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视角下的大历史/同济大视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世界史专家在近五六年多次出国访学研修后所积累的数百篇国际评论、观察和随笔集。既非象牙之塔的探赜索隐,也非时评报人的就事论事,而是作者出于知识服务于公众的志趣,致力于向普通读者探索介绍新闻背后的历史、结构和制度的一次成功尝试。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独具特色的国际事务评论和随笔集,分成选举迷雾、伊拉克战争、外交波涛、风云人物、法治天地五个部分。由于受过系统的国际关系和历史学的训练,作者能够摆脱媒体从业者就事论事的束缚,从历史的深度、制度的背景、世界的大势和人文的关怀,来评论分析塑造当今世界、特别是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各种力量和要素。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文笔生动流畅,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选举和政治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观察/3

(一)布什的后发制人/3

(二)金钱的政治/4

(三)布什竞选的战争牌/6

(四)美国的尚武传统与克里的尴尬/7

(五)政治明星的“嗅觉”和“秀术”/8

(六)电视辩论的含义/10

(七)大选年中无小事/11

(八)大选的道德解读/13

(九)从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说起/14

(十)布什就职演说令人惊骇/17

其他选举/19

(一)2002年的中期选举/19

(二)施瓦辛格与影星从政/21

(三)选举是游戏,而非儿戏/25

(四)布什成为包袱:2005年的地方选举/26

布什政府/28

(一)布什与国会的减税之争/28

(二)美国政治第一秀/29

(三)2003:布什心满意足之年/30

(四)美国兵当选《时代》风云人物的联想/33

(五)“美利坚帝国”与“美利坚警察国”/35

(六)“情报门”和“9·11”事件调查中的问责制/37

(七)枪的政治 自由的代价/40

(八)从布什政府阁员请辞说起/42

(九)2004:布什坐了一把过山车/46

(十)布什政府的“有偿新闻”/48

(十一)2005:伊拉克战争、经济增长和长远的人事安排/50

(十二)胚胎干细胞资助之争中的政治/52

第二篇 伊拉克战争

战与和/59

(一)从美国准备天花疫苗谈起/59

(二)美国对伊动武意味着什么?/60

(三)美国前总统的另类声音/61

(四)谁来付布什政府反恐和减税的账单?/63

(五)究竟是谁不识时务?/64

(六)从布什讲话看美国的思想库/66

(七)无奈的结局/67

战争进行时/70

(一)太平洋战争中蛙跳战术的重演/70

(二)战争与暗杀/71

(三)捉襟见肘的美国陆军/72

战后难题/75

(一)布什会遇到“情报门”的麻烦吗?/75

(二)布什伊拉克政策的两难处境/76

(三)“占领逻辑”vs“解放逻辑”/78

(四)不伦不类的历史类比/79

(五)化缘国际/81

(六)虐俘丑闻与战争暴力/84

(七)恢复主权与美英撤军可否并行?/87

(八)纪念二战借题发挥/88

第三篇 外交波涛

大国和强国/93

(一)美国的强国之路和大国之道/93

(二)大国责任与国际组织/98

(三)霸权和平转移的实证研究/101

中美关系/107

(一)PNTR实现梦想的基础/107

(二)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霸权:对两种论点的批评/108

(三)脆弱而有韧性的关系:中美关系中紧张与和缓的变奏曲/109

(四)小视角下的大历史:中美关系中的两个23年/112

(五)一个需要解构的认识神话/115

(六)寻找另一个中美关系:华人在美国/116

美国和欧洲/125

(一)从领导人的私谊看美英特殊关系/125

(二)名实不副的北约/126

(三)布什的“修复篱笆之旅”/127

(四)由法国种族骚乱所想到的/129

第三世界/132

(一)利比里亚的内战与美国的无动于衷/132

(二)女总统上任带来的重建曙光/133

