮助郑、应两国建立起友好的外交关系,王龙正与在古郑国为官的燕国人姜涛、梁国人王胜利一道,再一次被任命为出访远古的使者,受设在郑国专司古代事务的“豫州涉古外交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指派,效仿西汉张骞西域之行。结伴踏上南寻征途,远赴两千多年之前的古应国进行友好访问。

临出发前,涉古外交部郝本性部长特意为我们送行,并反复告诫应当注意的相关事项,大家信心百倍,立誓圆满完成这次出访任务。

一行三人背起行囊,徒步上路,与送行人员挥手作别。渐渐地,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与嘈杂,进入了地旷人稀、一片寂静的古代世界。

恍惚间抬头一看,我们来到了一条大河的岸边,并发现一个小村庄,村子里只有很少几户人家,家家土墙草屋。好不寒碜。其中有一间草屋特别扎眼,位于村外不远处的大路旁边,无人居住,是专门供给行路之人避风躲雨或夜间投宿的房屋,屋顶部的阁楼上有一个交叉呈十字形,中央为圆盘的木架板,看来是专门为行路人指示方位与路程的标志牌,即所谓“华表”,表盘上面刻画着时空方向标。我们明白,这里将是我们出访古应国必须绕道而至的第一个驿站。

看到村子里的这种建筑物,我们很是奇怪,仔细观察,发现土墙壁中间夹有许多木柱,有的半露于外,墙壁外表抹有很厚的泥巴,并用大火烘烤过,呈暗红色,这应该就是“木骨墙”吧?房屋顶部则是用茅草自下而上层层相错,依次叠压平铺而成。村民们大都穿着黑色或者是退了颜色而略泛灰白的麻布粗衣,使用石斧、石铲、石锛、木未、木耜等工具在田问耕耘,用石刀、石镰、蚌镰收割庄稼。所见男女老少都十分朴实厚道,听说我们从远方而来,因迷路至此,纷纷从各自家里取来一些核桃与不知名的山果,以及煮熟的田螺、河蚌、鹿肉,还有小米粥等食物,热情地招待我们。我们又渴又饥又劳累,在谢过之后尽情享用起来。据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家具陈设大都十分简单,那些用来盛装食物和水的器具,多半是红色的陶罐和陶盆,有的用黑、白、红等各色颜料在其外表面描画有太阳纹、网格纹等各种各样的彩绘图案。

一位村民告诉我们说:“这个村子叫做‘大河村’;村北边那条河名叫‘大河’,因为河水携带大量泥沙,河水呈浑浊的土黄色,也被称为‘黄河’;村东边是一大片开阔的沼泽地,名叫‘蒲田泽’;村西边是一汪湖泊与沼泽相连的湿地,叫做‘荥泽湖’;村子所处的这块较为平坦的高地,叫做‘郑洲’,是我们祭奠太阳神与河神的地方。”听了他的介绍,我顿时恍然大悟:是啊,记得中学老师曾经说过,河水中央的高地叫做“洲”,《诗经》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这个意思。

在饱尝了热情好客的大河村民馈赠的美味佳肴之后,村里一位大哥念我们此去路途遥远,特意将他日常狩猎时最心爱的时时刻刻跟随他左右的,一只名叫“搜狗”的雪白色家犬借给我们做向导,并说这只狗是他最听话最忠诚的朋友,一定能够带领我们走出荒无人烟的地方,找到有人居住的村庄,也能为我们防范狼虫虎豹等野兽及早提供信号,并且能熟记路标,在将我们送达目的地之后完全可以自己返回家乡。我们非常感动,恭恭敬敬地收下,但是因为这次出访,路途漫漫,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携带多余的东西,也就无以为报,所以只能是口头上千恩万谢而已。心里头总觉得过意不去。

告别大河村民,依照他们的指示,我们开始向南行进。这里原本是由于黄河涨水决堤泛滥后泥沙沉淀而形成的河滩地,十分平坦,空旷无边,漫漫黄沙里点缀着稀疏的荆棘植物,真正是荒无人烟,唯有呼呼作响的风声陪伴在我们左右。离开主人的搜狗十分称职地肩负起护送客人的使命,迅速地进入了角色,连蹦带跳地向前奔跑,为我们带路,时不时“汪”、“汪”地叫上几声,以便将它的位置告诉我们。它在原野上奔驰的时候,就像是那地平线上突然出现的一道白色的闪电,给眼前这个近乎寂静的世界带来一些生机和亮色,我们这才体会到那位大哥的好意。

