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墙外的圣女雅妮(教堂建筑的文化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墙外的圣女雅妮教堂”的结构为行文组织的原则,大体上就是以游客进门开始、在建筑中走动依次所见之物为关注的顺序,因此年代先后并非本书的基本架构。教堂本身——也就是它现今的风貌——形塑了本书的叙述,它的设计考虑到特定的灵魂轨迹,因此作者决定信赖这种有古老意图的安排,并且在写作时从善如流,把圣女雅妮教堂当作书来阅读,将建筑物上大理石和镶嵌画的语言“翻译”成一本杰出的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的目的是要让读者对教堂建筑所提供的精神、文化与历史财富略有所知,对于喜欢从事文化深度旅游的朋友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本书告诉我们,即使是古罗马留下来的一座平凡教堂,其一点一滴都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为西方古老的宗教与历史做见证。阅读本书,才知道参观古建筑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更是亲自去发掘知识的宝库。

目录

缘起

1 大门轻启:入口

2 空间与时间:前廊与平面图

3 轨迹:中殿

4 起始与终结:祭坛

5 无尽的世界:关圆形室

6 活石:左侧的小圣堂

7 一体:右侧的小圣堂

8 长眠:教堂外

9 无限的纯净:马路、地下圣堂与钟楼

10 殉道贞女:墓地

试读章节

教堂背对着马路伫立着,别过脸去,静静地守着自己的秘密。1350多年来,这座教堂就这样伫立在路旁,一度被绵亘的田野和葡萄园环绕着。从这里可以清楚看见围绕古罗马城的巨大城墙和塔楼,这些城墙和塔楼令人印象深刻。

从罗马市的泰尔米尼车站(Termini Station)来这儿有两公里车程。大约在过去的100年里,这个地区先后成为现代罗马市的郊区、市中心,原本举目可见的城墙景观就被遮住了。

踏上公车站牌对面的人行道,在一扇铁门后面,你会看到一条走道通往门廊下紧闭的门,门廊左边是教堂背面的砖墙和中世纪塔楼,算不上壮观,却典雅牢固。这栋建筑挡住了内部的景观,同时也让人注意到这个地点。

要寻找这栋建筑的入口,可以走右手边的下坡小路,然后到左侧墙的缺口处,在大马路上是看不见这个人口的。若不走这个人口,就必须顺着人行道走,与我初次到访时一样,到达位于诺曼塔纳路349号一座圆柱上有拱、门上有画的小门廊,从这儿可以进入这栋结实的中世纪修道院式建筑。一踏人教堂的院落,就必须越过一座庭院,穿过支撑另一座中世纪塔楼的拱顶空间。进入右手边的门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站在一道宽阶梯的顶端,总共有45阶,向下直通教堂。你会讶异于教堂的地板之深,这栋建筑比从街上看起来高了许多,直到1600年,这座教堂有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都半埋在地下,只有顶层露出地面。

教堂地板跟地下墓窟的一层一样高,教堂是从地下墓窟往上建造的。地下墓窟的地道蜿蜒伸展于这整个区域的地底,两侧泥墙上挖凿出来的墓穴层层交叠。一座较大的地下墓窟与教堂毗邻,其人口与教堂只有一街区之隔;另一座还不曾探查过的较小墓窟的人口也已经被人发现。外头喧嚣的大马路越过一部分地下墓窟,带你来此的公车或汽车穿行其上。这里有数千个墓穴——其中的5753个已经在1924年数了出来——和好几公里长的地道,许多都尚未被探索。

这座地下墓窟和陷入墓窟的教堂以其中一个墓穴为名,这个墓穴属于一位在305年遭人杀害的12岁女孩雅妮。她从未被人遗忘,这栋建筑就是为纪念她而建造。个人的主显体验

“remember”(记得)这个字和“mind”(心智)来自于同样的印欧语源。“mind”这个英文字既是名词(脑子里的东西),也是动词(注意、在意)。一个人忘了某件事时,要想起就必须恢复“注意持续度”,必须回忆,注意力在此被视为有长度的,是空间中的一种延伸。另一方面,“忘记”(forget)就像一个东西从盘子里掉了出来,落到边缘外,没有“得到”(get),只好过着没有这个东西的日子。“记得”是重现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是现在与过去的相遇,与时间有关。空间里的建筑可历久长存,圣女雅妮教堂就是一例,这样的构造体使人们记得往事,建筑的持久与占有的空间可和时间相抗衡,让世人的记忆保持鲜活。

