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莫希干人(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地点是在赫德森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当时这儿是一片腥风血雨的战场。

翻开本书,一则则充满紧张悬疑、冒险刺激的故事情书,一个个洋溢着勇敢与奋斗精神的传奇故事,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故事中有平凡的小人物,也有伟大的英雄,你可以和他们共享丰富多彩、生趣盎然的人生。

内容推荐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地点是在赫德森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当时这儿是一片腥风血雨的战场。小说以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斯,前往堡垒探望父亲途中被劫持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了在原始森林中追踪、伏击、战斗等一系列惊险情节的描写。主人公纳蒂·邦波,此时已做了英军的侦察员,并已获得“鹰眼”的绰号,他和他的老友莫希干族酋长“大蟒蛇”钦加哥,以及钦加哥的儿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为了救出姐妹俩,和劫持者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最后以一场大厮杀告终。作者把本书取名为《最后的莫希干人》,就有着令人心酸的悲哀音调。正直、勇敢的莫希干人恩卡斯和美丽善良的科拉之死,也不无更深的寓意;随着他们的死去,他们心灵上的那种美德和纯洁的感情也消亡了,留下的只是笼罩在美洲大地上的那些贪婪、残暴的恶意和邪念。

试读章节

印第安向导的突然逃跑和追捕者的叫喊声,令海沃德惊得目瞪口呆,他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后来,一想到抓住逃跑者的重要性,便立刻拨开周围的灌木丛冲了出去,急切地向前追击。然而,他还没跑出一百码,就碰到了那三个前去追捕的森林居民,这三个人正在往回走,他们没有抓住逃离者。

“干吗这么快就灰心丧气了呢!”他大声叫道,“这个恶棍一定就躲在这儿某些树木的后面,因此兴许还能抓到他。要是让他给溜了,我们就不安全了。”

“你会让云去追风吗?”神情沮丧的侦察员回答说。“我听到那精灵鬼从枯树叶上一掠而过,轻得就像一条黑蛇,后来又瞥见那家伙的影子一闪,就在那棵大松树那边,我以为他可能还在,于是连忙放了一枪,但没打着!像这样凭着推测瞄准,要是打枪的不是我而是别人,我一定得说他眼力够厉害的了,而且,在这些方面,我也许能算得上是个经验丰富的行家了,而且理应如此。瞧瞧那棵漆树,大家都知道,虽然已经开始结果实的漆树七月应当还开着黄花,但是它的叶子现在都已经变红了。”

“这是‘狐狸’的血!他受伤了,兴许还会死哩!”

“不会的,不会的!”侦察员很不以为然,他果断地回答说,“我擦破了他一只胳臂或是一条腿上的皮,但是正因为如此,这家伙会跑更长一些时间。对一个奔逃的动物来说,要是一颗子弹只是擦破它的一点皮,那么这颗子弹所起的作用就差不多像你们用踢马刺踢到马时的作用一样。也就是说,这颗子弹只能使它跑得更快,更起劲,而不会要了它的命。不过,要是打出一个大窟窿的话,通常跳上一两下之后,就跳不动了,不管他是个印第安人也好,还是一头鹿也好。”

“我们四个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可他只有一个人,而且带着伤!”

“你们是不是都活腻了?”侦察员插嘴说,“没等你追多远,那个红魔鬼就会把你引到自己同伙的战斧之下。对于一个常在战斗的呐喊声中睡觉的人,在这敌兵四伏的地方打起枪来,确实太不明智了。可是,当时这也是不由自主的反应嘛!这种反应也很正常啊!来吧,朋友们,让我们来换个歇脚的地方,而且转移时得这样办,得想法给那帮狡猾的明苟人造成一些错误的迹象,让他们到别处找我们。不然的话,到明天这个时候,我们的头皮就会被挂在蒙卡尔姆的大营帐前面被风吹干了。”

侦察员这番骇人听闻的言辞出自一个十分自信、处事冷静且完全理解目前处境的人,虽然这番话体现了侦察员自己不畏危险,但是它令海沃德深感自己所负责任的重大。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只见在森林里茂密树叶的笼罩之下,天色越来越昏暗,什么也看不清。他仿佛感到,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他那几个毫无抵抗能力的旅伴,很快会落入那帮野蛮的敌人手中,听凭他们的摆布。就像捕食猎物的野兽一样,正在等待时机,只要天一黑,这帮敌人就有把握可以展开更致命的攻击了。昏暗的光线突然令海沃德产生了幻觉,他那突然被唤起的想象力把所有晃动的灌木丛和一段倒在地上的枯树枝都变成了人形。想象之中,他多少次看到埋伏着的敌人的狰狞面目,他们正从自己隐藏之处不断地窥探着自己这行人的一举一动。仰望天空,只见黄昏涂抹在蓝天上的云朵,轻轻的、软软的、像羊毛似的,这些云朵那淡淡的玫瑰色正在不断消失。而从他站立的地方流过的小溪,仅凭两岸那黑乎乎的树木,就能找得到。

“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啊?”海沃德说道,此时他感到,再怀疑这种迫在眉睫的险境,完全无济于事,“看在上帝分上,千万别丢下我,请留下来保护我护送的两位姑娘吧,要我怎么酬谢,开个价吧!”