不一会儿,进入一片很深的灌木林。前面根本没有路,大家身背行李,手持镰刀和木棒,艰难穿行于茂密的荆棘丛中,有时看不到同伴的身影,就扯起嗓子大喊几声进行联络,同时也借此除去内心的寂寞与恐惧。走着走着,眼前横亘一道不算很高但却很宽的黄沙土岗,不用说这就是大河村民所说的“二里岗”。翻过二里岗,向南没走多远,面前是一条河面很宽但并不很深的河流,不知什么原因号称“十八里河”。在静静的河面上,有几只水鸟在不知疲倦地嬉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紧贴着水面盘旋。有一条小路指引着我们走到到河岸码头,在一个小小的港湾里停泊着数条小船,无人管理,只见每条小船上都插有一个木牌,上面都写着一首小诗,题名为《乘船须知》,其内容如下:

野渡舟横行,客人独自乘;

欲至彼岸津,务须溯水冲。

我们解下缆绳,荡起小船,依照乘船须知的忠告,奋力撑起竹槁,尽量向河流斜对岸上游的方向划行,恰好到了对岸的渡口码头。

刚停好船,搜狗就一跃上了岸,我们也跟着陆续下船,背起行囊,继续前行。十八里河的南岸是一大片望不到边缘的沙丘,据说是黄河在远古时期多次因泛滥而改道,致使大量泥沙随着流水漫延南向,继而沉淀下来,后来遇到大风,松散的黄沙被频频卷起,进而形成诸多沙丘。沙丘之地透水漏水,易遭旱灾,庄稼与青草即便成活也长势较差,唯有那扎根于黄沙深处生命力十分顽强的枣树能够轻易成活而茁壮成长,并且所结的大枣更甜更香,难怪这里大面积地种植枣树,俨然一片偌大的枣树林。

寻着搜狗“汪”、“汪”的喊叫声,我们来到一个坐北朝南的农家院落门前。看那院墙是用低矮的荆棘般的野生酸枣树种植而成的篱笆墙;敞开着的大门用细细的荆条依人字形花纹交叉编织而成,虽然十分简单,却别有一番古朴的风情;大门两侧的枣木门框上镌刻着一副写得不很工整的对联,对联上的字被染成枣红色,其内容为:

上联是:“上有仙人不知老”;

下联是:“渴饮玉泉饥食枣”;

横批是:“逍遥仙阁”。

P2-4

后记

平顶山应国墓地的钻探与发掘,是在国家文物局与河南省文物局的领导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局(原称为文物办)联合攻关,河南大学等单位共同协作,历经21年圆满完成的一项文物保护工程。发掘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所获考古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因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入选20世纪河南省20项重要考古发现。

1987年5月,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黄景略先生,在河南省委宣传部长侯志英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省文物部门领导和专家、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应国墓地发掘工地进行视察和指导工作。1987年,时任平顶山市市长的张国荣同志特地从市政府车辆中,调拨给市文物办一辆日产三菱面包车,大大方便了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1992年10月21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会元、朱家溍、杜通松、郝本性等一行15人对市文物办部分馆藏文物进行级别鉴定。专家们对应国出土文物赞叹不己,给予很高的评价。

1986、1991、1997年应国墓地部分出土文物曾经三次赴京,参加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全国新出土文物精华展览”;长期以来,应国墓地出土的匍益、柞伯簋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先后多次参加过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巡回展览,对弘扬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增添了浓笔重抹的一束亮色。

应国墓地发现于1979年,发掘工作始于1986年,直到2007年仍在进行中,如今已经告一段落。郝本性、姜涛、杨育彬、王龙正先后担任考古领队。主要发掘人员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姜涛、王龙正、王胜利等,平顶山市文物办的贺全法、孙清远、廖佳行、冯陆平、南玲、娄金山、孙立旺、张水木、王宏伟、牛清彬、米柯莱、郑永东、李亚楠、杨林、张捷、张陆庭、杨洋、刘兵、李晓培、余鸿涛等,河南大学袁俊杰、李莉老师以及历史系文博专业1993届20名同学等。