这座教堂使我们想起雅妮,她在1700年前被人割断喉咙;当然,跟任何一座教堂一样,这座教堂还可以唤起我们更多的记忆。教堂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激活人类的记忆,让人们想起往事,并以启发游客的回忆为开端。所有的教堂都竭尽所能地(有些较成功,有些则略显逊色,但是每一座教堂都会作这种努力)帮助每位游客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神秘体验。

人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用建筑语言来说,这是生命中大门轻启的时刻;这扇门很快又关上,但我们已经见到门后的光亮。举例而言,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都曾经体会到自己就是自己,而非他人。一个人体会到自己绝对独特的身份,这个必然持续下去的开端可能是非常早的记忆。

我记得自己曾走在尚比亚一处草原的小路上,棕色直挺的草丛高过腰部。我穿着一件绿白格子洋装,前面有排扣子扣到底。独自一人,我惊叹地高声地说:“明天我就五岁了!明天我就五岁了!”我讶异地停下,想着我已经有了“四”,“五”就要是我的了!在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似乎都指向我,世界与我两相对望。世界极大,而我是我,心里充满着莫名的喜悦;然而,当我再往前一步时,那个意象就消失了。

这是一种神秘的体验,人们会在这种情况下领会一种极大的矛盾,同时察觉到相反的两物。我是我,世界包含我,但我不是世界;我是一个人,但我不只是“一个人”——我是独特的我。神秘体验是一种经验,而且超乎逻辑,它是具体的,因此是独一无二的。神秘体验比经历体验的人还大,是人“进入”的某种东西。

很显然,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认为世界涉及、表现,或者本身就是一连串相反物(比如大小、高矮、异同、冷热、一与多、男与女等等)之间的紧张状态。人类社会对于相反物有时会有非常奇特的定义,某种文化可能会认为松鼠是水鼠的“相反”、长方形是正方形的“相反”、铜器是陶器的“相反”。人类学家一心想找出这种分类所代表的意义,他们提供的答案往往显示出人为架构如何反映在世界上,并且决定人类如何看待自然界的秩序,因此神秘体验的一个结果便是让人得以解惑。

文化一旦形成自身的矛盾体制,神秘主义者就会兴起,他们经常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毅然指出其他人的看法有误,主张在名称上看来再矛盾的东西也不过是常规的观点或说话方式。神秘主义者自己认为也让别人认为,他们曾超脱这个世界,见证过更伟大的真理。这种真理即是:相反的事物事实上是同一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说:“上去、下来,都是一样的。”他说过:“你不可能两次踏人同样的一条河。”

为了真理,也为了明了感官与思考能力皆无法通达或涵盖所有事物,巴斯卡写道:“理性的最终行动是要认清理性之外还有事物的无限性。”这种神秘主义式体认(上与下不分,同与异同体)必须不断地发生。神秘主义者受到了很多的阻挠和侮辱,但我们确实记住了他们的话,而且逐渐能欣赏并重视他们的观点。在我们的时代,有时物理学家说起话来宛如神秘主义者,例如将物质世界描述成时间与空间的合并体,或是宣告波与粒子(线与点)可视为“同样的东西”,而我们一般人才刚刚开始了解他们的意思。

经历过“特许的片刻”(我们得以目睹平常无缘领会之事物的时刻)的人说这样的时刻不会持久。很遗憾,我们也必然地无法停留在这种体验里,我们必须继续前进,进入实际、可感知、合逻辑、可证明与世俗的经验里。不过,这样的惊鸿一瞥之后,我们有了更多体会,知道同时经历一物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元素是什么样子。我们同时看到一个铜板的两面,这看似不可能,但确实发生了;我们否认并驳斥,不愿多想,但是随时有东西可以触发、唤起、召回这种体验,因为体验已经发生了,这个事实不容扭转。P9-13

序言

人们在旅游行程中免不了会造访教堂,敬神的地方——神庙、小圣堂、寺庙宝塔、犹太教会堂、主教座堂和清真寺通常是各地最古老、最著名、最奇特、最美丽的建筑,出于种种原因,它们往往比其他建筑都存在的时间更长。

我拜访过不下百余座宗教建筑,大多是教堂,其中有难看的、赏心悦目的、老旧尘封乏人看管的、朴素的、俗气的,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经典之作。著名的教堂有“导览”书介绍,这些书照例会告诉你一座教堂有多少柱子以及柱子的高度与直径,书中还会细述教堂的外观,用星号标示出你该看的东西、制作者的名字与完成日期。这些可能都是很有用的资讯,也让造访者不至于走马看花。不过导览书的内容也就仅止于此。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我坐在一座西班牙的小教堂内部后方。有位日本游客一定是在市区雇了一位导游,导游载他到前门,引导他参观那座小教堂。导游用英文告诉他这栋建筑各个部分的建造时间,接着细述那华丽的石造圆顶。但是这位游客头也没抬,只是满脸惊骇地瞪着一具真人大小、令人心生畏惧的彩雕,那是个钉在两块木头上、流着血的男子像。