这时,他的伙伴正在一旁用自己部落的语言交谈着,因此这个突如其来的恳求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的谈话声很轻,很小心,也并不比耳语大多少,但此时海沃德已走到他们跟前,可以明显地看得出,那个年轻战士的语调十分热切,而年纪较大的两个则比较审慎。显然,为了这几个人的安全,他们正在进行讨论,采取某种措施是否恰当。由于海沃德对这件事十分关心,又担心再拖延下去会招致更多的危险,他便朝人群跟前凑,并想把自己所说的报酬提得更明确些,可是,就在这时,那白人却用手做了个手势,转身走开了,仿佛对表示争论之点已经达成一致意见,有点像自言自语地用英语说:“恩卡斯说得对!把这样两个无辜的姑娘扔下不管,那绝不是大丈夫所为,纵然这么一来会把这个藏身的地方永远给毁掉。先生,如果你要想把这两朵娇嫩的鲜花从最凶恶的毒蛇的毒牙下救出,你就不能再浪费时间了,也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对这样一个愿望,怎么还能怀疑?我不是早就答应给你们……”

P47-49

序言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James Fennimore cooper,1789—1851)是美国最早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家之一。他出身名门望族,早在殖民地时期他的先祖就建起了库柏镇。父亲威廉法官,是英国教友派教徒的后裔,当地的大地主,在政治上属于联邦派,曾两度任国会议员。他的思想和社会地位对库柏有一定的影响。库柏的母亲伊丽莎白·费尼莫尔是瑞典人。在13个兄弟姐妹中,库柏排行十二。他在库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镇子附近未开发土地上残存的印第安人以及关于印第安人的传说,给库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促使他日后第一个在长篇小说中使用印第安人题材。

十三岁时,库柏转到耶鲁上学,读到第三学年,因违反校规被开除。关于他被开除的原因有种种传说,其中包括他试图把炸药放入锁孔来打开朋友的房门,以及在上课前把一头驴牵进教室并让其站立在讲台上。1806年10月,库柏在一艘商船上当了水手,并随船去欧洲,进行了11个月的海上航行。1808年1月,他加入海军,当了见习士官。不久,他就开始任海军军官,从海军准尉直至海军上尉。1811年,库柏自海军退役。这五六年的海上经历,为他后来写航海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期间,库柏与出身于纽约州威契斯特县的富家女苏珊·狄兰色结婚。婚后,库柏夫妇过着乡绅生活,直到1822年迁往纽约。在威契斯特,库柏听到很多关于独立战争时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为他日后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

库柏一生创作颇丰。除了“皮裹腿”系列之外,还有革命历史小说《间谍》、《波士顿之围》等等,以及有关海上生活题材的《领航员》、《红海盗》、《海妖》等等。反映欧洲生活的三部曲则有《刺客》、《黑衣教士》和《刽子手》。此外,他还出版了关于富入圈地过程的《利特尔佩奇手稿》三部曲(《萨坦斯托》、《拿锁链的人》、《红人或印第安人与假印第安人》)。晚年,他还写了一本乌托邦小说《火山口》。

库柏的创作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他的第一部小说《警觉》开始,约持续10年时间。内容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间谍》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该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持中间立场的纽约州威斯彻斯特,这是美国第一部表现独立战争的小说。库柏模仿欧洲人的传统手法,特别是瓦尔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写法,描写独立战争时期英军占领纽约港的情形和华盛顿部队的作战经历。