(三)美国与海地的混乱/135

第四篇 风云人物

美国总统/139

(一)卡特:老有所为的世界级典范/139

(二)从“药罐子”肯尼迪看病夫治国/140

(三)里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141

(四)美国总统的生前任后/143

(五)克林顿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144

(六)克林顿无债一身轻/150

(七)帝王总统小布什/152

总统的人/154

(一)商、学、官、军的身份转换/154

(二)鲍威尔:一位出色的军人政治家/155

(三)伯南克:布什的又一个“棋子”/157

政坛领袖/159

(一)布莱尔的外交冒险/159

(二)卡扎菲:革命者的急转弯/160

(三)阿拉法特:在革命者和政治家之间/163

民间人物/166

(一)丹·拉瑟:一个真正的记者/166

(二)凯南:被误解的智者/167

(三)“深喉”现身真相大白/169

(四)姚明:不仅仅是体育英雄/170

(五)哈佛校长萨默斯的悲剧/172

法官肖像/174

(一)约翰·马歇尔与美国现代法治的确立/174

(二)霍姆斯:美国最高法院的“奥林匹斯山神”/179

(三)塔夫脱:爱法院胜过爱总统/189

(四)奥康纳:激流勇退的女法官/194

(五)罗伯茨的大法官之路/195

第五篇 法治天地

宪法与法院/207

(一)漫谈美国宪法与宪政/207

(二)最高法院的九尊护法神/211

(三)一言九鼎:最高法院是如何断案的?/214

(四)围绕大法官人选而展开的政治角逐/217

(五)可以当饭吃的宪法/220

(六)法官的职责与不明智的判决/22l

反恐战争中的法律难题/224

(一)第一个被定罪的“9·1l”事件疑犯/224

(二)关塔那摩的幽灵/225

(三)《爱国法》中的陷阱/227

(四)正未有穷期的法律之战/228

法治万花筒/231

(一)美国式的“倾斜”政策/231

(二)美国工作合同中的“霸王条款”/232

(三)同性婚姻起波澜/234

(四)自由与“生命”之间的取合/235

(五)生命的无奈与法治的胜利/242

(六)国际“人权卫道土”与美国国内的少年犯死刑问题/244

(七)法治的无奈与精彩/246

法律与宗教/248

(一)“十诫”的神圣和法治的严肃/248

(二)民主和法治打架/249

(三)无神论者挑战美国法律/25l

(四)“神佑美国”不可能有“统一、自由和公正”/253

(五)创世论卷土重来/254

试读章节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观察

(一)布什的后发制人

一般是在大选前一年的劳动节(9月上旬)过后,美国总统选举的开场锣鼓就敲响了。2003年也不例外,不到一个月时间,民主党阵营中,先后有现任参议员、退役将军和黑人女政治家等10位“好汉”跳出来一展身手。他们的对手是布什,因此大家都要卖力地抨击布什如何不行,诸如伊拉克战争进行得不利索,国内经济死气沉沉,等等。面对这样的攻击,布什整个一个哑巴,像是没听见似的。这倒不是布什的觉悟有多高,公务有多忙,而是出于美国的现实政治,他采取了后发制人的战略。这与其先发制人的“布什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大家知道,民主党党内这些好汉,首先要同室操戈,自相残杀,才能争取到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成为正式的候选人。而这位最终从重围中血拼出来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才是布什未来需要关注的竞选对手。与民主党“群英争霸逐鹿党内”不同,作为现任总统,布什根本无需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稳获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一般来说,除非自己认为大势已去、自愿退出谋求连任,否则,在任总统肯定可以获得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在二战后的美国政治中,只有一位在任总统放弃过连任,他就是1960年代中期被越南战争搞得焦头烂额的民主党总统约翰逊。显然,比起越南战争的泥潭,目前的伊拉克局势在美国政府眼里,不过是一洼小水塘,决不会让布什主动放弃总统宝座。

