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列宁与高尔克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般的风景名胜导游图,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既写出革命领袖列宁如何在美好的庄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成长,如何在思想和品格上受到影响,形成优良的精神素养,又写他如何以庄园为阵地进行社会联系,为庄园带来荣誉,使它的名声传之久远。总之,从新的角度切入,反映新的文化层面,展示庄园新的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俄国中心地带迄今保存并能经常开放的最著名庄园就有近百座。我们依据庄园孕育了文化名人,名人描绘和反映了庄园,人园结合,互相增光的原则,遴选出8园(8人),编撰成书,逐一加以详介,旨在从一个新的侧面来介绍俄国文化的辉煌。选入丛书的计有诗人莱蒙托夫的塔尔罕内庄园,作家屠格涅夫的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庄园,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小说家兼剧作家契诃夫的美里霍沃庄园,画家列宾的拜纳忒庄园,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克林庄园,还有革命领袖列宁的疗养地高尔克(亦系一处历史名园)和作家高尔基的附有大片园林的博物馆,均系具有代表性者。

本书介绍的是其中的革命领袖列宁的疗养地高尔克庄园。

目录

引言

俄罗斯的庄园,它不仅仅是豪华的建筑群

从历史深处走来

末代女庄园主

建筑师舍赫捷利

罪恶的子弹

列宁在高尔克(上)

列宁在高尔克(下)

巨星的陨落

列宁墓

从辛比尔斯克到高尔克

丰碑

附录:列宁家庭主要成员

试读章节

从历史深处走来

高尔克庄园得到很好的保存,正如很多俄罗斯人所说,这份功劳主要属于列宁。

高尔克庄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6世纪。当时这里是贵族斯帕西特列夫家族的领地。斯帕西特列夫家族的祖先原本是一位神甫,他跟随伊万三世的未婚妻索菲亚·巴列奥洛格来到俄国。在以后的300多年中,这一块领地一直为斯帕西特列夫家族所有。

这块古老的封地包括3个自然村,还有农田、森林和草场。

庄园建在帕赫拉河的支流图罗夫卡河高高的河岸上,所处的位置非常优越。从这里可以俯瞰远处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场和帕赫拉河河谷的迷人风光。

据18世纪末的一份文件中记载,上高尔克村出现的第一座砖结构的房子的主人大概是这个古老家族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玛尔法·阿法纳西耶芙娜·斯帕西特列娃。

庄园南部长着几棵古树。这几棵树龄已经300多年的老橡树、椴树和榆树至今还枝繁叶茂,它们是高尔克庄园历史的见证。

庄园里有一座很漂亮的凉亭。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有一个古城堡,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维亚迪奇人。据苏联考古学家阿尔齐霍夫斯基·阿·弗考证:高尔克是维亚迪奇人的一个古老的国家。

斯拉夫人的一些部落曾经波及到这里,他们在这里与居住在森林里的芬兰——乌戈尔部落相遇。当地的居民把这儿称为“岛屿”。维亚迪奇人就住在这些“小岛”上。庄园的主楼后面至今还有几座高耸的土堆,据考证这就是古维亚迪奇人的坟墓。

当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的部队来到这里,经过几场血战也未能征服这个部落。但是,在后来对这几座墓葬进行发掘的时候,竟然没有找到任何残存的武器。这个结果出乎历史学家们的意料,使他们困惑不解。

这个地方的确很特别。正如很多人说的,高尔克庄园就建筑在尸骨之上,但是它也建在火塘之上;它既建在住宅的废墟上,也建在墓地上。

根据现在保留的建筑和园林推断,高尔克庄园的主要建筑群和园林始建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它属于莫斯利郊区中等水平的贵族庄圃。建造这种类型的庄园是当时贵族们的时尚——原来的宫廷式的贵族庄园建筑已经不时兴了。

1810年以后,庄园落入阿·皮萨列夫中将之手。将军曾经参加过1812年的战争。庄园里的后古典主义的主楼和两栋配楼就是在1810—1812年这一时期建起来的,当时还开辟了园林区。

