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莱蒙托夫与塔尔罕内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般的风景名胜导游图,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既写出诗人莱蒙托夫如何在美好的庄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成长,如何在思想和品格上受到影响,形成优良的精神素养,从而揭示莱蒙托夫的文化创作得以成功之所以然,又写他如何看待庄园和描述庄园,如何以它为素材和题材进行创作,把它体现在作品之中,从而创造出文化硕果,为庄园带来荣誉,使它的名声传之久远。总之,从新的角度切入,反映新的文化层面,展示庄园新的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俄国中心地带迄今保存并能经常开放的最著名庄园就有近百座。我们依据庄园孕育了文化名人,名人描绘和反映了庄园,人园结合,互相增光的原则,遴选出8园(8人),编撰成书,逐一加以详介,旨在从一个新的侧面来介绍俄国文化的辉煌。选入丛书的计有诗人莱蒙托夫的塔尔罕内庄园,作家屠格涅夫的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庄园,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小说家兼剧作家契诃夫的美里霍沃庄园,画家列宾的拜纳忒庄园,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克林庄园,还有革命领袖列宁的疗养地高尔克(亦系一处历史名园)和作家高尔基的附有大片园林的博物馆,均系具有代表性者。

本书介绍的是其中的诗人莱蒙托夫的塔尔罕内庄园。

目录

引言

庄园的由来

美丽的庄园

心灵的故乡

娓娓叙说的庄园

贵族屋37

大厅40

娱乐/40

戏剧/42

肖像/43

莱蒙托夫家族史/44

父母的曲折爱情/46

父母的不幸婚姻/48

母亲的逝世/51

父子深情/55

忧郁的烙印/66

客厅67

亲爱的铃声/68

十二月党人起义/69

饭厅74

1812年卫国战争/74

童年三次高加索之行/76

高加索——心灵故乡和创作摇篮/80

初恋/86

魂断高加索/88

茶室91

教室92

语言天才/92

七周岁生日/95

在家就读/96

游戏/97

绘画天才/101

小莱蒙托夫的藏书/106

天赋异票/108

莱蒙托夫和外国文学/109

莱蒙托夫和别林斯基/113

莱蒙托夫的起居室115

瑰丽的幻想/116

书房/117

诗人生命中的几个女子/120

一生所爱——洛普辛娜/124

阿尔谢尼耶娃的起居室134

精明的女庄园主/134

溺爱的外祖母/135

莫斯科之行/140

谢列得尼科沃之行/141

圣像房143

女仆房143

玛丽娅·叶基别茨卡娅教堂147

管家屋150

莱蒙托夫和农奴/155

莱蒙托夫和他的奶娘/156

莱蒙托夫和贴身奴仆/158

民间生活——创作的源泉/158

仆人屋168

“瓦吉姆”大厅/171

“波罗金诺”大厅/173

“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大厅/177

礼拜堂——诗人安息地/181

阿巴里赫庄园186

不朽的诗人,不绝的怀慕192

试读章节

莱蒙托夫和农奴

莱蒙托夫虽身为贵族,但十分同情农奴,在这一点上继承了父母对农奴的态度。他从小与农奴为伴为友,熟悉他们的生活思想,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塔尔罕内时,小莱蒙托夫常与外祖母因家奴的事发生争执。外祖母经常斥责打骂农奴,甚至将农奴流放到酷寒的西伯利亚;还任意主宰农奴的婚姻,制造他们不幸的一生,例如她会将犯错的年轻女农奴嫁给拖儿带女的鳏夫,或迫使年轻农奴小伙子娶一个已有丈夫的农妇。而且,农奴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新生儿死亡率极高。逃跑的农奴很多,仅从1795年至1811年,有15个农奴因不堪艰苦劳作和主人虐待而从塔尔罕内逃走;从1819年到1828年,有3人逃跑。被抓住者,会被裸身鞭打(用长鞭和树枝),有的立即被送去做苦役或流放到偏远地区。阿尔谢尼耶娃曾流放十几名农奴到西伯利亚。而莱蒙托夫在塔尔罕内时,禁止鞭打农奴,命令将所有树枝和长鞭丢掉。他请求外祖母不要任意主宰农奴的婚姻,又曾请求外祖母允许农奴用砖建无烟炉灶。他还给予自己属下的农奴自由身份。