类似这样的经验不可胜数,它们和我自己无从解答的疑惑促使我着手撰写这本书。我曾写过一本书讨论文化与历史,现在要为教堂做同样的事,也就是研究一座教堂,看看能否发现什么。为了解答自己的疑问,我尽量放宽眼界,决心研究神学、人类学、历史与政治、艺术史与科技、圣像学、教会的圣贤传记与民俗学,要找出曾经使用过这座教堂的团体,并查出各个象征的涵义,思考这栋建筑如何以空间表现时间,若是能力所及,还要追溯每件工艺品的历史背景与内涵。假使有一具身着宽松带皱褶衣服的女人雕像,一手捧心一手持杖,我会查明她是谁、有什么事迹,为何会将自己的心脏拿在手上,为何会穿那样的衣服、用那样的手杖,为何会被展示在那座特定的教堂内。我对所选定的教堂内所有美丽物件的艺术与历史层面都感兴趣,我想要知道那件艺术品在描绘什么、表达什么。

实施这项计划前必须面对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我该选择哪一座教堂?我很早就决定必须是基督教教堂,因为我对清真寺或佛寺实在所知不多。这个决定最后帮我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我自己是个基督信徒,要如何真诚、不带成见地撰写一本非宣教性的教堂书?最重要的是,在论及这座教堂所展现的信仰时,如何不去试图说服他人接受我的信仰?有一位友人是个知名艺术史家,有一次她告诉我,她的同辈曾在学生时代断言她不可能在基督教艺术上有任何学术成就,因为她是一位基督教信徒。

我当时想过,现在则更加确信,当你对一项主题有内在的知识时,对于进行研究可能大有助益,而不是有害。这样的知识当然无关学问高低,但是局外人的身份也不能保证拥有正确的了解或敏锐的洞察。令人意外的是,许多人声称,要理解某项事物,最好不要涉身其中。不过很幸运,这样的态度在近几年开始遭人质疑,尤其是在人类学圈子里。学者不再一概漠视“当地人”的说法而一般人也认识到,没有任何观察者能拥有白纸般、不带成见的脑袋,学者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宣称全然的客观是不符合事实的。

我是教堂(尤其是天主教教堂)的“原住民”,从小就知道许多关于教堂的事。经过一番搜寻之后,我最后选定一座天主教教堂做为研究主题。这座小教堂相当有名却又不会太有名,它是古罗马城“墙外的圣女雅妮教堂”(Sant’Agnesse fuori le Mura)。为写作本书进行研究前,我只在25年前造访过这座教堂一次,初次造访时对这栋建筑的历史背景毫无所知,但是圣女雅妮教堂和旁边的圣女君士坦萨(Santa Costanza)的小圆墓堂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小而遥远,却非常鲜明。我记得它们虽小,却非常华丽、色彩缤纷(圣女雅妮教堂有桃红、紫、灰和金色,君士坦萨墓堂有赤褐、绿和白色),隐约有鲜花的香气。我依稀记得,访客必须走下一道长阶梯,才能进入圣女雅妮教堂。我当时并不知道这座教堂的体验会深入我心。  初次造访时我还不是信徒,我觉得在这里几乎可伸手触及古罗马城早期的基督信徒,这座教堂必定与昔日基督信徒所认识、所喜爱的教堂极为相像。过去几年对圣女雅妮教堂的详细研究,证实我当时的直觉反应非常正确。这么多个世纪过去了,这座教堂经历了不少起起落落,现在却又有着非常现代的吸引力,主旨简单明了,还拥有早期罗马基督教时代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外貌”。感觉上,这栋建筑仿佛从过去穿越时光而来,历经改变、磨难之后,又增添了一些东西,现在与我们一同在此。不过,它依然承载着大量记忆,依然背负着原先的建造目的。

在选择圣女雅妮教堂作为写作主题时,万万没想到可以学到那么多东西!还好当时不是选了(我曾经想过,最好确定有足够的东西可写)一座大教堂、一座壮观的教堂,或是一座有许多物品的教堂!我花了好几年时间研究、阅读与思考,推敲探究这座简单的小教堂及其四周环境,最后才写成这本书。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已经对圣女雅妮教堂了若指掌,这座教堂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去探索,而其他作家当然也可以就此主题写出一本截然不同的书。

