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国行(从尼泊尔到印度)/温故知新丛书/三昧人文书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发生在从尼泊尔到印度这段西行路上的精彩故事。

书本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兰毗尼,到印度的王舍城、舍卫国、拘尸那迦、吠含离、巴特那、菩提迦耶、鹿野苑、僧伽施和那烂陀,追寻了玄奘、法显、义净等历代高僧的足迹,讲述了佛陀从降生到涅槃的经典故事,真实再现了一个朝圣者的西游经历。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朝圣者的西游记。书本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兰毗尼,到印度的王舍城、舍卫国、拘尸那迦、吠含离、巴特那、菩提迦耶、鹿野苑、僧伽施和那烂陀,追寻玄奘、法显、义净等历代高僧的足迹,讲述佛陀从降生到涅槃的经典故事。

目录

自序 

序由——加德满都

第一章 太子降生——兰毗尼园

第二章 法音宣流——舍卫国

第三章 入大涅槃——拘尸那迦

第四章 广严城下——吠舍离

第五章 华城往事——巴特那

第六章 灵山一会——王舍城

第七章 成等正觉——菩提迦耶

第八章 初转法轮——鹿野苑

第九章 重回人间——僧伽施

第十章 智者之源——那烂陀

尾声——德里的遐思

后记

试读章节

斯瓦扬布

过去的加德满都山谷是一个大湖,古佛毗婆尸佛在加德满都留下一段莲藕,慢慢地,莲藕上长出了一朵大莲花。莲花开时,中国五台山的文殊师利菩萨来了,举起象征智慧的金刚王宝剑,劈开山谷,湖水流入恒河,露出一片丰饶的土地,这就是加德满都。

文殊菩萨的弟子代代相传,在莲花所在的位置上起塔,白塔的四面留下了四对大眼睛,凝望四方,奕奕有神,千年不变。他的名字就是斯瓦扬布(swayambhunam),意为自体放光。

尼泊尔人和印度人的历史观念同样淡漠,你若是想考证出这塔究竟建于何年何月,肯定是白费心机。在当地人的传说中,释迦佛来过这里,释迦佛的弟子来过这里,莲花生大士和阿底峡尊者来过这里,甚至中国的玄奘大师也来过这里!这座塔的存在在人们心中是如此的自然,和加德满都的山、水、人都早已融为一体,又何须考证呢。

大眼睛是智慧之眼,那个像问号一样的鼻子被解释成尼泊尔数字“1”,万物和谐一体。法师说,自体放光这个名字非常吉祥,预示着这次朝圣将会开启我们内心的智慧,大家都很欢喜。自性的光明啊,就像那些禅宗的古德所说,每日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光,我们却毫不知悉,依旧沉溺在业流之中。《金刚顶经》言:“善男子心自性光明。犹如遍修功用。随作随获。亦如素衣染色。随染随成。”自体放光的眼睛这样地凝望加德满都山谷不知多少年,而这片土地的人民依旧过着他们平凡的生活,自性的光明也如素衣染色,隐没在他们的生活里。

今日的斯瓦扬布寺范围并不大,建在加德满都山谷西部的一个小山丘上。沿着360级台阶拾级而上,看着那注视自己的大眼睛,念头也就渐渐收回,开始观察自己的内心。风和日丽的加德满都,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呢?路边的群猴围着游客跳上跳下讨食吃,晒太阳的老狗当街而卧,毫不避人。不一会儿,看见一个硕大的金刚杵横在塔前,才一动念,已在塔下了。白塔是典型的覆钵式佛塔,像一个倒扣着的白色大钵,上面是金箔包裹着的正方形宝箧,宝箧的四壁就是那四对大眼睛了。再向上是十三层的相轮,相轮顶部悬着一个铜制的华盖,垂下的华幔和风马旗迎风飘摆,上面状如小塔的镀金塔刹在阳光下烁烁放光。