小莱蒙托夫还为农奴争取到建木屋的木材,允许他们到“永久林”伐木建房。

有一次,打仗游戏中,农奴的孩子瓦尼亚脚扭了,大家用担架送他回家。走近农合,小莱蒙托夫惊异地看见一团团浓烟从屋子里滚滚而出,辛辣的烟味呛得人们眼睛直流泪,瓦尼亚的妈妈在生火。走进屋里,小莱蒙托夫发现四壁熏得黑黑的,家具和衣服散发出烟味,到处肮脏不堪。屋里只有一张桌子,几条长凳,真正是家徒四壁。长凳子白天用来坐人,晚上就在上面铺上东西作床(夏天铺白色亚麻布,冬天铺上大衣和羊皮外套)。因为没有被盖,农奴们睡觉不脱衣服,他们又很久不洗澡,所以屋子里有股浓烈的羊皮味道和汗臭。冬天,鸡笼也放在凳子下面,母牛也被牵进屋拴在屋角。小莱蒙托夫看见自己的农奴小伙伴居住条件这样差,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他打听到,农奴们不能盖新屋,因为奔莎省森林很少,木材有限。如果有森林,就可以盖新农合;如果有砖,就可以在农舍里修建烟囱,那么生火时就不会浓烟滚滚了。小莱蒙托夫和小伙伴们谈起盖屋子的事,小伙伴说如果允许使用永久林的木材,塔尔罕内的农奴都能盖新房了。

于是,小莱蒙托夫等到自己生日时,当外祖母问他要什么礼物时,他就请求给他一天时间管理庄园。外祖母同意了。他立即激动地坐到书桌旁,认真地写了一道命令。当生日庆祝仪式结束,外祖母忙着和客人和牧师谈话时,小莱蒙托夫走到教堂人口,对众农奴发表宣言:“亲爱的农民们,今天是我的生日,外祖母允许我按照自己的意志管理一天产业,因此我宣布将永久林送给你们建造新房子。”农奴们惊呆了,他的看护人安德烈·索柯洛夫和德籍保姆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小莱蒙托夫把字据给农奴们,字据上写着:“我把永久林送给了农民们,让他们建造房屋。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他让农奴们签名。大家不敢相信,都很困惑,最后他们一一把十字架放在字据上面,原来他们不识字,还不会签名。德籍保姆吓坏了,想赶快拉他走,但他不肯。小莱蒙托夫把字据拿给外祖母看,外祖母阿尔谢尼耶娃紧张得脸色发紫,急忙赶回家。她向安德烈·索柯洛夫和德籍保姆问清楚来龙去脉,赶快请兄弟来。小莱蒙托夫对外祖母的反应很生气,认为她不守诺言。外祖母阿尔谢尼耶娃和兄弟阿方纳西经过仔细斟酌,决定只给属于小莱蒙托夫本人的农奴(原来属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后来转给女儿玛丽亚,再后来又转给小莱蒙托夫)建新房,而给塔尔罕内的农奴几千块砖建烟囱。阿方纳西向一直在激动等待结果的农奴们宣告了消息,引来农奴们阵阵喝彩声,他们齐声欢呼乌拉!纷纷向阿尔谢尼耶娃和小莱蒙托夫致敬欢呼。  塔尔罕内的农奴十分感激莱蒙托夫,后来曾凑钱买了一匹马送给他以示敬爱。

诗人最后一次回塔尔罕内的故事,祖辈相传,一直流传至今。诗人奶娘的重孙回忆,塔尔罕内的农奴热烈欢迎莱蒙托夫回到故乡,他们抱着各自的愿望纷纷前来拜见他。他怜悯农奴,而他外祖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却很吝啬。最后一次回塔尔罕内,莱蒙托夫长时间的和农奴们在一起,同他们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农奴们抱怨女主人吝啬、压迫人,抱怨没有材料造新房。还在童年时,在塔尔罕内,小莱蒙托夫就看到过农奴的住房,后来在谢列得尼科沃也看见过,他在剧本《怪人》中描写过,现在亲眼见到。他千方百计帮助农奴,解决他们的难处。这次回到塔尔罕内不久,他把二十五俄亩小块土地赏给农奴,他们一齐向他下跪,让莱蒙托夫感到不好意思:“不要为这个感谢我,我应该和你们一起生活,可我不能这样做,只来了这一次,而你们却为我在这儿干活。”