面对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伊拉克问题的日益复杂以及民意测验中布什支持率的下降,共和党自然有些头疼。但是,聊以自慰的是,里根和克林顿当年在谋取连任的同一个时候,其支持率还不如今天的布什呢!更重要的是,虽然共和党麻烦不少,但民主党困难更多,其内部的分裂和缺少强有力的候选人更是其致命的弱点。尽管如此,布什的竞选班子还是早已做好了“打大仗、打恶战”的心理准备,特别是经过2000年那场难分难解、不可开交的选战后,他们觉得布什今天面临的困难远比当年要小得多。“我们期望会有一场恶战,但那将是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定下来后。”布什的谋士如是说。目前共和党的策略是,努力造成民主党争取提名的竞争者个个“只会破坏不会建设”的印象。针对民主党竞争者之间杂乱的电视辩论,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挖苦说:“民主党人如此没有出息,以至于除了攻击布什总统外,只会夸夸其谈。”一位共和党参议员则嘲笑道:“总统一心一意地劳作,民主党人却全神贯注地辩论,看看谁的嗓门最高!”在共和党人看来,目前民主党的10位竞选者都各有长短,“不过,每个人的短处都比其长处明显。个个都采取恶劣的人身攻击手段。他们是抗议和悲观主义的一伙人,没有自己的积极议程。”虽然在战略上,共和党人如此小视民主党人,但在战术上,他们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在坐山观虎斗的同时,布什的人马也没有闲着,正静悄悄地在全国范围内培训竞选自愿者,竭力筹集未来大选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金钱是政治的奶娘”,也正是在募集资金方面,共和党总是高出对手一筹。据估计,从2002年6月开始募集竞选基金以来,布什的竞选班子已经募集了8000万美金,其中2003年第三季度就募集了5000万。他们的募集计划是,到2003年冬天结束时,搞到1.7亿美元,这就使布什届时在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恶战时,无需再分散精力去募钱,可以利用已有充裕的资金,集中精力打选战。这就是美国式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看来,布什的如意算盘是摆出一个“大人不计小人过”的高姿态,利用现任总统的优势,用繁忙的公务活动来表明自己忠于职守,无暇顾及个人得失。然后,利用明年1月发表年度国情咨文之际,“公私兼顾”,针对民主党人推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自己的政策辩护,既履行了现任总统的责任,又巧妙地把咨文变成自己竞选连任的功劳簿,可谓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咨文发布的前后,正是美国总统初选(争取党内提名)开始之时。

这种公私兼顾是美国在任总统竞选连任的最大优势。他可以借口工作需要,在竞选前一两年,在国内飞来飞去,特别是跑到两党力量势均力敌的人口大州“作秀”。因为上次布什获胜的一些人口大州如家乡得克萨斯和胞弟杰布任州长的佛罗里达,票源相对稳定,减轻了布什的后顾之忧,使他可以到民主党略有优势的州去“挖墙脚”。目前,布什平均每周都要在国内旅行两次,而跑得最多的地方恰恰是他当年以极小的比分输个戈尔的两个人口大州:宾夕法尼亚和密执安。自当选总统以来,他到宾州22次,到密执安11次。为此,布什的顾问得意洋洋地对记者说:“我们挖他们的墙脚要比他们挖我们的墙脚多。”看来,“挖墙脚”也不失为所谓民主政治的一个高招。(2003—10一03)

(二)金钱的政治

在美国政治中,一直有个民谚,那就是“金钱是政治的奶娘”。美国的2004年总统大选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克里能够杀出重围,打败党内对手,争得民主党总统提名的“出线权”,其竞选资金相对充裕,特别是有其太太的亿万家财作后盾,不能不说是其胜利的一大因素。但比起其共和党对手、现任总统布什来,克里的那点竞选资金就成了“小巫见大巫”。在民主党的各路豪杰忙着同室操戈的时候,共和党人已经为布什募捐到了数亿美元的竞选资金,以逸待劳,恭候着民主党总统初选的出线者。果然,初选的“超级星期二”一结束,等待多时的布什便给克里打去祝贺的电话,并丢下对决的战书:“期盼着在未来竞选中展开激烈的论战。”布什的话音刚落,赞扬布什领导能力的竞选广告便在各大电视台轮番出现。这第一轮的4个广告短片,计划播放3个星期。仅星期四晚上在17个州地方电视台的首轮播出,就耗资50O万美元。而在2004年整个竞选中,布什一方计划投入到媒体的广告费将高达1.5亿美元之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会是美国总统竞选史上最大的一笔广告费。

在目前的几个广告中,共和党想要传递的信息很简单:在国家尚处于危机的时刻,布什是一位言必信、行必果的反恐斗士。像任何视觉媒体一样,吸引观众的最佳办法是煽情而非理性。为此,在这4个短片中,有3个出现了“9·11”的场景。其中的一个是几个消防队员抬着一个覆盖着国旗的担架,穿过一片废墟。这种拿遇难者来煽情的做法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达施勒斥之为“令人讨厌而且不可理喻”。而属于民主党阵营的消防队员工会更是不客气地批评说,布什在利用“9·11”这一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捞取政治利益,“获取民众对其竞选的同情”。