白塔底层的四面,是五方佛的佛龛和雕像,东方阿众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属于印度佛教晚期密宗造像的风格,颇有神采。中央象征法界体陛智的毗卢遮那佛在哪里呢?答案就在那金色的宝箧上了,那四对大眼睛正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象征。塔身四周是转经筒,一些藏民和尼泊尔人绕塔时转经祈福。塔的两边是两座锥形尖塔,称为锡克哈拉,据说是国王和王后为祈福而建,形制颇似菩提迦耶的金刚宝座塔,但要小得多。白塔四周有很多一米来高的小塔,据说是原来的寺僧和当地信徒的骨灰塔。

斯瓦扬布为佛教遗迹是无疑的了,可是佛教于印度白12世纪由式微而绝迹已八百余年,尼泊尔由于偏于北地,这个过程稍晚,但在14到15世纪之间马拉王朝国王贾亚斯提提·马拉当政期间,大力推行印度教,佛教被迫与印度教融合而逐渐销声匿迹,只有一些藏传佛教的传承存在于北部山区。这个寺庙多年以来一直是由尼泊尔的印度教徒管理的。白天他们像对待印度教的神祗一样对佛像礼敬有加,献上香米花烛,当然也会依印度教的传统而把佛龛里蹭上很多红色颜料,而每当夜幕降临,会有一人一手摇铃,一手举着灯火在寺庙的各处神龛间巡行。尼泊尔人对这寺庙似乎如同自家后院,很亲切又很随便。但也正是这种宗教带来的泰定和随和,使得这个佛教寺院经历了李查维王朝、马拉王朝、沙阿王朝这些印度教王朝的千年风雨,而今风采依旧,生机勃勃。即使在后院里搭个破烂的棚子(寺院边的小房子),你也不会视之为违章建筑,恰恰觉得如此和谐,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斯瓦扬布闻名遐迩,大概最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莫过于此吧。

因为藏地移民的缘故,今日的斯瓦扬布塔边还是有两座藏传佛教寺庙的,北面一座是噶举派的寺庙,大殿后面保存了一些古老的石雕佛像,大抵波罗王朝印度佛教造像的风格,弥足珍贵。西面的一座寺院上面有很多油,灯,有缘可以点灯供佛。

夕阳西下,天朗气清,在斯瓦扬布塔前俯视加德满都山谷真是件惬意事。看自在的群鹰在城市上空盘旋,下面的万家灯火渐渐点亮,夕阳投下的金色在远处的雪山顶上慢慢淡出,好似一场大幕徐徐落下,而精彩的梦境刚刚开始。空气中弥漫着甜蜜和腥膻混合的气味,印度教文化中特有的那种温湿滑腻的世俗力量也随呼吸渐渐地沁入心怀。

P2-5

序言

西行求法的故事离我们很近又很远。很近是因为,先贤们留下的传奇已经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密不可分,无论是否认同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壮举总是令人赞叹的。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弹。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这是义净三藏留下的诗篇,每次看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总是默默无声在雪山和荒漠间跋涉的身影,想到的是“上无飞乌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螵帜”的艰辛旅程。

媒体上时有各类重走西行路的报道,但是在工具理性的视角下,这个过程被描述成装备简陋的探险之旅,而其文化背景则被整合到一种注意力经济的商业运作之中;即使有些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也是一种来自西方人文地理式的关怀。我当然无意对这些行为做什么评判,但这一切和求法朝圣者心中的信念与梦想是多么不搭界啊,他们不想在身体方面挑战自我,也不想做科学考察,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关键词是圣地、戒律和佛教经论。