在应国墓地的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黄经略副局长、前河南省委宣传部余友先部长、河南省文物局的杨焕成局长、常俭传局长、赵会军处长、司治平处长以及杨振威、张惠明等各级领导都曾亲自前来工地视察工作,并给予亲切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郝本性所长、杨育彬所长、杨肇清书记、王润杰书记等领导,以及裴明相、贾峨、李京华、曹桂岑、赵世纲、武志远等考古学专家也都相继来工地指导工作;平顶山市市政府、财政局、公安局、公路局等有关领导,都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很好的关照和支持;市文化局历任局长以及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如郑响声、徐文生,何新年,朱建华、典瑞宇等局领导,都对发掘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援;原平顶山市文物办的两届主任张肇武、贺全法以及新成立的平顶山市文物局局长刘晟甫、副局长徐序白、尚斌等也都亲自参加了发掘清理工作,并提供了发掘中的物资供应、财力支援、工地安全等后勤保障;平顶山市公安局、郊区分局、新华区分局、市武警支队、保安公司、薛庄乡派出所在应国墓地的发掘当中,曾多次派人昼夜巡逻值班,保证了发掘工地的文物安全;原平顶山市郊区文化馆的孙秀芬、刘天增、原薛乡文化馆的张金保、水利所的赵老刘同志,与原北滍大队历任书记胡小宝、许国安、宋长发、宋廷志、五组组长王赖毛等同志,以及原应国墓地诸砖瓦厂厂长刘松林、宋峰、曲年、孙富安、闻霞、刘黑奈、宋宝成等同志都给予了密切的配合与协助。除此之外,《光明日报》、河南电视台、《平顶山日报》、平顶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发掘工作进行了如实而客观的报道,宣传了应国墓地发掘收获及其价值和意义,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对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除应国墓地考古队队员之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郝本性所长、王润杰书记、杨肇清副所长、郭建邦、孙新民、张志清、贾连敏、王明瑞、郭移宏、李青峰、韩朝会、夏麦陵、张明立、赵文军、李东亮等一批考古专家、学者与工作人员先后参加了一些墓■的清理工作;省文研所的王兆文、郭民卿、祝贺、王尉波,与平顶山矿物局的王同绪,以及市文物局的廖佳行、孙清远、冯陆平、郑永东、石曙涛等同志参加了诸多墓鼻的录相与拍照工作;市文物办(后称文物局)的牛清彬、张红萱、徐玉凤、赵利鑫、郑永东、王慧等同志先后担当起出土文物临时仓库的文物接收与保管工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应国墓地的整个发掘过程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部分技术员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自1986年开始,先后参加发掘的技术员有余保国、王宜选、王广才、朱汝田、王延生、王俊正、孔祥海、杨吉顺、杨吉刚、刘小兵、闻海洋、祝乃军、魏新乾、冀晓华、韩宝山等。他们不分寒暑,不分昼夜地苦战驻守在工地上,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为应国墓地的发掘做出了很大贡献。

武警战士孙富饶、李战伟、班德库、张军华等同志在发掘期间昼夜巡逻值班,保卫着发掘工地与出土文物的安全。

在应国墓地考古发掘工作人员中,有一支常年以来一直奋战在第一线的主力部队,他们就是北滍大队的全体群众。那数十万土方正是由他们一锨一耙地挖出来,被运到较远的地方,从而为珍贵文物的出土扫清了道路。

正是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全体发掘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协作,应国墓地的发掘才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与辉煌的成就。为此,我们特地向以上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支持应国墓地发掘及安全保卫工作的所有人员,表示我们最真诚的感谢与最崇高的敬意。

本书由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的赵会军统一策划,有一些具体工作由亓艳芝负责。王龙正为本书主要撰稿人,其他参与撰稿者还有孙清远、廖佳行、娄金山、米柯莱、王宏伟等六人。他们都是应国墓地文物勘探与发掘的工作人员,在本书中均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让人产生一种亲临考古发掘现场的感觉。本书所用图片分别由祝贺、郭民卿、王蔚波、蔡强、姜涛、王龙正、王胜利、孙清远、王宏伟、王同绪、牛爱红等人拍摄。

目录

续篇 穿越时空访古记

第一章 古墓“现身”废品堆

 一、一个电话追回一件国宝

 二、失落的古国被找回了

 三、第一次出使古应国

第二章 敲开古国大门

 一、“洛阳铲”带来的惊喜

 二、一号基试掘纪实

 三、“郑国驻应国大使馆”

第三章 对古应国的超级访问

 一、揭开古应国面纱的五个关键词

 二、采访古应国的主人们

 三、探寻古应国的生存之道

 四、倾听古国诉衷肠

第四章 古应国墓葬发掘于记

 一、有一座基让你明白:朱砂有毒

 二、左挽妻右拥妾:发掘复国第一应侯之基

 三、最早的外交礼品:发现“匍盔”