虽然布什竞选资金雄厚,大公司大财团纷纷慷慨解囊,但是,共和党却竭力把布什包装成为说得少、干得多的平民总统形象。在另一个短片中,布什与第一夫人劳拉在白宫并肩而坐,布什说:“我对美国是乐观的,因为我相信美国的人民。”劳拉不仅夫唱妇随,而且像一般美国人那样,对自己的配偶大加赞扬,说布什“有为目前时代所要求的力量、主见和个性”。

除了正面赞扬布什外,共和党人也从反面批评民主党。其中的一个广告旁白是这样的:布什入主白宫时所面对的是“一个衰退的经济,一个低迷的股市,一个破灭了的网络泡沫”。而现在,在布什领导下,美国却在蒸蒸日上。用布什的竞选顾问的话说,所有的广告就是要把布什描绘成:“他是一个说大白话、聪明、其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人。”但是,要让民众接受这样的形象,就需要花大笔大笔的银子在广告上。在媒体广告的潜移默化下,对很少读书看报的普通选民来说,视觉世界的虚拟嘭象就可能混淆甚至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于是,民主的游戏就演变为由金钱驱动的电子流量多少的较量。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金钱政治要比世界上某些国家和地区直接用金钱购买选票的黑金政治还是要胜出不止一筹。(2004—03一05)

P3-6

序言

作为一个国际问题的学者,我很高兴看到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以国际评论和随笔为主体的《同济大视野丛书》。同济大学是百年名校,一向以工科见长,近年来为应对国内外飞速发展的学科整合和社会需要,开始走向综合性、多学科的发展道路,这套丛书无疑也是其中重要的举措。依我看,这套《同济大视野丛书》收入的几本书至少有三个优点,值得向读者推荐:

其一,作者的视野开阔、嗅觉敏锐,作品读起来给人以想象与启迪。看上去,4本书涉及的问题颇为复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法律、宗教,乃至国家与民众生活的细节,贯穿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主要领域,且透着作者盎然的观察兴致与想象力。同时,里面的各类文章又均可以列入“国际评论与随笔”的门类,对于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来说都不是陌生和无利害的话题。查看它们的目录,仔细阅读佳作,我一边惊叹作者们的宽广眼界和勤奋用功,一边不由得联想到他们特有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业和工作背景(历史、科学、戏剧和大众传媒等),后者恰恰是很多国际关系专业出身的人士所不具备的,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现有国际政治教学和培养模式的某些缺失。

其二,这些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文笔漂亮,看它们可谓一种愉悦。于光远先生曾指出,文章可分三品:“浅入浅出”为下品,“深入深出”算中品,“深入浅出”才是上品。我过去有点不以为然,现在渐悟它的精深紧要。按此标准,《同济大视野丛书》的诸作者都懂得学术与大众与媒体结合的力量,都是写精辟文字特别是报刊专栏的好手,都在往上品方向用功。说这话的时候,我同样有期待:迄今为止,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教学界仍充斥着不会给公众写作、不屑讲“普通话”的事态,一些晦涩无比、拿腔拿调的东西仍大行其道;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和教师都像手边这几本书的作者那样,讲平实的话,探讨真问题,那该多好!

其三,也许更重要的,是作品中透着一股犀利机智的批判精神,洋溢着一种与人文关怀相伴而生的大气。不管是正面评说美国的宪政或抨击超级大国在伊拉克危机中的“失范”,还是深察细究中日磨合孕育的“亚洲大智慧”,或是赞许式地讨论“姚明现象”,认真剖析影星从政现象的利弊,直至心平气和地述说同性婚姻、未成年犯的死刑、电视辩论的后果及“文化中庸”等,几位作者总是保持严肃学者求真务实的态度,坚守知识分子应有的客观审视和独立不羁,并不时流露出抵触强权、尊重弱者的恻隐之心以及“位卑不敢忘国忧”的可贵情怀。在我看来,这恰恰是这套丛书的作者和编者最值得学界推崇之处,是不少热衷于策论、眼睛里却看不到大写的“人”的那些谋士和官吏最缺乏的地方。

这套书肯定会产生一些争论,对它们也许有不同的评价;对我而言,看重的不是它们的规范性、系统性或流派归属,而是其敏锐性、创造性和人本精神。很有可能读者里面的多数持有相同或类似的观点。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感受,不敢随便地当作序;若出版社和作者不弃,权作为一个同道的推荐意见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王逸舟

20007年8月5日于京城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视角下的大历史/同济大视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东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834658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5-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