主人公哈维·柏契原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商贩,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受大陆军统帅乔治·华盛顿的指派,伪装成亲英分子在威斯彻斯特一带搜集英军情报。他表面上装成货郎,实际上是美国的间谍。由于任务的高度隐秘性,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柏契的真实身份,因此他被当做效忠派和英国间谍而遭到众人唾弃,并受到大陆军的追捕。然而柏契忍辱负重,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出色地完成了华盛顿交给的一个又一个侦察任务。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提出奖赏柏契,但柏契坚辞不受,退隐家乡,表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作者将平凡与伟大、流血与浪漫、硝烟与爱情、英雄与美女等各种成分糅和在一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态和读者口味,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库柏创作这部小说的主旨在于借独立战争反映他所生活的时代。独立以后的美国已经丧失了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而新的信仰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利欲熏心、道德败坏。因此,库柏写作《间谍》的根本目的就如同他在前言中声明的那样,就是要弘扬和宣传独立战争时期的那种英勇无私、纯洁正直的高贵品质和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库柏对美国独立战争理想化、浪漫化的叙述方式影响了后来许多以独立战争为题材的战争小说。

第二个时期是库柏创作的旺盛时期。《皮裹腿故事集》五部曲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不仅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而且跻身世界古典文学名著的行列。这组作品按创作顺序,包括《拓荒者》(1823)、《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大草原》(1827)、《探路人》(1840)和《猎鹿人》(1841)五部长篇小说。森林中的猎手“皮裹腿”纳蒂·邦波的一生经历构成了五部曲的主要内容,但五部曲中故事的发展,不同于其创作年代的顺序。

《猎鹿人》从发表时间上看是最后一部,但从故事发展方面来看应该是第一部,主要写年轻的邦波“首次出征”的冒险经历。所以,如果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顺序来依次排列,应该是《猎鹿人》、《最后的莫希干人》、《探路入》、《拓荒者》、《大草原》。

《最后的莫希干人》和《探路人》以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英法殖民主义者之间的混战为背景,表面上写的是主人公在黑暗莽原中的冒险,但别有深意。作者以黑暗作为小说的背景氛围,突出印第安人反抗英殖民者的暴行。这两部小说都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印第安人对英国殖民者的防御工事所发动的猛烈进攻。

《拓荒者》写的是独立战争以后,邦波被迫离开开发地上新出现的小市镇,进入西部森林中过着狩猎生活。这部小说以库柏自己家族的发展史为线索,探讨美国疆土合法拥有者的问题,暗示美国疆土的合法拥有者应该是印第安人。尽管以自己家族为素材,但是作者要表达的却是美国特定时代的历史事件。1832年库柏在《拓荒者》简介中,向读者声明自己是通过“事实原件”再现“总体的画面”,以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反映美国建国之初的历史和人文风貌。

《大草原》写的是无地农民向大西部继续推进和年老的邦波如何在大草原上结束自己一生的故事。

库柏在去世的前一年(1850年),将这五部小说汇编成《皮裹腿故事集》,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边疆题材的系列小说,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也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美国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如今,研究它的论著几乎成了一门学科。

库柏的皮裹腿小说系列,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贯穿了上下六十年,从空间跨度来说,从东部纽约州到西部草原,深刻全面地描绘了美国社会早期发展的概况,如早期移民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英法殖民主义者激烈的军事角逐,印第安人被残杀和灭绝的悲惨遭遇,无地农民颠沛流离的生活等等,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在这些惊险情节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殖民主义者的残暴与贪婪,土著印第安人的英勇和善良。书中,作者处处流露出对印第安人的同情和对他们的遭遇的愤愤不平,同时也揭露了殖民主义者如何处心积虑,在印第安入各部落之间挑拨离间,使他们彼此仇恨、互相残杀的罪恶阴谋。贯穿小说系列的中心人物“皮裹腿”邦波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化的形象,他虽然缺少文化,连英语也说得不纯正,但是他有准确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和强烈的道德感。他以赤诚对待朋友,以公道对待敌人,他同情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主张种族平等,有着勇敢善良的性格和单纯诚朴的心灵,他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甚至在战争结束后,他适应不了文明人的呆板的生活方式,于是重返大自然,过着一种近似原始入的狩猎生活,最后死在西部的大草原上,安息在他视为兄弟的印第安人中。

第三个时期为库柏人生的最后十年,创作成就不大。

《最后的莫希干人》堪称库柏小说的代表作。1920一1936年期间,先后六次被搬上银幕,1993年好莱坞耗费巨资五千万美元,重新把它拍成同名彩色电影,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地点是在哈得孙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情节以威廉·亨利要塞司令芒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斯前往堡垒探望父亲,途中被劫持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了在原始森林中追踪、伏击、战斗等一系列惊险情节的描写。主人公纳蒂·邦波,此时已做了英军的侦察员,并已获得“鹰眼”的绰号,他和他的好友莫希干族酋长“大蟒蛇”青稼顾,以及青稼顾的儿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为了救出姐妹俩,和劫持者——法国军队的同盟者印第安土著休伦人的一个名叫“刁狐狸”的马瓜酋长及其部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解救艾丽斯的途中,马瓜杀死了恩卡斯,“鹰眼”又杀死了马瓜。这是印第安部落之间的血肉残杀。