 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发掘应侯敌之基

 五、风雨中的兴奋剂:发掘应侯再之墓

 六、独一无二的积石墓:发掘首位应侯墓

 七、我国最早的体育“奖杯”:发现“柞伯簋”

 八、别出心裁的设计:发掘大型贵族墓

 九、冰水里的抢救:发掘后期应侯墓

 十、千呼万唤始出来:发掘“大型墓”

 十一、“乌书”铭文:发掘应侯闭之墓

第五章 雪夜魅影:与盗墓贼赛跑

 一、千古谜案:北宋的盗墓者之死

 二、“顺手牵羊”的“12·9”盗墓案

 三、从地下远处,传来空灵的响声

 四、驻应国使馆人员绑架疑案

 五、被淹死的盗墓贼和漂回来的玉器

 六、分赃名单与盗墓疑团

 七、天下奇观:被困水中的青铜器

 八、被盗国宝流散记

第六章 访问归来话行程

 一、应国墓地发掘的四个阶段

 二、应国基地发掘的重要收获

 三、应国基地文物保护工作

 四、访问归来如梦游,闲话旅程忆应国

结语——几句补充的话

后记

序言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考古学是非常神秘的工作。许多人不知道考古到底是干什么的,对考古的作用缺乏了解。当前,社会各界对考古人及考古工作、中国古代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限于专业的考古发掘报告生涩难懂,考古发掘现场又不宜长时间全面地公开,使社会各界走近考古的愿望始终难以得到满足。为了宣传考古人和考古工作,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使考古走向大众,使社会了解考古,河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编写了这套丛书,如久旱甘雨,可喜可贺。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一套《考古中国》丛书,是依据中原考古人在考古现场的辛勤汗水谱写的,反映了考古工作的真实状态和考古人的切身感受。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数十万年前,中原地区便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史前时期,文化谱系不断,“三皇五帝”等人文始祖与河南密切相关。自夏至元,共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至河南,河南长期居于中国的政治中心。目前,河南省的地下文物点数量居全国首位,现已探明遗址类4053个,墓葬类1809个,共5862个。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主要类型有洞穴遗址、聚落遗址、城市遗址、手工业遗址等。在这众多特色鲜明、学术和社会意义重大的遗址中,丛书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先期选出10个遗址,独立成书,10本则成一套。每一本的主题都是考古人用不同的话题,诉说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在书中,读者将看到精美的彩陶和石器,神秘尘封的陵寝,埋藏着大批青铜器、玉器以及墓主人的传奇故事,作者力求让中原大地上五千年深积的历史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每一位读者阅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让公众透过考古发现的全过程,来认识考古、学习历史,把历史发展的原始动态,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世人看一看神秘考古大发现的精彩。

通过作者们的辛勤创作,把古老的文明与人们现实生活紧紧地连在一起,透过历史文物,让世人走进离我们久远的年代,走进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得以有缘一睹那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岁月。这是丛书作者们所追求的目标,我想,也是编写此套丛书的最大意义所在。

是为序。

(王立群)

内容推荐

关于古应国,历史文献上只言片语地记载,它是由周武王之子应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至于所处何地,国君是谁,历史有多长,则不得而知。所幸的是,从1986年至2007年的应圉墓地考古发掘,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破解了应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谜团,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失落小国的真容。500余座墓葬的现身,10000余件文物的出土,使应国墓地的发掘跻身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书作者化身为现代通往古代的使者,以穿越时空访古纪实的形式,讲述了应国墓地发掘的全过程,以及考古人员、公安人员与盗墓分子的殊死较量,在为读者展现古应国神秘而辉煌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的考古人艰苦简陋的工作环境、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与坚持不懈的执著信念。

编辑推荐

《考古中国》丛书,是依据中原考古人在考古现场的辛勤汗水谱写的,反映了考古工作的真实状态和考古人的切身感受。本书为“考古中国”之《古应国访问记》,其主题都是考古人用不同的话题,诉说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在书中,读者将看到精美的彩陶和石器,神秘尘封的陵寝,埋藏着大批青铜器、玉器以及墓主人的传奇故事,作者力求让中原大地上五千年深积的历史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每一位读者阅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让公众透过考古发现的全过程,来认识考古、学习历史,把历史发展的原始动态,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世人看一看神秘考古大发现的精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应国访问记/考古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龙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2280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