我其实很向往走进那些用时光和信仰编织的旅程,只是多年来对这个时代的了解,让我对这种可能性存有很大的疑虑,所以这次的印度之行开始之前,我也是颇为犹豫的。幸运的是在法师的鼓励下,我最终得以成行。在追随佛陀足迹的同时,我封闭的心也渐渐打开。和各国佛子的交流让我渐渐地放松下来,历史与现实引发的感动也让心变得柔软,我渐渐发现法显、玄奘、义净这些伟大的名字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有真诚、尊重和信任,我们依然可以和他们对话,那些美丽的佛传故事就是交流的时空。而当我了解到上个世纪早些时候的战乱年代里,那些中国法师来到万里之遥的印度朝圣求法、艰苦建寺的故事时,我更明白这个充满幸福感的向往的源流其实从未中断,一直存留在每一个想用脚步丈量圣地有多远的人心中。

这本书的写作也就是这些感动的延续,佛教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突破生活中和头脑里的窠臼与樊篱,而伴随着精彩故事的朝圣之旅则让这一过程变得轻松美妙,希望这本小书不仅仅能让人了解圣地现在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更能穿越时空去体味生命的丰富与信仰的可贵。

我愿把这部书献给慈悲伟大的佛陀。虽然和龙树菩萨、马鸣菩萨那些光辉灿烂的文字相比,我的赞美与思索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可是既然佛陀在世时对任何虔诚的供养都一视同仁,我也不必因自卑而错过这个机会:无论是朝圣者还是旅行者,因为佛陀曾经示现的生命历程而来到这些佛教胜迹,无论感怀历史、瞻礼圣地,或者倾诉自己的愿望,他们都得到了他们生活中的珍宝:智慧、慈爱和恭敬。纵然那些胜迹历尽沧桑,已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可是佛陀慈悲的光芒仍然照射着这个世间,为每个真诚的祈祷者开启内心的宝藏。愿这本小书能折射出些许的光彩,成为大家进一步了解佛法的缘起。

我也愿意把它献给那些西行求法朝圣的历代前贤,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来到这些胜迹,可是我深知,如果没有心灵深处的万水千山,我们面对胜迹也只能是如盲对暗,匆匆空过。历代先贤所传承的信心与愿望是每一个后来者心中的珍宝和无尽的力量源泉。而我愿将本书这微小的水滴,投入到这清净传承的洪流之中。如果说本书还有些许动人之处的话,实非我力所致,只是这传承力量的显现。

我要特别的把这本书献给我尊贵的佛法教授师。从生命质变的角度来看,上师的恩德是根本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无论这次的旅行还是书稿的完成不过只是验证了藏传佛教一个古老的说法,一切悉地从上师处来。  最后献给我的父母、所有支持鼓励我完成这次朝圣之旅的朋友以及广大的读者们,我带去了你们的每一个祝福,为你们真诚地祈愿,我相信在佛陀的加被下,一切清净美好的愿望必将实现,如悉达多太子之名——一切义成。

后记

世间的一切事件都不是孤立的,皆是因缘所成,这是一个简单却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道理。连这一本小书的出版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众多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它也无法和大家见面。

首先感谢明具师、海涛、明香、明曦等同去印度的好友为本书提供的图片;感谢明君、明灯、明镜几位好友对稿子的校正;感谢马英华、郝光明、何政军、明同、明幢、蒋燕、德本等为本书出版提供的宝贵意见;特别感谢编辑王学良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

书名采用《佛国行》,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是佛国,而是因为本书所关注的时空是历史上的佛国,这一点在读了“尾声”之后会有更多的体会,这里附带说明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日月洲于佛子公寓

2007年7月20日

E-mail:anmoluo@yahoo.com.cn

书评(媒体评论)

媒体上时有各类重走西行路的报道,但是在工具理性的视角下,这个过程被描述成装备简陋的探险之旅,而其文化背景则被整合到一种注意力经济的商业运作之中,即使有些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也是一种来自西方人文地理式的关怀。我当然无意对这些行为做什么评判,但这一切和求法朝圣者心中的信念与梦想是多么不搭界啊,他们不想在身体方面挑战自我,也不想做科学考察,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关键词是圣地,戒律和佛教经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国行(从尼泊尔到印度)/温故知新丛书/三昧人文书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月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38876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35.59
丛书名 温故知新丛书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42:23