在军队服务二十年以上的兵士们可以退伍。服役期满的六个塔尔罕内农民回来了。莱蒙托夫吩咐给他们造房的树木,并划给他们每人每轮田九亩土地(农务为三区轮作制)。他做这些事没征得外祖母的同意,这使得阿尔谢尼耶娃很不满意,但她也不好指示外孙收回成命。

如果塔尔罕内的农奴属于莱蒙托夫自己,而不是他的外祖母,他定会解除农奴的奴隶地位,给予他们自由。父亲死后,莱蒙托夫成了父亲庄园克罗波托沃的主人,他立即让一些农奴成了自由人。

莱蒙托夫在去高加索的旅途中曾写信请求外祖母给予塔尔罕内的农奴自由和土地。塔尔罕内村的老人巴兰金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次,离开塔尔罕内时,他对外祖母说,‘无论我活着还是死去,请您一样要把土地分给农民们。’虽说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对农民是冷酷的,可还是答应了外孙。当从高加索传来米哈伊尔·尤利耶维奇的死讯后,她一个劲地说,‘米沙叫我给农夫自由……应当满足他的愿望。’但女管家达丽娅·库尔金娜却劝阻她,‘太太,您为什么把土地划给农夫?他们反正会把它喝光。您把它送给阿方纳西·阿列克谢耶维奇多好,他会记着您的。’”

库尔金娜是安德烈·伊万诺维奇·索科洛夫的妻子,但她不像安德烈·伊万诺维奇·索科洛夫那样善良。她对待农奴非常刻薄,但深得女主人的欢心。她的形象出现在莱蒙托夫的戏剧《人与欲》中,里面的女管家也叫达丽娅,她的女地主说:“没有人能比我忠心的达丽娅更能对主人贴心的了……”阿尔谢尼耶娃给外孙的信也称赞库尔金娜:“……给达丽娅买点什么。她全心全意为我服务。”莱蒙托夫非常瞧不起她,在《我想对您说》中,他借主人公萨莎表达:“萨莎对肥胖的女管家报以轻蔑的笑。”

莱蒙托夫和他的奶婊

莱蒙托夫敬重和热爱自己的奶娘——农奴鲁凯莉亚·阿列克谢耶芙娜·舒别妮娜,待她像亲娘一般,称她为“乳母”。鲁凯莉亚·阿列克谢耶芙娜·舒别妮娜为了哺育小莱蒙托夫,放弃了自己的女儿,女儿由于得不到母亲的照料早逝了。后来她的婆母也去世了,她的女儿又太小。家里没有了家庭主妇,变得群龙无首。鲁凯莉亚很为家里着急,她有时带小莱蒙托夫去散步,就趁机溜回家帮忙。小莱蒙托夫看见他的丈夫有很多怨言,总喝得烂醉;她的家人都盼望她回去。虽然小莱蒙托夫很舍不得乳母鲁凯莉亚,还是请求外祖母放她回家。可外祖母不肯,以为小莱蒙托夫不喜欢鲁凯莉亚作乳母,想将她变为一般的女仆。小莱蒙托夫激动地反抗,说他不愿意在家里看见鲁凯莉亚。他还编了一个谎言,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个又老又丑的吉普赛女人预言,如果鲁凯莉亚留在小莱蒙托夫身边,小莱蒙托夫就会生病并很快死掉。阿尔谢尼耶娃相信了,立即放鲁凯莉亚回了家,还应外孙的要求送给她很多礼物。

后来,莱蒙托夫每次回庄园,他都会为她和她的家人带礼物,还常送衣服或钱。莱蒙托夫在莫斯科时,乳母也常去作客,每逢秋季运粮至莫斯科时,必定到他的住处探访,在那里耽玩一段时间。

