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复兴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全书以翔实的史料、恢弘的结构篇章、深沉的叙述语言,辅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展示了全球视野下中国发现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

内容推荐

几百年来,我国的大国之梦为何屡屡错失良机?复兴之途为何如此艰辛?新中国又是如何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百年的颓势,走向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复兴对世界为何意义空前?

本书从历史篇、转折篇、探索篇、改革篇、超越篇、论坛篇和展望篇七个方面,溯古论今,全景展现百年来中华民族艰辛探索复兴之路的历程,激情探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崛起这一世界性课题。全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既有精辟的理性分析,又有激情飞扬的前景描述,对民族如何复兴、崛起的中国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作了响亮的回答。

目录

引言篇

中国发展,一个世界性课题

历史篇

中国综合国力曾引领世界千年

阴错阳差的退却

闭关锁国政策的开始

不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就无法建立现代化

《时代》与中国

转折篇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

1946年,中国进入历史拐点

探索篇

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国际政治环境

经济积累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在经历了曲折之后,邓小平带领我们开始改革开放

改革篇

中国打开现代化政策绿灯

第一个十年:外界增加对华兴趣

第二个十年:全球肯定中国模式

第三个十年:中国具有了世界意义

超越篇

世界上少有和平发展的范例

中国的发展会威胁世界吗?

武力崛起的道路无法复制

论坛篇

法国:“中国威胁”是暂时的

瑞典:中国共产党“很厉害”

俄罗斯:中国总是在变化

日本:“中日结盟论”不奇怪

埃及:中国应该改名叫“卡维”

南非:制约美国在非洲的野心

印度:惊奇中国货“物美价廉”

澳大利亚:日本的高科技更让我敬佩

巴西:让我的小投资有回报

展望篇

“地球负担不了4亿美国人”

中国农村姑娘的快乐应当是华盛顿高兴的事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消除外界的疑虑

中国迎战问题的力量要比所面临的问题更强大

试读章节

闭关锁国政策的开始

随着明王朝于1644年覆亡,满族人建立了清王朝。也就在同一时代,欧洲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于中华帝国而言,这同样是一次历史机遇。不过随着清王朝的建立,中国历史的车轮再次减速。

自清初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沿海的安定,基本上都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特别是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连下三道迁界令,将东南沿海的村庄居民全部内迁50里,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不准沿海居民出海。乾隆即位后,在海禁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先祖的政策。18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工业革命,其海外贸易日益扩张。特别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强烈渴望寻找机会打开中国市场。当时,在中国沿海的4个通商港口,前来进行贸易与投机的洋商日益增多。据说当乾隆第二次南巡到苏州时,在当地了解到,每年仅苏州一个港口就有1000多条船出海贸易,其中竟有几百条船的货物卖给了外国人。于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乾隆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并规定洋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而只能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交涉事宜,这就是著名的“一口通商”政策。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马克思曾评价说:一个人口占世界1/3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而与此同时,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冒险者已开始了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了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决定开始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

不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就无法建立现代化

1793年,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乔治三世致中国皇帝的信,率领一支90余人的使团来到中国。当时,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它开始寻求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不过,面对试图与中国“交使通商”的英国使团,83岁的乾隆却将他们当成向自己进贡祝寿的蛮夷。当马戛尔尼提出通商要求时,乾隆断然拒绝。

当时的中国既看不到也不愿意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工业科技的进步,从而彻底关上了对外发展的大门。不经意之间,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认为,正是由于古代中国内陆封闭特质,再加上缺乏一个开放的政治经济体制,同时又不断受到人口激增、政治衰退、思想僵化、科技停滞等方面的困扰,才导致其一次次错失重大历史机遇。

多年以后的统计表明,自18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落后于一些西欧国家。就在清王朝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迷梦中时,那些最早叩开中国国门的欧洲人已发现了众多破绽。虽然乾隆皇帝自夸“天朝物产丰盈”,但马戛尔尼却发现这个国家当时“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当他失望地打道回府时,说那“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帝国主义的本性很快就暴露出来,英国人用鸦片与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们开始了对中国的瓜分。自鸦片战争以来,一连串的民族耻辱虽然在中国激起了爱国的激情,引发了变革之风,但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接连不断的失败却证明,“若不彻底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就无法建立起现代化的中国”(费正清语)。一个历史变革的时代终于揭开了序幕。P20-23