1861年庄园再次易主,养马场场主弗·苏什金得到了这个庄园。此时庄园的主要建筑物已经年久失修、破旧不堪。门窗、地板破损,屋顶也透风漏雨。只有南配楼还勉强可以居住。

由于无人管理,园林变成一片杂树疯长、野草丛生的荒林。在紧靠南配楼的勤杂院中只剩下一栋砖房,里面是马厩、洗衣房和车棚。

随着俄国农奴制度的终结,原来属于贵族的大批农奴成了自由农民,于是贵族之家失去了原先拥有的无偿劳动力,从而也就无力再支撑开销巨大的消费型的贵族庄园,这是全俄罗斯的普遍情况。

高尔克庄园也在等待新的主人——富有的工厂主和商人。

1883—1889年间,这座已经凋敝荒芜的庄园终于获得了重见天日的机会——小化妆品厂厂主阿·普罗科菲耶夫成了它的新主人。他修整了三栋房子,整理荒园,伐去了已经长疯了的樱桃园,重新栽种了苹果树。同时还建了一间温室,可惜没有保留下来。

此外,他还修整了通向土洛夫卡河边渡口的古老村路,使庄园与卡希拉大路连通起来。  不久之后,阿·普罗科菲耶夫把修整后的庄园卖给了希巴耶夫。一年之后希巴耶夫又转手把庄园卖给了盖拉西莫夫兄弟。

作为商人的盖拉西莫夫兄弟更具有经营的头脑,他们深知交通便利对于庄园的意义,于是动用耕种手段和社会关系,在附近的铁路线上修建了一个小站,取名为“盖拉西莫夫卡站”。1924年小站被更名为“列宁站”。

车站建立之后,庄园周围4俄里范围之内的土地迅速升值,被开发成了别墅区。

 

代女庄园主

在高尔克庄园的历代主人当中,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这就是女贵族季娜伊达·莫罗佐娃(季娜),她是十月革命前庄园的最后一个主人。 

 

1909年,她从盖拉西莫夫家族的手中购得了高尔克庄园。新主人的出现使庄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季娜聘请建筑名家进行规划设计,大兴土木,对庄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这次修建奠定了今日高尔克庄园的基础。

季娜是一个传奇性的女性,她在40岁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三次婚姻。然而失败的婚姻却使她从一个二等商人的女儿变成了一个腰缠万贯、出入俄罗斯上流社会的女贵族。

季娜娘家姓济明,父亲是一个二等商人。季娜天生丽质、聪明活泼。17岁时嫁进了当时莫斯科一个姓莫罗佐夫的名门望族。然而,丈夫谢尔盖·维库洛维奇却时常辜负年轻漂亮的妻子——更吸引他的是打猎、骑马和玩纸牌。一次圣诞节前,他和朋友们一起外出打猎,把年轻的妻子留在家中。季娜独自一人去参加圣诞舞会,在舞会上他与丈夫的堂叔萨瓦·季莫菲耶维奇·莫罗佐夫邂逅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堕人情网,不可自拔。这一对年轻人的爱情导致了“爆炸性”的结果——季娜与丈夫离婚,与丈夫的叔叔结为连理。

在当时的俄罗斯,无论是在上流社会,还是在商界,离婚和与离异者结婚都属离经叛道之举。而对于属于旧礼仪派的莫罗佐夫家族来说,就更是无法接受的事了。然而在英国剑桥受过西方自由教育的萨瓦自然不会顾及社会和家族的桎梏。

婚后,萨瓦对漂亮的妻子爱护有加、百依百顺。面对受过国外高等教育的丈夫,季娜也不甘“落后”,她请了一大群教师、裁缝、理发师,并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干发奋学习,很快便学会了上流社会的交际所需要的一切,从二等商人的女儿摇身变成了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夫人。

作为百万富翁的丈夫满足妻子的一切要求:从巴黎订购极其昂贵的时装,购买极其贵重的珠宝首饰,甚至送给她整栋的楼房——斯皮里多诺夫大街17号的都一栋被称为“莫斯科的奇迹”的豪宅。