本书的目的是要让游客更加亲近这座教堂与其他教堂。我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对教堂提供的精神、文化与历史财富略有所知。当这栋建筑表现出特定的信念时,我认真对待并直言无讳,因为这是解说中应有的部分。圣女雅妮教堂是一栋充满意义的建筑,它向准备好回应其“话语”的人毫不保留地展现自己。

每一座教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内涵、外观与氛围,但是在重要层面上却都有共同点,因此,学会“解读”一座教堂可以增加参观其他教堂的经验。要充分了解本书并不需要亲身拜访这座教堂,这座教堂只是个例子;事实上,圣女雅妮教堂最令人敬畏之处在各地的教堂都能找到。

本书以“墙外的圣女雅妮教堂”的结构为行文组织的原则,大体上就是以游客进门开始、在建筑中走动依次所见之物为关注的顺序,因此年代先后并非本书的基本架构。教堂本身——也就是它现今的风貌——形塑了本书的叙述,它的设计考虑到特定的灵魂轨迹,因此我决定信赖这种有古老意图的安排,并且在写作时从善如流。比方说,我们一开头就知道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被葬在这里、殉教的圣女雅妮,但不论是以重要性或呈现的顺序而言,将圣女雅妮放在首位并不忠于教堂的意义和初次造访者的经验。我们将会不断瞥见雅妮的身影,可能在一幅画、一片镶嵌画或一具雕像,她的故事在观赏建筑的同时会一一展现。在最后一章穿越教堂下方地下墓窟的地道、最后到达她的墓穴时,我们才会与雅妮正式见面,那才是我们应该发现她的地方:在旅途的终点。 我们知道在天主教教堂内会发现祭坛,可能还有圣人的雕像和小圣堂l然而,就像阅读一部小说、一首诗,或是吃一顿饭,最好是按照预定的顺序从头开始,行经整件作品才到达终点。一座教堂覆盖了一小块地(a plot of land),以叙事的角度而言,一栋如圣女雅妮教堂的建筑也有其“情节”(plot),这个“情节”主导着全书。

从许多方面来说,这座教堂与任何一座教堂都没有两样,但是也有其独特之处,另一座教堂就需要另外撰写一本书。我将检视、思考这栋建筑内部种类繁多的物件,说明今日参观这座教堂的访客视线所及之物:可能是一幅耶稣露出胸膛上心脏的粉彩画、一对斑岩柱、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烛台或一张靠背长椅。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有历史及其独特涵义,比方说,我会解释为何镶嵌画中的雅妮衣服上绣了凤凰;洗礼对于基督信徒的意义及其象征由来,就像数字8的象征意义;地下墓窟如何挖凿;圆形与长方形的教堂各传达了什么样的意思;镀金镶嵌画的技术与历史,以及诸多圣人与殉道者的故事。

书中偶尔会提到神学背景,但不会过于深奥,因为我不是神学家。有时我会从教堂内某件物品或某个地点前“退一步”,以揣摩决定其存在、摆设位置或呈现其状态的思考过程。偶尔也会试图阐述教堂内某些物件在游客没有机会常来拜访却非常喜爱这栋建筑的普通人身上产生的效果。

尽管本书的“情节”并非依照历史的先后顺序安排,却仍然有个基本的年代次序:整体而言,读者将发现自己从久远的过去来到现在,然后又从现在回到过去。读者也应该牢牢记住,教堂是刻意导向结果、导向未来的建筑。本书以这座教堂的起点——也就是公元305年遭杀害的12岁女孩雅妮的墓地为终点。雅妮属于那群在历史上与小说中12至14岁、刚届适婚年龄的众多女孩,如安蒂冈妮、圣纳德(Benadette)、茱丽叶和圣母玛利亚,她们以充满信念和说服力的行动催动社会的改变。雅妮葬在此地,于教堂之下,她的墓地是建造这座教堂的理由,教堂的存在也确保她的死永不被世人遗忘。她仍然要求世人的注目,仍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一入教堂就必须知道这一点。循着这栋建筑及其诸多曲折的故事前进,游客仿佛是在寻找通往迷宫中心的路,到头来,每个人还是必须自己来决定教堂内所见之物的意义到底何在。

书评(媒体评论)

想了解基督教的文化和历史吗?阅读这本书吧,你不会失望的。

——The Washington Post

这本书是一扇奇妙的窗户,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一所教堂用具体的建筑形式表达了神奇的宗教体验。

——Entertainment Weekly

作者把圣女雅妮教堂当作书来阅读,将建筑物上大理石和镶嵌画的语言“翻译”成一本杰出的作品,它让我们了解到教堂的建筑空间如何表现和召回主显的记忆。

——The New Yorker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墙外的圣女雅妮(教堂建筑的文化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玛格丽特·维瑟
译者 李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3504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8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5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