序言

中国发展,一个世界性课题

1979年1月28日,那天恰好是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健步登上了中国民航的一架波音707客机,飞往大洋彼岸,开始新中国成立30年来中国领导人的首次访美。时间定在大年初一,这是邓小平的主意,这位卓越的领导人早已意识到,在这个农历新年发生的一切将成为一个崭新时代开始的标志。

世界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殊时刻所蕴涵的巨大意义。美国总统卡特在欢迎仪式致词中说,这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时代》周刊在当年第一期的封面文章中写道,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并在文章的开篇引用了那句拿破仑对中国著名的评价:中国?那是一只睡狮。让它睡下去吧,因为,一旦它醒来,将使整个世界为之颤抖。

那年后接连发生的一切让中国人自己和世界同样感到新鲜:北京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被认为是西方标志的可口可乐被允许在中国销售;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带着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搞了一场时装表演;《跟我学》电视英语教程仅在北京的销量就突破百万,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学外语高潮……在当时北京街头树立的“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宣传画里,一群手拿航模的孩子表现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意味着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而在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中国人均GDP不足100美元。西方在惊叹中国人改革勇气的同时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可能性表示出极大质疑,《时代》称,“他们几乎不可能按时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

在1/4世纪过去之后,世界在回过头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惊呼,一个崭新的纪元在这一时刻就已经悄然开启。一个沉睡已久的庞大国家,由此踏上了一条持续高增长的道路,从根本上改善了国力与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也改写了全球经济与战略格局。就在1978年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的第2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

西方从来没有与一个拥有世界1/5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打交道的经验,中国所掀起的冲击波要远远大于当年仅占世界人口2%的日本进入工业世界时所引发的影响。人口所意味着的巨大乘数效应,意味着对粮食和能源的巨大需求,而充裕的劳动力更使中国能够以西方无法想象的低价向全世界供应产品。西方的担忧还来自于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性。从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的崛起之路都伴随着对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海外扩张以及军事征服,西方担心中国是否会追求与其经济规模相匹配的军事实力甚至征服野心。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世界的摩擦变得日益频繁而具体,美国的钢铁工人会担心被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中国人抢走饭碗,甚至欧洲偏僻小镇丢失了一个井盖都会归咎为中国对钢铁的“巨大胃口”。

中国也意识到对世界的压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风险觉悟,在发展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迈好每一个脚步,细致入微地倾听外界的每一个声音。中国以一系列合作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世界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合作意愿接受着中国发展的事实。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崛起几乎不可能在不受到外界武力阻止的环境里实现,而西方主流社会基本没有人还怀疑中国是否会迅速成长,但却没有哪个国家试图要以武力遏制中国成长的势头。这是因为中国在全球化当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要穿一双中国制造的鞋,买2米中国产的布,穿3件中国制造的服装,西方消费者无法适应没有中国货的日子,而中国用出口挣来的外汇购买的美元债券在支撑着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不要说中国经济崩溃,哪怕中国增长的脚步慢下来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西方已经出现这样的声音:构成威胁的不是中国的发展,而是中国可能出现的失败。

从工业革命以来,申请加入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基本上都是“新手”,而中国则是一个重返者。早在1820年,中国就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5%,总产值占32.9%,今天的中国在经历了无数次探求后才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复兴道路,中国不会轻易放弃这条道路。中国的复兴必将把13亿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带给发达的西方世界,并为世界的不发达国家提供一个全新的可借鉴的发展模式,这对世界的意义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此时机,我们推出“中华民族复兴·促进世界繁荣”系列专题,正是想尽我们的力量去理解和叙述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是本世纪最大的课题,我们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而又艰辛的探索,人类人口总数的1/5将迅速而坚定不移地走向富裕,它决定的不仅仅是它自己的未来,还有这个世界的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复兴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环球时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85145
开本 32开
页数 1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8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