小说揭示了矛盾冲突、暴力屠杀的根源在于英法侵略者的殖民欲望。为了掠夺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他们发动战争,对印第安人进行哄骗、欺诈,甚至还干出种族灭绝的勾当。他们用高价收购印第安人的头皮,欺骗和胁迫印第安人充当炮灰,恶毒地挑拨离间,唆使印第安人的各个部落之间互相残杀,使之同归于尽。就拿青稼顾来说,他本是莫希干人的大酋长,他的整个部落就是在白人殖民主义的枪炮和奸计的双重肆虐下惨遭灭绝,最后只剩下他和他的儿子。他曾忧伤地对老友邦波抱怨道:“自那以后,我们的部落团结一致,因而过得很幸福。盐湖给我们鲜鱼,森林给我们野兽,天空给我们飞鸟,我们娶妻、生子……那些荷兰人登陆后,把火水(指烈酒)给了我的人民,他们一直喝呀喝,喝得分不清天地,甚至还愚蠢地认为自己见到了大神。后来,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土地,一步步被赶离了河岸,直到最后落到了这种地步。我这个集普通首长和世袭酋长于一身的印第安人首领,一直只能从森林的树缝里看到阳光,一直不能去祭扫一下自己的祖坟!”同莫希干人的遭遇一样,受法国殖民当局利用的休伦人,在最后的一场大厮杀中,也被消灭得干干净净。

小说以坦门南德的话结尾,意味深长。“早晨的时候,我还看到昂内密斯的后人幸福、强大,可是,现在夜晚还没到来,我却已看到聪明的莫希干族最后一位战士告别了人世。”表面看来,好像是指恩卡斯被杀,实际上小说暗示莫希干人在殖民者的阴险离间中很快就会种族灭绝,作者的忧伤和悲愤之情通过结尾和小说标题洋溢出来。

浪漫主义和写实手法的结合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征。

库柏属于美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他在小说中不但成功地继承了英、法等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更为重要的是,他能把外来的浪漫主义因素根植在自己的民族文学中,如小说中的“鹰眼”头戴的皮帽子以及双腿缠着的鹿皮裹腿就是典型的美国西部打扮,正因为如此,库柏使美国文学走上了本土化的道路。“皮裹腿”不仅在装束上显示了典型的美国西部牛仔风格,而且是库柏笔下浪漫主义理想的象征。身为白人的一员,“皮裹腿”不但没有歧视莫希干“红人”的观念,而且和莫希干人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共通的“森林居民”的归属感最后使“皮裹腿”又回到莽莽无边的大森林中,透露了库柏渴望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就连英殖民军首领芒罗也从女儿的死中悟出了不同种族应该和平相处的道理。芒罗对哀悼自己女儿的莫希干姑娘们说:“我们大家所崇拜的上帝,虽然名称不同,但他一定会记住她们的善行;总有一天,我们会不分性别、不分地位、不分肤色地全都聚集在他的宝座周围,这种日子是不会太远的。”这些思想显然只是作者的良好愿望。

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连库柏本人也没有意识到但却本能如实地表现了西部挺进历史过程中的种族歧视、种族灭绝的血腥场面。小说中最为触目惊心的一幕是英军向法军拱让威廉·亨利要塞后发生的“大屠杀”。在英军首领芒罗上校与法军头领蒙卡尔姆侯爵订立的口头协议中商定,法军接管要塞,同时要保证英军部队和随行民众的安全撤离。当人群缓缓从平原上撤离时,一个休伦人(在英法冲突中站在法军一方)如同“秃鹫俯视猎物一样”,盯上了一位妇女的漂亮的围巾,他走上前去一把抓住,这位妇女不知是出于害怕还是对围巾的爱惜,把围巾收回裹住怀中小孩。休伦人松开抓围巾的手,却一把拎起啼哭的小孩,他拎着小孩的脚,想让那位妇女用围巾换婴儿。可当他见另一位印第安人已抢走了围巾时,休伦人恼怒地将婴儿的头撞向石头,又掏出别在腰间的利斧劈开那位妇女的脑袋。这一细节再现了库柏笔下“威廉·亨利要塞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历史画面。土著人同族相残,文明人疯狂掠夺,哪里才是真正的和睦平等的栖居之所?从主人公对原始大森林的眷念,到库柏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赞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库柏算得上一位出色的生态小说家。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

               禇蓓娟

               2007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莫希干人(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
译者 张顺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5415
开本 32开
页数 45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4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7
146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