莱蒙托夫和贴身奴仆

莱蒙托夫很爱自己的“佳其卡”(俄语为“叔叔”)——农奴安德烈·伊凡诺维奇·索柯洛夫,两人之间情谊深厚。索科洛夫是诗人的忠实奴仆,陪伴了诗人一生。从诗人一出世,他就保护诗人,照料诗人。他经常给小莱蒙托夫讲民间故事和农民起义的传说,让小莱蒙托夫自幼就对拉辛、普加乔夫等农民英雄充满敬意,对苦难农奴深怀同情,为日后创作《瓦吉姆》打下了基础。莱蒙托夫十分信赖索科洛夫,让他全权管理自己的钱财。莱蒙托夫在高加索央斗身亡后,索科洛夫带领几个农奴将他的遗骸由五峰城运回塔尔罕内安葬。之后,索科洛夫终生珍藏着诗人生前的物品:两件坎肩、中尉军官服的带穗肩章、东式平底软皮鞋、瓷花瓶和旅行小箱等。后来他一直住在管家屋,每当瞻仰诗人故居的游客来到,他就激动不已地向游客回忆诗人的点滴往事,并向游客展示自己珍藏的诗人遗物。

P153-158

序言

山东友谊出版社立意出版由李明滨教授主编的“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我表示诚挚的欢迎。

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具有文化交流悠久历史的俄中两个邻国之间的互相影响,为各自的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赋予了新的意义,互相增光添彩。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0年有三则克雷洛夫寓言译成中文发表;1903年出版了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中译本,然而那并非译自原文,而是通过日文转译的。日译者竟为普希金的作品另起书名,而且书中人物的姓名也大多数被改换。

1907年鲁迅在《译文》上发表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译作,从此他便成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热情推介者。随后他在谈及俄国文学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时写道:

“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从现在看来,这是谁都明白,不足道的,但在那时,却是一个大发见,正不亚于古人的发见了火的可以照暗夜,煮东西。”

(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见《南腔北调集》,1953年)

尽管鲁迅不大懂俄文,而且翻译俄国古典文学作品时还得借助于日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但在20~30年代的中国,他在译介俄国古典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工作中仍然起着主要的作用。据他的学生与朋友、著名的俄罗斯学家曹靖华具证,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俄苏文学的翻译作品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分量。在20~30年代的中国推广俄国古典文学的人,还有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茅盾这样的中国文坛宿将。而在往后的年代中,为向中国读者介绍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而作了宝贵贡献的人,还有曹靖华、戈宝权、夏衍、郑振铎、曹禺、冯雪峰、高莽、李明滨等等。

正如李明滨教授在《中国俄罗斯学的繁荣》一文(载《在现代化与改革道路上奋进的中国·1949~1999》文集,俄文版,莫斯科,东方文学出版社,1999年)正确地指出:“中国人对苏联文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五十年代的全盘肯定,到六十、七十年代几近完全否定,再到八十年代的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用李明滨的话来说,“从1949年至1966年的十五年问,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如今这套庄园文化丛书的出版说明,在中国,对俄罗斯的古典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其他各文化领域的兴趣已经再度增长了,并具有稳定发展的趋势。

在苏联,坚持向俄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则有科学院院士阿翰林及其门生王希礼、舒茨基、费德林、艾德林、彼得罗夫、费什曼等,还有罗高寿、索罗金、波兹涅耶娃、施乃德、别洛乌索夫、罗果夫、热洛霍夫采夫、谢曼诺夫、切尔卡斯基、巴斯曼诺夫、华克生等等。

近年来在俄罗斯,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强,不但对中国文学,而且对音乐、电影,戏剧、美术、建筑艺术,以及历史和哲学思潮流派都有所涉及。不过这只是一个侧面。我提起它来只是想说明我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条“双向运动的康庄大道”。

这套庄园丛书的出版,不但会促进俄中之间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且也将是对世界文化对话的宝贵贡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11月9日于联合国大会第56届年会的演说中所强调的,“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问通过对话和交流,通过向他种文化的学习,引起彼此的探索和理解,从而达到了增长和繁荣”。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俄中友协名誉主席

齐赫文

2004年2月9日于莫斯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莱蒙托夫与塔尔罕内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明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71793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3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