季娜追求奢华的生活和贵重的衣着。

说到她的衣着,还有一段故事。1896年在伏尔加河边上的尼日尼格勒德市举办了一场大型的展销会,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一起出席了展销会的的开幕式。作为商会的负责人萨瓦-季莫菲耶维奇·莫罗佐夫,小心翼翼地接待皇帝和皇后。但是,盛大招待会结束之后,皇宫负责礼仪的官员找到萨瓦,说季娜破坏了皇家的社交礼仪,理由是她裙子的下摆比皇后的还长。这可真是伴君如伴虎:季娜一个不留神,为了一条裙子,险些惹下一场杀身之祸。

19世纪末20世纪初,莫罗佐夫家族是莫斯科公认的最杰出的富商之家。他们家族拥有巨额的资产,在俄国工商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莫罗佐夫家族的事业是由萨瓦的爷爷老萨瓦(萨瓦·瓦西里耶维奇·莫罗佐夫)开创的。他的祖籍是莫斯科省东部一个叫祖耶夫的村庄,他原是地主家的奴。

P11-18

序言

山东友谊出版社立意出版由李明滨教授主编的“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我表示诚挚的欢迎。

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具有文化交流悠久历史的俄中两个邻国之间的互相影响,为各自的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赋予了新的意义,互相增光添彩。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0年有三则克雷洛夫寓言译成中文发表;1903年出版了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中译本,然而那并非译自原文,而是通过日文转译的。日译者竟为普希金的作品另起书名,而且书中人物的姓名也大多数被改换。

1907年鲁迅在《译文》上发表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译作,从此他便成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热情推介者。随后他在谈及俄国文学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时写道:

“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从现在看来,这是谁都明白,不足道的,但在那时,却是一个大发见,正不亚于古人的发见了火的可以照暗夜,煮东西。”

(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见《南腔北调集》,1953年)

尽管鲁迅不大懂俄文,而且翻译俄国古典文学作品时还得借助于日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但在20~30年代的中国,他在译介俄国古典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工作中仍然起着主要的作用。据他的学生与朋友、著名的俄罗斯学家曹靖华具证,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俄苏文学的翻译作品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分量。在20~30年代的中国推广俄国古典文学的人,还有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茅盾这样的中国文坛宿将。而在往后的年代中,为向中国读者介绍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而作了宝贵贡献的人,还有曹靖华、戈宝权、夏衍、郑振铎、曹禺、冯雪峰、高莽、李明滨等等。

正如李明滨教授在《中国俄罗斯学的繁荣》一文(载《在现代化与改革道路上奋进的中国·1949~1999》文集,俄文版,莫斯科,东方文学出版社,1999年)正确地指出:“中国人对苏联文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五十年代的全盘肯定,到六十、七十年代几近完全否定,再到八十年代的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用李明滨的话来说,“从1949年至1966年的十五年问,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如今这套庄园文化丛书的出版说明,在中国,对俄罗斯的古典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其他各文化领域的兴趣已经再度增长了,并具有稳定发展的趋势。

在苏联,坚持向俄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则有科学院院士阿翰林及其门生王希礼、舒茨基、费德林、艾德林、彼得罗夫、费什曼等,还有罗高寿、索罗金、波兹涅耶娃、施乃德、别洛乌索夫、罗果夫、热洛霍夫采夫、谢曼诺夫、切尔卡斯基、巴斯曼诺夫、华克生等等。

近年来在俄罗斯,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强,不但对中国文学,而且对音乐、电影,戏剧、美术、建筑艺术,以及历史和哲学思潮流派都有所涉及。不过这只是一个侧面。我提起它来只是想说明我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条“双向运动的康庄大道”。

这套庄园丛书的出版,不但会促进俄中之间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且也将是对世界文化对话的宝贵贡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11月9日于联合国大会第56届年会的演说中所强调的,“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问通过对话和交流,通过向他种文化的学习,引起彼此的探索和理解,从而达到了增长和繁荣”。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俄中友协名誉主席

齐赫文

2004年2月9日于莫斯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列宁与高尔克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明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71823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32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2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